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防概述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国家以来,就有了国防。国防是国家的直接体现,而国防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直接关系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篇》
一、国防的含义
现实生活中,一提到“国防”,人们便会不假思索地联想到军队,眼前就会浮现出在边海防线上站岗、放哨、巡逻和戍边的官兵,认为国防就是军队的事情。虽然军队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国防的主要体现,但是军队还远远不能与国防完全画上等号。
(一)国防的内涵
国防,从字面上讲就是国家的防务,也就是国家的安全、尊严、主权的独立与领土的完整而不受侵犯等。国防发展到今天,它已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了,而是一个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庞杂的系统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对“国防”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立法性表述,即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概言之,国防就是一个统治阶级或国家为了捍卫自己阶级或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采取的所有军事防卫措施,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活动的统称。
(二)国防概念的演变
国防的“国”字古时写成“國”或“或”等。《说文解字》指出:“國,邦也。从口从或”,又说:“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或”字中的“口”指人口,“戈”指武力,“一”指土地。篆书以后,“国”字才开始写成“國”,意指戍卫疆界或边疆。
国防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见证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初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古今中外的无数史实证明,强大的国防是抵御外敌入侵和保证国家安全的屏障,没有强大的国防,就谈不上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国防在任何民族,任何时期都受到统治者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1.武器装备及战争方式方面
国防的发展主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总体来讲,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直接作用和影响到武器装备的改良和进步,影响到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演变及部队编制的变化,并由此产生了不同时期的国防。
1)冷兵器时代
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当时的武器主要是弓箭、矛、甲、盾等。部队主要有步兵、骑兵和车兵等,筑城防守是当时主要的国防手段之一。中国历史上历次修建万里长城及在城镇周围修建高大坚固的城墙和护城河便映衬了这一特点。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它体现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保卫和平的决心和意志,反映了中国古代国防的重点和对象是向北防御游牧民族的南侵,保卫长城以南农业居民的和平劳动。长城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国防思想和国防战略的防御性质。
2)后冷兵器时代或火器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火枪、火铳、火炮等火器,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为该时期的火器创造了条件。军队编制出现了专门的火器部队,作战样式有了较大的变化,攻防灵活性和机动性大大增强。
3)机械化时代
这一时期,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以大大提高,科学技术更加进步,出现了大炮、飞机、军舰、坦克甚至核武器等常规或非常规的高科技武器。快速机动,大兵团作战,纵深防御,制海、制空权的争夺等成为当时的主要战争形式。军队编制具有多样化,出现了除陆军以外的海军、空军及其他专业军种的编制。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展现的海、陆、空战争充分体现了该时期国防的发展演进。
4)信息化时代
这一时期,由于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及其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远程精制导武器,使战争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海陆空一体战、电子干扰瘫痪战、特种战及信息战成为战争的主导。一些新的兵种,如战略导弹部队(如我国的第二炮兵部队,简称“二炮”)、电子战部队、数字化部队等应运而生并以异军突起之势迅猛发展。天军、计算机兵或云计算兵及黑客分队等新的技术密集型军种的筹建也开始纳入未来的国防发展计划。
2.国防制度方面
随着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军事和国防在国家的政治制度中,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和突出,其发展和建设也备受关注和重视。早在古代的时候,中国就有了专门掌管军事及国防的官员,并逐步发展为专门司职军事及国防的机构,如周代的“司马”,汉代的“太尉”等。隋朝开始设置兵部为专管军队的政府部门,类似现在的国防部。清末,清政府设置有陆军部和海军部。17~19世纪,一些欧洲国家和美国,也都先后成立陆军部和海军部。20世纪初,一些国家在中央政府设置专门的军事部。1919年,德国率先采用国防部的军事名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先后成立了国防部或类似的军事机构。1946年,国民党政府设立国防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也成立了隶属于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三)国防的基本类型
按照不同的国防概念和标准可以把世界各国的国防归纳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国际常用的划分方式,当代世界各国的国防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侵略扩张型
这类型国家奉行侵略扩张的霸权主义政策,其最大的特点是把本国的所谓安全建立在别国的屈服与痛苦之上,经常高叫本国的国防安全受到了“威胁”而侵犯他国主权和领土、干涉他国内政,赤裸裸地对他国进行侵略、颠覆和渗透。
