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航母雷达与电子战系统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8 美国

【型号】AN/SLQ-32(V)4电子战系统(AN/SLQ-32(V)4 Electronic Warfare (EW) System)

【生产厂商】 雷声公司空间与机载系统分公司(Raytheon Space and Airborne Systems);克兰宇航与电子设备公司凯尔泰克业务分公司(Crane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s,Keltec Operation);通用动力公司先进信息系统分公司(General Dynamics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s);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海上系统与传感器分公司(Lockheed Martin Maritime Systems and Sensors);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PRB系统分公司(Northrop Grumman PRB Systems)[早期为雷声公司电磁系统部(Raytheon Company,Electromagnetic Systems Division)]

【研制年代】1973年(V)1型系统立项;1994年1月(V)4型系统装舰海试

【概述】

AN/SLQ-32(V)4属于AN/SLQ-32(V)电子战装备系列中专供美海军航空母舰使用的一种舰载电子战系统,主要用于海上监视、雷达威胁探测、分析与干扰。

下面以AN/SLQ-32(V)电子战系统为主线,兼述AN/SLQ-32(V)4型系统。

AN/SLQ-32(V)是美国海军20世纪一种标准的主战电子战系统,它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海军在主战舰用电子战装备的研制过程中首次推行“定价设计”新概念的产物。所谓的“定价设计”,是要求引入竞争机制,在既定价格水平限制条件下,研制出各开发商自认为在装备性能、质量方面达到其能力极限的武器装备。当时,美国海军之所以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的主战舰用电子战系统,并对其研制推行“定价设计”的新概念,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反舰导弹对水面舰艇构成的威胁日趋严重,苏联已经开始使用频率在10~20GHz频段的导弹制导雷达,而现有的舰用电子战装备,如AN/WLR-1侦察机和AN/ULQ-6欺骗式干扰机,已无力为载舰提供有效的电子防御;二是海军在1966—1971年间执行的“游击手”(Shortstop)计划没有成功,新研制的AN/SLQ-27海军防御电子战系统耗资巨大,然而并不实用。1973年1月,美国海军依据“定价设计”的新方法,提出新的电子战系统的构想和任务要求,当时有6家公司积极响应,并参与竞争,先后共有6个设计方案参加新系统研制合同的招标。1975—1976年期间,6个设计方案缩减到两个,激烈的竞争在休斯公司和雷声公司之间展开。两家公司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开展研制工作,均设计和制造了样机。休斯公司的系统样机被命名为AN/SLQ-31,它的特色是采用一组移相器产生一个波束,通过波束快速扫描覆盖作战空域,接收机为扫描超外差体制。雷声公司的系统样机被命名为AN/SLQ-32,它是一种透镜馈电的多波束系统,用多个波束同时覆盖作战空域。1976年1月,美国海军将AN/SLQ-31和AN/SLQ-32这两套系统样机安装在CG-16号导弹巡洋舰上开始了为期8个月的比较测试与评估试验。在试验中,美国海军多次利用导弹模拟器对该巡洋舰进行模拟攻击。两家公司的工程师均根据试验情况对系统样机作局部修改与改进。在1976年8月最后的一次模拟攻击中,雷声公司终因AN/SLQ-32系统成功地击败了多个同时模拟海岸和空中导弹的攻击,赢得这场竞标,于1977年5月同美国海军正式签下一笔价值高达1.8亿美元的初步生产合同。

目前,经过近36年的研制更新,AN/SLQ-32系统已有5种型号,形成装备系列。它们分别为:基本型AN/SLQ-32(V)1,主要功能是对临近的雷达制导反舰导弹提供告警、识别和测向;AN/SLQ-32(V)2型是在AN/SLQ-32(V)1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设备,能对导弹附属的目标指示和发射雷达进行告警、识别和测向;AN/SLQ-32(V)3型包括AN/SLQ-32(V)2型的全部能力并增加了干扰能力,以阻止或延迟导弹的目标指示和发射,还能使已经发射的导弹偏离真目标;AN/SLQ-32(V)4型是AN/SLQ-32(V)3型的改进型,其设计是为了满足大型航空母舰的需要,用以代替AN/SLQ-17干扰机;AN/SLQ-32(V)5型是非正式命名的一种型号,其组成是在AN/SLQ-32(V)l和AN/SLQ-32(V)2型系统基础之上加装一种“伙伴”(Sidekick)多波束干扰机。

AN/SLQ-32(V)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在于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而且系统中各个型号的设备均使用透镜馈电的多波束天线在全频段中接收信号(除最低频段外),天线为若干阵元组成的阵列,由一组多波束平行板透镜经过同轴电缆为之馈电。多波束透镜采用印刷电路技术制成微波带状结构。天线阵列可提供一组独立而又相互衔接的高增益波束,波束指向和波束宽度与频率无关。所有波束同时存在,而每个波束又拥有整个阵列孔径的全部增益,能够提供大于一倍频程的带宽。

1.AN/SLQ-32(V)电子战系统的各个型号设备

(1)AN/SLQ-32(V)1型系统

该型系统是一种宽开(在方位与频域)的电子支援(ES)系统,由多波束接收天线阵、瞬时测频接收机、多路晶体视频测向接收机、预处理机、中央计算机等组成。它用来全方位探测第3频段(I~J频段)的所有射频信号,该频段基本上覆盖了当代全部作战对象的各种雷达制导反舰导弹及其附属的支援雷达。借助这种电子战支援能力,AN/SLQ-32(V)1型系统在舰船遭敌攻击时,可及时提供告警,也能引导与控制舰载假目标发射装置;而且,在安装了“伙伴”(Sidekick)雷达有源干扰机的情况下,它还能为之提供引导与控制。AN/SLQ-32(V)1型系统的天线组件有两个,每个天线组件重707.616kg(1560lb)。它具有两个第3频段测向接收机天线阵和透镜,每个覆盖90°方位范围。每个阵列天线有66个扇形喇叭阵元、17个射频模块。其测向波束仰角宽度为24°,水平宽度为5.3°~6°。接收机正切灵敏度为-50dBmw。为了在接收状态下使系统具有波束捷变能力和孔径效率,其平坦度典型值为±0.5dB。在每个天线组件上,还装有一个覆盖180°方位的第3频段半全向天线。半全向天线为半圆形天线阵,用来接收一串脉冲中的主脉冲信号,并把接收到的信号脉冲馈送到瞬时测频接收机。测向、测频接收机所收到的信息(频率、脉宽、脉幅、到达时间及方向等)以数字数据流形式送入一个专用的数字处理子系统(命名为Presorter)进行预分选,以便为中央计算机提供数据。

