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读懂你的领导,才能让你的工作事半功倍(6)
(4)考虑领导心理上的承受力。
任何人接受批评性意见,都有个承受力问题,领导也一样。有的领导愿意和部下“侃大山”,喜欢听到不同的意见;有的领导则不苟言笑,不喜欢部下唠唠叨叨。不管何种情况,作为下属,要想到:一般领导不喜欢对什么都不满意的部下。因此,有意见要采取适当方式及时提,就一件事谈一件事,“一事一议”。不要积了一大堆意见,“秋后算账”,不仅影响工作,也会影响领导心理上的承受力。
五、如何看待领导的不足之处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诸葛亮被后人称为“中国历代贤相中第一奇人”。一提起诸葛亮,人们就会想到他的足智多谋,他的鞠躬尽瘁,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完美的典型”。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聪明绝顶的人也会有失误的时候。即使像粗鲁野蛮的张飞、懦弱无能的刘琦,都能让满腹经纶的诸葛亮上当中计,更不用说遇到深谋远虑的司马懿了。
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北伐中遇到的最强硬、最顽固的对手就是司马懿了。诸葛亮为了拿掉司马懿这块难啃的“硬骨头”,绞尽脑汁,费尽心思,诱惑司马懿出兵对打。但是精明的司马懿却“吃一堑,长一智”,甘心“忍辱负重”,不管你诸葛亮再怎么羞辱、挑战,我就是坚决不和你交手。软硬都不吃,司马懿铁了心的坚守不出,诸葛亮即使谋略再深,计策再高,也着实没有办法。无奈之余,诸葛亮只得运用“下三滥”的手段,派人把一套“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连同一封措词极度羞辱的书信送到司马懿面前。
司马懿看了女人衣服和书信后,“心中大怒”,这可是对一名将军莫大的嘲笑,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司马懿转念一想,马上看透了诸葛亮的用意在于让自己出战。于是装着很高兴地接受了诸葛亮的“礼物”,并重赏了使者。使者起初看到司马懿生气的样子,还认为自己必死无疑呢,想不到司马懿不但不杀他,反而对自己高标准的接待,未免心花怒放。精明的司马懿揣摩透了使者的心理,于是不失时机、将计就计地向使者打听蜀军军情,问:“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回答说:“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司马懿听完使者的话,转而对左右的其他将领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然后将使者打发回去。
使者回到五丈原,见了诸葛亮,禀报说:“司马懿受了巾帼女衣,看了书札,并不嗔怒,也绝不提起军旅之事,只是向我询问丞相寝食方面的情况。我回答司马懿说,您夙兴夜寐、日夜操劳,但是每天吃的却很少。司马懿说,‘吃的这么少,又如此操劳,身体肯定不好,这样下去是不可能长久的’。”听完使者的禀报,孔明仰天长叹:“司马懿是真正摸透我的底细了啊!”本来想用计谋引诱司马懿出兵,不料司马懿不但没中计,反而获得了自己身体状况不好不能长久的最高军事机密,这一机密的泄漏,无论是对诸葛亮本人而言,还是对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而言,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此刻,心理脆弱、心力交瘁的诸葛亮只能仰天长叹,并由此而变得“神思不宁”,以至于旧病复发,最后死在了五丈原。
诸葛亮“羽扇纶巾”的人生巅峰、历史上“大团圆”之类的美满结局,读几遍未免感到乏味。但英雄落魄、豪杰失意的无穷惆怅,却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所以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人,即使再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聪明绝顶的人都有可能中敌人的计谋,也有可能失误、犯错,更不要说作为平常之人的领导了。倘若把现实想象得过于单纯而美好,稍遇挫折就易于一蹶不振;倘若把自己崇拜的偶像或领导、上司想象成“完人”,一旦发现他(或她)的瑕疵就会备感失落,甚至求全责备。“人无完人”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贯彻这个道理,却需要一个开阔的心胸。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做下属的才能正确面对领导的缺点和不足,在不完善中追求完善,在失望中看到希望,在把握现实中创造未来,在对缺憾的超越中拥抱新的生活。
2.正确看待领导犯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领导者也不例外。即使是再高明的领导者,也免不了犯错,从而影响管理效果和经营业绩。根据相关人士的调查总结,领导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面子、地位看得太重。
长期位居领导者的“高位”,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优越感。当领导者带着这种优越感处理事情时,常常会过多地关注自己的面子和地位,甚至于超过事情本身可能产生的后果。
(2)有意无意地拉帮结派。
许多团队的领导者更信任也更习惯起用自己所熟悉和喜欢的人,或是以前的部下或同事,而与结识不久或前任领导者的下属及员工之间总有一堵无形的墙,长此以往,便在组织中形成了不同的群体。
(3)为了情面,甚至放弃原则和责任。
作为领导者,由于和下属有着良好的个人关系,以至于在分配任务或追究责任时,有时候会发现碍于情面,难于启齿,甚至会放弃一些基本的原则,或是让下属逃脱责任。
(4)将权力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有些领导者喜欢将权力紧紧攥在手中,生怕有一点闪失,以至于大事小事都亲历亲为,不敢授权给下属和员工。这样一来,领导者本人劳累过度不说,更重要的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却将最重要的工作给耽误了。
(5)永无休止地等待信息以做决策。
有些领导者,特别是一些注重逻辑和分析的领导者,他们在进行决策时,常常会不停地问:“还有没有进一步的信息”、“能不能再做一些调查”,迟迟不能做出最后决定。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地问询中,许多宝贵的决策机会就这样丧失了。
(6)过于强调团队一致。
有些领导者期望获得完全的一致,而对团队内的争论并不欢迎。然而,员工间善意的争论对产生建设性的意见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公司如英特尔甚至鼓励这种“建设性的争论”。
(7)为了权威而尽力掩饰自己的弱点。