2.自卫防御型
这类型国家主要依靠本国的国防力量防御别国的侵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尊严。其宗旨是决不要别国的一寸土地,不向别国派一兵一卒,但也决不容许别国侵犯其一寸土地;在国际上,实行和平共处,广泛争取各国的同情和支持,从而达到维护本国安全及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是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和全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统一。在外交上,我国一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与各国友好合作,不做超级大国,不称霸,不依附任何大国,不同别国结盟。我国的国防建设是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因而是属于自卫防御型国防。在国防力量的运用上,坚持自卫立场,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3.互助联盟型
这种类型以联盟的形式借助他国的力量进行防卫,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这种类型的国防也有侵略扩张型和防御自卫型两种。有的联盟形式是以一个大国为主导,其余国家居从属地位,典型的案例就是美日关系和美韩关系;有的联盟形式是各国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共同协商国防防卫大计。
4.自主中立型
这类型国家基本奉行和平、中立和自主的国防政策。其中,有的是采取完全不设防的方式,在世界事务中实行中立态度;有的采取全民保卫的武装中立,使侵略者感到得不偿失,从而放弃对该国的侵略。中、小发达国家严守自主中立的国防政策,制定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于民的防御体系,如瑞士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
二、国防的基本要素
(一)国防的主体要素
国防的主体是国防活动的实行者,通常为国家。这就是说,国防是国家的事业,是国家的固有职能。如果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遭到威胁、侵犯或外来的武装侵略和颠覆,这个国家将会发动全体国民乃至整个民族奋起抵抗,消除威胁和侵犯。为了保护国家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的完整,为了维护民族的权益和尊严,多少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生生不息。
(二)国防的对象要素
国防的对象要素是指国防所要防备,抵抗和制止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界定,国防的对象,一是“外敌侵略”,二是“武装颠覆”。国防要防备和抵抗的是“外敌侵略”,国防应把“武装颠覆”作为制止的对象。
(三)国防的手段要素
国防的手段是指为达到国防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军事手段
国防的主要手段是军事手段,现代国防的根本职能是捍卫国家的利益,防备和抵御外来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的侵犯,防备和平息内部和外部敌对势力相互勾结所发动的武装暴乱。对付武装入侵和武装暴乱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采取军事手段,原因如下。
首先,军事手段是最具有威慑作用的手段,可以对各种可能的外来侵略进行有效的阻止和遏制。
其次,军事手段是唯一能够有效对付武装侵略的手段,它可以用军事力量所拥有的巨大打击能力给侵略者造成物质和精神上的严重打击,从而迫使其终止侵略活动,以至放弃侵略企图。
再次,军事手段是解决国家之间各种矛盾的最终手段,当国家之间主权的矛盾达到极限时,就只有通过最高的斗争形式——军事打击或战争去彻底解决。
最后,军事手段还能够作为各种非军事手段的有力后盾,可以强化各种非军事手段的国防功能,是国防手段的底线。
2.政治手段
一方面,国防直接保卫的国家主权是政治的第一需要;国防直接保卫的国家领土是政治的物质前提;国防直接保卫的国家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是政治的根本追求,国家政权、政治制度也要靠国防力量来保卫。另一方面,政治对国防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国家的政治需求决定国防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类型;国家的政治指导思想决定国防的方向、方针和原则;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国防的建设体制;国家的政治素质制约国防的客观效应。
3.经济手段
经济是国防的基础,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国防活动的性质,社会经济状况决定国防建设的水平。国防经济活动是为国防而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及其管理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保持一定的军事实力与潜力,从而有效地保障国家的安全;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经济部门及其相应的体制有组织、有计划地从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目的是充分调动国家经济能力,提高生产水平,扩大军品生产,保障战争需要;经济战是敌对双方为争夺战略优势和战争胜利而进行的经济斗争,主要指战争期间各种形式的经济斗争,也包括和平时期的经济制裁或贸易制裁、经济封锁和经济扰乱。其根本目的是给敌人造成经济恐慌,使其国内不满情绪产生和增加,动摇其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使敌方经济陷入崩溃,削弱被制裁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力,以便战而胜之。
4.外交手段
国防外交活动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国防目的而展开的外交活动。由于这种外交主要涉及军事领域,所以称为军事外交。在现代国防手段中,军事手段往往起着威慑和预防的作用,鉴于军事战争的破坏力对双方、多方甚至整个世界带来的极大不利,现代战争的表现形式并不一定是军队或军事的对抗,而主要是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手段进行对抗。所以我们经常讲,两个国家在军事上并没有交火,但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就是指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上的开战。当然,军事手段是最终的手段,是国防的最后屏障,当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手段都不能解决争端时,军事手段就成为最后也是最有力的手段。
(四)国防的目的要素
中国国防的目的是捍卫国家主权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和安全。
