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一、近三年本章考点考频分析
二、本章基本内容结构
三、本章重要考点及例题
(一)重要概念归纳
1.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理解员工的思想、情感、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和工作的态度的重要因素。
2.态度的概念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3.人格的影响因素
(1)遗传。遗传在决定个体的人格特征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遗传并不是直接决定个体的人格,而是以间接的方式潜在地影响人格的形成。
(2)环境。它包括:教养方式、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人际关系及个人体验等。
(3)情景。在不同的情境中,人格的表现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4.人格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提出人格结构有三个层面——枢纽特质(Cardinal-traits)、核心特质(Centraltraits)、次要特质(SecondaryTraits)。奥尔波特认为,各种特质不是零散的,而是有组织的。
(2)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用分类学的方法研究人格,认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元素就是特质,特质就是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都保持一致的行为模式。他总结出的16种人格特质包括: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支配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3)艾森克的特质理论:特质并非各自独立,相互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分出维度更能准确描述。先前特质水平上的研究可重复性差,采用2个维度所区分出的4个类型所作的实验和测试大多数都可以得到较好的重复结果。
5.“大五”和“大七”人格理论
(1)“大五”人格理论如表1-1所示。
表1-1“大五”人格模型
(2)“大七”人格理论:
这七个因素为: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智慧、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如表1-2所示。
表1-2“大七”人格的维度及其含义
6.人格特质在组织管理中的价值
(1)吉伯(Gibb):身强力壮;聪明但不能过分聪明;外向有支配欲;有良好的调试能力;自信。
(2)斯道格迪尔(Stogdill):对所完成的工作有责任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热情并能持之以恒;解决问题时勇于冒险并有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自信;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并忍受挫折等。
(3)哈恩特(Hunt):决定一个人可以成为卓越领导的特质少得可怜。
(4)伯恩斯(Burns):提出改变型领导者(transformational leader),是这一理论的最新发展。
(5)豪斯(House):将改变型领导者称为有魅力的领导者(charismatic leader),这种领导能依靠自身的影响力改变下属的行为,像为印度独立作出贡献的甘地等。
(6)巴斯(Bass):用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区分出了有魅力领导者的四个特征:①魅力(charisma);②激发动机(inspirational motivation);③智力激发(intellectual stimulation);④个人化的考虑(individualized consideration)。
7.智力
智力是一般的心理能力,是个体从事心智活动的要素,包括言语能力、数学能力、推理能力、演绎能力、关系类比能力、记忆力、空间认知能力和知觉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8.智力结构的基本理论
(1)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结构可以分为一般智力因素(g因素)和特殊智力因素(s因素)。完成任何工作都需要g因素和某种s因素的共同作用。
(2)瑟斯顿把智力分解为各种原始的能力,他确定了7种因素作为原始能力: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数、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推理。
(3)吉尔福特确定了智力的三个维度:智力操作的方式(如记忆、认知等)、内容(如语义、行为等)、产品(如关系、门类等),构成一个智力的立体三维结构模型。
(4)加德纳认为智力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他归纳出8种智力: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社交、自知。
9.能力、知识、技能的区别
知识是概括化的经验系统,技能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而能力则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定型,但知识和技能却可以不断积累。这些区别对于组织管理有重要的启示,尽管人的能力有限,有高低大小之分,但人却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在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不断提高组织、企业的整体文化技术素质,是保证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10.领导者的胜任特征
(1)成就和行为:领导者应该有高的成就动机和抱负,对环境的变化有较强的自我检控能力,能够创新并且不断地寻求新的信息和机会。
(2)服务意识:能够满足他人的需要,使自己适应他人的兴趣和要求,包括有较强的人际理解力,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能够与他人建立起亲密而又牢固的关系,并且可以对他人有较大的影响力。
(3)管理才能:能够为他人创造条件,使他人有成长的机会,包括团队式的领导、与团队的合作、对他人提供指导等。
(4)认知能力:包括分析与抽象性的思维方式、认知深度等。
(5)个人效能:包括对自我的控制、自信和工作中的灵活性,并且具有较高的组织承诺。
11.情绪和情感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二者属于同一性质的心理活动,①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离开具体的情绪表现,人的情感就无从表达;②情绪的变化受情感的制约,在特定的时候,那些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因为受情感的社会内容的影响而改变它的原始形式。