Presorter预分选器主要由方位/频率相关器和数字跟踪器构成,每秒可处理100万个脉冲的密集信号,包括处理重频捷变或参数变化的雷达信号。在处理过程中,从瞬时测频接收机送来的粗测频率和从测向接收机送来的幅度数据先在方位/频率相关器中进行相关,加上信号到达时间的数据构成一个脉冲描述字,而后将这个脉冲描述字按照频率和角度单元的分类,存入数字跟踪器的辐射源文件存储区内。若在可编程时间间隔(最高32ms)内接收到3个或更多个脉冲具有这种角度和频率特征,数字跟踪器就通知系统的AN/UYK-19中央计算机存在一个新的辐射源。接下来,计算机会对数字跟踪器发出指令,要求提供更多的脉冲以进行全面分析。由此,计算机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脉冲重复频率、天线扫描类型、扫描周期和频率,这些参数一般足以表示一个辐射源的特征。最后,计算机将分选出的信号特征参数和计算机存储器内信息库中存储的敌我辐射源特征参数进行比较,完成目标的识别工作,并立即将有关信息送至终端部分,向操作人员告警,并向与其配套的干扰对抗系统发出相关指令。

(2)AN/SLQ-32(V)2型系统

AN/SLQ-32(V)2型系统在AN/SLQ-32(V)1型系统的第3频段覆盖的基础上增加了另外两个频段(频段1和频段2),以此增强系统对反舰导弹的发射与末制导寻的雷达进行预警、识别和测向的能力。具体办法是:它在AN/SLQ-32(V)1型系统的每个左舷和右舷的天线组件上,都增加了两套第2频段(E~I频段)的测向接收机及其天线阵和透镜,每套覆盖90°方位,每个阵列天线有38个扇形喇叭阵元,9个射频模块,有效波束宽度为10°。同时在每个天线组件上增加一个第2频段的半全向天线,该半全向天线为半圆形天线阵,覆盖180°方位。AN/SLQ-32(V)2型系统的天线组件重1088.64kg(2400lb)并且还在舰桅杆桁端安装4个小型第1频段(C~D或B~D频段)平面螺旋天线,左、右舷各两个,覆盖360°方位,用同轴电缆馈送信号。电子战舱室内的机柜除增加中央计算机存储器以应对因系统覆盖范围扩展所造成的数据流增加外,其他均与AN/SLQ-32(V)1型系统相同。另外, AN/SLQ-32(V)2型系统还能与“伙伴”雷达干扰机接口。

AN/SLQ-32(V)2系统天线如图3-31所示。

图3-31 AN/SLQ-32(V)2系统天线

(3)AN/SLQ-32(V)3型系统

AN/SLQ-32(V)3型系统是AN/SLQ-32系列中一种较为完善的电子战系统。它在AN/SLQ-32(V)2型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有源电子对抗(AECM)子系统,可施放噪声干扰、欺骗(转发式/应答式)干扰。因此AN/SLQ-32(V)3型系统需要在AN/SLQ-32(V)2型系统的电子战舱室中再增加两个以上的设备机柜。主要增加的设备是8个行波管高压电源、1个应答式干扰机、1个数字开关装置和1个干扰技术产生器。系统中央计算机仍保留采用原来的型号AN/UYK-19,但进一步增加了存储容量。该系统的天线组件经过扩充,加装了第3频段的发射天线和电子设备,增加的组件均放在AN/SLQ-32(V)2型天线的较低部位,左、右舷天线共增加了4个发射阵列天线。每个阵列天线覆盖方位90°,有35个阵元,总共有140个阵元,可形成140个波束(或128波束)。每个阵元接有一个增益为50dB、连续波饱和输出功率为50W的小型行波管(共140个),系统的工作比为100%,有效干扰功率可达1MW,可同时干扰75~80个敌对威胁目标。AN/SLQ-32(V)3型系统的天线组件重2268kg (5000lb),采用液压滚动装置进行稳定。另外,AN/SLQ-32(V)3型系统的有源电子对抗的工作模式能半自动操作,即由操作人员启动对一个指定的辐射源进行干扰;或者由计算机控制进行全自动操作,即当一个威胁目标经过识别以后,立即开始施放干扰。无论是半自动还是全自动工作,AN/SLQ-32(V)3型系统的工作程序基本上是相同的。两者都要针对面临的特定威胁,由信息库确定最合适的可资利用的干扰技术。用这种方法选定的干扰技术参数被送到干扰技术发生单元,该单元综合产生所需要的各种波形,并用这些波形来调制应答干扰机中的压控振荡器和与之连接的低电平激励单元,以保证对每一个目标采用适宜的干扰样式。然后,激励单元的输出经过波束选择开关接到相应发射透镜的输入端,以保证行波管的能量指向所需的波束方向。系统中央计算机确定针对已知目标的发射能量,对AECM输出功率进行管理,使系统同时与敌方多个辐射源交战。

AN/SLQ-32(V)3型系统的转发干扰,主要干扰样式有距离波门拖引、角度波门拖引和逆增益技术。系统从收到信号到发出信号的总反应时间仅为51ns,其角度波门拖引可用来干扰连续波导弹制导雷达。应答式干扰技术有调制或非调制的噪声、假目标及其他特殊的干扰技术。而且AN/SLQ-32(V)3型系统的干扰部分有多条转发信道和多个应答干扰用的压控振荡器,所以可以同时进行噪声与欺骗干扰。

至于系统显控台,AN/SLQ-32(V)3型系统和AN/SLQ-32(V)1、AN/SLQ-32(V)2型系统基本相同,区别仅限于面板上某些功能键。显控台由一部16位微型计算机控制。控制面板上有显示管、键盘、操作按钮、警报指示灯和诱饵弹发射控制装置。显 示管是一个20.3cm×25.39cm (8ft×10ft)的阴极射线管,可给出字符显示和战术极坐标显示。本舰和友舰显示在极坐标显示中心环内。敌导弹发射源显示在第二环内,而非导弹发射源显示在外圈。从显示管上提供的友邻或敌方的辐射源空间配置格局中,操作员指定一个符号,就能从计算机中取出参数信息,自动显示出辐射源的参数,并根据操作员在键盘输入的或由情报建立的数据文件库显示辐射类型,每页字符显示为80列、36行。

