第十章 浙江省
2000年国发18号文发布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软件产业的发展,认真落实国家产业发展有关政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产业发展。十年来浙江的软件产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浙江省软件产业十年发展回顾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2000年,浙江的软件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整个行业销售收入仅为55亿元,在国家和省有关鼓励政策的推动下,浙江省软件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09年,浙江的软件业务收入达516.8亿元,浙江省软件产业收入在全国所占份额达到5.3%,规模居全国第6位。2000—2009年浙江省软件产业以年均高于20%的速度增长,增长速度高于信息产业整个行业。十年来浙江的软件产业从弱到强,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软件产业已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软件产业有力地支持了全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升了浙江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了浙江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知识产权获得与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00年以来,浙江软件行业在专利申请、软件著作权、技术标准等知识产权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软件著作权登记数从2001年的年登记197件增加到2009年的年登记4759件,增加了24倍,著作权登记数量位居全国第四(见图29)。浙江省软件产品已由2000年时的单一的行业应用软件向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嵌入式软件和软件服务等多门类软件发展。十年来浙江省多家企业主导软件细分行业的标准制定,2005年浙大中控主持制定了国家《用于工业测量与控制系统的EPA系统结构与通信标准》,2008年经国家标委会批准,聚光科技公司获得“半导体激光在线气体分析仪”和“紫外/可见/近红外光纤光谱分析仪”两项主导产品国家标准的制定权。至2009年,浙江有20多个软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在政策的支持下,软件企业的开发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000年很少有企业通过CMM/CMMI3级以上认证,截至2009年年底,浙江省已有92家软件企业通过CMM/CMMI3级以上认证。
图29 2001—2010年浙江省软件著作权登记情况
(三)企业资质获得数量逐年增长
国发18号文发布以后,浙江省认真做好“双软认定”工作,把国家对软件企业和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支持企业壮大发展。从2001年开展“双软认定”工作以来,软件产品年登记数从351件增加到2009年的1665件(见表18)。截至2009年年底,累计登记软件产品6998件,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近40亿元。累计认定软件企业认定1268家。近1/4的系统集成企业获得系统集成资质。8家软件软件企业进入COSEP,入选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由2002年的8家增加到2009年的14家,2009年规划布局软件企业数占全国的8.06%,数量列全国第四位。2009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软件企业有75家,大大超过2000年时的数量,是2005年的3倍。
表18 浙江省软件企业及软件产品资质情况
(四)产业配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1)园区建设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经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浙江省软件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果。与2000年相比,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巨大的进展。2000年浙江省软件园屈指可数,目前,除杭州、宁波两市有多个软件园之外,嘉兴、温州、金华、舟山等市近几年开始建设软件园区。杭州市已有20多个有一定规模的软件产业园,园区建筑面积都在1万平方米以上,集聚了众多优秀的企业,其中13家企业入围2009年年度国家软件百强,2家跻身全国自主品牌软件产品十强,14家成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有88家企业通过了CMM/CMMI评估,25家企业成功上市。软件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41家,超千万元的企业175家,从业人数超千人的软件企业7家。自2006年起步到2009年年底,宁波软件园面积从3万平方米增加到21.8万平方米,从2家软件孵化器增长到1个核心集聚区(宁波软件园高新园)和9个特色集聚区,入园企业数也从不到100家增长到600多家。宁波国际软件园是全国首家国家火炬计划软件出口加工试验园,已经形成嵌入式系统和IC设计、软件外包、行业应用软件3大领域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
(2)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浙江省非常重视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经过十年的努力,目前,浙江建立了学历教育为培养主体,社会培训机构和软件企业共同参与的软件人才培训体系。浙江省近80所高校基本上都设有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对于浙江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高端人才不足问题,还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方式,吸引高端专业人才,解决软件企业发展存在的人才瓶颈。2000年以来浙江的软件人才队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至2009年,浙江省规模以上软件企业从业人员达13.8万人。
(3)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针对广大中小软件企业在人才、工具、方法和市场4个方面普遍存在的困难和需求,浙江省高度重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00年以来,省财政专项资金每年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至2009年,支持服务软件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30多个。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省市区3级政府共同支持,目前该平台的网络环境和人才实训中心已投入运行,软件评测中心已初具规模;软件技术知识库已投入应用,基础中间件平台已取得重大进展。
(五)产业分类发展齐头并进
1.软件产品
十年来,浙江的软件产品以应用软件为主,金融、证券、管理及CAD、自动化、通信、电力、公安、安防、医疗卫生、网络信息服务等行业应用软件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应用软件领域的产品数量达2662件,占软件产品数量总额的93.63%。从事应用软件的企业数量达1285家,占软件企业总量的91.33%。
2.系统集成
十年来,浙江省系统集成业务收入稳定增长,行业覆盖广泛,在政府、金融、教育、电力、能源、交通、制造业等领域都有较好发展,金融领域是系统集成收入前5名厂商的重要收入来源。如恒生电子,2009年主营金融的三大事业部合计收入4.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60%,利润贡献占80%左右。此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浙江自动化技术领域涌现出了中控科技、杭州和利时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具备了与霍尼韦尔、横河、ABB等跨国大型自动化企业竞争的实力。
3.嵌入式软件
