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海洋经济基础理论与前沿
第一章 海洋和海洋经济
第一节 海洋
一、海与洋
我们居住的地球分为大陆和海洋两部分,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得多。据科学家计算,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海洋占70.8%,陆地面积仅为地球表面积的29.2%。所以,宇航员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而人类居住的广袤大陆更像是点缀在一片汪洋中的几个“岛屿”。
广阔的海洋,蔚蓝与碧绿辉映,美丽而壮观。海洋包括洋和海两部分,其中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千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0千米以上。大洋离陆地遥远,受陆地的影响很小。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很大,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等在陆地影响下,会有明显的变化。
二、中国海洋
中国有大陆海岸线约1.8万千米,占世界海岸线的7.3%,居世界第8位,是世界上海岸线较长的国家之一,海洋资源也十分丰富。我国的东南两面为海洋所环抱,北起辽宁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绵亘南北。濒临我国大陆的西太平洋边缘海有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内陆海渤海,四海相连,呈北东转南西向的弧形,环抱亚洲大陆的东南部。四海的自然地理区域南北跨度约为38个纬度,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气候带;东西约为25个经度,总面积达473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961米,最大水深5377米。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的分界线是:渤海与黄海以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为界;黄海和东海以长江口北角的启东嘴至韩国的济州岛西南角连线为界;东海和南海以广东省南澳岛至台湾地区南端的鹅銮鼻连线为界。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
渤海古名沧海,是我国的内海,由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所环抱,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渤海为峡湾式浅海,由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组成,平均深度18米,最大深度70米。其东部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峡宽约106千米,南北向排列着庙岛群岛,是我国的战略要地。沿岸的重要港口有营口、葫芦岛、秦皇岛和天津新港等。
黄海是全部位于大陆架上的一个半封闭的浅海,因古黄河入海携带大量泥沙使水呈黄褐色而得名。习惯上将黄海一分为二,其中以山东半岛的成山角至朝鲜半岛的长山串一线为界,以北叫北黄海,以南叫南黄海。黄海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44米,最大深度140米。我国黄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有大连、旅顺、烟台、威海、青岛、石臼港和连云港等。
东海位于中国海岸线中部的东方,西有广阔的大陆架,东有深海槽。东海的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70米,最大深度2719米,是一个较为开阔的浅海。我国东海沿岸主要的港口有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泉州、厦门、基隆及高雄等。
南海又名南中国海,北依中国大陆,南至加里曼丹,西靠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东濒菲律宾群岛,纵跨热带与亚热带,是以热带海洋性气候为主的海。南海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1212米,最大深度5377米。南海海域岛屿众多,除面积仅次于台湾岛的海南岛和舟山群岛的万山群岛外,还有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它们像一串串珍珠镶嵌在南海之中。南海北岸的汕头、深圳、香港、广州、澳门、湛江、北海、钦州、防城港和海口等城市,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中国沿海中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众多,总面积约为8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0.8%。
三、海洋与国家的发展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自然地理区域,是地球上生命的诞生地,又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世界人口的3/5、中国人口的1/3居住在沿海地区。因此,海洋与国家的发展、繁荣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科学家们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爆炸、粮食不足、资源枯竭、能源危机及环境恶化等问题,人类需要开拓新的生存空间。而海洋中蕴藏极为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等,是名符其实的资源宝库,如果我们能科学地利用海洋提供的资源,人类社会和经济就可以持续繁荣发展。因此,科学家们预测,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新世纪,未来海洋经济在世界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6%上升到16%左右。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国家的繁荣,必将越来越强烈地依赖于海洋的开发利用。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为0.0074平方米,远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米的水平。由于我国人口多,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2005—2010年我国人口年均增加1000万,预计“十二五(2011—2015年)”期末,中国人口数量将达到13.9亿左右。这些都将对我国21世纪初的经济、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有5亿~6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0%左右。与现有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相反,海洋中丰富的资源,足以提供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海洋开发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为了开发海洋,我国国家海洋局组织编制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出21世纪我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蓝图。其目标是:建设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形成科学合理的海洋开发体系,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发展。21世纪初,海洋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15%,略高于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10年以后逐步使海洋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8%,占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0%~38%,并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合理配置海洋资源。海洋交通运输业、渔业、海底油气开采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及海洋采矿等产业要有大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控制近岸环境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证海洋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同步发展。