区别:①情绪是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被满足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②从产生顺序来看,情绪反应在先,情感体验发生在后;③从引起原因上讲,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带有冲动性和爆发性,并伴有生理变化,而情感则与人对事物的深刻体验和认识联系在一起。
12.情绪状态
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人的情绪还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13.情绪的基本理论
①詹姆斯—兰格理论:威廉·詹姆斯和卡尔·兰格各自分别提出了强调外周生理活动的情绪理论。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兰格则强调血液系统的作用例如血管的扩张和收缩等。他们都认为外周的生理活动是产生情绪变化的原因。②汤姆金斯认为,情绪就是动机,他否定了把动机归结为内驱力的看法,指出内驱力信号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来激发有机体的行动,这种放大的媒介就是情绪过程,而且情绪是比内驱力更加灵活和强有力的驱动因素,本身可以离开内驱力信号而起到动机作用。③拉扎勒斯认为,情绪的体验不能简单理解成在个人或大脑中发生了什么,而要考虑评估环境的交互作用。他还强调评价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这是一种认知评价理论。
14.态度改变的理论
(1)海德尔的平衡理论:海德尔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理论的一种。所谓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为了克服这种不愉快,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例如,正在戒烟,当你的好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又抽了一支,这时候你戒烟的态度和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认知失调。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①改变态度:改变自己对戒烟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我的烟瘾)。②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③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④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其他选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⑤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我将再次戒烟,即使别人给也不抽)。
15.偏见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形成的对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和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于态度。
16.价值观的分类
(1)奥尔波特的六分类:经济型的人具有务实的特点,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理论型的人具有智慧、兴趣,以发现真理为主要追求;审美型的人追求世界的形式和谐,以美的原则如对称、均衡和谐等评价事物;社会型的人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宗教型的人认为统一的价值高于一切,信神或追求天人等;政治型的人重视权力、地位和影响力。
(2)罗奇克的工具性与终极性价值观理论:罗奇克把个体的价值观分为两类,即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终极性价值观是指欲达到的最终存在状态或目标;工具性价值观是指为达到上述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
(3)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论:一是指实际价值,指对不同事物所表现的差别喜好的倾向,即对不同事物所表现的选择行为的实际方向;二是想象价值,指局限于能够预见后果的选择行为,是个体认为应该采取的行为选择;三是客体价值,强调价值对象本身的属性,指根据事物的客观条件来决定什么是值得选取的,并非当事人是否事实上选取该事物(实际价值)或想象中认为该选取该事物(想象价值)。
(4)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主要用来衡量和文化有关的价值观。霍夫斯塔德认为个人主义是从团体、组织或其他集体主义中独立的情感;而集体主义指在组织中重视成员资格、对组织有情感依赖、强调忠于本集体的那些价值观。
17.工作价值观
工作价值观也称职业价值观,是指个体对于工作意义的认识,包括工作倾向性、工作需求及职业道德取向等。美国心理学家萨普尔将工作价值观分为三大群组,15个类别,一是内在价值:指的是与工作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包括利他主义、独立性、审美、创造性、智慧激发、成就感和管理权力7个类别;二是外在工作价值:指的是与工作本身无关的一些因素,包括工作环境、与上司关系、与同事关系和变化性4个类别;三是外在报酬:包括生活方式、声望、经济报酬和安全感4个类别。
18.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的、社会性的动物,除了基本的生存倾向之外,一生都在试图建立解释他人和世界的体系,并解释自我存在和自身行为的理由,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
(二)典型例题解析
【单选题】
1.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不包括( )。【2006年真题】
A.个人体验
B.教育背景
C.遗传
D.教养方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格形成影响因素。环境因素它包括:教养方式、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人际关系及个人体验等。选项ABD都属于环境因素。C项属于人格形成因素之一。
2.戒烟者为减少因再次吸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可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实现,以下属于这种做法的是( )。【2006年真题】
