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大学新生从中学进入大学,实现了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外部角色转换,但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经济环境、人际环境等诸方面的变化,内部的心理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此时旧的心理平衡被打破,而新的心理平衡尚未建立,就会产生新生普遍存在的入学不适应问题。

1.2.1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成因

(1)社会教育不当导致的入学适应准备不足

社会教育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大环境,大学新生也不例外,社会教育的影响会在入学适应中得以体现。

首先是长期承受的激烈竞争环境导致大学生适应动力不足。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都有了以竞争为实质的考试,竞争无处不在、如影随形,大学生能挤过高考的“独木桥”是一路竞争、脱颖而出的结果。竞争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和释放,同时也让他们承受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他们饱受心灵上的煎熬,紧张、压抑、疲惫,加上从各种渠道获取的对大学解读有失偏颇的信息,部分学生期待着进入大学能够逃避竞争,好好放松,从而造成入学适应动力不足。

其次是教育目标的偏离导致大学生适应能力欠缺。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对学生自理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从我国的教育现状看,基础教育仍是应试教育。在以成绩为单一评价体系的高考录取制度下,各中学以升学率为导向,过分强调对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其他能力的培养。结果将一些循规蹈矩、精于考试、适应能力欠缺的所谓“高才生”送进了大学。

(2)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适应障碍

2002年,一位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考生以高分考入武汉某重点高校,进校不久即凸显出严重的适应障碍。交际困难,没有一个知心朋友;从不洗衣服,衣服穿脏了就重新买一件;用两个月的生活费买一副高档羽毛球拍……学校虽积极介入,但该生在入学两年之后还是因严重心理问题而中途退学。在了解其家庭教育过程中发现,因该生学习好,家长怕影响学习,从不让其做家务,也不鼓励其参加社会活动,竭尽所能地满足其经济要求。这是因家庭教育缺失而带来的入学适应障碍的案例,发人深省。

一是家庭教育“唯学习论”引发的能力培养失衡。长期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普遍重视智力教育,甚至有些家长早早进行“胎教”,对子女寄予高期望。二是不当的家庭教育环境孕育了适应困难学生。家庭长期不和睦,家庭成员关系冷漠,单亲、父母离异或家庭发生天灾人祸、家庭经济困难等情况也很容易导致学生人格发展障碍。

(3)个人因素造成的适应能力不够

总的来说,入学适应问题的产生虽然受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但个人因素仍是造成适应不良的重要因素。一是积极适应的主观意愿不够强烈。新生进入大学后更多感受的是新鲜感,还没有意识到入学适应的重要性,对新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适应问题没有预判,而入学适应的可接受时间一般只有一到两个月。可见,主观认识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入学适应的效果和进程。二是角色转换不及时。大学新生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不能及时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大学的学习、人际交往都对大学生提出了不同于高中的要求,需要变换角色才能符合剧本的要求。而部分学生角色转换过慢,已经不能满足适应的要求。三是生活自理能力差。大学新生中,部分独生子女因生活条件优越,没有机会也不愿加强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缺乏起码的独立生活能力,不能自主理财,不能自己洗衣服,不会做卫生,面对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校园文化生活无所适从。

从以上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和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个人都有关系,我们总在呼吁,社会和家庭应该尽快给学生一个正常的成长空间。但大学新生更需要从自身做起,充分认识入学适应在大学新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人成才的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大学新生应该改变自己对大学和专业的认知,明确大学的任务和目标,正确进行自我定位,适应大学的学习要求,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心理调适。

1.2.2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应对策略

(1)正确认识大学和专业

填报志愿时,你可能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现在的大学,你可能凭着对大学校名的感觉抑或是接受了别人的建议做出了选择,也可能是高考发挥“失常”,或者是填报的第一志愿学校落榜不得不进入现在的学校。面对自己现在的大学,每个人的感觉或兴奋、或失落、或无奈、或排斥。其实,接受你现在的大学,这是入学适应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从你背起行囊跨进这所大学报到的那一刻起,你已经注定和这所大学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了,这是你的第一个大学,在这里你将获得第一个学历,这所学校将会对你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永远不要沉浸在高考失利的悔恨中,永远不要抱怨说我其实没报这所学校,永远不要无奈地念叨“既来之,则安之”,永远不要用饱含敌意的眼光去搜寻学校的不足。这是你的学校,你和她是融为一体的,你要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和认识她,并从心里认可和热爱她。

