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控制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心理结构及心理分析

第一节 心理的结构与功能

心理的结构图是我们认识心理活动的基础,掌握心理结构图对于心理调控、智力开发、情绪管理,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以及人工智能等都有重要意义。要想控制心理,首先要了解心理,要了解心理就要学会并牢记心理结构图。

一、心理的结构与功能

1.什么是心理

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等。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2.心理与大脑的关系

心理与大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心理不同于大脑,大脑属于客观物质范畴,心理属于主观精神范畴,二者有本质差异。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是主观的,它有精神属性,属于主观范畴;大脑是由脑细胞构成的,因此,它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有物质属性,属于客观范畴。

其次,心理与大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脑与心理的关系犹如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的关系。计算机的硬件如处理器、内存和硬盘等都属于有形的物质性的东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计算机的软件属于一种“信息”,它是无形的、非物质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计算机的硬件是软件运行的平台,没有硬件,软件就无法运行,硬件出了故障,软件也不能正常运行;同理,人的大脑是由脑细胞构成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属于物质范畴,而心理则属于精神范畴,它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大脑也是心理运行的平台,没有大脑,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产生和进行,如果大脑死亡了,心理活动随即也就会彻底停止,即所谓的“人死精神灭”;大脑如果受到了创伤和损害,人的心理也会出现“心理障碍”“精神障碍”(如由脑外伤、神经中毒等所致的精神障碍等),不能正常运行。

最后,大脑与心理的关系又如同“蜡烛”与“火焰”的关系。一方面,大脑是心理的基础,没有大脑就没有心理,犹如没有蜡烛就没有火焰;另一方面,心理是大脑的功能,犹如燃烧火焰是蜡烛的功能。但心理也不同于大脑,犹如蜡烛不同于火焰,二者完全是两码事。

3.人的心理具有什么样的结构

大脑有结构,工厂和计算机有结构,人的心理同样也有其自身的结构。工厂可以加工、处理、生产物质产品,计算机和人的心理也都可以加工、处理、生产信息(知识)产品;工厂的基本结构是机器、车间和仓库,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是处理器、内存和硬盘。那么人的心理有着什么样的结构呢?反省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的结构与工厂和计算机的结构非常类似,心理的基本结构是:意识、无意识浅层(简称浅层)和无意识深层(简称深层)。心理的结构与功能如图1-1所示。

图1-1 心理的结构与功能

图1-1中,人的心理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意识、无意识浅层、无意识深层。在反省心理学中,“无意识”和“潜意识”是同义词,是一个含义的两种表达,二者是没有区别的。

人的心理分为“觉知区域”和“无觉知区域”两大部分,前者即意识,后者即无意识。意识是一个狭小的区域,无意识是一个广阔的区域。来自身体的“生理信息”和来自外界的客观物质信息进入意识后即被觉知而成为意识的内容。上述信息经过意识后即进入无意识区域存储,其中,在意识中未被加工的那部分信息多数沉入无意识区域的深层,日后难以被回忆、提取;而在意识中被加工过的那部分信息则多数被存入无意识区域的“浅层”,因而日后易于被回忆、提取—重返意识区域,再次成为意识的内容,并可被再次加工、存储。总之,无意识中储存的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意识区域和无意识区域轮流转换,进入意识即被觉知而成为意识的内容,返回无意识后便不能被觉知,而成为无意识存储的对象。

无意识是人脑的“信息存储器”和“信息供应器”,相当于工厂的车间、仓库或计算机的内存、硬盘。无意识不但掌管人脑信息的存储,而且还掌管信息的供应,当信息供应量大时,人处于做梦和清醒状态,意识中才会有做梦、思维等信息加工活动;当信息供应量小时,人处于无梦的睡眠状态,意识中没有信息加工活动。无意识作为人脑的信息存储器,它并非一潭死水,而是像海水那样有潮汐现象,此即“无意识潮”,简称“心潮”。无意识主要通过心潮来控制信息的供应量,心潮的潮位越高,信息的供应量就越大,意识中的内容(信息、情感、意志、欲望等)就越丰富;反之,潮位越低,信息的供应量就越小,意识中的内容就越贫乏。