A.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B.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
C.我喜欢吸烟,不想真正戒掉我的烟瘾
D.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选项A属于增加认知,即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选项B属于减少选择感,即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其他选择;选项C属于改变态度,即改变自己对戒烟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选项D属于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
3.关于价值观的陈述,错误的是( )。【2008年真题】
A.价值观既是一种个体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
B.价值观既是内隐的,也是外显的
C.价值观随具体的情境不同而改变
D.价值观对行为具有解释、预测和导向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价值观的概念。选项ABD都属于价值观概念内容。C项不属于价值观概念。
4.下列关于人格的描述,说法错误的是( )。
A.遗传
B.环境
C.团体
D.情境
【答案】C
【解析】在选项中,C是作为干扰项出现的,团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人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而人格是指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是一个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包括遗传、环境、情境三个影响因素,因此ABD是关于人格描述正确的说法。
5.知识和技能是两个相同又有所不同的概念,( )是概括化的经验系统。
A.水平
B.人格
C.能力
D.知识
【答案】C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的是能力与知识和技能的区别,技能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C能力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
6.“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依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属于( )。
A.改变态度
B.减少选择感
C.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D.改变行为
【答案】B
【解析】费斯廷的认知失调理论,主要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为了克服这种不愉快,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本题考查的是改变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通过吸烟来缓解主要是因减少选择余地;如果是通过A改变态度的方式来改变选择余地,那么应当是“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烟瘾”;如果选B,那么应当是“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如果选D,那么应当是“我将再次戒烟,即使别人给也不抽”。
7.“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属于( )。
A.增加认知
B.减少选择感
C.改变态度
D.改变行为
【答案】A
【解析】费斯廷的认知失调理论,主要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为了克服这种不愉快,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本题考查的是改变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A是通过让一致性的认识变得更重要的方式来减少失调;如果选择B,那么是“生活中压力太多了,我只能通过吸烟来缓解”;如果选C,那么应当是“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烟瘾”;如果选D,那么应当是“我将再次戒烟,即使别人给也不抽”。
8.许多因素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 )的作用尤其重要。
A.教育背景
B.生活环境
C.人际关系
D.文化
【答案】D
【解析】因为不同的文化会形成不同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这些会直接影响并制约着人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而A属于环境中的一项,但是并不代表受教育高的人,人格就一定高尚;B生活环境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但是并不能证明生活环境会对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同理C人际关系也是人格塑造的影响因素,但并非最重要的因素。
9.如果员工的能力完全超出了工作的要求,那么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节省组织人力成本
B.增加工作绩效
C.丧失动机、兴趣
D.体验到无能和自卑
【答案】C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的是能力与工作的匹配,因为员工的能力与工作绩效有直接的联系,题中的员工能力比较强,此时如果不采取措施就会挫伤他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丧失兴趣,增加人力成本,因此A是错误的;B与C正好是两个相反的选项;D是员工的能力低于工作的要求,会导致自卑感出现。
10.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中的本我和超我之间处在直接冲突之中,它们之间由( )来协调。
A.超我
B.自我
C.本我
D.忘我
【答案】B
【解析】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的假设的数据主要来自临床的观察和在治疗中对个人进行的深入的案例研究,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病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正常人格理论。他认为,人格的差异在于人们对待基本驱力的方式的不同,人格的两个部分——本我和超我之间是一场无休止的战争,需要由自我协调来实现,因此正确答案选择B。人格的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和谐,是健康人格的前提。
【多选题】
11.关于能力,正确的陈述是( )。【2006年真题】
A.能力是概括化的经验系统
