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流概述
1.1.1 物流的概念
1.物流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1965年,美国决策论学派的创始人西蒙(Herbert A.Simon)指出,对于正在迅速发展的领域,应该重点介绍它的概念和发展历史。物流学术界对物流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PD;直译为实物分配)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明确地将企业的流通活动分为创造需求的活动和物流活动,指出“创造需求与实物供给的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说明(这些活动之间)存在平衡性和相互依赖性两个原则”,“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 of goods)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流通活动中的重大失误都是因为创造需求与物流之间缺乏协调造成的”。文中提到的“平衡性”、“相互依赖性”、“协调”等正是物流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此时的物流指的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战争供应,美国军事部门运用其所研发的“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方法,对军需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分发等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管理,取得了显著效果。战后“后勤管理”被引入经济部门,应用于流通领域和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中所有与物品获取、运送、存储、分配等有关的活动。此时的后勤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物流,是一个范围更加广泛的物流概念。现在欧美国家多数把物流称做Logistics,它包含生产领域中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搬运与厂内物流,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销售物流)。
在日本,物流概念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1956年10月,日本生产效率本部(现社会经济生产效率本部)委派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访问美国,回国后在《流通技术》杂志上发表的报告书中首次提到了“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当时是直接使用英语原词,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physical distribution”一直没能被译成合适的日语,只是用缩写PD表示。直到1965年前后,“physical distribution”才被正式翻译成“物的流通”。在日本著名学者、被称为物流之父的平原直用“物流”这一更为简捷的表达方式代替“物的流通”之后,“物流”这一概念迅速被广泛使用。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物流”这一概念,当时“物流”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通过日本引入我国。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当企业足够壮大、业务日趋复杂时,才会对现代物流提出要求。可以说,物流问题的出现是企业经营管理“成长中的烦恼”。物流既是当代运输服务新理念的产物,也是一个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业务领域。从概念范畴上讲,物流包含配送,物流业则是专门从事物流活动的行业。从企业销售成本和商品价格组成角度考察,物流业潜藏着巨大的商机。
2.物流的定义
尽管物流概念已被广泛使用,但是对于物流的理解会因所处的立场不同而有所差异。本书以国家标准定义的物流术语为准,所谓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