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维的心理结构
从人的心理整体来看,思维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然而,也可以把思维看成一个整体(母系统),其下又由若干子系统组成。于是出现了“思维的心理结构”问题。
研究思维的心理结构就必须首先明确思维的“各个组成部分”,其次知晓它们的“搭配和排列”。我们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思维的心理结构,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认知与认识是同一个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特别强调认知的结构意义,认为认知系以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新知识为旧的知识结构所吸收,旧的知识结构又从中得到进一步改造、整合和发展,使认知结构意义与具体事物和现象的联系更加清晰。狭义的认知是指记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称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当前重新出现时仍能认识。解释人类思维的最新观点是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是有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心理结构中进行的信息加工的过程。
在认知心理学家眼中,认知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心理结构中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个定义告诉我们:①这是广义、狭义相结合的认知;②信息加工也是把感性的、理性的认识结合起来的加工;③思维是认知的核心。研究表明,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输出,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信息加工过程并非全部等于思维过程。至此在认知心理学中起步较晚的对思维本身的研究就主要集中在关于思维过程的研究方面了。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指的是对来自外界的刺激物的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人被看成一个主动的动态系统,在处理和传送所接收的信息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在处理和传送中信息加工通常分为3个阶段:串行加工、并行加工和混合加工。3个阶段之间连成一条线,前一个阶段的输出变成了下一个阶段的输入。任何一个阶段在接到其前一个阶段的输出以前不能够进行本阶段的信息加工。什么缘故使信息加工成分变成思维成分了呢?认知心理学理论则强调编码过程,也就是人经历分析和检验问题,吸收信息,加工编码,对知识重新组块,做出判断、推理和概括,以求成功。可见,认知心理学的思维过程是思维本身的操作程序问题,结合思维的目的性,这个程序是这样构成的:确定目标—接受信息—加工编码—概括抽象—操作运用—获得成功。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程序中,任何一段出现故障,思维就不能流畅。
还必须说明,信息加工论者认为,感觉、知觉、记忆方面的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问题解决方面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所以,解决问题就要把解决过程编成一套程序,并用电子计算机把它模拟出来。如果成功,与人的解决问题过程相符合,就可以用它来说明人的思维过程。当然,还要有描述其过程的语言—产生式系统。研究表明,解决问题运用两种主要的方式:算法式与启发式(也叫逻辑理论机)。这些,就是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过程的全部观点。不过,必须指出:人类的复杂思维是由法则和有规律的程序表现出来的,其中还有语言成分,而不是简单的由一个“刺激—反应”所引起的。当然,计算机是人设计制造的并受人操纵的,它解决问题的程序只能部分地解释人类的思维结构及其活动规律。人的思维活动还受情绪、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人还可以同时思考几件事,这是计算机内部程序化的信息加工运算无法完成的。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模拟人类思维过程的计算机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