B.能力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
C.能力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
D.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定型
E.能力可以不断积累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能力相关问题。我们知道知识和技能这两个概念和能力有关但又有所不同:知识是概括化的经验系统,技能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而能力则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定型,但知识和技能却可以不断积累。因此选项CD符合题意。
12.中国人的价值观取向( )【2007年真题】
A.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
B.以社会、关系、情境为中心的价值观
C.法规与宗教
D.差序格局
E.追求富贵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人的价值观取向。选项AB项均为中国人的价值观取向。
13.躯体能力主要包括( )。
A.精力
B.体力
C.肢体灵活性
D.躯体平衡性
E.言语能力
【答案】ABCD
【解析】E选项属于智力的内容,是个体从事心智活动的要素,而不需要技术或是越是机械性的工作,越需要躯体能力,ABCD是躯体能力的要点。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情绪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关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
B.情绪反应在先,情感体验发生在后
C.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
D.情感的变化受情绪的制约
E.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答案】BCE
【解析】A是一个混淆概念,正确的说法是情感;D情绪的变化是受情感的制约。
15.关于情境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组织中情境压力比较大时,很难通过一个人的人格对他的工作行为进行预测
B.在组织中情境压力比较小时,很难通过一个人的人格对他的工作行为进行预测
C.行为的跨情境具有不一致性
D.人格是稳定的,个体行为方式和体验特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E.人格是结构化的外在系统
【答案】AD
【解析】B的说法与A正好相反,在情境压力的情况下,很难用人格来预测工作行为;C行为的跨情境具有一致性;E人格是结构化的内在系统。
16.威尔逊的领导者胜任特征简化为( )。
A.预测变化
B.寻求支持
C.驱力水平
D.数学能力
E.关系类比能力
【答案】ABC
【解析】DE属于智力的维度。
17.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主要有( )。
A.枢纽特质
B.核心特质
C.次要特质
D.乐群性
E.稳定性
【答案】ABC
【解析】奥尔波特认为,枢纽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是人格结构的三个层面,其中DE两个选项是干扰项,它分属于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18.下列关于能力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A.能力是从事各种活动、适应生存所必须的且影响活动效果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B.能力决定了员工可以达到的绩效水平
C.能力分为智力和驱体能力
D.智力是一种担任某种特定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
E.智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答案】ABC
【解析】D项是混淆了概念,胜任特征模型是一种担任某种特定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E所描述的并不是智力的概念,是情绪的定义。
19.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态度包括( )。
A.能力成分
B.认知成分
C.情感成分
D.行为倾向成分
E.智力成分
【答案】BCD
【解析】AE属于混淆选项,其中B认知成分是指人们对外界的心理印象;C情感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D是指人们对态度所预备采取的反应。
20.关于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态度与行为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
B.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并不等于行为
C.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不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
D.与弱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不大
E.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大
【答案】ACD
【解析】态度与行为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非常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同时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相当大。
(三)经典案例分析
1.某公司近年来的发展十分迅速,为了整合业务,精简机构,公司领导决定裁减一定的人员。决定作出后,人力资源部部长承担了与被裁人员谈话的任务,他需要尽可能地说服被裁人员,使他们不至于与公司对抗,但是他清楚这样的说服面临的困难是十分大的。【2007年真题】
(1)说服者本人对说服效果存在着影响,以下陈述中错误的是( )。
A.人力资源部长最好是一个值得他信任的人
B.在说服他人时,人力资源部长要尽量正式、公事公办
C.人力资源部长要尽量表现出与被裁员工的某些相似性
D.人力资源部长如果外表讨人喜欢,说服效果可能就会更好一些
【答案】B
【解析】说服者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专家的资格和可靠性,“说服者的吸引力,则由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以及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将对说服效果有正面影响。
(2)“被裁员”这个说服信息不是员工愿意听到的,以下关于说服信息对说服效果的影响的陈述中,错误的是( )。
A.信息的呈现方式也很重要,在本例中,人力资源部部长最好和员工面对面地单独交谈