图3-32 AN/SLQ-32(V)3系统天线

AN/SLQ-32(V)3系统天线如图3-32所示。

AN/SLQ-32(V)系统方框图如图3-33所示。

图3-33 AN/SLQ-32(V)系统方框图

AN/SLQ-32 (V)3发射机方框图和波束形成图如图3-34所示。

图3-34 AN/SLQ-32(V)3发射机方框图和波束形成图

(4)AN/SLQ-32(V)4型系统

AN/SLQ-32(V)4型系统(见图3-35)是AN/SLQ-32(V)3型系统的一种改进型,主要用于航空母舰。该型系统具有与AN/SLQ-32(V)3型系统相同的功能,但有几个特殊的地方:一是在左舷和右舷系统设备单元之间采用光纤电缆接口装置进行连接,这是因为航空母舰左舷和右舷之间的跨度较大,AN/SLQ-32(V)4型系统的左、右舷部件相距可长达91.4367m (300ft),系统的协调比较复杂;二是系统有两台计算机,在左舷和右舷各放1台,紧靠其发射与接收设备,这两台计算机通过光纤电缆连接,经接口装置进行数据快速交换,实现作战协调;三是系统除了主处理机外,还配有一个存储容量为256KB的辅助处理机;四是系统与AN/WLR-1H窄带超外差接收机联机工作,改善系统的电子侦察能力。

图3-35 AN/SLQ-32(V)4系统

(5)AN/SLQ-32(V)5型系统

该型系统(见图3-36)是由AN/SLQ-32(V)1或AN/SLQ-32(V)2型系统和“伙伴”(Side Kick)干扰机组合而成的,“伙伴”干扰机本身使用了左、右舷发射机组件。由于AN/SLQ-32(V)1型正逐步被AN/SLQ-32(V)2型系统所取代,所以现在的AN/SLQ-32(V)5型系统主要是由AN/SLQ-32(V)2型系统和“伙伴”干扰机组成。至于“伙伴”干扰机的设计目的,只是为了那些已经装备AN/SLQ-32(V)1型和(V)2型系统的小型水面舰艇,使之具备有效的舰载有源电子干扰能力。在体制上,“伙伴”干扰机属于多波束体制,并无多少创新。它仍旧采用雷声公司首创的、利用罗特曼(Rotman)透镜形成波束的一套高增益多波束天线系统。据报道,“伙伴”干扰机的结构与AN/SLQ-32(V)3型系统基本相似,其左、右舷干扰发射阵有4个,各覆盖90°方位扇区,每个阵利用12个中功率行波管产生很高的有效辐射功率,不过此功率比AN/SLQ-32(V)3型系统干扰机低一些。此外,“伙伴”干扰机系统配有全套电子干扰技术,可以用于反舰导弹防御和对抗目标指示雷达。系统软件是经过修改的AN/SLQ-32(V)3型系统软件,它和AN/SLQ-32(V)1、AN/SLQ-32(V)2型系统和武器控制系统的软件完全兼容。“伙伴”干扰机具有作战灵活的特点,能同时对付在任何方位同时出现的多个威胁。

图3-36 AN/SLQ-32(V)5系统

2.AN/SLQ-32(V)系统的改进与发展

AN/SLQ-32(V)电子战系统作为一种舰载武备系统,装备量之大(迄今已超过450套的AN/SLQ-32(V)系统被美国海军和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海军所采购[2]),服役使用期之长,实属罕见。究其原因,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尽管这种系统20世纪70年代是基于设计与成本的竞争而筹措的,但由于预测了事后的性能改善前景,在系统的研制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所谓的“预先设计、生产、完善”(Pre-Programmed Product Improvement,P3I)的管理方法,而且,在系统转入生产之后,美国海军就开始发起了一项有关AN/SLQ-32(V)的电子战改进项目(EWIP),并且以“工程更改建议”(ECP)的形式组织实施,以增加AN/SLQ-32(V)系统的活力,延长其使用寿命。

综观AN/SLQ-32(V)系统的改进与发展历程,可粗略地以新旧世纪转换的2000年为界划线,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截至2000年。至此,AN/SLQ-32(V)系统先后经过了300余次大大小小的改进,其中大的改进约10多次。这些改进主要以AN/SLQ-32(V) EWIP的ECP形式或者是以其他一些项目形式分A、B、C、D、E共5个阶段进行。前4个阶段,开始于1987年,主要内容包括:①数量级提高频段1的测向精度,使之足以引导舰载导弹,并且在频段1增加2个透镜天线(AS-3316)和超外差体制的接收机,使系统具有超视距探测能力。②解决频段3的高仰角覆盖问题,更新有源干扰机的软件和硬件,并且为(V)3型和(V)4型系统研制数字式射频储频器和数字式调谐振荡器。③实施舰载自动诱饵综合与电子欺骗诱饵综合(SADI/DDI)计划,战术辐射源特征(TEFE)分析计划,反舰导弹防御和电子欺骗干扰(ASM/DECM)性能提高计划,一系列针对目标瞄准的干扰(Countertargeting Countermeasures)计划以及电子战控制系统(EWCS)和对付反舰导弹的快速综合防御系统(RAIDS)等计划,保证系统的作战能力与海上威胁的增长同步提高。④试装光电探测设备,并且探索采用新的实时自适应单脉冲干扰技术。与此同时,在B发展改进阶段,美国海军多次对系统计算机的存储容量进行扩充,使系统适应战术数据量越来越大的情况。在AN/SLQ-32(V)系统中,AN/SLQ-32(V)1、AN/SLQ-32(V)2和AN/SLQ-32(V)3型系统均使用由罗姆(Rolm)公司制造的AN/UYK-19型计算机,其计算机内存容量分别为:AN/SLQ-32(V)1型48KB、AN/SLQ-32(V)2型64KB、AN/SLQ-32(V)3型80KB。首次扩充计算机内存是针对AN/SLQ-32(V)3系统,将其AN/UYK-19型计算机的内存从80KB增加到96KB。第二次扩充是针对新研制的和部分已经装舰使用的各型AN/SLQ-32(V)系统,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这些系统与其载舰的作战指挥系统(CDS)的联系,实现综合一体化。结果,这些系统的计算机内存均增加到128KB。最新的扩充是把数字处理器(DPU)存储容量增加到512KB,其中包括一个嵌入式20MB的硬盘。此外,AN/SLQ-32(V)系统显示处理器的内存也经过扩充,其容量从4KB(16位二进制)增加到16KB。

