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上初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以发展观对孩子保持合理的期望

最令孩子沮丧的莫过于家长对他说:“我已经对你不抱希望了!”最让孩子难受的可能是家长说:“我希望你超过某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必须适度。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

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用象牙精心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并深深爱上了这个“她”。他给“她”取名叫加拉泰亚,还给加拉泰亚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经常拥抱它、亲吻它,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她”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爱神阿芙洛狄忒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加拉泰亚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芙洛狄忒,女神决定帮他。

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加拉泰亚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不久,加拉泰亚开始说话了。

皮格马利翁惊呆了,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雕像,成了他的妻子。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这则神话被教育界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即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期望,是培养学生、子女的精神动力,期望具有神奇的效应。

美国教育家罗森塔尔曾在一所学校进行发展预测,他貌似精心地挑选了一些学生并对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学生智商很高,今后有特别的发展前途。老师对此精神振奋,从而对学生充满自豪感,对他们的期望殷切而高远。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个学校,得知那些被他选出的学生成绩真的突飞猛进,名列前茅。这时罗森塔尔才点破,原来他选择的学生其实是随便抽取的,并没有智力特别优秀的优势。这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有效应用,也是教育者的期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学习兴趣的有力证明,后来被人称作“罗森塔尔效应”。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成人都希望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孩子?说到这里,我想到一句黑色幽默:“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把这句话用在期望教育中,是不是也很贴切?

但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是越高越好。在了解孩子现实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稍高一点的期望是应当的。但如果不顾孩子的基础和能力,提出过高的要求,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结果就会挫伤孩子的求知欲,还可能影响其身心发展。孩子长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还会产生自卑感和自责心理,甚至自暴自弃。

有的孩子基础差,连重点中学的自费分数线都不够,可家长硬是要把孩子送到重点中学、重点班,非让孩子考重点大学不可。试想,那么差的知识基础,在学习上怎么可能获得让人满意的成绩?这些孩子进入了重点高中、重点班后,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精神折磨,每次失败都是一次打击。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只好在游手好闲上寻求一些安慰。这样的孩子,即使家里通过“关系”送到大学,他也无心学习,甚至惹是生非。

孩子在发展,不同时期应当有不同的目标,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应当不同。不能拿儿童的标准来衡量初中生,以初中生的标准来衡量高中生,正确的期待应当是与时俱进,与日俱增的。

有一篇关于《真爱》方面的论文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家长们都陪伴左右。当孩子为了玩具而发生争执时,旁边的家长在劝说自己的孩子:“让这个小朋友玩一下你的玩具吧!”有的妈妈说:“你再这样小气,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把妈妈的这种教育行为称为非爱行为。

我不敢简单地说作者的观念不对。或许孩子从小应当有自我意识,对“我拥有的”应当保护。但是,从孩子懂得分享和互相帮助这些概念开始,帮助别人、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就应成为家长赞赏的品德了。所以,当孩子长大了,如果还用以前的观念来评价孩子的行为,不仅是对家长的误导,也是对孩子的坑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