B.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越大,态度的实际改变也就越大
C.说服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越大,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D.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个界限后,人们的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差距是指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一般说来,差距越大促使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实际态度改变也较大。当差距过分大时,被说服者会发现自己的态度不可能改变到消除这种差异的地步;差异太大会使人产生怀疑,从而贬低信息而不是改变态度。
(3)对不同的员工,人力资源部长说服的效果也可能不一样,以下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学历越高的员工一般越不容易被说服
B.自尊心较弱的人容易被说服
C.家里有喜事的员工容易被说服
D.年龄越大的员工越难被说服
【答案】A
【解析】被说服者的因素包括被说服者的人格、心情、卷入程度等。A项属于智商的范畴,与说服关系并没有相关性。
(4)人力资源部长应该怎样做才能使面谈的说服效果更好( )。
A.在较早的时候就透露一些可能进行的变革的信息
B.让员工对公司的发展变革进行讨论
C.秘密地进行变革的取证和决策的过程
D.不向员工透露任何信息,防止员工阻挠
【答案】AB
【解析】影响说服效果的情境因素包括预先警告和分散注意。当个体对问题了解得很多时,预先警告会引起抗拒,而当人们对该问题了解较少时,预先警告反而有助于态度改变。而分散注意能减少抗拒,对改变态度有利。通过提前透露可能进行的变革的信息,以及让员工对公司的发展变革进行讨论有助于取得较好的说服效果。
2.2010年,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对陕西省100个样本村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调查走访,得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性和启示性的成果。在调查大学生村官的任职动机时,52.9%的大学生选择了“在新农村中实现自身价值,得到锻炼”,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是抱着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理想和抱负选择来农村基层工作的,同时他们也希望在农村广阔的舞台上,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丰富社会阅历,实现农村发展和自身提高的双赢目标。15.7%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了“来自农村,报效农村”,从小就比较了解农村的落后情况,努力改变农村面貌的积极性比较高;7.8%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了“城市劳动力已经趋于饱和,农村开发潜力巨大”,这部分大学生村官认为农村的发展空间比城市大,希望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施展才华;3.9%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了“村官待遇比较好”的选项。19.6%的大学生村官选择“先行就业,为考研、考公务员做准备”,说明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受访者把当村官当作了职业跳板。
(1)下列关于自我价值定向的基本假设说法错误的是( )。
A.人是理性的
B.人是社会性的
C.解释自我存在的理由
D.不需要解释自身行为的理由
【答案】D
【解析】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是以自我存在和自我行为理由出发点的,所以人们总是努力寻求自我价值,做肯定自我价值的事情,避免否定自我价值的事情。因此,D违背了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最基本假设。
(2)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取决于哪些因素( )。
A.自我价值定位
B.自我价值支持
C.自我价值实现
D.自我价值宣传
【答案】AB
【解析】自我价值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自我价值的定位,即选择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自身的价值,另一个是自我价值的支持,即客观的自我价值依托资源。
3.金华公司是一家生产出口玩具的中小企业,为了能够使企业在快速发展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公司决定加强对中高层领导胜任能力的培养。
(1)能够为他人创造条件,使他人有成长的机会,包括团队式的领导、与团队的合作、对他人提供指导等,属于哪种类型的领导者胜任特征( )。
A.成就和行为
B.服务意识
C.管理才能
D.认知能力
【答案】C
【解析】麦克里兰的领导者胜任特征,成就和行为指领导者应当具有高的成就动机和抱负,对环境的变化有较强的自我检控能力,能够创新并且不断地寻求新的信息和机会;服务意识是能够满足他人的需要,使自己适应他人的兴趣和要求,包括有较强的人际理解力,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能够与他人建立起密切而又牢固的关系;认知能力是指分析与抽象性思维方式、认知深度等。
(2)下列哪些不是威尔逊提出的领导者的胜任特征( )。
A.个人效能
B.预测变化
C.寻求支持
D.驱力水平
【答案】A
【解析】A属于麦克里兰的领导者胜任特征,包括成就和行为、服务意识、管理才能、认知能力、个人效能;威尔逊提出预测变化(有远见,有想象力,富于冒险,有创新精神,坚韧不拔,以及富有耐心),寻求支持(组织意识强,鼓励参与,有团队精神,与他人同甘共苦),驱力水平(为自己定的目标高,有活力且能够承受压力和挫折)。
(3)关于胜任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个体适应环境要求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B.担负某一特定的角色所具备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
C.为了在某个特定职位上所必须具有的胜任特征结构
D.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而必须具有的七种情绪
【答案】D
【解析】胜任特征是反映个体适应环境要求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是担任某一特定角色所需具备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或在特定的职位上获得优异表现所必须具备的胜任特征结构。
四、本章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对于具体的个人,其人格的变式由( )决定。