1.捍卫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国防要务的首要目的和任务
一个国家的主权独立与统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和地位的体现,当国家的主权受到或即将受到威胁和侵犯时,这个国家全体国民、整个民族都将团结一致,誓死捍卫国家的主权,因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地位和尊严是不容他国践踏的,中华民族的反帝反封建战争史就是有力的见证。
2.维护国家统一
国家的统一是指国家由一个中央政府对领土内一切居民和事物行使完整的管辖权,不允许另立政府或分裂国家的管辖权。另外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说,保卫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历来是一个国家的内务,决不允许外国干涉和践踏。
3.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领土是指位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及其底土和上空,以及领海及其上空。领土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领土完整指的是凡属国家的领土决不能丢失,决不允许被分裂,肢解和侵占。
当前,我国东海主权(主要是钓鱼岛问题)和南海主权都面临着外来的威胁和侵占,英雄的中华儿女决不容忍宵小之辈对我国主权和领土的窥觑,对于主权和领土,我们“寸土不让,寸土必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2年9月25日发表的《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就是对我国主权最有力的宣示。
4.维护国家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指维持和保护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平安、安稳。广义地讲,包括保障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即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国家的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没有国家的安全,公民个人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1993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三、我国历史上的国防与启示
国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萌芽于部落斗争,并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国防史是我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灿烂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培育和锤炼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勇于抵御外来侵略的尚武精神,形成了“习文尚武、文治武攻”的民族传统。
(一)中国古代国防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世界文明大国。在世界上,中国是国防意识形成较早的国家。中国古代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开始,至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为止,历经4000多年、20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曲折发展的演绎。
1.先秦时期的国防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保护私有制度的国家机器的形成,我国最初的国防也随之产生了。夏朝建立了“兵出于农,计田赋以出兵车”的民军制兵役制度,从夏朝建立到秦王朝兼并六雄、统一中国所经历的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国防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之间的王位争夺和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这一时期的国防,呈现出独有的时代特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修明政治,变法图强。在激烈的争雄争霸和兼并中,诸侯为避免在弱肉强食的战争中被吞并,都积极地变法图强,对内革政强兵、整修武备、扩充武力,对外拓展疆域,走变法图强的强国之路。其中,著名的晋文公的晋革朝纲,“天下莫强”;齐桓公的齐桓变法,称霸东方;秦孝公的孝公变法,称雄西域;楚悼王也任用吴起变法,以图富国强兵。
二是改革军制,演兵习武。主要体现为随着战争范围的扩大,骑兵和舟师相继问世。战国时期,各国的军队已由过去单一的车兵,发展成为拥有车兵、步兵、骑兵、舟师的多兵种军队,并实行了“官分文武,将帅有兵”的国防军事体制,使得将帅和各级军事机构有其权责,有更多的精力去管理军队、研究战事和指挥作战。
三是重视国防教育,崇尚习武。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非常重视对民众的国防教育,将提倡和培养国人的习武、尚武精神视为国家强大和征战制胜的首要条件。通过教学的形式,从小灌输尚武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民众进行国防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视军事训练,其内容有六德、六行、六艺等课程,从而使得以射、御为内容的军事训练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地位,成为评判男性贵族与“国人”能力大小的尺度,也成为国君选拔人才的标准。以武为业、以武为荣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风气。藏兵于田、寓兵于民、兵民合一、耕战相兼是春秋战国时期加强国防建设的重大方略,也是对全民进行尚武精神教育的有效措施。
2.秦汉以来的国防
秦汉以来的历代统治者要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对外扩展疆域、巩固国防的活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此后的国防才真正担负起巩固和发展统一政权、抗击外族入侵的双重任务。为巩固国防,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一是建立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军事制度,统帅全国军队;二是筑路通邮,建立全国性的交通、通信网络;三是置烽燧,及时掌握边防军情,指挥调动军队;四是北击匈奴,镇守北部边疆,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五是大规模修筑长城,创造了世界军事工程史上的奇迹,为国家的统一、国防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六是南征统一了珠江流域的越族,并设四郡,迁移北方农民与越人杂居,共同建设和保卫边疆。