现在的专业你可能没有多少兴趣,可能是你的第一志愿专业没有录取你,也可能是你迫于家长压力不得不这样选择,也可能是你当初选择的专业总有人告诉你不好,也可能是你进入学校才发现这个专业不是学校的“王牌”。想当初填报专业志愿时,我们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专业目录上那眼花缭乱的专业?我们第一个专业的选择往往是凭着对专业名称的理解,或者是听从了别人的建议,或者是单纯依据目前就业的形势收集来的五花八门的信息。而恰恰是这些所谓的感觉和信息被我们当作判断专业是好还是坏的根据,当我们排斥一个专业时,无疑会造成专业思想的不稳定,进而削弱学习动力,甚至自暴自弃。专业思想的稳定程度是新生入学适应效果的重要体现内容,应该引起新生的足够重视。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请教专业老师,参与专业实践,加强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不要完全相信高年级学长关于专业好坏的“论断”,其实他们是否真正了解这个专业都是一个问号。因为对专业的了解是逐步展开的,只有在专业课开设之后,结合生产实习,你才会有更多理解和体会。关于专业就业形势,具有相对性的特征,某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国际环境、国家政策都有密切的联系。当然,即使是再好就业的专业,也总有些学生因综合素质差而找不到工作。其实,“行行出状元”,只要你综合素质过硬,就一定可以在这一专业领域干出骄人的成绩。

(2)树立新的大学目标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目标就像茫茫大海中为一叶小舟导引方向的灯塔,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持久动力和自觉行为的推动力。人一旦没有生活目标,就会意志消沉、百无聊赖。中学时,大多数学生只把考上大学作为中学学习奋斗的目标,并付出了百倍的努力,但对大学生活缺乏长远的打算。升入大学,有些人开始高考高度紧张之后的放松,有的甚至把“混文凭”、“留城市”作为学习目标,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使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缺乏内驱力。这种茫然、空虚、枯燥、乏味的大学体验,主要是没有及时树立新的大学目标。因此,大学新生需要尽快熟悉大学生活,树立新的奋斗目标。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来理解大学目标:“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学生个体而言,大学目标的制定首先要本着“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制定。目标的制定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这样既可以享受目标实现之后的成就感,又不至于因屡屡失败而信心受挫。其次,目标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每个人的能力有差异,兴趣各不相同,应该结合自己的人格和兴趣特点,充分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不盲目参照他人,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有实现可能的大学目标;再次,大学目标应该是一个由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组合而成的目标体系。在这个目标体系中,长远目标可以使大方向明确,动力持久,中期目标是对短期和长期目标的校正和检验,短期目标则效果直接,易于调控。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新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对社会环境、自我优劣势、专业前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很难在短期内确立长远目标。大学新生要学会确立短期目标,并坚持为之奋斗,随着阅历和经验的增加逐步修正,而后明确中长期目标。

(3)正确进行自我定位

生活环境与社会角色的转变,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提出了要求,大学新生需要对自己重新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入学适应的过程。

首先,要明确大学的任务。大学里,我们要干什么?弄清楚了这个问题,你才能找到大学的方向。在大学里,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相较中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由单纯评价学习的好坏转变为靠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构成的综合能力来进行评价,这也就决定了大学的任务是提高包括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应该说,大学不是职业培训中心,上大学不是仅仅满足于获得毕业证和找到工作。大学更强调过程,大学生活的过程是一个使你的综合素质得以快速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是你走向工作岗位、胜任工作要求、获取职业发展、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基础。

其次,要正确评价自己。大学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导向,因而高中时以学习为导向建立的自我认知平衡将会被打破。进入大学后,每个学生都会面临对自己重新认识和评价的问题。尤其是在新生入学的一段时间里,在体育、艺术、演讲等方面有才能的同学非常引人注目,而那些只顾埋头读书却没有发展其他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感到了巨大的压力。面对周围的高消费,有一些学生常因家庭经济困难,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容易因自卑产生交际退缩。因此,大学新生必须及时调整自我评价和心理落差,重新给自己定位。

再次,要尽快走出相对平庸化现象带来的迷茫。在大学新的评价体系中,很多人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和赞誉,只能充当“平凡”和“平庸”的角色,感到无比的迷茫和失落。面对这一事实,大学新生要调整心态,从零开始。首先,要肯定自己的优势;其次要通过努力,让你的优势更加明显,让你的短处得到弥补。经过大学几年的努力,一切变化皆有可能。

(4)适应大学学习的要求

从中学到大学,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中学,学生侧重于学习基础性的知识,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大学无论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与中学有了很大的区别。因此,学生必须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的要求。首先,要端正学习动机,其次要改变学习方法,再次要实现由疲于应试到学习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转变。

(5)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部分大学新生是第一次远离父母到大学求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地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无论是洗衣打饭,还是理财,都需要自己独立去思考、判断、选择与处理,通过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来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

首先,大学新生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要尝试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一些原来由父母包办的生活事务。其次,大学新生要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大学新生入校后发现会有很多的时间供自己支配,但总是因不能合理地安排时间而非常苦恼。如果在你面前有一袋沙子、一袋小鹅卵石、几块大石头和一个木桶,要求你把前面三样东西装到木桶中去,你可能依次按照沙子、鹅卵石、大石头的顺序往桶里装,结果发现桶的空间不够。如果先装大的石头,最后装沙子,木桶就能容下。时间的管理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先执行重要的任务,这样就给一般和不重要的任务留下了时间。再次,大学新生要加强理财能力培养。我们要树立金钱管理意识,应根据父母的经济状况合理使用,要明确哪些开支是必需的,哪些开支是完全不必要的,哪些开支是可有可无的。购物要理智,不要凭着感觉,盲目攀比,要避免“寅吃卯粮”。要建立账目明细本,这样随时可以看到钱的去处,以便总结和调整。

(6)学习掌握人际沟通技巧

对大学新生来讲,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不仅是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走出自我封闭,充分社会化的需要,更是个体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大学新生应了解人际交往的特点,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主动适应从简单到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过渡。

心理测试

你的心理适应能力到底如何呢?