无意识分为“浅层”和“深层”两个部分,正如工厂里有“车间”和“仓库”之分,计算机里有“内存”和“硬盘”(外存)之分一样。心理结构的特征及其功能如表1-1所示。

表1-1 心理结构的特征及其功能

二、浅层与深层

1.浅层是人脑的“司令部”,心理的操纵者

浅层是人脑加工信息时的调配、周转空间,主要存储个人感兴趣的信息、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信息以及目前要加工的信息等,相当于工厂的车间—存放目前要加工的原材料和计算机的内存—装载目前要运行的程序和数据。例如,我们在上考场前,总要温习一下相应的科目,如语文、数学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发挥好,这一温习的过程就相当于把存放在无意识深层的知识提取到浅层;工厂也是一样的,要加工A产品,就必须事先把A方面的原材料提取到车间来,这样加工起来才能有高效率,才能不窝工;同理,计算机要运行某一程序,也必须首先把该程序调入内存,然后才能运行该程序(如画图程序或Word文字处理程序),加工、处理相应的信息。浅层信息结构决定了一个人某方面“特殊智力”(详见本书第二章第二节)的高低,也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患有心理疾病。因为浅层中某方面(如数学方面)的信息越多,人在该方面的智力就越高;而当浅层中充满大量不良信息和不良情绪时,人就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患上心理疾病,所以,用“浅层置换”的方法可以提高人的“特殊智力”,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治疗心理疾病。

浅层同时也是心理中的“司令部”,是整个心理活动的“指挥者”和“操纵者”,是心理结构三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整个心理系统中居于主导的地位。意识中的信息加工活动或智力活动都是由浅层所控制的,人的情绪和意志活动也是由浅层所控制的。浅层中的信息常以“内闯流”(意识流中的一种,本章第二节有详述)的方式擅自闯入意识,成为意识体验的内容或觉知的内容,浅层中的“内闯流”还可以随时打断意识中正在进行的思维(信息加工),并可以同时发起一个新思维。浅层操纵并决定着一个人的感知力、观察力、注意力、专注力、记忆力、理解力等各种智力上的能力。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幻觉、错觉、妄想、强迫思维等心理现象,都与浅层有关,我们之所以会患上心理问题、神经症等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都与浅层有关。

之所以说浅层是心理的“司令部”,是因为心理活动(意识加工)的内容和进程都由浅层控制。浅层相当于计算机的内存,或工厂的车间,计算机的程序首先要调入内存,然后才能在处理器中加工;工厂里的原材料,首先要搬进车间,然后才能在机器上加工。换言之,内存中的程序和数据决定了计算机的处理器加工什么信息;车间里的原材料决定了机器加工什么东西;人的心理也是一样的,浅层中所容纳的信息决定人脑思考什么事情。常言道:“三句话不离本行”。如数学家常不由自主地思考数学方面的问题,天文学家常不由自主地思考天文方面的问题,网瘾患者常不由自主地思考网络游戏方面的东西,这都是强迫思维,不思考都不行,都是由他们浅层所容纳的信息所决定的。所谓“强迫思维”就是自动化的,而且想阻止都阻止不住的思维,强迫思维都是由浅层中的“内闯流”引起的。白天,人的意识是由浅层控制的;晚上也不例外,因为晚上所做的梦大多也是由“内闯流”引起的,即由白天浅层中的那些信息所引起的,所以我们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浅层信息决定了我们晚上做梦的内容,所以才会有“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之说。

所谓“浅层是人脑的‘司令部’、心理的‘车间’和‘内存’”,如图1-2所示。

图1-2 浅层作为“人脑的‘司令部’、心理的‘车间’和‘内存’”

2.深层相当于工厂的仓库,计算机的硬盘

深层存储远期要加工的信息,相当于工厂的仓库(存放远期要加工的原材料)和计算机的硬盘(存储远期要运行的程序)。我们所经历过的往事,所看过的书等,其中的信息都存放在深层,深层的容量要比浅层大很多,正如工厂的仓库要比车间大很多,计算机的硬盘(的容量)要比内存大很多一样。