秦始皇不仅重视巩固和扩展陆地疆域,而且对海疆巩固发展也非常重视。秦朝的疆域东至大海,南到象郡(今广西崇左),西至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县),北到长城一带,秦以后中国的版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向外发展的。
刘邦夺取政权建立汉朝后,为安定社会、恢复生产,一方面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暂时维护边疆和平;另一方面,在国内执行休养生息政策,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空前繁荣景象。到汉武帝时,汉朝的国力已较富强。汉亡后,中国历史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300年的分裂,直至隋文帝于公元589年灭南朝的陈,中国又重新获得统一。在混乱中起家的隋文帝深知富国强兵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改革措施,如修仓储粮、备战备荒、修固长城、开凿运河,驻扎琉球(今台湾)。疆界西到且未(今属新疆),北至五原(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南至于大海,东西9300里(4650km),南北14815(7407.5km)里,国势繁荣强盛。唐在隋之旧制上革故鼎新,制定了使国家繁荣强盛的方略,尤其是革新政治、发展经济、强化国防、抚内睦邻的治国之策,使社会经济、文化、科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功地实现了“中国既安,四夷向服”的战略防御构想。唐朝在统治中国的300多年中,其版图进一步扩展,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
宋太祖赵匡胤,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并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以文制武的措施。但后来由于政权、军权、财权的过度集中,导致军力削弱,国防危机加深,统治阶级腐化,使之成为我国古代罕见的积贫积弱的一代王朝。因而,随着金兵大举南下,北宋难免“靖康之难”,南宋只得屈居临安(今杭州)。
1279年,元灭南宋,中国复归统一,结束了中国自五代以来长达300余年的分立割据状态。
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一方面着手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推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富国裕民的政策;另一方面,继续完成统一大业,加强周边防务和对边疆的治理,有效地维护了五代以来统一的辽阔版图。这一时期,明朝政府已经开始对钓鱼岛实施了有效管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抗倭名将福建总督胡宗宪幕僚郑若曾著《筹海图编》,其中《沿海山沙图》中不但记录了台湾、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属于福建海防范围以内的情况,而且标明了这些岛屿的位置与统管区域。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吏部考功司徐必达根据《筹海图编》中的“万里海防图”重绘《乾坤一统海防全图》,图中钓鱼岛明确标明在清朝海疆海防范围内。同时,这一时期,倭寇(日本海盗)开始不断骚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严重威胁明朝东海沿岸各省的安全。
清朝前期建立了疆土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岛等,南至南海诸岛,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着抵御外侮、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传统,正是有了这种可贵的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历经艰难而不衰,我们的国家才能屡遭侵略而不亡。自秦统一中国至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近2000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从未间断过,并涌现出了抗倭名将戚继光、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等爱国志士,其为国为民的壮烈事迹和献身精神,可歌可泣,流芳百世。
(二)中国近现代国防
中国的近代国防史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的国防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备受欺凌和遭受耻辱的历史,也是华夏儿女反抗帝国列强侵略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历史。
17世纪中叶,随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纷纷确立,资产阶级为摆脱自身经济危机,不断地开拓殖民地,向外扩张。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的大部分近邻地区和国家先后沦为殖民地后,他们将侵略魔掌伸向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
18世纪后半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国防力量由盛转衰。与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逐渐处于落伍态势。首先是政治黑暗,从皇帝到大小官吏,多昏庸无能、贪污成风。与此同时,土地因兼并而高度集中,广大农民无田地耕种,极大地制约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军队建设上,军备废弛日益严重,八旗和绿营兵腐败不堪,武官克扣兵饷军粮,士兵常常扰民劫财,军队里吸鸦片、开赌场、逛妓院、斗鸡玩鸟司空见惯,骑兵没有战马,水兵素来不会游泳,毫无战斗力可言。到了鸦片战争前夕,国防能力更是衰竭到了极点。在军事上,沿海水师士兵老弱,战船多是用薄板旧钉制成的,有的海防要塞使用的还是300年前的旧炮。到了嘉庆、道光年间,随着清王朝在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衰落,国力更加衰竭,边防更加空虚。