浙江的嵌入式软件主要以通信行业为主,包括交换机在内的基础通信设备和包括手机在内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所占比例一度占到1/3,但随着医疗、汽车和消费电子等其他领域的快速增长,通信行业所占比例逐步降低,安防、网络通信领域异军突起。浙江安防产业被称为中国安防行业杀出的一匹“黑马”。无论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还是企业实力都居国内首位,形成了以DVR、板卡、矩阵、光端机、球机、生物识别等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安防产业链,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大立科技的市场占有率分列全国前三位。杭州中正生物和浙江维尔的生物识别技术在中国金融指纹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以华三通信、东方通信和三维通信为代表的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了网络通信领域的行业标准、技术和应用的创新。
4.电子商务
浙江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全国领先,专业市场的发展与浙江中小企业相辅相成,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特色,全省有163个市场建立了网站,形成了6家主要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796亿元,同时依托产业集群的优势,浙江的行业网站在全国3000余家行业网站中所占比例达到了1/5。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重点企业在全国独占鳌头,阿里巴巴B2B公司在行业中处于绝对领先位置;淘宝网是中国最大的零售网站,拥有78%的市场份额。此外,依托省内各大实体专业市场,汇集了化工、纺织、机械、服装、农业、建材、塑料、模具、丝绸等一大批名扬海内外的专业电子商务网站。
5.软件技术服务
十年来,浙江的软件技术服务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软件技术服务收入在软件产业中的比例快速增长,所占比例高达1/4,全球软件产业服务化趋势及浙江省各级政府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高度重视,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产业的高速发展。云计算、SaaS等新型服务业态发展迅速。咨询设计、运行维护服务在通信、能源领域具备特色,形成一批在业界有较高影响力的重点企业,业务覆盖了全国主要通信运营商的业务系统、管理系统和核心数据系统,具备了较强的基于核心技术的规模集成能力;若干龙头骨干企业在能源领域的运行维护服务上具备了较强的领先优势。
6.软件出口及服务外包
十年来,浙江的软件产品出口市场主要以日本、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为主,以外资企业为主导,出口产品逐渐走向价值链高端,龙头企业整合发展势头良好。例如,浙江网新科技在欧美市场直接为美国道富集团(全球最大的基金服务集团)、美国微软、美国UCB银行等提供服务,连续4年位列中国软件外包企业25强第二名,全球IT服务100强。
二、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主要举措及经验
十年来,浙江省发展软件产业围绕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强省目标,推进产业做大做强,努力把浙江建设为国家软件重要产业基地,把软件产业发展为浙江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导和支撑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造政策环境,促进软件产业发展
2000年,国务院下发了18号文,为贯彻落实国发18号文精神,推动浙江省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增加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带动传统产业改造,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发展若干政策》(浙政发[2001]2号),从投融资、税收、技术、出口、收入分配、人才、装备及采购、企业认定、知识产权保护、行业管理等方面为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落实省政府文件,浙江省信息产业厅会同国税局出台了《关于规范软件产品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浙国税流[2001]83号),明确了软件产业增值税征收办法。这些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和落实,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委、省政府和省信息产业厅、财政厅、人事厅、国家税务局等部门继续围绕税收优惠、产业统计、企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二)科学制定规划,引导软件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浙江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7年2月发布了《浙江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围绕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强省目标,推进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把浙江省建设成为国家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重要产业基地。二是要把软件产业发展成为浙江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导和支撑产业。重点推进嵌入式软件、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行业应用软件、网络传输服务、数字内容与网络增值服务的发展,进一步优化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争取在在共性基础软件及软件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有效突破。目前正着手制定《“十二五”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
(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确保软件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发展软件产业文件精神,2001年浙江省国家税务局、浙江省信息产业厅制定了《关于规范软件产品增值税征收管理的通知》(浙国税转[2001] 83号),实施软件产业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将其作为引导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2006年,为规范软件产品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使国家产业税收政策落到实处,浙江省国家税务局发布了《关于生产销售软件产品增值税有关问题的通知》(浙国税流[2006]2号)。其后,针对嵌入式软件退税和软件企业认定过程中软件收入认定问题,浙江省信息产业厅出台了《浙江省软件产品类别界定暂行办法》(浙信信[2006]14号)和《浙江省软件企业认定中软件收入界定暂行办法》(浙信信[2006]27号),使嵌入式、组合式软件产品和从事软件服务企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2007年和2008年,浙江省国家税务局又两次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嵌入式软件增值税的通知,更进一步落实嵌入式软件税收优惠政策。在此过程中,浙江省软件产业主管部门与税务部门加强沟通配合,较好解决了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软件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在浙江省11个市得到全面落实。2001—2009年浙江省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额在全国省市位居前列,截至2009年,仅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近40亿元,有效支持企业创新投入推动产业发展。
(四)落实投融资政策,加速软件产业发展