从外界输入大脑(意识)中的信息,首先在浅层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就被送到深层长期存放了,我们的深层保留着几十年前看过的书籍、电影和自身经历过的往事等,可见深层的容量是非常巨大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晚年时仍能够回忆起幼年的往事。尽管有时我们回忆不出所记过的某一知识、信息,但它们仍然在我们的深层存放着。我们所有看过和听过的信息都会在深层存放,只是要把它们调入意识的话,需要有相关的线索信息首先进入意识,然后在线索信息的帮助下才能把它们(以“内吸流”的方式)调入意识,即回忆出它们。

关于无意识深层与仓库、计算机硬盘的详细比较如图1-3所示。

图1-3 无意识深层与仓库、计算机硬盘之对比

三、心理的“计算机比喻”和“工厂比喻”

掌握心理的“计算机比喻”和“工厂比喻”对于智力开发、心理治疗和人工智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心理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与计算机和工厂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都很类似,心理“故障”与计算机的故障和工厂的故障也很类似。

1.心理的“计算机比喻”和“工厂比喻”

反省心理学继承了西方认知心理学中的心理的“计算机比喻”,并做出了重大创新和发展。认知心理学把大脑看作和计算机一样,认为二者都是信息加工系统,并服从同样的原理,这就是“计算机比喻”。该“计算机比喻”把人脑看做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人脑的信息加工系统是由感受器、反应器、记忆和处理器四部分组成。首先,环境向感觉系统(感受器)输入信息,感受器对信息进行转换;转换后的信息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要经过控制系统进行符号重构、辨别和比较;记忆系统存储着可供提取的符号结构;最后,反应器对外界做出反应。如果说上述认知心理学的“计算机比喻”是一种笼统的比喻,那么,反省心理学的“计算机比喻”就是一种精确的比喻。比如,反省心理学把心理的“意识”比作计算机的“处理器”,把心理的“无意识浅层”比作计算机的“内存”,把心理的“无意识深层”比作计算机的“硬盘”(外存)等,从而使心理的“计算机比喻”变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更深刻。反省心理学的这一观点是当今世界上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反省心理学还首次提出了心理的“工厂比喻”,指出了人的心理与工厂在结构、功能和运行机理上存在着惊人的类似。如把心理的“意识”比作工厂的“机器”,把心理的“无意识浅层”比作工厂的“车间”,把心理的“无意识深层”比作工厂的“仓库”等。心理的“工厂比喻”比上述“计算机比喻”更形象,更生动,更有助于我们形象地理解人的智力活动以及心理疾病的成因,使我们对心理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

“无意识浅层”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跨时代的意义,因为“浅层”相当于计算机的“内存”或工厂的“车间”,在浅层被发现之前,我们难以把人的心理与计算机和工厂作出准确的对比,“浅层信息结构”对一个人的智力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都有重大影响,因而,浅层的发现对于智力开发、天才培养和心理保健、心理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反省心理学的“计算机比喻”对于人工智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心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启示”计算机的运行机制,通过心理学研究,我们可以破解人脑灵感、直觉、想象等高级思维之谜,从而教会计算机像人脑那样从事灵感、直觉、想象思维,实现人脑智慧的扩展和延伸。反省心理学已成功破解灵感、直觉、想象思维之谜,并已找到用计算机对其进行模拟的初步方法,已于2006年1月在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了“灵感机”发明专利。反省心理学在人工智能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代表着人工智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机器的发明曾使“人手”的“力量”扩大了数万倍,而一旦教会计算机从事灵感、直觉、想象等高级思维,将会使“人脑”的“智慧”扩大数万倍,从而大大推动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未来的人类将因此而有能力移居外星。

心理的“工厂比喻”和“计算机比喻”如图1-4所示。

图1-4 心理的“工厂比喻”和“计算机比喻”图

图1-4中,左边是计算机的结构和心理的“计算机比喻”图;中间是心理结构图;右边是工厂的结构和心理的“工厂比喻”图。

心理的“工厂比喻”和“计算机比喻”之详细说明如图1-5所示。

图1-5 心理的“工厂比喻”和“计算机比喻”之详细说明

看懂图1-5你就可知道:提高我们“特殊智力”的方法,天才为什么会有极高的创造力,心理疾病是怎么回事以及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等。