1840年,由懿律率领的一支由40余艘舰船和4000多名士兵组成的英国侵略军,发动对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尽管当时清政府拥有80余万常备军,但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再加上经济技术落后,军队装备原始,终于以战败告终并被迫与英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屡遭外敌的侵犯和欺辱,沦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瓜分的对象。在19世纪60年代内忧外患的双重威胁下,虽然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提出了“求富、求强”的口号,先后搞起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工业,并建立了中国近代海军——南洋舰队、福建舰队和北洋舰队,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国防力量衰竭的趋势。
清朝后期,封建统治者对内实行黑暗统治,残酷镇压、迫害人民和爱国维新志士,对外奉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方针。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在侵略者面前已完全丧失了抵抗意识,使中国进入了有国无防的时代,对入侵敌人完全丧失警惕和抵抗能力,致使帝国主义侵略者连续发动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后14年,英国资产阶级勾结法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再次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将大量鸦片倾销到中国,荼毒中国人民。之后,1883年法国侵略军不宣而战;1894年日本及1900年英、法、德、日、俄、美、意、奥八国联军先后对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这些战争都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其结果是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门户开放、赋予外国侵略者许多特权,置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9年,帝国主义通过军事侵略和外交讹诈,强迫中国签订了700多个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其中同清朝政府签订的就达400多个,逼迫清政府割地多达150多万平方千米(就是在这一时期,台湾省及澎湖列岛诸岛屿包括钓鱼岛等被日本侵占),赔款8.2亿两白银,开放口岸多达82个,帝国主义在中国获取了大量特权。
辛亥革命胜利之后,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军阀混战不休,中国仍处在分裂状态下。后来,蒋介石军事独裁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热衷于打内战,更不顾及加强国防及进行国防教育。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和“何梅协定”的签订进一步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面对日军的全面侵华,中国人民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的战争。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取得了巨大的战绩,中国军队共毙、伤、俘日军155万余人(其中解放区抗日武装力量毙、伤、俘日军52万余人,国民党毙、伤、俘日军85万余人,东北抗日义勇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毙、伤、俘日军17万余人)。解放区抗日武装力量歼灭118万余人。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3万余人。同时,中国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民群众伤亡共3120万余人,中国军队伤亡380万余人,军民伤亡共3500万余人,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1/3还多。中国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贡献。
(三)中国当代国防
中国当代国防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今的国防历程。
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援助朝鲜人民抵抗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保卫中国安全所进行的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协同朝鲜人民军实施战略性反攻作战,将“联合国军”打退至“三八线”以南地区。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因势利导,避强击弱,连续进行了5次战略性战役,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三八线”。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两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以中朝军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人民反帝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军威、国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2.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于1962 年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我国领土的印度军队所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
印度自1947年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的部分领土,还进一步扩大占领范围,在此之前中印之间从未发生过领土争端。到1951年前后,印度军队先后侵占了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中段2000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地及西段的巴里加斯,并企图侵占西段3.3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1959年以后,印度军队多次越过东段和西段双方实际控制线,在西段中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据点。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加紧进行进攻中国的准备和部署。中国政府多次提出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均遭印度政府拒绝。1962年10月20日,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全面进攻。当天,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中国边防部队在东段收复了达旺地区被印军占领的中国领土。在西段,中国边防部队拔除了43个印军据点。同年11月14日和16日,印度军队再次在中印边境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实施了第二阶段的反击。在东段击溃各路进犯之敌,并拔除印军据点16处,一直追击到传统习惯线附近。在西段,中国边防部队收复了班公湖地区。
