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产业黄金十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八章 上海市

一、上海市软件产业十年发展回顾

(一)产业规模

2000年国发18号文颁发以来,上海软件产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已从一个较小的产业,逐步成长成为上海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目前,上海软件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随着上海国民经济和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软件产业作为新型都市型产业在上海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09年上海软件产业共实现经营收入12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总体规模继2008年跨上1000亿元的新台阶后,又实现了有力增长,为下一个十年持续稳固的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见图23)。

图23 2000—2010年上海软件产业增长情况

上海软件产业经营收入占上海信息服务业的比例逐步上升,2009年占比达到57%,有力地支持了信息服务业和信息产业,乃至整个上海经济的发展(见图24)。

图24 2004—2010年上海软件产业经营收入占信息服务业比例

(二)产业专利获取、技术改造

软件著作权的拥有量是软件企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和更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更是衡量国家软件产业发展状况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软件产业的发展,关键是依靠软件的自主开发和不断更新,软件著作权作为创新型企业的核心竞争资源,日益得到企业的重视,成为软件企业重要的关注点。2008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直接推动了软件登记数量的大幅提升。2010年,上海市软件著作权登记6300件。上海市2001—2010年软件著作权登记情况(见图25)。

图25 2001—2010年上海市软件著作权登记情况(件)

(三)“双软认定”执行和重点软件企业数量情况

截至2009年,上海共累计认定软件企业2512家,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和广东。其中2001年认定361家,2002年认定308家,2003年认定235家,2004年205家,2005年251家,2006年270家,2007年292家,2008年282家,2009年308家。

上海软件企业十分重视对企业软件产品研发资金的投入,研发投入占企业软件收入的比例稳步提高。通过不断加大投入来开发持续满足用户和市场需求的产品。一个企业的软件研发资金投入占软件总收入的比例是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标准之一。软件企业认定标准其中之一就是研发资金投入占软件总收入的比例在8%以上。而上海软件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占软件总收入的比例平均达到25%。上海软件产品历来以应用软件为主,产品品种繁多,质量不断提高,是国内软件市场的重要力量之一。上海软件产品登记呈加快增长之势。2010年上海共登记软件产品有2650个,累计登记软件产品达10249个,其中应用软件占全部登记软件产品总量的80%以上,同时系统软件和支持软件数量也在快速增长(见图26)。

图26 2001—2010年上海市软件产品登记情况

2002年以来,上海通过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认定的“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2009年,数量达到27家,占全国186家的14.52%,仅次于北京,排名全国第二(见图27)。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在行业应用与软件出口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上海软件产业高速发展的助推器。

图27 2002—2009年上海市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数量

(四)园区建设、人才培育和配套设施建设

上海形成了由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和7个市级软件产业基地组成的产业布局。浦东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建设卓有成效,产值占上海软件产业规模的15%;市级软件产业基地建设蓬勃发展,集聚了全市60%的软件企业(见表14)。

表14 2009年上海软件产业基地情况

经过几年的建设,上海已形成了由行业协会、功能性机构、产业基地组成的较完备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软件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承担了软件企业认定、软件产品登记等政府职能转移工作。软件测评中心、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超级计算中心等机构在软件的开发、测试、认证等环节提供公共服务。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浦东软件园和7个市级软件产业基地,发挥综合配套服务优势,有力地支持了软件企业发展,目前,已聚集全市60%的软件企业。

软件产业的发展基础是人才,人才规模是衡量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上海着力加强软件人才建设,在从业人员规模、人员构成以及人员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09年,上海软件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1.8万人(见图28)。从人员构成上看,高学历人才,特别是硕士以上学历人才,逐渐成为上海软件从业人员的中坚力量。2009年上海软件从业人员中,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68%,软件人才队伍明显具有较高的专业教育水平。

图28 2002—2009年上海软件产业从业人员

软件产业作为智力密集、人力密集型产业,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国家明确把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作为增加就业机会的重点产业,并加以支持。2009年继续实行对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软件外包企业给予人均4000元的培训费补贴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上海软件产业从业人员规模的扩大。

(五)其他重要产业指标

上海软件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2009年上海经营收入超亿元的软件企业达到135家,比2008年的109家增加了23.85%。其中经营收入超10亿元的软件企业达到13家。

上海软件产业利润近几年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赢利能力不断增强,利润总额由2005年的61.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69.2亿元,高于同期经营收入的增长速度;利润率也增长到2009年的14.03%。