意识是人脑的“信息加工器”,相当于工厂的“机器”或计算机的“处理器”。意识是人脑处理信息、加工知识产品和从事思维活动的唯一场所,同理,机器是工厂加工物质产品的唯一场所,处理器是计算机加工和处理信息的唯一场所。意识中的信息加工有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逻辑、直觉、想象、预感、幻想等不同级别的多种加工方式,其中感觉加工是最低的一级加工。

人脑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逻辑、直觉、想象、预感、幻想等信息加工活动都是在意识中进行的,只是这一加工过程的速度太快了,是瞬间完成的,因此我们无法清晰地感知其具体过程。

机器、意识与处理器的功能对比如图1-6所示。

图1-6 机器、意识与处理器功能之对比

2.人的灵感、直觉、想象等高级思维都是在意识中进行的

有人认为,人的灵感、直觉等高级思维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只是把最后的加工结果呈现于意识罢了,笔者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与其说“只是把思维加工的最后结果呈现于意识”,还不如说“是在意识中瞬间完成了这一思维加工”。因为假如说上述灵感、直觉、想象等思维加工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那么它为什么要把最后的加工结果呈现于意识,而不是把加工结果也保留、存放于无意识呢?这不是个很大的矛盾吗?所以,无论多么高级的思维加工活动,都是在意识中进行的,只是其速度太快,我们无法感知罢了,当然,这一加工活动有着无意识的参与和配合。事实上,意识中所加工的信息大多来源于无意识,离开了无意识的参与和配合,意识是无法进行思维加工活动的。正如一个工厂,如果只有机器,而没有车间和原材料,无论多高级的机器都是无法完成“产品加工”这一任务的。在这方面,计算机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内存的参与和配合,处理器也是无法加工信息的。但是计算机中的信息加工都是在处理器中进行的。工厂里物质产品的加工活动也都是在机器中进行的,这方面分工是很明确的,即车间本身是不能加工物质产品的,内存本身也是不能加工信息产品的。同理,我们心理的分工也应该是很明确的,即意识是专职于信息加工的,无意识是专职于信息的周转和存放的,二者的功能不可混淆。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已成功破解了人脑灵感、直觉、想象等高级思维之谜,已搞清了其思维加工的具体过程,并找到了用计算机对其进行人工智能模拟的初步思路,笔者在此可以明确地告诉读者,人脑的灵感、直觉、想象等思维加工活动都是在意识中进行的(有关这方面的详细内容参见本书第八章的心理学与人工智能)。

3.心理、工厂和计算机三者的加工、生产、处理过程有着惊人的类似

心理和计算机是“知识产品”的加工、处理系统,工厂是“物质产品”的加工、处理系统,但三者无论在结构还是在运行机制上都有惊人的类似。比如,在我们要完成某一智力任务时(如考试、搞技术发明、制定行动方案、施工方案等),首先要从外界向大脑输入一些有用的信息,同时也要从内部的记忆库(无意识)中温习、调取一些信息,把所有这些信息都集中在“浅层”,然后在考场上答题或在意识中加工出决策方案(知识产品);同理,工厂中生产物质产品时,首先也要从外界购入或从仓库调取所需的原材料到车间中来,然后在机器上加工出产品;计算机在加工、处理信息产品时,首先也要从外界和内部的硬盘调取相应的信息、程序到内存中来,然后在处理器中加工出所需的知识(信息)产品。需要重点说明的是,计算机的程序必须首先从硬盘调入内存,然后才能在处理器上执行、运行,这一点和工厂、心理都是非常类似的,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科学用脑,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等都有重要意义。心理、工厂和计算机三者的运行机理如图1-7所示。

