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情绪控制
快乐的第三法则——情绪控制,或许这是在孩子发展过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方面。相信父母们普遍都认同这样的观点:想让孩子快乐,就要让他们远离负面的情绪,例如挫折、愤怒、悲伤等,所以我们应该尽量保护孩子以免受不良情绪的侵扰。这样的家长常常为孩子的错误寻找恰当的理由,以避免宝宝内心产生自责和挫折感;当孩子生气或是难过的时候,急忙转移注意力,用玩具或零食让宝宝破涕为笑,不停地人为制造看似正面的情绪环境。
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让孩子获得了快乐吗?我看不见得。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反而导致了不少孩子情绪控制力较弱,对于轻微的刺激即反映强烈,大哭不止、暴跳如雷、拳打脚踢的现象不在少数。
究其原因,正是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过度的情感保护妨碍了孩子的情感成长。这些孩子从来没有学会如何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如果最后带着情感需求的缺陷进入成年期,只会酿成更多的悲剧。只有让孩子亲身体验情绪,他才有可能理解他正在感受到是什么情绪,这种情绪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各样的情绪。
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并且给予必要的指导,让他理解和掌握自己的情感生活,并且学会有效的实施控制,这其中尤其应该注意以下的内容。
情绪控制需要合理宣泄
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力量,也是一种对待外界环境的无意识体验,要想有意识的改变情绪的本质,即把消极的情绪变成积极的情绪,没有很强的意志力是基本无法做到的。而情绪作为一种能量又是有积累效应的,不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需要合理宣泄,否则就会影响身心健康。
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的一点就是,控制情绪并不等同于压抑情绪,就像治理洪水,疏导永远比堵塞要明智得多。对于孩子而言,由于其情绪控制的经验还不多,也尚未总结适合自己的合理的情绪宣泄方法,因此父母更应该防患于未然,训练孩子合理的宣泄自己的情绪就显得至关重要。
第二点需要明确的是,宣泄并不等于发泄。情绪的发泄只能获得暂时的痛快,之后仍然是该悲伤还悲伤、该气愤仍气愤,对于消极情绪的结束没有任何帮助。其实,有效的情绪调节办法应根据不同情绪的性质而异。比如,处理悲伤情绪的最好办法是给予支持和鼓励,让宝宝体验到爱和温暖;对于愤怒和自责等情绪表现,家长应该去了解引发情绪反应的事情究竟是什么,然后解决这类问题,或者帮助孩子分析清楚事情的性质,告诉孩子今后碰到类似事情的时候应该怎么去想;至于创伤感和委屈感,远离导致创伤和委屈的事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当然,具体的处理办法也还要由事情本身的实际情况、宝宝的性格特点等区别对待,但一个关键的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情绪问题的处理方法不一而足,并没有一个放之皆准的解决模式,需要家长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多想办法。
增强心理免疫力
同样是打针,有的孩子哭声震天,有的却十分坚强;同样是遭到了老师的错怪,有的孩子就能很快忘记委屈,继续快乐地玩耍,有的却一直“耿耿于怀”,从此对老师不理不睬……在同样的情境下,为什么有的孩子安然无恙,有的却过不去心里这道坎呢?就是因为每个孩子的心理免疫力(或称心理抵抗力)不一样。
生物学中的免疫力是指人体自身的一种防御机制,正是有了免疫力的存在,人体才得以识别和消灭病毒、细菌,保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心理免疫力对于保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类似的功效。正如想要提高身体素质,需要提高免疫力一样,想要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具有更好的对消极情绪的抵御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免疫力势在必行。
宝宝由于自理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又尚未完善发展,想要让自己不断萌生的越来越多的需要得以满足,就只有靠喊叫、哭闹甚至生气发火来表达,这时,其情绪失控的现象也最容易出现。针对这类情况,家长的预防工作就要首先做好了。比如去别的小朋友家玩之前,要告诉他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如果真的喜欢可以回家之后告诉父母,是合理的要求爸爸妈妈都会满足他;再比如去超市购物之前要和孩子讲好条件,不许翻乱货架上的东西,不许想要什么就必须买,否则以后不再带他出去玩,等等。如果孩子表现得好,最好额外给些奖励作为表扬,这样的准备工作都会帮助孩子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以避免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可能产生的哭闹和难过。
另外有的孩子比较胆小,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差,他们更容易受到恐惧、挫折感及委屈等消极情绪反应的侵扰。对于这类宝宝,家长应该提前向他介绍一些事情可能的结果,比如去动物园之前可以给孩子描述一下可能见到的景象,“我们这次去动物园你可能会看见很多庞然大物,像是大狮子、大老虎之类的,妈妈给你买的画报上也有它们的样子。别看它们个子大,但被关在笼子里了,我们是很安全的,它们跑不出来,勇敢的饲养员叔叔还敢走进去给他们喂食呢!”或者当孩子要面临一项挑战,你可以提前向他表明自己的立场:“明天我们的小英雄就要去参加运动会了,妈妈真为你骄傲!妈妈小时候最不爱运动了,你比妈妈强!明天你得不得奖,妈妈觉得并不是最重要的,妈妈希望你通过运动会喜欢上运动,体验到运动的乐趣,那才是最大的收获。妈妈希望你变成我们家的运动专家,帮助爸爸妈妈一起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好吗?”这样的提前“动员”消除了孩子的紧张和忧虑,也能最大限度地让孩子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获取快乐的活动中。
最后还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如果一个孩子平时一贯的情绪发展都比较正常,但偶然会对一些情绪刺激作出比较激烈的情绪反应,只要还不算过头,时间也并不持久,家长大可不必过分担心,只要采取忽视的态度,孩子会自己恢复到平时状态的。切不可表现得过分焦虑,否则也会加剧孩子的不良情绪反应,或诱导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