二、上海市软件产业发展主要举措

(一)规划政策体系

在规划方面,早在2001年就制定了《上海市“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提出“以应用为先导,推动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争取软件产业年增幅达50%左右,并有1~2家企业进入全国同行15强之列,有5~7件产品成为全国著名品牌”。

到了“十一五”,上海又制定了《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上海市信息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提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加快建设规模化软件生产平台,重点推广应用基础软件,大力发展大型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软件出口,形成基本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自主软件产品体系。‘十一五’期末,软件产业年经营收入力争达到1200亿元,软件出口20亿美元,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

2009年,上海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09] 26号),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列为重点推进的9个重点领域之一,出台了《上海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2009—2012)》,明确了软件等8个重点领域,并先后发布了软件产业专项行动方案、促进国产基础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振兴工业专项行动方案、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在政策方面,为配合国发18号文和47号文的贯彻执行,上海先后出台了54号文和《上海市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3—2005年)》,对软件产业的投融资、税收、人才、知识产权、政府采购、技术研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此外,上海还出台了减免软件设计人员部分个人所得税等鼓励企业创新的一系列单项政策。

(二)“双软认定”实施和重点企业培育

在落实国发18号文、开展“双软认定”方面:一是注重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不断创新产业管理机制,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上海市政府明确市经信委会同市发改委,联合市科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委、市质量监督局等委办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国发18号文落实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协调。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政策落实,对享受鼓励政策的软件企业进行资格审核等工作。2009年,为加快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市政府将市软件产业联系会议调整为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联系会议,成员单位增加了市建交委、市文广局、市统计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知识产权局、市交通港口局、市旅游局、市金融办、市通信管理局等部门,负责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计划,制定相关政策,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实施。二是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注意培育和发挥功能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快建设软件行业协会、软件评测中心、信息安全评测中心等中介机构,为软件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特别是注意发挥行业协会沟通政府和企业的功能,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和权利维护,以形成政府负责制定产业政策,行业协会负责行业管理,企业自主经营的良好格局。

在培育重点企业方面:一是重视推动专业化重点软件企业的发展。市政府重视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业特点强、领域优势明显、综合竞争力强的大型软件企业,加快企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成为带动和引领一批中小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促进软件企业内部结构调整。例如,宝信软件公司从宝钢集团中剥离出来,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推出了一系列钢铁行业的控制系统和管理软件。二是重视改善软件企业的投融资环境。首先,支持企业上市做大做强,在改制、申报和上市发行3个阶段,分别给予资金补贴。目前上海已有交大慧谷、腾达智能、第九城市、盛大网络等8家软件企业在海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其次,鼓励一些软件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或参股公司,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再次,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进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例如,普华对全球著名的Turbo Linux公司旗下Linux核心业务实现控股;盛大网络分拆盛大游戏上市,入主华友世纪等,打造“互动娱乐帝国”;巨人网络实施“赢在巨人”计划,吸引创业团队加入。最后,鼓励软件企业成立中外合资企业,例如,OA365与美国Staple公司建立合资平台,微软公司与上海联合投资公司合资成立上海微创。通过与外商合作,国内软件企业不仅可以补充自有资金不足,又能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水平。三是重视提高软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上海重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颁布的54号文及3年行动计划都把提高软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逐步完善了技术创新体系,在操作系统、数据库、基于构件的中间件等方面,建立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业链,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在基础软件领域着力推动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软件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重点支持信息安全产品的开发,带动一批大型行业应用软件,产生了华腾、启明、万达等一批龙头企业。四是重视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支持重点软件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具有上下游产品的软件企业联合,增强软件企业的联合意识,合力开拓海内外市场。

(三)财政资金支持

通过专项资金对软件企业新项目开发支持,推动一批企业做大做强。例如,支持盛大从原来进口游戏娱乐软件代理转向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开发,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现已发展成为国内互动娱乐产业的领军企业;支持同济同捷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独立汽车产品设计公司。

专项资金以项目支持为主,推动企业不断开发新的技术项目,提升软件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形成技术储备,积累项目管理经验,积极推动软件技术产品化和产业化。从2001年到现在,上海软件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处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位置,产业结构向高端和赢利能力强的方向发展,如操作系统软件、中间件、办公软件、游戏软件、金融软件与服务及各类行业应用软件等,目前在全国已处于相对发展比较快的境地。