同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自翌日起在中印边界全线主动停火。同年12月1日,中国边防部队开始后撤。至1963年3月1日,全部撤出1959年11月8日实际控制线20km以内地区。中国边防部队还奉命将在反击作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于1963年5月26日前释放了印度全部被俘人员。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胜利维护了国家尊严,提高了中国和中国军队在国际上的威信,并开创了胜利之师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主动交还缴获物资和俘虏人员的先例。
3.珍宝岛战斗
珍宝岛战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69年3月对入侵我国珍宝岛的前苏联边防军所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中国居民祖祖辈辈在这里从事捕鱼等生产活动。1967年1月至1969年2月,前苏联边防军先后16次侵入该岛,干涉中国居民的正常通行和生产活动,阻止中国边防部队执行正常的巡逻勤务,打伤中国边民和边防战士多人。我国一再严正要求苏方停止其武装入侵活动,而苏方却置若罔闻。1969年3月2日,前苏联边防军出动80余人,分乘两辆装甲车、1 辆卡车和1 辆指挥车,从两个方向悍然侵入珍宝岛,主动袭击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打死打伤6人。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将入侵的苏军逐出珍宝岛。同月15日,前苏联边防军连续3次出动50余辆坦克、装甲车及步兵200余人,在直升机、炮火支援下向守卫珍宝岛的我国边防部队发起猛烈进攻,并用多种火炮轰击我国境内纵深地区。我国边防部队激战近9h,顶住了前苏联边防军的6次炮火袭击,令其狼狈逃窜。当月18日,前苏联边防军又出动步兵70余人,在坦克支援下入侵珍宝岛,我国边防部队以炮火将其击退。此战胜利地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4.西沙自卫反击战
西沙自卫反击作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于1974年1月,与陆军分队、民兵协同对入侵西沙群岛的南越军队所进行的反击作战。位于南海的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东沙群岛,历来是我国领土。但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南越当局侵占西沙群岛之珊瑚等岛屿,并对南海其他诸岛怀有野心。1974年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谴责南越当局对中国领土主权的肆意侵犯,重申中国对南沙、西沙、中沙和东沙各群岛拥有领土主权,中国政府决不容许南越当局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任何侵犯。南越当局不顾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于1月15日派出驱逐舰16号侵入西沙的永乐群岛海域。同月17日和18日,又增派驱逐舰4号、5号及护航炮舰10号侵入上述海域,强占金银、甘泉两岛,企图作为继续侵占其他岛屿的据点。面对南越当局的侵略行径,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反击入侵之南越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奉命派出猎潜艇271号、274号组成编队,在舰队航空兵的掩护下,于1月17日驶往西沙永乐群岛海域执行巡逻任务,保护我国渔轮安全生产。同月18日,扫雷舰389号、396号向被南越军队侵占的甘泉、珊瑚、金银三岛发起攻击,收复三岛并全歼入侵的南越军队。西沙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南越当局的扩张野心,维护了我国领土主权。战斗结束后,参战部队和民兵受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5.对越自卫反击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于1979年2月至3月,对在中越边境挑衅的越南军队所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我国和越南山水相连,睦邻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对越南人民的抗法、抗美救国战争曾提供了无私的巨大援助,为越南人民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胜利做出过重大牺牲。越南结束抗美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后,却把我国视为“头号敌人”,中越关系急剧恶化,越南反华排华活动愈演愈烈,武装侵犯中国领土,挑起边境武装冲突,在中国土地上埋设地雷,修筑工事,任意开炮,摧毁中国村庄,制造流血事件。仅1978年8月至1979年2月间,越南军队侵犯我国边境地段160次,进行武装挑衅700余次,打死打伤我国边境军民300余人,从而使我国边疆的和平、安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为制止越南当局的侵略行径,捍卫祖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于1979年2月17日,在广西、云南分两路军,分别由许世友将军和杨得志将军率领并发起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经过28天的连续作战,我军突入越南军队防御纵深20~30km,在作战地区摧毁了针对我国的军事设施,予以侵略者沉重的打击。
6.中国东海争端
东海西面是中国,东面是日本的九州和琉球群岛,北面是韩国的济州岛和黄海,南面与台湾海峡与南海相通,总面积约为75万平方千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第1款,“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到200 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中国的主张就是,利用该条款对大陆架“自然延伸”。而日本悍然主张中间线原则,企图在中日之间按中间线来划分中日海域,这是严重违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
1978年,中日双方在东海划界问题上表示“搁置争议”。
2004年7月14日,日本政府突然正式宣布,批准帝国石油公司在东海海域中国专属经济区试开采石油天然气。2012年4月16日,日本右翼分子、东京都知事、自民党人石原慎太郎在华盛顿演说时口出狂言:东京都将“购买”钓鱼岛。2012年7月8日,日本首相、民主党人野田佳彦公开称拟“购买”钓鱼岛,并于当月11日发言,最快9月底完成对钓鱼岛的国有化。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国有化”钓鱼岛。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方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日方采取任何方式“购岛”都是非法的、无效的,中方坚决反对。