领导者通常认为,如果自己的下属了解自己的弱点或劣势,就会轻易地向自己发出挑战,从而使自己丧失权威。但事实恰好相反,调查表明,员工并不像领导者想象的那样总是盯住上司的缺点,他们深知每一个人都会有不足,即使是领导者也不例外;而且调查还发现,绝大多数公司成功的领导人之所以受人拥戴,原因就是人们曾看到他最脆弱的时刻。
(8)害怕下属取而代之。
有些平庸的领导者总是担心自己的下属取代他的位置,因此他们根本不愿培养下属,也不愿与下属分享知识和关键信息,更不会将重要工作交给他们认为最有可能取代他的有能力的下属。殊不知,领导者越是担心,越是这样做,那么这种担心就会越快变为现实。
(9)将集体功劳占为己有。
领导者所取得的大多数工作成果都是依靠他人和团队的共同努力获得的,但有些领导者却极为自私地将集体的荣誉和奖励据为己有。
与上司打交道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做得好了,职场上一帆风顺,可是一旦得罪老板,那日后说不定会有很多小鞋穿。在老板犯错这件事上,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对于特别独断的老板,员工为了自己的饭碗,还是少说为妙。对于一些比较理性的老板来说,员工可以找恰当的方法帮他指出来,比如私下聚会委婉提醒,或者以旁人的故事来隐喻,或者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提示,聪明的老板自会理解员工的良苦用心。
3.“宽容”你的领导
通常人们希望做领导的要理解和宽容下属,这几乎已成为人之常情。但是,你是否想过,领导也需要理解和宽容?其实,对于领导与下属来说,理解和宽容应当是相互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处于工作矛盾之焦点的领导,更期盼能得到下属的理解和宽容。一般领导者不暴露这种心理需求,那是因为他们顾忌自己的身份。作为下属,如果能够真正做到理解和宽容领导,不仅可以获得领导更多的信赖,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得到提升。
在许多下属的眼中,上级似乎是无所不能的,但事实上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上级所处的地位,注定了他要承担更重的责任和压力。在很多时候,上级同样会遇到难以解决和取舍的问题,有时甚至也会犯错误,这个时候,作为下级,你要学会从心理上去理解上级,从内心深处去体会上级的处境和心理,宽容自己的上级,并帮助上级解决难题,走出心理困扰,而不是袖手旁观,更不能幸灾乐祸。
上级也是人,也会有自己的烦恼,甚至也会因此而影响对工作的判断。有的时候,上级也会被迫做出一些下级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事情。这个时候,作为下级,先不要急着去辩解,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应该首先了解上级之所以这样做的心理动机,了解上级真实的心理想法,找到上级最初的心理动因。这样,你就会理解上级被迫做出决定的处境和心理,就会体会上级的难处和迫不得已。没有一个上级会无缘无故地做让人不理解的事,他必然有不愿意为下级所知的处境和心理。
所以,作为下级,在上级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应该用心去了解上级的处境,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而理解上级,并从上级的心理出发,尽力去帮助他。尤其是当上级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时候,千万不要持幸灾乐祸或冷眼旁观的态度,这会令他极为寒心。此时的你应该帮他总结教训,多加劝慰。持指责、嘲讽的态度容易把关系搞僵,使矛盾激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当你犯错、失败的时候,也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劝慰而非冷嘲热讽甚至落井下石吧?你的上级也是如此,如果你能体谅上级的处境,并且在他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的话,你定会得到上级的信任,以后也会对你另眼相看。
在如何对待上级的错误问题上,员工普遍存在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上级的屁股摸不得,上级的错误提不得,最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不知道,反正出了问题由他们自己担着。另一种想法认为,现代企业提倡民主,看到上级有错误应该立即坦率地指出来,这才是主人翁姿态。第一种是明哲保身的态度,但不要忘了上级的许多错误会与员工的工作息息相关。错误决定会导致大量无用功,导致员工自身业绩下降,上级最终很可能怪罪到你的头上,认为是属下的无能导致了失败。如果他知道你原先有想法却不说,反而会更加愤怒。后一种人其心可嘉,其言却不可取。这类员工往往过分高看了上级的心理承受能力,忽视了上级“被尊重”的心理需要,不知不觉中就得罪甚至伤害了上级的自尊心,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埋下了祸根。
实际上,遇到这样的情况,下级需要把握好这样几条心理原则:
(1)不要将上级看成完美的人,不要以为上级心理都很健全、理性、大度。恰恰相反,现实中不少上级通常感情用事,有时也不那么公正(虽然他们自以为公正)。尤其是上级的自尊心一般都比较强,“大度”通常是做给别人看的,心底里也是喜欢被赞美,害怕被指责。如果理解了上级真正的心理需求,下级在表达想法的时候就不会过于坦率。“适度”是向上级表达意见最重要的修养,是对他人尊重的表现。
(2)不只将上级看成“上级”,而要看成你的“客户”。搞销售的人最有体会,当客户有了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要求时,直截了当地拒绝或表达愤怒、抱怨往往无济于事,搞不好还会激怒客户,使客户对你有看法。最好的方法是毕恭毕敬、小心谨慎,或晓之以礼、动之以情,最终只有一个目标,尽量减少错误,最终拿到订单。你需要做的就是分析上级此时的心理需求,将上级看成自己的客户,在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情况下,帮助上级实现了他的目标。当“客户”身上发生不合理的情况时,你要做的就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提供你的建议,并努力提高工作绩效,使之朝最有利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所谓上级的“错误”其实只说明你和上级看问题不一致。下级不是上级,常常不能从更高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另外,敢于替老板承担部门决策失败的责任,是一个成熟的下级应有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真正帮助上级和企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