(四)园区建设、人才培养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使软件产业基地的集聚作用日益凸显。大力推进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是上海贯彻落实国发18号文的重大举措,对于上海软件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1年,依据《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发布了《市级软件产业基地评选办法》,先后认定了浦东软件园、陆家嘴软件园、徐汇软件基地、漕河泾软件园、复旦软件园、长宁信息园、科技京城、天地软件园等一批软件园(基地)。目前,软件产业基地集聚了全市60%以上的软件企业,其经营收入约占全市软件产业经营收入的50%。

上海通过加快国家级和市级软件产业基地的软硬件建设,培育软件产业基地的孵化培育功能,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加各类市级、区级软件园区的服务功能,特别是加快国家软件基地的建设,增强了软件产品的国际辐射能力。逐步形成一流的软件开发及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了上海软件产业的全面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近期上海正在研究制定《上海市信息服务业产业基地管理办法》。

上海着重加强3个方面软件人才的工作,首先是高层次人员的培养,重点培养一批懂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具有行业背景知识、懂得软件技术的人才;其次是加强基本技工的培养,积极培养掌握软件和硬件基础知识、技术熟练的技术人员;最后是支持国际著名公司对国内软件管理的核心技术应用的培训工作。

(五)其他重点工作

近年来,上海高度重视信息服务业领域的标准规范建设,有力地促进上海信息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1)发布《世博会信息化软件质量控制管理规范》地方标准。上海世博会的信息化利用程度高于以往,就需要更多的软件来保证世博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2009年,由市标准化研究院和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信息化部共同研制发布了《世博信息化软件质量控制管理规范》(DB31/T 458—2009)地方标准,为建立世博会信息系统提供技术依据,保证世博会信息化系统建设软件质量。此外,还建立了工业软件公共测试与验证平台、市软件测试公共服务平台、世博会信息化软件质量联合实验室。

(2)发布《信息服务外包企业技术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为尽快接轨国际服务标准化理念、增强企业标准化工作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标准化水平、提高服务标准的市场适用性、提升服务外包产业能级,上海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信息服务外包企业技术与管理规范》(DB31/T 430—2009)地方标准。

(3)加紧制定《网络游戏行业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目前中国网络游戏行业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处于空白状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尚未公布,整个网络游戏行业无标准可参考。在网络游戏服务要求、服务质量评估和服务改进措施等方面,国家几乎没有相关现行法律、法规。针对这种情况,上海网络游戏企业共同起草制定并发布了《上海市网络游戏服务规范》。以此为基础,上海地方标准《网络游戏行业服务规范》也进入制定程序,成为国内首部与网络游戏相关的地方标准。

(4)研究制定《车载导航信息广播接收应用规范》地方标准。作为迎世博科技创新行动之一,由上汽集团、世博局信息化部、文广传媒集团为主要起草单位,上汽技术中心、文广数字移动传播公司等多家参与起草的《车载导航信息广播接收应用规范》于2009年8月被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列为上海市地方标准制定项目。

三、上海市软件产业“十二五”展望

(一)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软件产业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软件产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中心环节,着眼于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促进上海软件服务业发展、全力延伸产业链并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以市场创新引发国内外需求的扩张和升级、大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以制度创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资源配置、合力突破产业发展的体制瓶颈,形成支撑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发展的软件服务业环境,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配套“软实力”,充分发挥软件名城带动辐射作用,体现“软件,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以软件产业的领先发展服务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上海经济社会增长方式。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上海将优化环境,培育和聚焦优质要素资源,打造和推进软件产业,打造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行业的完整软件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打造和培育多种形式的系统维护服务和运营模式,突出围绕上海经济增长点、社会民生关注点,支撑上海未来5年的全面发展。到2015年,软件产业经营收入达到3000亿元,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达到40亿美元,形成以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为重要载体的,以市级软件产业基地(园区)为依托的,符合上海城市特点的软件产业群、软件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好,服务功能完善,提高产业基地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产业基地群,创建国际知名园区品牌。引导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向软件产业基地聚集,把建设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出口基地)作为支撑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形成重点和骨干软件企业带动软件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群体。形成一批开发能力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专业化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大企业。出现年经营收入超50亿元的10家,超过10亿元的40家和60家超亿元的企业。