第二节 海洋经济
一、海洋经济的界定
海洋经济是以海洋空间为活动场所或以海洋资源为利用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
海洋经济与海洋相关联的本质属性是其区别于陆域经济的分界点,也是界定海洋经济内容的依据。按照经济活动与海洋的关联程度海洋经济可分为三类。
(1)狭义海洋经济。狭义的海洋经济是指以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称。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主要有五个方面:①直接从海洋获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②直接从海洋获取的产品的一次加工生产和服务;③直接应用于海洋和海洋开发活动的产品的生产和服务;④利用海水或海洋空间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⑤与海洋密切相关的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和管理。按照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及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无论其所在地是否为沿海地区,均可视为海洋产业活动。海洋相关经济活动包括:①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期基础活动,包括海洋调查、海洋测绘、海洋资源勘探等;②海洋科技研究与开发,包括国家支持的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开发等;③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包括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生态建设、区域性海洋污染整治等,以便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广义海洋经济。广义的海洋经济是指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提供条件的经济活动,包括与狭义海洋经济产生上下接口的产业,以及陆海通用设备的制造业等。
(3)泛义海洋经济。泛义的海洋经济主要是指与海洋经济难以分割的海岛上的陆域产业、海岸带的陆域产业及河海体系中的内河经济等,包括海岛经济和沿海经济。海岛经济同海洋空间、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也属于海洋经济的范畴。但海岛经济活动要比海洋经济活动范围宽广得多,特别是海岛有大小之分,那些较大的海岛,如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的经济更具有陆地经济的特色。但是,海洋经济是这些海岛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岛经济活动也是海洋经济活动。沿海经济特别是海岸带经济,如环渤海经济圈、东南沿海经济区、黄河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等都应纳入海洋经济。海洋的地理区位优势对整个沿海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大,临海工业、滨海旅游业、滨海城市建设也都要依托海洋,也属于海洋经济范畴。
二、研究海洋经济概念的方法
在定义海洋经济时,客体对象的基本性质必须受到重视:①海洋经济是从一般经济中分化出来,作为陆地经济的相对物出现的,必须在注意其与陆地经济的共性时,更加重视其区别性;②海洋经济不是一个单一物,而是一大类经济活动的集合;③海洋经济活动是人类以大陆为基地展开的,存在着海洋经济与大陆经济重叠的部分。适应这些特性,在方法论上应该突出以下几点。
(1)特质性。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我们在定义海洋经济时,也应该要指明它是一种什么样特性的经济。
(2)结构性。海洋经济是一个多门类的经济领域。国家海洋局组织制定的《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的海洋产业划分为76个大类、183个中类、330个小类。
(3)关联性。属于海洋经济范围的各种经济活动,其与海洋环境条件的关联度是不同的。有的从原材料、生产场所到出产品都离不开海洋;有的资源取自海洋,生产却在大陆,产品市场不分大陆和海洋;有的原材料、生产场所都不在海洋,但产品和服务专用于海洋;还有些与大陆经济互相交叉。
三、海洋经济的特点
从古代直接利用海洋,“兴渔盐之利,通舟楫之便”,到现代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等,都是在一定的海洋空间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而形成的经济。
海洋经济的特点是与海洋的特点相关联并由其决定的。海洋的巨型水体是海洋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海洋与地球的另一地理单元—陆地的本质区别之所在。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的许多重大区别都是由此而来的,这是人们认识海洋经济特点的基本出发点。海洋经济具有如下特点。
(1)整体性。由于海洋水体的连续性和贯通性,使海洋的海岸带、海区和大陆架连为一体,从而使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公海也是连通的。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相互依存性,各部门、各区域和各企业之间,凭借港口、船舶和海底电缆等运输和通信设施,以海洋水体为纽带建立了特定联系,突破了陆地空间距离的限制,使海洋经济具备了很强的整体性。
(2)综合性。由于海水介质的三维特性,不同水层存在不同的资源,因而可以从不同方向加以开发利用。例如,在同一水域,海面可以航行,海面下可以渔牧,海底可以采矿等。所以,海洋经济是一个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经济体系。只有综合开发利用海洋,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3)公共性。海洋资源是公共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海洋经济也是公共经济。一个国家巨量的海洋资源及海洋资源的不可分割性,决定海洋资源的所有权不能给个人或企业所有,只能由公众或国家占有而成为公共资源。海洋资源的公共性又决定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共享性与竞争性并存。资源的共享性使得所有个人和企业不需要付费或只需要付很少的费用就能开发利用,资源的竞争性使得开发利用有限的海洋资源的个人和企业出现拥挤,过量使用海洋资源造成资源的破坏、衰退甚至枯竭。因此,政府应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引导和管理。
(4)高技术性。人在海洋环境中从事生产劳动,必须借助于专用的技术装备,如船舶、潜水器具和抗风浪设施等,从而加大了海洋经济活动的技术要求和对高技术的依赖性。海洋经济的发展历史也就是海洋技术发展的历史。只有到了现代,由于人类可以凭借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来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才产生了具有独立意义的海洋经济。
(5)国际性。海洋的连通性和流动性,决定了海洋经济具有国际性。由于海水水体是流动的,以及海洋生物具有向水平方向迁移的特点,许多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也是流动变化的,海洋鱼类的洄游不受地域和国界的限制,给这些或那些地域和国家带来经济利益。同时海洋水体一旦发生污染等灾害,控制和治理的难度很高,海洋的各种污染会随着海水的流动迅速扩散,一个国家某一海域的污染有时也会使其他国家的海域同样遭受经济损失。如何划分海洋权益,切实行使海洋管辖权,成为国际上海洋管理的难题。世界各国包括海洋国家和内陆国家在内,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中,既存在利益的一致性,又存在利益的矛盾性。这就需要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四、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