图1-7 心理、工厂和计算机的加工、生产过程对比

4.人的心理疾病和计算机故障、工厂中的生产故障也惊人地类似

当有限的浅层空间充满了不良情绪和不良信息时,人就会患上心理疾病。当不良信息和不良情绪占据浅层空间的1/3时为“心理问题”,2/3时为“神经症”,3/3时为“精神分裂症”,这就是心理疾病发展的三个阶段。同理,当计算机病毒以自我复制的方法占据有限的内存空间时,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就会变慢(相当于人患上了心理问题),而当病毒通过复制的方法占据全部内存的空间时,这台计算机也就瘫痪了(因为任何程序都必须首先调入内存,然后才能在处理器上运行),这时候的计算机就相当于人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而工厂呢,假如它的车间里堆积了大量垃圾、废料,它的生产效率肯定会降低,而当垃圾、废料占满了车间的全部空间时,工厂的机器也就必然停运了,这时工厂的生产也就瘫痪了。用“浅层置换法”把浅层中的不良信息和不良情绪置换到深层中去,就可以治疗心理疾病;用杀毒软件清除内存中的病毒,就可以排除计算机的故障;把车间中的垃圾、废料移出去就可以恢复工厂的生产。你看,人的心理、计算机和工厂的故障是多么类似。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有重要意义。三者的对比如表1-2所示。

表1-2 心理、工厂和计算机的故障原因之对比

5.心理、工厂和计算机的故障分类也有惊人的类似

计算机有软件故障和硬件故障之分,同理,人脑和工厂也有软、硬故障之分。在计算机方面,计算机的内存、硬盘、主板等硬件出现故障时,会导致计算机的故障,这就是计算机的硬件故障;而计算机的软件故障是指在它的所有硬件都完好的情况下,由于程序的冲突和计算机病毒而导致的计算机故障。在人脑方面,同样也分为硬、软两种故障,这就是“器质性心理疾病”和“非器质性心理疾病”。器质性心理疾病是由脑神经细胞(系统)的病变所引起的,如由脑外伤、神经中毒症、脑震荡、脑膜炎、脑溢血等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癫痫性精神障碍、脑外伤性精神障碍、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类似于电脑的硬件故障;非器质性心理疾病是指在身体和脑神经系统等生理功能都完好的情况下,出现的心理障碍,如心理问题、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工厂方面的故障同样也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项因素,硬件方面如由于机器、车间和仓库等硬件设施的损坏而引起的生产故障;软件方面如由于管理上的失误,或由于员工间关系不和谐,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很好地配合,或由于劳资双方关系对立而引起的罢工等,都会造成生产效率的降低甚至完全停产等生产方面的故障。三者的对比如表1-3所示。

表1-3 心理、工厂和计算机的故障分类之对比

心理疾病与工厂和计算机故障的类似之处如图1-8所示。

图1-8 心理疾病与工厂和计算机故障之详细说明

心理、工厂、计算机之间的上述类似之处预示着什么?笔者认为,这预示着下一个伟大时代—生产知识产品的机器大工业时代即将到来。18世纪瓦特改良蒸汽机以后,人类实现了生产物质产品的机器大工业,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里,人类能否教会计算机像人脑(心理)那样从事灵感、直觉、想象等思维,从而实现人类“生产知识产品的机器大工业”,把生产知识产品的“车间”由人脑移入计算机,推动知识生产,从而使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以飞速发展?笔者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未来的计算机会像数字计算和信息存储方面那样,在灵感、直觉、想象思维方面也远远超过人脑,从而实现人脑智慧极大的扩展和延伸。

四、心理结构图中隐藏的秘密

1.心理结构图中隐藏的天才秘密和智力秘密

由于浅层离意识最近,相当于工厂的车间和计算机的内存,所以浅层中某方面的信息越多,人在该方面的特殊智力就越高。比如,数学家陈景润的浅层中充满了数学方面的信息,文学家巴尔扎克的浅层中充满了文学创作方面的信息,画家凡·高的浅层中充满了绘画方面的信息,所以他们在相应方面的特殊智力都很高。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就是因为他们的浅层与众不同,常人的浅层中充满了乱七八糟的各类信息,而天才的浅层中则充满了非常纯净的单一方面的信息,所以,天才能拥有某方面高超的特殊智力,而常人则各方面的特殊智力都不高。浅层信息结构如图1-9所示。

图1-9 浅层信息结构

天才和常人的浅层信息结构有着显著不同。

(1)天才的浅层信息结构—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如图1-10所示。

图1-10 天才的浅层信息结构

图1-10中,一个信息块代表一个方面的特殊智力,如数学、文学、绘画、物理、化学等方面。主导信息块指浅层中最大的,在浅层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那个信息块。例如陈景润的主导信息块是“数学块”,爱因斯坦的主导信息块是“物理学块”,鲁迅的主导信息块是“文学块”,贝多芬的主导信息块是“音乐块”……一个人是哪一方面的专家,则他浅层中的主导信息块就是哪方面的信息块。