(三)发展重点

(1)云计算。加快云计算领域的自主创新步伐,以系统应用为重点,形成国际领先的云计算技术解决方案,打造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推进自主创新产品在云计算平台和服务中的应用,聚焦示范工程,引领产业创新应用,注重与国内各省市,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联动和合作发展。通过整体规划、分类推进,依托自主创新的云计算关键技术, 以市场化手段建设面向各行业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探索新型商业模式的创新应用,树立行业应用典范。

(2)基础软件。面向移动计算和云计算环境,研发下一代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和云计算环境下国产服务器操作系统。研制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软件产品,开发出一套操作系统产品组件和配套裁剪定制工具。在系统裁剪定制技术、平台优化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浏览器技术和低碳节能技术等关键技术上进行创新与突破,为各种移动互联网终端提供全面、完善、良好用户体验的操作系统产品,满足公众越来越迫切的电子消费服务需求。

(3)嵌入式软件。研发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和车载智能终端设备,并拓展各类基于汽车的信息服务;研发轨道交通信号管理系统、各类终端设备的嵌入式软件,提升轨道交通装备的数字化水平、制造和集成能力。结合现有优势产业,在智能监控、石化加油设备、便携计算设备、有源RFID设备等领域形成嵌入式软件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

(4)工业软件。聚焦航空、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在飞机研发设计、钢铁生产自动控制、汽车车身数字化制造、船舶数字化制造、石化安全生产监控领域,研发工业软件产品。建设面向装备制造领域的工业软件智能测试系统,提升工业软件的研发水平,提高装备制造业的配套能力,促进工业软件与装备制造业融合。

(5)高端信息服务外包。重点加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三期)和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建设。继续保持对日外包市场优势地位,积极拓展欧美外包市场,鼓励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出口,形成上海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6)软件公共服务平台。扩充现有软件测评中心的服务领域,提升中心服务平台的功能。特别要在跟踪国家测评理论,测评培训,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测试工具,完善软件测试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加大投入,以推进上海软件产业的发展。继续推进公平、公正的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大型软件企业的半成品向中小企业的转让,为软件人才流动、企业并购提供了新的渠道。

(7)数字内容加工处理与服务。进一步加强支持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开发内容制作系统(虚拟现实、三维重构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内容运行和管理平台,支持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影音、数字媒体、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内容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内容加工处理与服务,在技术上支持和保证国产数字内容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保障措施

(1)优化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大力培养内需市场,研究制定行业用户优先使用国产软件和服务的鼓励政策。推动专项资金等各类资金向软件服务业倾斜,设立软件服务业发展专门资金。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规范产业发展软环境。

(2)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面向大规模软件服务需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在云计算、虚拟化、高性能计算、海量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安全等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创新型研究,突破远程信息服务,信息获取等关键技术,探索信息服务新模式。支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提升产业自主创新水平。

(3)加快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加快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建设。在国家认可的开发区内,加快建设云计算、网络游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相关产业基地。在有条件的区县,建设具有特色的信息服务业专业园区。鼓励电信运营企业为园区提供优质低价的电信网络服务。支持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机房、培训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服务。

(4)构建信息服务业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形成企业良性发展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渠道,与市场经济及国际惯例接轨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资投入信息服务业领域。出台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的专项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按照筹备上市进程,在改制、申报和上市发行3个阶段,分别给予资金补贴。

(5)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服务产业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依托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中介机构和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面向行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信息服务业统计和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业发展监测、预警、预测制度,密切跟踪、及时反映国内外信息服务业发展最新动态与趋势。

(6)加强招商引资和国际交流,拓展提升软件服务业新业态、新领域。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搭建信息服务业招商引资和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加大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的信息服务业企业力度,鼓励企业将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数据中心、呼叫中心等落户上海。支持本市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进行境外战略性投资,或在境外建立国际营销渠道。不断提升上海动漫产业等数字内容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积极培育和拓展即时通信、社交网络、博客、对等网络等新兴信息服务业业务在上海的发展,促进形成产业规模。

(7)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上海软件服务业人才培训体系,鼓励大专院校加快教育改革,培养专业化、实用型软件服务人才;鼓励有实力的软件企业建立企业产品的培训认证服务,推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依托协会、产业联盟、园区等开展面向特定领域的专业化针对性培训,形成系统化的人才培训机制,培养多层次的人才梯队。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才国际合作和人才互认,加大上海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