A.遗传
B.环境
C.情绪
D.情境
2.西方的“大五”人格理论有外向性、( )、公正性、情绪性和创造性。
A.开放性
B.和悦性
C.忠诚性
D.独立性
3.海德尔的平衡理论认为态度的改变的方法是( )。
A.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其他选择
B.哪个方向的态度改变最少,就从哪里入手改变态度
C.使自己的行为不再和态度有冲突
D.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冲突
4.领导者应该有高的成就动机和抱负,对环境的变化有较强的自我检控能力,能够创新并且不断地寻求新的信息和机会,这属于领导者胜任特征中的( )。
A.服务意识
B.成就和行为
C.管理才能
D.个人效能
5.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我们把人的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 )三种。
A.体验
B.唤起
C.应激
D.感受
6.人类存在( )种基本的情绪。
A.五
B.六
C.七
D.八
7.人的每一种情绪都可以得到与它对立的一级,如爱与憎、喜与悲等对立的情绪,这是( )。
A.情绪的两极性
B.情绪的表现
C.情绪的状态
D.情绪的基本理论
8.下列对说服者信息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差距
B.恐惧
C.信息呈现方式
D.相似度
9.吉尔福特确定了智力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智力操作的方式、内容和( )。
A.深度
B.广度
C.外延
D.产品
10.根据奥尔波特对价值观的分类,如果一人具有务实的特点,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的人,那么他属于( )。
A社会型
B宗教型
C政治型
D经济型
11.根据奥尔波特对价值观的分类,如果一个人认为统一的价值高于一切,信神或追求天人合一,那么他属于( )。
A社会型
B宗教型
C政治型
D经济型
12.根据奥尔波特对价值观的分类,如果一个具有智慧、兴趣,以发现真理为主要追求的人,那么他属于( )。
A社会型
B宗教型
C政治型
D理论型
13.与工作本身无关的一些因素,如工作环境、与上司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和变化性等是指( )。
A.内在价值
B.外在工作价值
C.外在报酬
D.人际关系
14.被说服者的因素包括人格、心情、介入程度和( )等。
A.心情
B.平等接触
C.恐惧
D.信息的呈现方式
15.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可能性( )。
A.越短
B.越大
C.越小
D.为0
16.下列( )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
A.弱的态度
B.强的态度
C.自我意识高
D.自我意识低
17.根据“大五”人格模型,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亲切的属于( )。
A.外向性
B.和悦性
C.公正性
D.情绪性
18.根据“大五”人格模型,有组织的、负责的、谨慎的属于( )。
A.外向性
B.和悦性
C.公正性
D.情绪性
(二)多选题
19.价值观可以分为( )。
A.奥尔波特六分类
B.罗奇克的工具性与终极性价值观理论
C.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论
D.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E.性格取向理论20.弗里德曼认为态度由以下几个成分组成( )。
A.人格
B.情感
C.认知
D.行为倾向
E.应激行为
21.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人的情绪可以分为( )。
A.心境
B.环境
C.激情
D.应激
E.能力
22.以下是价值观的特点,其中( )是错误的。
A.从价值观的主体角度考虑,它既是一种个体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
B.从价值观的表现形式看,它具有超越情景的特点,价值观要比态度更抽象、更概括
C.从价值观的层次上看,它是外显的也是内隐的
D.从价值观的功能看,多数研究者认为价值观对行为具有解释、预测和导向的作用
E.以上说法都不对
23.关于艾森克的特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特质并非各自独立
B.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C.分出维度更能准确描述
D.具有自律性
E.具有实验性
24.特质理论中的“四体液说”包括(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抑郁质
D.胃液质
E.胆汁质
25.巴斯用调查和访谈法区分出了有魅力领导者的四个特征( )。
A.魅力
B.激发动机
C.智力激发
D.个人化的考虑
E.演绎能力
26.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结构可以分为( )。
A.一般智力因素
B.特殊智力因素
C.计数
D.空间知觉
E.知觉速度
27.下列关于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知识是概括化的经验系统
B.技能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
C.能力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
D.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会定型
E.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定型
(三)案例分析题
老张是一个有二十多年烟龄的老烟民,尽管之前多次尝试戒烟,但是都没有成功。最近在单位体检中,医生发现他的肺部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老张得知体检结果后心情有些沮丧,但是随后劝慰自己,吸烟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要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重要得多。老张的家人希望他彻底戒烟,为此,带他参观了一个关于吸烟危害的公益展览,展览中许多照片直观地展示了吸烟者受损的肺部。
28.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老张在得知体检结果后采用( )方式减少了不愉快情绪。
A.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B.减少选择感
C.改变态度
D.改变行为
29.老张参观的宣传吸烟危害的公益展览所提供信息的优势在于( )。
A.与被说服者的原有态度存在较大差距
B.信息呈现方式较为直观
C.有助于唤起恐惧感
D.有助于减少选择感
30.使老张难以接受别人戒烟劝告的因素可能有( )。
A.老张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
B.老张的最近的心情不是很好
C.劝他的人是一名呼吸系统的医学专家