7.中国南海争端
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最多、散布范围最广的一个椭圆形珊瑚礁群。主要岛屿有太平岛、中业岛、南威岛、弹丸礁、郑和群礁、万安滩等。早在元代,南沙群岛已归我国管辖。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公布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标准地名。南沙群岛扼两洋、制八方,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目前除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控制少数岛屿外,主要岛屿均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侵占。近几年来,以越南、菲律宾为首的一些周边国家不断挑衅,欲将我国南海海域问题国际化、复杂化,企图搅乱局面,变本加厉地侵占我国南海诸岛。
(四)国防历史的启示
在中国4000年的国防历史长河里,有过声威远播、天下归附的辉煌,有过引而不发、强虏驻足的宁静,有过遍体鳞伤、不堪回首的屈辱,也有过抗敌卫国的巨大胜利。我们从漫长的国防历史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1.只有经济的强盛,才有强大的国防
经济繁荣是国防强大的坚实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依赖经济的发展,这是古今中外国防历史的深刻启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就已经认识到国富才能强兵,兵强才能强国的国防思想,无不将发展经济作为巩固国防、逐鹿霸主的重要措施。春秋初期,晋文公通过治理内政、发展经济、扩充军队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使晋国实力剧增,横扫中原,先后兼并20余国,从之前国贫兵弱的小国,壮大成为中原霸主。秦国厉行商鞅变法,推行一系列土地改革措施,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最终吞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也为后来秦军南征北越、北逐匈奴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相映衬的是,各个朝代衰落、灭亡或遭到外敌的入侵,几乎毫不例外地是其政治腐败、经济凋零落后,因而动摇国防根基的结果。因此,只有经济的繁荣强盛,才能有强大的国防,才能有政权的稳固、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2.只有政治的昌明,才有巩固的国防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政治的昌明,才会有繁荣的经济,才能有强大、巩固的国防。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注重修明政治,变法图强,尊贤厚士,任人唯贤,文修武治,并把其作为治理国家,厉兵强国的根本大计。正是这种修明政治、国家昌盛,为200多年的西汉安定稳固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反,如果统治者不施仁政、不顾百姓疾苦,暴征敛收,最终会失去民心甚至被推翻政权。秦朝施行暴政,最终激起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政权和摧毁了秦始皇梦想千秋万载、世世代代继承的基业。明朝由于统治者昏庸无能、宦官专权、结党营私,始被起义军所败,后清兵入关灭之。近代中国,清政府政治日趋腐朽,国防力量日趋衰弱,西方列强争相入侵,曾经的泱泱大国、天朝上国,不得不俯首乞降求和、割地赔款,成为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3.只有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才会有强大的国防
民族的分裂,就是民族力量的分裂,就会破坏国家统一和团结,国家就会四分五裂,会给本民族带来灾难性后果。中国历史上的历次民族大分裂造成各封国或军阀之间互相攻伐,社会动乱,老百姓颠沛流离,国力虚弱,外敌乘虚入侵。古有“五胡(匈奴、鲜卑、羯、羌、氐)乱华”,近有百年耻辱史,先是八国联军入侵,致使我泱泱中国割地赔款,任人宰割,丧权辱国,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又日本全面侵华,奸淫掳掠,几近种族灭绝。中华儿女在面临外敌入侵、国家危亡的关头,民族空前团结,举国上下奋勇抵抗,筑起一道坚固的中华民族国防长城,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历史证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军民一致、举国抵抗侵略的精神和意志才是国防的钢铁长城,这是让一切侵略者都望而生畏的铜墙铁壁,是强大国防力量的源泉,更是民族自强的根本。
四、现代国防及其基本特征
(一)现代国防
现代国防又称社会国防、大国防、全民国防,是对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系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实践活动。现代国防的基本含义可概括为:它是一项社会性防务活动,是全体国民为保卫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与颠覆,维护国家利益而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活动。现代国防力量不单纯是军事力量,还包括与国防有关的各种力量,其中经济力量最为重要。相对于传统国防,现代国防的要素更完备,内容更丰富、全面,战争角逐更复杂,是成熟意义上的国防。
(二)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
1.现代国防的内涵更丰富
现代国防所维护的国家利益主要是国家的安全利益;国防行为是关系到举国上下每个人的事情;国防事业涉及国家的广泛领域;国防斗争贯穿于社会活动的全过程。
现代国防思想与传统国防思想的根本不同之处是国防不仅在于战场上的一决雌雄,还在于制约战争的发生。现代国防思想打破了国防仅仅是国家的领土主权遭到侵犯,国家以战争为唯一手段抗击来犯者的传统观念,开始强调国防概念无论是指国家安全利益的内涵,还是指维护安全的行为方式,都远比以前丰富得多。首先是指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安全。它包含国家的政治制度巩固、领土主权完整、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统一等内容。其次是国家要维护作为一个经济利益实体的安全。国家领土主权不容侵犯,同时也包含有国家资源和人民经济利益、生命财产的不可侵犯性。最后是国家要维护自己作为国际社会一名成员的安全。现代国家都是生活在国际社会中的,其国际地位、尊严、荣誉、信誉及对外友好关系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现代国防是多种手段、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