20世纪90年代以后,AN/SLQ-32(V)系统的发展改进进入E阶段,同时美国海军继续实施C、D两个发展改进阶段未能完成的工作。在这些阶段中,AN/SLQ-32(V)系统的重大改进包括:①开始研制和试验Revision 17(R17)软件包。该软件包由美国海军水面战中心(NSWC)负责研制,可给出一种能够综合使用电子欺骗干扰与诱饵假目标的算法,即所谓的DDI算法,用来代替AN/SLQ-32(V)系统中原来所用的诱饵假目标布放算法。DDI算法不但能够向电子战操作员和战术指挥员建议何时进行有源电子干扰和投放诱饵,而且还可以自动执行由战术指挥员选定的基于战场现况所采用的战术。R17软件包向系统操作员提供窗式软件,以减轻其工作负担。它具有先进的辐射源识别方法和一个包罗全球范围内各种辐射源的威胁数据库。②改进AN/SLQ-32(V)系统控制台,使其能控制更多的诱饵发射架和电子欺骗干扰与诱饵假目标综合所需要的告警装置。③提高AN/SLQ-32(V)系统的电子干扰能力,通过改进电路,使系统干扰机能延长连续波发射,并且改进系统现有的干扰模式和控制功能。④用完全分布式结构替换系统现有的信号处理器。这种分布式结构是以工业标准的68040处理机为基础,使用Ada软件,其专用的接口装置使AN/SLQ-32(V)系统经以太网和安全网的两条数据总线与新一代基于局域网络的舰载作战指挥系统实现综合。这种改进还引入开放式体系结构,以保证AN/SLQ-32(V)系统可与其他的舰载系统联网。

20世纪90年代中期,AN/SLQ-32(V)系统的发展改进阶段C基本结束。这个阶段也称为“改进能力”(ADCAP)阶段,重点是更新AN/SLQ-32(V)系统的干扰机软件和硬件。1994年9月,改进后的AN/SLQ-32(V)3系统在美国海军“约翰·罗杰斯”(John Rodgers)号驱逐舰上完成发展与使用。在此之后,以改进SLQ-32(V)系统有源干扰机与诱饵假目标战术协调使用能力为目标的发展改进阶段D得到进一步推进。而且,着重改进SLQ-32(V)系统处理器结构的发展改进阶段E,则在1995年被美国海军认定为21个世纪SLQ-32(V)系统的替代品——“先进综合电子战系统”(AIEWS)系统的发展Ⅰ阶段。

在EWWIP名义下,以ECP形式,改进SLQ-32(V)系统的若干实例[2]如下。时间跨度可能已超过2000年,延伸到2006年。

● ECP206:对频段进行改进,增大探测距离(通过提高灵敏度),实现频段3的高仰角覆盖。

● ECP463:数字处理器升级,采用20MB硬盘驱动器,将处理器运行速度提高3倍。

● ECP469:改进干扰抑制功能,提升系统对连续波和高脉冲重频信号的处理能力,增加频段3电磁干扰(EMI)滤波器数量,改善系统中固定频率陷波滤波器的性能,并减轻系统数字跟踪器的工作负担。

● ECP470:引入一个频段3的半全向定向天线,增加威胁测向天线增益,改善仰角覆盖,加大系统同其他舰载辐射源的隔离度。

另外,从1993年起,凡是经过重大改进的AN/SLQ-32(V)系统均被命名为AN/SLQ-32A(V)系统,现在已有AN/SLQ-32A(V)1、AN/SLQ-32A(V)2、AN/SLQ-32A(V)3和AN/SLQ-32A(V)5四种系统型号。在1993—1994年期间,数量不详的AN/SLQ-32(V)2系统被要求改进为AN/SLQ-32A(V)2系统[2]。在1995年,3套AN/SLQ-32(V)3系统被改进为AN/SLQ-32A(V)3系统[2]。美国海军分别在1993年、1994年和1998年与雷声公司签订正式研制生产AN/SLQ-32A(V)系统的合同。在1998年的合同中,雷声公司从海军获得990万美元的拨款。该合同要求雷声公司在30套AN/SLQ-32(V)2系统的更新项目中,完成第一批7套AN/SLQ-32(V)2系统的技术更新。更新后的AN/SLQ-32A(V)2系统需从1999年7月开始向美国海军供货,直至2001年10月底结束。在2002年,有9套AN/SLQ-32(V)2系统改进为AN/SLQ-32A(V)2系统[2]。在2005年,有数量不详的AN/SLQ-32(V)系统要求按照AN/SLQ-32A(V)2的标准进行改进[2]。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在AN/SLQ-32(V)系统的发展改进E阶段,凡是改进后具有开放式体系结构的AN/SLQ-32(V)系统均被命名为AN/SLQ-32B(V)系统。截至2006年,至少有3套AN/SLQ-32(V)2系统要求被改进为AN/SLQ-32B(V)2系统[2]

第二部分从2002年开始。2002年4月,美国海军试图用于取代现役AN/SLQ-32(V)系统的新的研制工程——AN/SLY-2(V)先进综合电子战系统(AIEWS),终因研制进度迟缓、经费透支等问题而被取消。这个从1990年12月就开始组织实施的新一代跨世纪水面舰艇电子战系统,在长达12年的开发过程中备受关注与争议。AIEWS项目的开发,导致美海军在1996年5月终止了AN/SLQ-32(V)系统的升级。当时,除了已获批准的AN/SLQ-32(V)改进项目继续进行外,新项目不再上马。然而,随着AIEWS研制工作的停止,AN/SLQ-32(V)电子战系统迎来新的生机。为了保持现役AN/SLQ-32(V)电子战系统的作战活力,美海军终止AIEWS项目之后启动了“水面电子战改进项目”(SEWIP)。这标志着AN/SLQ-32(V)电子战系统从此以SEWIP的形式,开始了新一轮的改进升级。

根据报道,在SEWIP计划中,AN/SLQ-32(V)系统的升级将螺旋渐进式展开,粗分为四个阶段,即Block 1、Block 2、Block 3和Block 4。其中,第一个阶段Block 1又可细分为Block 1A、Block 1B、Block 1C;而Block 1B又再分为Block 1B1和Block 1B2。AN/SLQ-32(V)系统的改进升级在2006年进入Block 1A阶段,在2008年进入Block 1B阶段。值得注意的是,AN/SLQ-32(V)系统从此不再出自一家公司之手。除雷声公司外,另外又有四家美国公司参与了AN/SLQ-32(V)系统的升级。

AN/SLQ-32(V)系统各个阶段的升级改进措施为:

● Block 1A:改进AN/SLQ-32(V)系统的显控设备,采用新的“电子监视性能增强”(ESE)处理器和经过改进的AN/UYQ-70(V)显控台代替原来的系统处理机。ESE处理器采用商用现货技术,是一个可商品化的开放式系统,其设计方便未来的性能升级,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可用做SEWIP后续升级阶段的处理器基础。

● Block 1B1:增加AN/SLQ-32(V)系统侦收与识别辐射源信号的能力,把独立的具有“辐射源个体识别”(SEI)能力的AN/SSX-1 ESM子系统与AN/SLQ-32(V)系统综合在一起。

● Block 1B2:开发高增益(天线)/高灵敏度(接收机)技术;实现SEI和“其他”能力与AN/SLQ-32(V)系统的集成。

● Block 1C:把高增益/高灵敏度能力加入AN/SLQ-32(V)系统中,以便启动基于作战系统跟踪的无源与有源对抗。

● Block 2:对AN/SLQ-32(V)系统接收机进行重大改进,提高系统灵敏度、测量威胁信号到达角的精度,增强抗电磁干扰(EMI)的能力。

● Block 3:赋予AN/SLQ-32(V)系统电子攻击能力。

● Block 4:赋予AN/SLQ-32(V)系统红外干扰能力。

另外,跟据参考文献[3]报道,负责AN/SLQ-32(V)系统升级项目的美国海上系统司令部(NAVSEA)将在2008年9月之后正式公布AN/SLQ-32(V)系统Block 2阶段设备研制与小批量初始生产的标书,以此拉开第二阶段升级AN/SLQ-32(V)系统的序幕。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改进系统接收机、天线以及与作战系统接口的装置,并开发一种适装未来任何一种级别舰艇的、具有开放式结构的、尺寸可变的、模块化、适合企业化生产的电子战装备。

【性能参数】

〖频率覆盖范围〗1~18GHz[侦察,分3个子频段:1~2GHz(频段1);2~8GHz(频段2);8~18GHz(频段3)。干扰:8~18GHz]

〖空间覆盖范围〗360°(方位);0°~24°(仰角)

〖测向精度〗1°RMS(8~18GHz)

〖灵敏度〗-50~-60dBm

〖测向体制〗64波束比幅

〖干扰体制〗35元罗特曼透镜多波束

〖干扰功率〗1MW(ERP)(每个小型连续波行波管输出功率为50W,增益为50dB)

〖反应时间〗实时(有源干扰)

〖电磁信号密度〗390000pps

参考文献

[1]世界舰船电子战系统手册. 科学出版社,2000:17~22.

[2]Jane's Radar and Electronic Warfare Systems 2007-2008:435~439;2009-2010,P449~452.

[3]The Journal of Electronic Defense(September) 2008:15.

【型号】AN/WLR-1H(V)电子支援系统(AN/WLR-1H(V) Electronic Support (ES) System)

【生产厂商】ST研究公司(ST Research Inc.);阿尔果系统公司(ARGO Systems Inc.);宽带系统公司防御系统分公司(Wide Band Systems Inc. Defense Systems Division)

【研制年代】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WLR-1H(V)7系统)

【概述】

AN/WLR-1H(V)电子支援系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装舰服役。该系统最初只是一种无源雷达检测设备,它有一个微处理器控制的交战装置和一个威胁数据库,其频率覆盖范围为7~18GHz,具有自动搜索和信号识别能力,可检测和接收敌对反舰导弹的制导雷达信号,尤其是苏联“冥河”(Styx)舰对舰导弹的制导雷达信号。当时,AN/WLR-1H(V)系统在装舰时一般都与舰上的有源干扰机、无源假目标发射装置进行配套使用,构成综合电子战系统。在长达40多年的服役时间内,AN/WLR-1H(V)系统经历过多次更新换代,在AN/WLR-1H系统的基础上先后有5种新型号AN/WLR-1H(V)1、AN/WLR-1H(V)3、AN/WLR-1H(V)5、AN/WLR-1H(V)6和AN/WLR-1H(V)7系统问世。目前仍在使用的系统为AN/WLR-1H(V)3、AN/WLR-1H(V)5、AN/WLR-1H(V)6和AN/WLR-1H(V)7。其中,装备美海军航空母舰的两种型号是AN/WLR-1H(V)5和AN/WLR-1H(V)7。

AN/WLR-1H(V)3、AN/WLR-1H(V)5、AN/WLR-1H(V)6系统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服役,装备大、中型水面舰艇和潜艇。这三种型号的系统性能基本相同,除装备平台不同和天线安装方式略有差别外,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

● 按照系统所用的天线装置,可采用单脉冲技术、旋转测向技术,或简单的单基线干涉仪技术进行高精度自动测向,并可对方位测向进行仰角校正。各型系统的天线均可分左舷和右舷安装,可全方位进行覆盖,而且在天线子系统中采用了记忆和实时校准技术。例如,AN/WLR-1H(V)3系统的天线部分就是一套定向天线和由伺服系统控制的若干个旋转天线组成的。定向天线在舰的左、右舷分3排安装。每个低频段天线有3个天线元,两个高频段天线各有4个天线元(测向3个,测角1个),可获得精度稍比干涉仪低的粗测向数据。

●系统采用高灵敏度电子扫描超外差接收机,分6个频段覆盖0.55~20GHz频率侦收范围(用5个频段覆盖0.55~10GHz,1个高频段覆盖10~20GHz),它可在100μs内同时对6个频段进行电子扫描、快速截获和分析多个辐射源信号。

● 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它采用了分布式多处理器结构的全自动信号处理器和专用测向处理器,可跟踪300个活动信号,自动识别威胁(在一个具有80种威胁模式数据库的基础上),根据优先等级自动完成测向和搜索测量。

●显示器可提供全景显示、分析和测向模拟显示等显示模式。其中,信号分析显示器有6根扫描线,每个频段1根,每个频段可存储多达8个频率用于显示。它可显示脉宽在1~50000μs、脉冲重频在20Hz~2MHz、频率宽度在20MHz以内的信号。字符显示器则可显示各种辐射源、威胁告警信息、辐射源分类参数以及与之相关的雷达/平台数据,每个显示页为54行,每行显示80个字符。

● 通过磁带加装数据库,可进行辐射源分类/平台相关运算。

● 从射频前端到处理器,广泛采用机内自检技术检测故障。

AN/WLR-1H(V)电子支援与测向系统如图3-37所示。

相比之下,AN/WLR-1H(V)7系统的推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它是宽带系统公司防御系统分公司对装备美海军航母的AN/WLR-1H(V)5系统升级改进的结果。AN/WLR-1H(V)7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系统采用了一部频率覆盖范围为2~18GHz的高截获概率瞬时测频接收机,一个工作在0.5~18GHz频段的微波调谐器(产生1GHz中频)及一部可变带宽的、与微波调谐器协调工作的中频接收机。