“知识铀块”是指占据浅层中绝大多数空间,且块中信息间联系密切,即块中信息的网络化程度很高的“主导信息块”。

图1-10中,天才之所以在某一方面智力超群,就是因为他的浅层是一个极端型的信息结构,主导信息块在其浅层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

(2)常人的浅层信息结构—中间型浅层信息结构如图1-11所示。

图1-11 常人的浅层信息结构

图1-11中,常人之所以在各方面的特殊智力都不高,就是因为他们的浅层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块,且各信息块在浅层中所占比重都不大,所以他们在任何一方面的特殊智力都不高。

天才的主导信息块占据了浅层的绝大多数空间,且块中信息的网络化程度非常高,所以他在主导信息块方面的特殊智力远远高于常人。

人的感知力、观察力、专注力、自制力、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表达力、实践力等方面特殊智力都取决于其浅层信息结构之状况,浅层中某方面的信息越多,则该方面的上述感知力、观察力等方面的智力就越高。

天才与常人的浅层信息结构的差异如图1-12所示。

图1-12 天才与常人浅层信息结构差异之详细说明

通过“浅层置换法”可以改变浅层中的信息结构,从而提高自己某方面的特殊智力。“浅层置换法”既是培养天才的方法,也是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和调控心理的方法。(有关“浅层置换法”的详细内容见本书第三章第二节。)

2.心理结构图中隐藏的心理疾病秘密

人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问题,之所以会患上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浅层出了问题,即他的浅层信息结构发生了病态变异。所谓浅层的病态变异是指大量的“不良信息块”和“不良情绪块”占据了有限的浅层空间,其中不良信息指与负性事件或挫折事件(如失恋、受伤、失败等)有关的信息;不良情绪是指因负性事件或挫折事件而引起的不良情绪,如抑郁、愤怒、痛苦、悲哀等,所以,浅层信息结构决定了一个人是心理健康的人还是心理疾病患者。当有限的浅层空间充满了大量的不良情绪块和不良信息块时,人就会患上心理疾病,“这些不良情绪块和不良信息在浅层所占比重越大,心理疾病就越严重”。浅层与心理疾病的关系如图1-13所示。

图1-13 浅层与心理疾病的三个发展阶段

通过“浅层置换”的方法,把浅层中的不良信息和不良情绪置换到“深层”中去,就可以改变浅层中的信息结构和情绪结构,从而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3.心理结构图中隐藏的人工智能秘密

从前文所述的心理结构和计算机比喻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心理与计算机在结构上和运行机理上都有着惊人的类似—人的意识相当于计算机的处理器,浅层相当于计算机的内存,深层相当于计算机的硬盘,二者的功能又都是加工、处理信息及生产知识产品,因此,计算机的运行机制和加工方法可以启示人脑;反之,人脑的运行机制和加工方法也可以启示计算机。目前的计算机与人脑相比,其特点是“单纯而卓越”,人脑则是“全面而复杂”。虽然计算机仅会从事记忆、数学计算、逻辑推理和简单的判断等智力活动,但在这些方面,它的速度和精确度都远远超过人脑,其数字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甚至已经达到人脑的数亿倍。然而,目前的计算机之所以还不能像人脑那样从事灵感、直觉、想象等高级思维,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教会它这样做,如果我们通过心理学研究,搞清了人脑灵感、直觉、想象思维的(信息加工)方法和详细过程,并教会电脑这样做,那么计算机有可能在这方面也远远超过人脑,其灵感、直觉、想象思维能力也可能达到人脑的数亿倍。毫无疑问,这将推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飞速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命运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一点有可能吗?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扩展阅读】

意识与无意识

(1)如果说意识是“巧妇”,那么无意识就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无意识中所存储的大量信息,意识就难以加工出好的思想产品,所以,一个人如果不懂语言就不能作诗,没有知识就不能搞发明等。