2000年7月浙江省政府下发了《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通知对软件产业投融资政策进行一些规定,有力促进了浙江省软件产业的发展。杭州、宁波两市出台具体政策鼓励软件企业上市融资、引导风险资金投向软件产业。在政府的推动下,浙江的软件企业上市融资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截至2009年年底,浙江省在海内外上市的软件企业已达30家,其中23家在国内证券交易所上市,占77%;有7家在国外及中国香港上市,占23%。2009年新增上市4家,融资近50亿元,其中3家在创业板上市,目前创业板已成为浙江软件企业重要融资渠道。为引导风险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浙江的软件产业,浙江省积极搭建平台为企业建立融资渠道。2000年以来,多次组织软件企业参加北京、大连、南京等软件博览会(交易会),帮助软件企业招商引资。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省软件行业协会还通过在国内外举办论坛、对接会、招商会的形式帮助企业建立合作或融资渠道。
(五)增加财政资金支持,加快软件产业发展
为落实国发18号文精神,推动浙江软件产业发展,2001年浙江设立软件产业发展专项项目资金,资金额度1500万元。2005年在软件产业发展专项基础上每年新增1000万元,设立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2500万元。2001年至2010年专项资金共投入21000万元。除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项目资金外,浙江省还对获得国家电子信息发展基金等项目进行配套支持。
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以补助方式,主要用于支持:①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项目。重点扶持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与关键技术手段的配备、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技术攻关及对外技术合作等项目。②具有高技术优势的软件开发与产业化项目。重点扶持具有或争创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基础软件、软件出口与外包,以及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工艺和产品技术水平或替代进口设备、材料研发与生产相配套的嵌入式软件、重点行业应用软件等项目。③数字内容产品开发与服务项目。重点扶持为公共管理和服务提供的重大数据库开发、网络增值服务等项目。④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重点扶持信息服务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服务平台、面向区域或行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的开发建设项目。
十年来,专项资金项目共扶持项目706项,带动社会资金100多亿元对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投入,全省近600家企业(单位)得到了支持,被支持的企业实现利润从2001年的约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近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从2001年的约25亿元增加到2007年约300亿元。省信息服务业(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使浙江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规模不断大,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对浙江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省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带动下,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等市也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当地软件产业的发展。
(六)加强省市互动,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积极性和相关资源,加强省市互动,共同推进产业发展。针对省政府制定的政策,各地政府结合当地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落实具体措施,从政策、人员、环境、资金等方面支持信息服务业发展。二是大力支持杭州2009中国杭州电子信息博览会、嘉兴第三届长三角软件人才交流会及丽水、湖州、舟山等举办信息化和3G产业发展论坛,通过组织各类大型活动,营造产业发展氛围,开创“省市联手、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三是充分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指导行业协会扩大行业的覆盖面,建立多种形式的协调合作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形成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四是加强对现有产业基地(园区)的统筹规划和引导。
(七)推进两化融合,助力软件产业发展
近年来,浙江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积极实施“百亿信息化工程”,加快“数字浙江”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突出发展嵌入式软件,加快软件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与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二是提高重点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信息化水平,扩大能源、金融证券、电信等行业应用软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三是提升浙江省块状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区域、面向行业,提供各类服务的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四是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电子政务软件。“数字浙江”建设为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实现了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八)加强合作交流,促进软件产业发展
浙江省抓住国际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机遇,坚持对外开放,继续优化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集中精力搞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及软环境建设。鼓励国际及国内著名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企业设立产业园、分支机构、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扩大投资规模和生产规模。提高省内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企业引入风险投资的意识,加快与国外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作进程,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加强对软件产业出口骨干企业的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鼓励企业通过ISO 9000、CMM系列认证,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鼓励企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合作平台,设立海外机构,收购、并购国外相关企业。
三、浙江省软件产业展望
展望未来,伴随着国发4号文的发布实施,“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将围绕一个目标,明确两个定位,实施七大工程,发展四类重点。
一个目标: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强省。