D.之前已经有许多人劝老张戒烟未果
【本章测试题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人格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表明它就以刻板不变的方式保持唯一的形态,在不同的情境下随条件改变而采取不同的态度与行为反应方式。因此,D是可以正确说明在不同的情境中,人格的表现形式产生差异的原因。
2.【答案】B
【解析】主要考查“大五”人格模型,是指:外向性、和悦性、公正性、情绪性和创造性。
3.【答案】B
【解析】海德尔的平衡理论是态度改变理论的内容之一,主要是从人际关系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又被称为“P-O-X理论”,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态度的改变要遵循最少付出的原则,即为了恢复平衡状态,哪个方面的态度改变最少,就改变哪里的态度,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
4.【答案】B
【解析】麦克里兰的领导者胜任特征,服务意识主要是指使自己适应他人的兴趣和要求,包括有较强的人际理解力;而个人效能主要指对自我的控制、自信和工作中的灵活性等。
5.【答案】C
【解析】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由于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而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因此,正确答案为C。
6.【答案】C
【解析】现今普遍的结论是,全世界的人们,不管文化、种族、性别和教育差异,都会以相同的方式表达基本情绪,这种普遍性的主张是七种基本情绪。并不是所有的表情都有普遍性,也不是所有文化都以同种方式来表达所有情绪。
7.【答案】A
【解析】情绪的两极主要指与它对立的一极,而情绪的表现是表情,情绪的状态包括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所以正确答案选择A。
8.【答案】D
【解析】即说服者说话的内容,与说话内容有关的因素可以总结为三点:差距、恐惧和信息呈现方式。
9.【答案】D
【解析】吉尔福确定了智力的三个维度:智力操作的方式(如记忆)、内容(如语义)、产品(如关系),构成一个智力的立体三维模型。
10.【答案】D
【解析】经济型的人具有务实的特点,社会型的人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政治型的人重视权力、地位,宗教型的人认为统一的价值高于一切,信神或追求天人合一。
11.【答案】B
【解析】经济型的人具有务实的特点,社会型的人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政治型的人重视权力、地位,宗教型的人认为统一的价值高于一切,信神或追求天人合一。
12.【答案】D
【解析】理论型的人具有智慧、兴趣,以发现真理为主要追求特点,社会型的人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政治型的人重视权力、地位,宗教型的人认为统一的价值高于一切,信神或追求天人合一。
13.【答案】B
【解析】主要考查萨普尔对工作价值观的表述,B是正确的答案。工作价值观无论对于个人职业还是选择具体工作中的职业行为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14.【答案】A
【解析】被说服者的因素包括人格、心情、介入程度、自身免疫、个体差异等。B答案是偏见的考核内容,CD是说服者信息的考查内容。
15.【答案】B
【解析】因为时间因素会影响我们用态度预测行为的准确性,时间间隔使得不可能性变得更大。
16.【答案】B
【解析】拥有足够多的信息就可以增强态度,同时让某个人参与到态度对象中来,提高态度的强化性。
17.【答案】B
【解析】外向性是健谈的,精力充沛的,和悦性是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亲切的,公正性是有组织的、负责的、谨慎的,情绪性是稳定的、冷静的、满足的。
18.【答案】C
【解析】外向性是健谈的,精力充沛的,和悦性是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亲切的,公正性是有组织的、负责的、谨慎的、情绪性是稳定的、冷静的、满足的。
多选题
19.【答案】ABCD
【解析】主要考查价值观的分类情况,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理要性的观念,是依据客观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一种标准。
20.【答案】BCD
【解析】弗里德曼将态度主要分为认识成分(人们对外界的心理印象)、情感成分(人们对态度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行为倾向成分(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
21.【答案】ACD
【解析】主要考核的是情绪的状态。
22.【答案】BC
【解析】价值观是一种个体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表现形式上同时也是外显和内隐的,层次上具有超越情景的特点,B和C两个选项弄混了概念。
23.【答案】ABC
【解析】艾森克从特质理论出发,以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人格问题,并从对特质的研究转向对人格维度的分析,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人格维度。他认为特质并非各自独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分出维度更能准确描述。
24.【答案】ABCE
【解析】特质理论是最重要的人格理论,“四体液说”指多血质(快乐型)、粘液型(淡漠型)、抑郁型(不快乐型)、胆汁型(易怒型)。
25.【答案】ABCD
【解析】魅力是指那些被下属信任,看作楷模加以认同并模仿的特征,激发动机是领导利用各种手段激发下级的激情和对预期目标的理解,智力激发是领导激励下属检查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构想发展自身的创造性的方法,个人化的考虑是指领导者能给下属提供学习的机会。
26.【答案】AB
【解析】斯皮尔曼认为完成任何工作都需要一般智力因素和特殊智力因素共同作用, CDE属于瑟斯顿的智力结构。
27.【答案】ABC
【解析】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就会定型,知识和技能却可以不断积累,因此DE是不正确的。
案例分析题
28.【答案】C
【解析】改变态度是改变自己对戒烟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
29.【答案】B
【解析】展览可以很直观地理解吸烟对身体的危害,B是表述最明确的答案。
30.【答案】ABCD
【解析】说服者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专家资格和可靠性,同时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以及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