●操作显控台包括一个控制与显示装置(CDU)、两个46cm(18in)平板彩色显示器、一个键盘(安装有跟踪球)、音频耳机和一部彩色打印机。其中,CDU采用了双“奔腾Ⅲ”(Pentium Ⅲ)单板机(RAM容量为256MB,运行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和一个用于数据归档的小型磁盘读/写器。一个虚拟桌面(Virtual Desktop)覆盖了显控台上的两个显示器,通过基于Windows的图形用户界面,实时显示辐射源处理数据、模拟视频信号和脉冲描述字符(PDW)。

图3-37 AN/WLR-1H(V)电子支援与测向系统

● 系统射频部件通过光缆与处理器连接。

● 多种PDW分析显示格式。

● 脉冲去交错与辐射源相关处理。

● 在硬盘上自动记录辐射源和PDW数据。

● 辐射源数据库在线修改与预览。

● 自动识别脉冲重复间隔调制与扫描样式。

● 单脉冲测向与广泛的机内自检能力。

AN/WLR-1H(V)7系统显示与控制装置如图3-38所示。

图3-38 AN/WLR-1H(V)7系统显示与控制装置

AN/WLR-1H(V)7系统于1999年6月装在“德怀特· D ·艾森豪威尔”(Dwight D.Eisenhower)号航空母舰上进行海上试验。大约在2001年以后,陆续装备的美海军航空母舰包括“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号和“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号。

【性能参数】

AN/WLR-1H(V)

〖频率范围〗0.55~20GHz

〖体制〗超外差

〖动态范围〗60dB

〖自动分析〗频率、脉冲重复间隔、脉冲宽度、到达角、扫描类型、扫描周期、脉冲幅度、波束宽度

〖测向方式〗自动、手动、备用装置

〖信号跟踪〗300个辐射源

〖辐射源信息库容量〗80种威胁、300部雷达、1500种雷达模式、150个平台

〖告警〗听觉/视觉

AN/WLR-1H(V)7

〖频率范围〗0.5~18GHz

〖动态范围〗70dB

〖灵敏度〗-85dBm

〖测频精度〗1.25MHz(RMS)

〖测向精度〗3°(RMS)

〖脉冲处理能力〗>400000个/s

〖探测与识别时间〗<1s

〖辐射源处理〗>1000跟踪目标;测向;脉冲重复间隔调制;扫描样式识别;数据库相关

参考文献

[1]世界舰船电子战系统手册. 科学出版社,2000:37~28.

[2]Jane's Radar and Electronic Warfare Systems 2003-2004:355~356.

【型号】SRBOC诱饵发射系统(SRBOC Decoy Launching System)

【生产厂商】BAE系统地面和军械公司武器系统分公司(BAE Systems Land and Armaments-Armament Systems Division);洛克希德·马丁·西皮肯公司(Lockheed Martin Sippican)[早期为联合防御公司武器系统分公司(United Defense, Armament Systems Division)以及洛克希德·马丁·海科公司(Lockheed Martin Hycor Inc.)]

【研制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

【概述】

SRBOC是英文Super Rapid Blooming Offboard Countermeasures的缩写,中文意思为“超级快速扩散舰外干扰物”。MK36 SRBOC系统是装在甲板上的迫击炮式诱饵系统,用于发射一系列诱饵弹对抗各种威胁。该系统包括一系列设备,主要有迫击炮式发射装置、诱饵弹和相应的控制和支援设备,用于大型水面战斗舰艇的防卫。该系统的引导数据要靠舰上威胁探测和分析子系统提供,系统的运行由主舰舰桥和/或作战情报中心控制。

1.基本组成

一般MK36 SRBOC系统包括下列几部分:

● 至少两座(左、右舷各1座)130mm MK137发射架;

● 1个MK158 Mod1或Mod2主发射控制装置;

● 1个MK164 Mod1或Mod2舰桥发射控制装置;

● MK160 Mod1电源,每座MK137发射架配1个;

● 至少两只储弹箱,每座MK137发射架配1只(MK5 Mod2或MK6 Mod0储弹箱);

● 根据需要配置的诱饵弹。

MK137发射架装(见图3-39)在甲板上,这是一种固定的管式发射器,有6个130mm发射管,分两行排列,每行3管,仰角分别为45°和/或60°。点火电路用电磁感应引爆弹内推进剂装药。

图3-39 MK137发射架(发射管中有1枚“超级箔条星”箔条弹)

MK160电源将主舰上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供点火电路、监控器和指示灯用,还装有备用电池组和充电器,应急用。

MK5或MK6储弹箱装在发射架附近,每箱最多可装35枚诱饵弹。

MK164发射控制装置装于舰桥,提供辅助点火电路控制和系统状态显示。

MK158主发射控制装置装在主舰的作战情报中心,有人工点火电路和系统状态显示器。

SRBOC发射控制系统是SCIP(Shipboard Countermeasures Interface Package的缩写,其意为“舰用对抗接口系统”)。SCIP是全综合的独立对抗系统,对抗舰对舰和空对舰掠海导弹威胁。该系统与MK36 SRBOC接口,可安装在新舰上或部分改装或改进工程中。

SCIP控制器接收和分析威胁数据、舰艇位置以及发射架和诱饵弹状态,并显示推荐的诱饵弹发射方案。如需要,可将SCIP转换到自动工作方式,在这种方式下,自动发射荐用诱饵弹。SCIP自动地确定应点火哪座发射架和哪个发射管,以将合适的诱饵弹发射到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舰艇的适当位置。

SClP微处理机在ROM中装有交战算法。系统状态参数存储在RAM中,在作战情报中心显示。威胁数据经串行数据链路从雷达告警接收机传送到SCIP。SClP装有风速计(测风速和风向)和倾斜仪(测量舰艇横摇)。从SCIP发出的火控指令经发射架电源输出面送至发射架,而发射架状态在电源输入面受到不断监视并显示在控制面板上。