1.进入大学后,对学校为维持正常的校园秩序所做的规定、规则、制度并不感到陌生,并能很快和寝室、班里的同学处得融洽。

A.是

B.不确定

C.否

2.我一向用水珠笔写字,换用圆珠笔书写时,感到别扭。

A.是

B.不确定

C.否

3.我在教室的讲台上发言时的姿态、表情以及条理性、准确性并不比在寝室里的发言差。

A.是

B.不确定

C.否

4.学习的课程由白天改到了晚上,尽管我做出了努力,可是学习效率总不如班上其他同学的高。

A.是

B.不确定

C.否

5.我在高中时的考试成绩是大考比小考好,联考成绩又比学校模拟考试成绩好。

A.是

B.不确定

C.否

6.在课堂讨论上,我有好几条理由不同意其他同学的意见,我满以为能驳倒他,可是让我站起来发言时,竟没有说清楚,刚坐下又想起来,但却晚了。

A.是

B.不确定

C.否

7.以前总是走路去上课,改骑自行车去上课也感到同样方便。

A.是

B.无所谓

C.不是

8.我外出居住旅馆、招待所常失眠,甚至调换一下睡眠位置或枕头也影响睡眠。

A.是

B.不确定

C.否

9.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间,在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小路上行走时,总比同伴人又急又快。

A.是

B.不一定

C.不是

10.改夏令时间后,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感到不习惯。

A.是

B.不一定

C.不是

11.和一位新舞伴跳舞,步伐也很协调。

A.是

B.不一定

C.不是

12.我只能在安静的环境里读书,外界环境喧闹、嘈杂时就分心。

A.是

B.不确定

C.否

13.尽管旁边有人催我赶时间,我也能井井有条地把事情做好。

A.是

B.不确定

C.否

14.我平时很少熬夜学习看书,偶因需要熬夜完成学习任务时,效率不比平时高。

A.是

B.不确定

C.否

15.班里不少人说张三脾气执拗、不好相处,可是我并没有这种感觉。

A.是

B.不确定

C.否

答案:

15~29分A:你的心理适应能力强。你对生活中的千变万化应付自如,这种品质常能使你心安理得,也有利于你的身心健康。

30~57分B:你心理适应能力中等,你对于事物的一般变化尚能较快适应,但对于生活中事物的较大变化,则需要一个较长适应的过程。对此,应努力锻炼以便缩短这个过程。

58~75分C:心理适应能力差,你对生活中的变化感到不习惯,对一些大的变化还可能耿耿于怀。这会给你精神带来苦恼,给工作带来麻烦。多方面的不适应累积起来还有损身心健康。不过适应能力强弱是可以转化的。

思考题

1.大学的入学适应包括哪些方面?

2.你认为大学和高中有哪些不同?

3.你打算如何度过大学生活?

心理学人物——威廉·冯特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出生于德国南部巴登地区的尼卡拉村,父亲是一位基督教路德派的牧师。冯特曾跟随被誉为“生理学之父”的约翰内斯·穆勒学习生理学,担任过著名心理学教授赫尔姆赫兹的助手长达十年之久,在他们的影响下,他开始了生理心理学的研究;1856年毕业于海德堡大学医学系;1875年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为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视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09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冯特学识渊博,他的著作涉及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语言学、人类文化学等诸多领域。据他的女儿统计,他一生的著作多达500余种,共计53735页。按照他投入研究的68年时间来计算,他若昼夜不停地写,平均每天得写2.2页。

19世纪中期的心理学实验大都结合在实验生理学之中,是在生理学实验室里进行的,纯内省的哲学心理学占有一定的优势。冯特依循实验程序得出的内省报告使纯内省的哲学心理学开始变为历史,使心理学既脱离哲学又同生理学分开走向真正独立的道路。他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的,因此必须找出一种能够测定直接经验的特殊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法就是在他所创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中采用的内省实验法。尽管冯特的内省实验法仍有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以至于引起后继实验家的许多非难,但心理学家大都承认他作为第一位实验心理学家的历史贡献。冯特自称他的心理学为内容心理学,他的某些观点由他的学生铁钦纳继承,发展成为构造心理学。他的主要贡献是使心理学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学科。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曾被美国的卡特尔推举为“心理学的独立宣言”。晚年出版的10卷本《民族心理学》也是近代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项突出贡献。

威廉·冯特的主要著作有《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生理心理学原理》、《民族心理学》和《心理学大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