(2)如果说意识是个“照相馆”,那么无意识就是“顾客”。照出什么样的相片既取决于意识的照相技术,也取决于顾客的容貌。

(3)如果说人脑是一座工厂,则意识就是这座工厂的机器,无意识就是工厂的车间和仓库。人脑能生产出什么样的思想产品,既取决于机器(意识)的加工能力(技术),也取决于车间和仓库(无意识)中所储存的是什么样的原材料和半成品。

(4)如果说意识是一个“制高点”,那么身体、外界和无意识便是三方“军马”,三方中的每一方又都分为许多路军马,各路军马都力图抢占这个“制高点”,最后,谁最强大,谁便占据意识而成为意识的内容和被加工的对象(如在嘈杂的环境中,你只能听到最洪亮的声音)。每一路军马占据意识后,又会吸引本路军马进入意识,而排斥其他军马进入意识(如专心思考时你会对外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又如,联想中的“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只有相关的信息即“同路军马”才会相互吸引,先进入意识的一个信息把同路军马中的另一个信息吸引进意识。

(5)如果说意识是“吸铁石”,则无意识便是铁屑、木屑、沙子等被吸引的对象,什么样的疑问吸引什么样的答案,意识中先出现(产生)特定的疑问,然后从无意识中吸引(选取)相应的信息组成答案—正如吸铁石只会吸引铁屑而不会吸引沙子和木屑一样。

(6)如果说意识是一个小岛,那么无意识便是汪洋大海,大海涨潮时便会有更多的水浪(信息)冲上小岛(意识),此时的意识内容复杂,思路广阔,人处于清醒状态;而大海退潮后,便很少有水浪(信息)光临小岛(意识)了,岛上便安静下来,此时的意识内容单调、贫乏,人的思路狭窄,智力低下,处于困倦、做梦、浅睡或沉睡状态。

(7)如果说意识代表着“选择和组合信息”,那么无意识便代表着“供应信息”,只有二者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才能产生出知识产品。当“无意识信息潮”涨潮时,信息供应充足,此时,人便会显得精神饱满、灵感频发,知识产品的生产效率较高;反之,当无意识潮退潮时,人便会显得昏昏欲睡、智力低下,知识产品的生产效率较低。

(8)如果说意识是高出水面的喷泉,那么无意识便是喷泉下面的池水,喷泉中的水来自池水,最终也要返回池水—意识中出现和加工过的各种信息最终都要返回无意识中存储。

(9)如果说意识是“锅盖”,则无意识就是锅和锅中所盛之水,水温越高,无意识信息潮的潮位就越高,锅盖上所凝结的水蒸气也就越多(信息就越多);反之,水温越低,无意识信息潮的潮位也就越低,锅盖(意识)中的水蒸气(信息)也就越少。

(10)如果说意识是舞台,则无意识就是演员,戏剧的演出效果,既取决于舞台(意识)布景的设计艺术,也取决于演员的素质和表演技巧;另外,只有演员登上舞台(意识)后,观众才能看到(觉知)他们;反之,演员离开舞台后,观众就看不到(即不能觉知)他们了。

(11)如果把人的大脑(心理)比作一台计算机,则意识就是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 + 显示器”,无意识就是计算机的“内存 + 外存(硬盘)”。没有内存、外存,计算机就失去了它的显示对象和信息处理、加工对象;而没有无意识,人脑(心理)也就失去了它的内部觉知对象和信息加工(处理)对象。反之,若仅有内、外存而没有中央处理器和显示器,计算机也就不能实现它的功能—完成任何信息的处理、显示任务;同理,若仅有无意识而没有意识,则人脑(心理)也不能显示(意识到)和加工任何信息,不能完成任何智力上的任务。无意识分为浅层和深层两部分,而计算机的存储器分为内存和外存(硬盘)两部分,浅层相当于内存—信息存储量小,但存取速度快;深层相当于外存—信息存储量大,但存取速度较慢。

(12)意识如同一个狭窄的海峡,来自外军(身体和外界)的信息只有先经过意识这一海峡后才能进入内军(无意识);同理,来自内军(无意识)的信息也只有先经过意识这一海峡后才能反作用于外军。例如,只有先在意识中想起某一件事或做出某一“行动计划”,然后才能交付身体(四肢)去执行(反作用于外军),否则就不能反作用于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