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领域。大力发展我国的海洋经济,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增强综合国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也是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1)发展海洋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我国对海洋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十分巨大,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食物结构中动物蛋白质摄取量的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②能源供给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21世纪初我国石油消费量为2.3亿~2.5亿吨,天然气为240亿~400亿立方米,未来能源供应的增量部分大部分将由海洋油气的发展来承担。③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特别是北方沿海城市和地区,单靠河流和地下水资源很难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用水需要。直接利用海水或将海水淡化后作为工业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可以满足沿海城市和地区对水资源的巨大需求。④随着经济建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沿海港口的吞吐量和海洋运输量都会大幅度地增加,海洋交通运输业市场的发展远景极为可观。⑤海洋旅游业是新兴的海洋产业。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海内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海洋旅游人数也会大量增加。此外,海盐和海滨砂矿是重要的生活资料和原材料。因此,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增加海洋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是繁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发展海洋经济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海洋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海洋经济涵盖了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重要领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也是海洋经济发展强国,海洋经济约占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期平均每年以22.24%的速度递增,高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幅。2000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2297.04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2.6%。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比上年增长12.8%,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5%。加决海洋经济发展,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增强国防实力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发展海洋经济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海洋是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持领域。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和技术相互协调的科学发展战略。但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有限的陆地资源日益减少,特别是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有些资源已濒于枯竭,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日益增长的需要,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人均资源匮乏,这种困扰则更为强烈。而海洋是地球最大的资源宝库,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弥补陆地资源的不足,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资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十分有利的条件,这对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在21世纪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发展海洋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带等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都与海洋连接在一起。由于沿海具有发达的城市群、优越的港口和便利的海上交通,使沿海聚集了各种经济功能,从而使沿海经济也取得了在与国内和国际经济联系中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开发利用海岸带及临近海域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与港口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外向度最高和最有活力的地区。当今世界经济中心正在向太平洋转移,而我国海洋所在的太平洋西岸(东亚)是亚太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我国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发展沿海经济,带动内陆腹地经济,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5)发展海洋经济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21世纪既是海洋开发的世纪,也是海洋竞争的世纪。海洋开发具有国际竞争性,不仅是近海资源,广阔的公海及海底资源更是竞争的对象,它给沿海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多机遇和挑战。世界各沿海国家都纷纷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美、日、英、法、德等国为了保持本国已取得的海洋科技优势和竞争地位,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技术的战略决策。与此同时,近年来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的投入,采取各种措施,调整本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展开了“蓝色圈地运动”。加拿大出台了《海洋法》和《国家海洋战略》;韩国颁布了《韩国海洋21世纪》;欧盟发表了《海洋政策绿皮书》;越共十届四中全会制定了《2020年海洋战略》,目标是打造东南亚海洋经济强国,到2020年,海洋经济在越南GDP中比重将达53%~55%;海洋强国美国,GDP的80%受海洋经济、海岸经济驱动,75%的就业率与海洋经济有关,目前已经制定了《21世纪海洋蓝图和海洋行动计划》,并于2009年6月在总统府建立了海洋工作小组,确保美国海洋权益获得持续发展;把海洋作为立国之本的日本,继2005年出台《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后,2007年又在参众两院高票通过了《海洋基本法》、《海洋建筑物安全水域设定法》,高调宣示海洋是日本的生命线,确立集中统一的海洋管理体制,在内阁设立“综合海洋政策本部”,由首相担任本部长,同时新设“海洋担当大臣”,将以往分散在外务、国土交通、防卫等8个省厅的海洋行政事务集中起来,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可以推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全球贸易的持续增长以及全球生产现代化的进展,海洋经济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海洋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中国作为一个海洋面积居世界前10位的海洋大国和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也在加快海洋产业布局和海洋经济区域规划。我国海域面积广阔,各类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充分发挥“海”的优势,实施海陆统筹发展,打造蓝色产业带,建设海洋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可以说,未来国际竞争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对海洋的重视程度,重视海洋开发是其顺应全球开发海洋大潮,奠定强国地位的必由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国际海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取得相应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