SCIP显示器如图3-40所示。

图3-40 SCIP显示器

SCIP由加州特拉考航空航天公司(Tracor Aerospace Inc.)生产,已服役于欧洲、东南亚和北非国家海军舰艇。

2.不同配置

SRBOC系统装备不同舰艇,根据战术需要有不同的配置方式,见表3-1。

表3-1 SRBOC的不同配置

MK36 SRBOC Mod1双发射架诱饵系统如图3-41所示。典型的Mod1系统在满载情况下重2016.4kg。

图3-41 MK36 SRBOC Mod1系统的配置

3.诱饵弹

MK 36 SRBOC系统发射的诱饵弹(见图3-42)有“超级箔条星”(Super Chaffstar)箔条弹、超级HIRAM Ⅲ/超级HIRAMⅡ红外弹、“超级双子座”(Super Gemini)箔条/红外弹及超级LOROC远程箔条弹。

图3-42 SRBOC系统诱饵弹

图中第1行为超级LOROC箔条弹,第2行为“超级箔条星”箔条弹

“超级箔条星”箔条弹[MK182的商品型,相当于MK214“海蚊”(Seagnat)诱饵弹]发射后迅速形成很大面积的箔条云,干扰雷达寻的器和武器控制系统。护卫舰那样的大型舰艇只要发射1枚或两枚,就可得到保护,更大的舰艇需要数枚齐发。海科公司称,产生的箔条云面积足够大,不需舰艇频繁机动。

“超级箔条星”箔条弹是一个130mm直径的圆柱体,全长1220mm。该圆柱体一端由鼻锥帽密封,另一端由底板密封。底部的塑料气密套筒用以容纳推进气体。紧接着底板的部件有点火线圈、发射药和诱饵弹爆炸延时器。爆炸装药沿圆柱体中心线放置,箔条包布在装药周围。采用电磁感应起爆,取消了电气接头,以保障安全。

诱饵弹装入发射管时,点火圈插入激励线圈。点火脉冲在点火线圈内感应一个电压点燃点火器,引燃推进装药把诱饵弹推出发射管。气体压力又将点火针推入雷管,启动引爆延迟器。3.5s后,延迟器引爆炸药,将箔条从圆柱壁径向地高速炸出。箔条包又分成许多小箔条包,推出一段距离后再散布箔条。可在2~20GHz范围内进行任何单频、多频或宽带干扰。

超级HIRAM红外弹用来引诱红外寻的反舰导弹。超级HIRAM-Ⅱ红外弹发射后,即在空中布设一个曳光弹,配有浮子、降落伞和折叠式自动竖立标杆,至少工作40s,部署高度60~75m,部署距离>150m(飞行5s后)。单枚弹的输出能量就足以模拟一艘大舰的辐射强度。超级HIRAM-Ⅲ是超级HIRAM-Ⅱ的改进型,是一个采用迷惑干扰样式的诱饵弹,它被设计成与它的液体燃料(至少燃烧45s)一起漂浮,能喷射2m多高的火焰。它一碰到海面就燃烧,产生大面积火焰区,类似大舰的红外特征。

“超级双子座”射频/红外弹,是一个采用迷惑干扰样式的诱饵弹,箔条装在弹的底部,红外曳光弹装在顶部。展散后箔条用来干扰雷达寻的器,而伞降红外弹(至少燃烧30s)随箔条云移动。发射后几秒内,在产生大雷达截面积的同时,产生一个高度有效的红外诱饵信号。在多数情况下,单枚弹产生的雷达截面积足以保护一艘护卫舰大小的舰艇。单枚弹的红外能量输出足以模拟一艘大舰的辐射强度。

超级LOROC箔条弹是一种火箭发射的诱饵弹,是一个折叠翼火箭,采用迷惑干扰方式,用以补充诱惑弹。其产生的箔条云距发射点1~4.5km。当它与近距离诱饵一起使用时,能最佳地保护舰艇,对抗导弹或雷达控制的火炮攻击。

以上的诱饵弹都是洛拉尔·海科公司的专利产品。

MK36 SRBOC系统不仅能发射上述的诱饵弹,还能发射美国海军和北约的“海蚊”诱饵弹。

4.装备的舰艇

截至2005年,MK36 SRBOC系统已经装备或计划装备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巴林、孟加拉、比利时、巴西、中国、智利、厄瓜多尔、德国、希腊、日本、韩国、墨西哥、荷兰、新西兰、巴基斯坦、波兰、葡萄牙、沙特阿拉伯、西班牙、中国台湾、泰国、土耳其、阿联酋和美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对于美国海军而言,装备MK36 SRBOC系统的航空母舰有“企业”(Enterprise)号、“小鹰”(Kitty Hawk)号、“约翰· F ·肯尼迪”(JohnF·Kennedy)号和“尼米兹”(Nimitz)级各型航母。这些航母通常安装了4座MK36 SRBOC系统,并且与AN/SLQ-32(V)4电子战系统综合使用。

【性能参数】

发射架

〖型号〗MK137

〖发射管数〗6管

〖发射管径〗130mm

〖发射管长〗622.3mm

〖发射管仰角〗45°;60°

〖发射管高〗1524mm(装弹时)

〖诱饵弹初速〗75m/s

〖发射架回转速度〗固定式

〖发射架重〗207kg(不装弹时)

主发射控制装置

〖型号〗MK158 Mod 1或Mod 2

〖尺寸〗310mm×480mm×200mm

〖重量〗13.6kg

舰桥发射控制装置

〖尺寸〗260mm×200mm×100mm

〖重量〗9.1kg

诱饵弹

“超级箔条星”箔条弹

〖弹径〗130mm

〖弹长〗1220mm

〖弹重〗12.7kg(有效载荷);22.2kg(总重)

〖初速〗65m/s

〖箔条类型〗镀铝玻璃纤维

〖频率覆盖〗2~20GHz(根据用户要求)

“超级双子座”箔条/红外弹

〖弹径〗130mm

〖弹长〗1200mm

〖弹重〗20kg(总重)

〖频率覆盖〗2~20GHz(单频/多频或频段覆盖)

〖红外诱饵燃烧时间〗≥30s

超级HIRAM-Ⅲ红外弹

〖弹径〗130mm

〖弹长〗1220mm

〖弹重〗约22kg

〖燃料类型〗液体

〖燃烧时间〗≥45s

超级LOROC远程箔条弹

〖弹径〗130mm

〖弹长〗1200mm

〖弹重〗21.8kg(总重)

〖射程〗1~4.5km

〖频率覆盖〗2~20GHz(单频/多频或频段覆盖)

〖电源要求〗DC 24V(操作,应急电池组);DC 28V(正常工作);440V/60Hz/单相AC输入

参考文献

[1]世界舰船电子战系统手册. 科学出版社,2000:214~218.