现代国防的斗争形式主要包括军事对抗,以战争手段消除威胁;通过威慑手段,造成心理震慑,运用强大的国防威慑力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通过谈判方式,缓解威胁;发展本国力量,使对方不敢进行威胁;运用影响手段等。在现实的国际社会中,对峙的双方不经实力较量,在短期内一般较难实现自己的企图。因此,无论是影响力、谈判还是威慑,都必须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和基础,甚至要随时准备把实力投入战场。但是当今世界,除了传统的军事安全威胁外,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已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了应对各种威胁,维护社会的稳定,运用影响力、谈判和威慑等非暴力手段已客观地居于国防的重要位置。现代国防也正是这多种手段、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
3.现代国防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现代国防渗透到国家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及各项事业和建设中,贯穿于平时和战时。各个国家都把国防建设及军事发展纳入国家发展计划中,在国家资源配置上站优先地位。
现代国防的国防力量虽然和传统的国防一样,也以军事力量为主体,但是现代国防不只是军事力量的抗衡,而是诸如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生产能力、人口数量和质量、科技和文化水平、交通运输、通信状况、国家政策、管理能力、外交及国际关系和国际地位等多维力量和因素的抗衡,即综合国力的抗衡。总之,现代综合国力是由人力、自然力、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精神力和军事力等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的,涉及国家的方方面面,其中科技、经济等软实力尤为重要,处于现代国防重点发展的地位。因此,现代国防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现实的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尽快增强综合国力,并有效运用综合国力,以实现保家卫国的国防目标。
4.现代国防与国家经济建设关系更密切
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国家武器装备发展的总水平和国防力量的总规模。另一方面,现代国防对于经济并不是消极和被动的,它不仅能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保障经济建设顺利进行,而且还可能充分发展国防系统的社会经济功能,直接多方面支援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具体象征,国防建设的水平决定了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经济建设的水平决定了国防建设的水平,二者互为基础、互相保障。事实上,在我国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尽管我们选择的是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路线,但仍受到了来自于外部势力的强大干扰。无论是多年悬而未解的朝核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问题)、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还是日本右翼势力的叫嚣,印度的强势崛起及美国的满月包围,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若没有足够强盛的国防实力震慑宵小之辈,恐怕会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国将不国。这些都警示我们,国防建设须臾不可放松,绝不能抓了经济,忘了国防;进了市场,丢了武装。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不可能完成经济建设与和平发展的目标,不可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不可能保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成果!国富才能兵强,兵强才能安全,安全才能发展。
5.现代国防依赖于全民国防意识
国防意识,简单地说,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抵御外侮、捍卫祖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思想观念,它既是一种主体的自觉意识,也包括群体的潜意识。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安危,固然主要与其政治状况、军事实力、经济力量及自然地理条件等有关,但国民的国防意识与国防精神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所谓固国家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道何在?精神为也。”——孙中山。国防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与安危。古今中外国防斗争的历史昭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强大而巩固的国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国防建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国防意识的强弱。可以说,一个全民国防意识不强的国家,是不可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国防的。
长期的和平环境最容易使人们对国防问题麻痹大意,丧失必要的防卫观念和尚武精神,而这种观念和精神一旦失去,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成为纸壁沙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作为战胜国,虽然花费巨资筑起了号称“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但对国防教育却极不重视,厌战、恐战情绪蔓延,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军长驱直入。类似的教训在我国历史上同样屡见不鲜。唐太宗当政期间文治武功,把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推至顶峰,但随后长达百年的和平环境淡化了唐朝君臣和民众的国防意识。至唐玄宗时,唐王朝不仅无力抗御外患,就连内乱也无力制止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公民国防意识不能光靠战时去培养,在和平时期更应该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