两个定位: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基地;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产业。
七大工程:两化融合推进工程、“三网融合”推进工程、服务外包推进工程、产业集聚区创建工程、知名品牌创建工程、优势企业培育工程、新型业态培育工程。
四类重点:强化行业应用软件、基础通信服务、数字电视服务、电子商务四大优势领域;壮大信息技术增值服务、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内容服务三大成长领域;提升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IC)设计、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三大基础领域;培育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云计算”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三大新型业务。
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务收入3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以上,产业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实现增加值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占全省GDP的比例超过3%。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有序、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流的产业体系,建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安全可靠、覆盖城乡的网络基础设施,形成一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基地,基本建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强省。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实施以“三推进两创建两培育”为代表的七大工程。
(一)两化融合推进工程
把发展工业软件作为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工业软件在骨干企业、重点行业和产业集群中的应用。开展典型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创新试点示范;加强信息技术与工业产品的融合,提高产品智能化程度,提升装备制造水平;推动面向传统产业和块状经济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的专业化、网络化、一体化,实现资源整合共享。
(二)“三网融合”推进工程
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进程,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建立“三网融合”的合作机制,探索“三网融合”基础上的网络和业务平台建设模式、业务创新机制和商业模式。逐步建立适应浙江省情的市场竞争机制和业务合作模式,完善包括内容制作、发布、网络和业务运营、软件开发和终端产品制造等环节的产业链建设。鼓励多业务、多网络、多终端的融合和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丰富、个性化、多样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三)服务外包推进工程
协调推进在岸和离岸信息服务外包,重点推动金融、电信、电力、卫生、税务及政府部门的信息服务外包,重点拓展美欧、日本等海外信息服务外包市场。抓一批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强化服务外包合作对接平台及载体建设,开展信息服务外包宣传推介,培育外包服务骨干企业,开展大型骨干企业信息技术部门的剥离试点,培育和拓展外包服务市场。
(四)产业集聚区创建工程
推动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依托现有软件和信息服务园区,积极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基地,建设一批数据中心、灾备中心和信息服务平台,加强配套设施和支撑体系建设,强化基地服务功能,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根据浙江省现实基础和产业特色,打造电子商务基地、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数字内容服务基地、信息外包服务基地和新型业态创新示范区。
(五)知名品牌创建工程
实施品牌战略,完善品牌激励措施,加大品牌宣传和保护力度,塑造和弘扬品牌文化,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在打造“中国软件名城”的基础上,创建一批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名园,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名牌产品。
(六)优势企业培育工程
加强优势企业群的培育,优化配置人才、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引导企业向服务转型,推动企业建立技术、产业联盟,开展联合创新和应用推广,发展一批大集团、引进一批大企业、做强一批特色优势企业、培育一批高成长企业、集聚一批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
(七)新型业态培育工程
顺应产业服务化趋势,探索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环境下的服务模式创新,开展新业态的试点示范,促进“三网融合”条件下的新兴增值业务发展,培育产业新的增长点。
“十二五”期间发展重点,浙江省将根据产业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差异化发展四类重点:强化四大优势领域、壮大三大成长领域、提升三大基础领域、培育三大新型业务。
1.强化四大优势领域
行业应用软件,强化金融、通信、电力、财税、工业控制、医疗卫生、纺织服装、安防监控、智能交通等行业软件和解决方案的开发应用。
基础通信服务,强化移动电话、固定电话、IP电话和专用通信等基础通信服务。
数字电视服务,强化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服务的协调发展,大力推进高清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交互式电视、立体电视等新业态的应用。
电子商务,强化第三方综合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以及化工、医药、纺织、丝绸、塑料、食品、五金等具有浙江省特色的专业性电子商务服务。
2.壮大三大成长领域
信息技术增值服务,壮大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技术应用服务、设计开发服务等信息技术增值服务。
网络增值服务,壮大基于网络的即时通信、视频监控、异地存储、搜索、支付、位置定位等增值服务。
数字内容服务,壮大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图书馆、网络音视频、手机阅读等数字内容服务。
3.提升三大基础领域
嵌入式软件,提升通信、工业控制、数控装备、仪器仪表、纺织机械、智能交通、视频监控、汽车电子、医疗电子、信息家电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应用水平。
集成电路(IC)设计,提升系统级芯片(SoC)等高端芯片及面向数字电视、信息安全、消费电子、应用电子、工业设备和仪器仪表等领域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水平。
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提升安全加密、电子认证、网络防御、应急响应、容灾备份、安全测试、风险评估等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及产业化程度。
4.培育三大新型业务
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培育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处理、数据挖掘和数据开发应用等信息资源增值服务。
“云计算”服务,培育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SNS(社会性网络服务)等“云计算”服务。
物联网应用服务,培育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的各类物联网应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