[2]Jane's Radar and Electronic Warfare Systems 2007-2008:441~442;2009-2010:454~455.

【型号】AN/SLQ-25拖曳式声诱饵(AN/SLQ-25 Towed Acoustic Decoy)

【生产厂商】通用航空喷气发动机公司频率工程实验室(Aerojet General, Frequency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阿尔冈科技公司(Argon ST, Inc.)

【研制年代】20世纪70年代中期

【概述】

AN/SLQ-25是一种拖在水面舰艇后面,能发射模拟水面舰艇的辐射噪声,可应答来袭鱼雷的声自导探测信号,实施欺骗干扰的诱饵。该拖曳式诱饵又称为“女水精”(Nixie),最初是根据美国海军的一项计划,由美国通用航空喷气发动机公司所属的频率工程实验室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研制的,首批生产合同于1975年获得。

AN/SLQ-25 Nixie诱饵系统有两枚诱饵弹,可一前一后地拖在舰尾。系统的主要装备为安装于舰艇尾部的两个轴电缆缆线盘,其后各拖带一个拖体,每个拖体可经由系统控制单元控制并通过拖带的同轴电缆的信号传输,据此控制拖体产生声信号。整个系统包括以下几部分:

● 可监控拖曳作业的遥控装置;

● 可产生干扰鱼雷声信号的发射装置;

● 可将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换能器以及收放拖缆、拖体用的双鼓形绞车;

● 同轴信号交换器,可接收来自发射装置的鱼雷干扰频率,并转传绞机或送至假负载供测试用;

● 假负载,利用它可在静态状况下对发射装置进行测试;

● 两条各长488m并于尾部带有类似鱼雷造型拖体的信号电缆。

该诱饵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 小型、轻量,可在水中长时间拖航,对拖舰航速和操纵性能均无明显影响。

● 针对来袭鱼雷的被动声跟踪方式,以噪声或模拟本舰声特征,达到干扰或诱骗之目的;针对来袭鱼雷的主动声跟踪方式,则发出同声频的假回波诱开鱼雷。

● 遥控装置具有操作方式选择、声频过滤、决定频率循环时间等功能,一旦发生情况操作人员可遥控指令绞车将拖缆及拖体向外放出至一定距离,并开始发出一定功率的假声信号以转移鱼雷的跟踪,至于诱骗鱼雷的信号频率、本舰施放拖体的拖带速率、拖体深度及声操作方式的选择等则视敌方鱼雷的特性而定。

● 两个拖体采用前后排列的拖曳方式,这前后两个拖体发射出(频率与声强二者不完全相同)的声信号,在舰后形成一艘虚拟的庞然大舰,这样拖曳舰的声学特性就全被这“虚舰”所掩盖,有效干扰来袭的声自导鱼雷。此外两个拖体一前一后地拖在舰尾,万一有一枚被鱼雷命中,另一枚仍可继续发挥作用。拖体长约0.8m,直径约150mm。

● 能模拟由拖曳船产生的特殊噪声,例如机械噪声、螺旋桨噪声以及取决于舰船方式、预期威胁特性的各种频率的特殊噪声等。

AN/SLQ-25型拖曳式声诱饵系统主要设备如图3-43所示。

图3-43 AN/SLQ-25型拖曳式声诱饵系统主要设备

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AN/SLQ-25诱饵系统大约生产了300余套。它不仅一度曾被美国海军确定为标准水面舰艇声诱饵,装备于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等多艘舰艇,还被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的海军所选用。由参考文献[2]可知,当前该型诱饵系统仍在使用,其系统备件与人员培训乃由美国阿尔冈科技公司(改进型AN/SLQ-25A Nixie声诱饵系统生产商)负责提供。

【性能参数】

〖模拟声频率〗17.5~87.0kHz(全频);17.5~30.4kHz(低频);29.6~51.7kHz(中频);50.3~87.0kHz(高频)

〖拖体拖带限速〗18.5~55.6km/h

参考文献

[1]世界舰船电子战系统手册. 科学出版社,2000:366~367.

[2]Jane's Underwater Warfare Systems 2008-2009,P259.

【型号】AN/SLQ-25A拖曳式声诱饵(AN/SLQ-25A Towed Acoustic Decoy)

【生产厂商】阿尔冈科技公司(Argon ST, Inc.)

【研制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

【概述】

AN/SLQ-25A(见图3-44)是AN/SLQ-25拖曳式声诱饵系统的改进型。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海军“水面舰艇鱼雷防御”(SSTD)计划的第一阶段,由当时负责研发与生产AN/SLQ-25的美国通用航空喷气发动机公司所属的频率工程实验室开展了AN/SLQ-25诱饵系统的改进工作。新的AN/SLQ-25A Nixie诱饵系统于1988年进行批量生产,1991年4月开始列装。

图3-44 AN/SLQ-25A拖曳式声诱饵系统

AN/SLQ-25A拖曳式声诱饵系统组成包括电子设备显控台、遥控装置、双鼓形电绞车与控制器、光纤拖缆、音响发生器拖曳体和浮锚绳。与AN/SLQ-25系统相比,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 新的TB-14A拖曳体重量较轻。绞车也更小巧、轻型。拖曳体的布放与回收仅需要3~4名舰员,系统工作时,无需其他舰艇兵力参与就能有效对付威胁目标。

● 采用了商用现货电子设备与改进型可编程干扰信号设备。系统应用一种先进的可编程数字信号发生器,通过软件编程,就可有效地对威胁鱼雷的音响传感器实施主/被动干扰,诱使攻击鱼雷偏离目标。

● 系统作战能力强,可靠性高,成本低,具有故障自动识别能力和完善的自检能力;

● 系统很容易与新型鱼雷防御系统进行集成,实现综合一体化。

目前AN/SLQ-25A Nixie诱饵系统仍在生产。包括美国海军在内,该系统业已装备20个国家与地区(澳大利亚、巴林、比利时、加拿大、埃及、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荷兰、波兰、葡萄牙、西班牙、中国台湾、泰国、土耳其)的海军水面舰艇。另外,根据与美国海军签订的合同,阿尔冈科技公司正在谋划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技术嵌入与工程更改,以进一步提升系统能力。其改进重点将包括:开放式体系结构的硬件与软件;适合在浅海水域使用的光纤拖缆;模块化绞车系统;可灵活使用的拖曳体。

根据参考文献[2],比AN/SLQ-25A诱饵系统更先进的设备可能是AN/SLQ-25B。

参考文献

[1]Jane's Underwater Warfare Systems 2008-2009,P259.

[2]海上网络战.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