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在美国,到了19世纪60年代末,每一个主要的联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纯商业性组织、大学,都有了由美国新兴计算机工业提供的最新技术装备的计算机设备。计算机中心互联以共享数据的思想得到了迅速发展。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把美国的几个军事及研究用计算机主机连接起来。当初,ARPANET只联结4台主机,根据军事要求它置于美国国防部高级机密的保护之下,由于技术水平它还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
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该协议得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从而诞生了真正的Internet。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通信协议,在5个科研教育服务超级计算机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NSFNET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那时,ARPANET的军用部分已脱离母网,建立自己的网络——MILNET。ARPANET——网络之父,逐步被NSFNET所替代。到1990年,ARPANET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NSFNET已成为Internet的重要骨干网之一。
1989年,由CERN开发成功WWW,为Internet实现广域超媒体信息截取/检索奠定了基础。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网中网”——各个子网分别负责自己的架设和运作费用,而这些子网又通过NSFNET互联起来。Internet在80年代的扩张不单带来量的改变,同时也带来质的某些改变。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计算机专业人员。新的使用者发觉,加入Internet除了可共享NSFNET的巨型机外,还能进行相互间的通信,而这种相互间的通信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于是,他们逐步把Internet当做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而不仅仅是共享NSFNET巨型机的运算能力。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仅限于研究与学术领域。商业性机构进入Internet一直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法规或传统问题的困扰。事实上,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曾经出资建造Internet的政府机构对Internet上的商业活动并不感兴趣。
1991年美国的三家公司分别经营着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网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户提供Internet联网服务。他们组成了“商用Internet协会”(CIEA),宣布用户可以把他们的Internet子网用于任何的商业用途。Internet商业化服务提供商的出现,使工商企业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进入Internet。商业机构一踏入Internet这一陌生的世界就发现了它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其势一发不可收拾。世界各地无数的企业及个人纷纷涌入Internet,带来Internet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飞跃。
Internet目前已经联系着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4万多个子网、500多万台计算机主机,直接的用户超过4000万,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公共网络。Internet被认为是未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