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喜欢吃手指的孩子——小心孩子背后的焦虑
“佳佳都3岁了,一向喜欢吃手指,左手的食指甲已被她吃得变了形,指甲中间还陷了进去,最近一段时间吃得越来越频繁。白天吃,晚上睡觉也吃。现在饭量也没有以前好,每餐吃几口饭就不吃了。佳佳平时表现得很乖,但是每次看到她津津有味地吃手指,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快把我逼疯了!”佳佳的妈妈烦恼地对她的同事诉苦。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吸吮是婴儿的本能,除了摄取母乳的功能外,吸吮还会给孩子带来快感。一部分婴儿长大断奶后,依然保留吮吸的习惯,只不过是从乳头转移到了手指。这通常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行为。对孩子而言,嘴不仅是吃东西的器官,也是寻找快乐、躲避紧张,甚至是巨大幸福来源的器官。对于一两岁的幼儿来说,吮指、啃咬算不上什么行为问题,如果三四岁后还有这种行为,就会被认为是不良行为习惯了。
在佳佳啃手指的背后,蕴藏着更多的心理原因。妈妈的抱怨声中已经泄露了孩子习惯形成的原因己不被宠爱!任何孩子凭借自己的直觉,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否受欢迎,即便是被成人掩饰起来的好恶,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更何况是挑明的厌烦。佳佳在这样的养育环境下,以从不惹妈妈生气来讨好妈妈,她只能用啃手指来缓解焦虑,通过这种行为保护自己、肯定自己。
除此之外,父母的冲突、缺乏朋友、家长管教过于严格或过高的家庭期望值都会引起孩子焦虑、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吮吸手指能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安慰。
许多人以为焦虑是成人的“专利”,其实不然,孩子也有焦虑的时候。儿童虽然具有单纯的独立思维能力,但因年龄小,遇到突然发生的挫折和打击,往往会承受不了,使幼小的心灵失去平衡,由此极易产生焦虑情绪,即心理学上所谓的“儿童焦虑症”。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素质性焦虑。这类儿童的神经系统往往发育不健全,对外界细微的变化过于敏感。有的则是父母本身具有焦虑表现,给孩子以“模仿型”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出现的焦虑情绪不能正确加以引导,反而自己亦产生焦虑感,就有可能使孩子沉溺于低谷情绪中不得解脱,逐步恶化。
境遇性焦虑。对于突发事件,儿童的心理难以承受,因此整天担心灾害会再次降临头上,惶惶不可终日。但这一类儿童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自然消失。
分离性焦虑。当孩子与亲属特别是父母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失去以往的欢乐。其主要表现为心烦意乱,无心学习,甚至出现逃学、出走等现象。
期待性焦虑。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怕达不到家长预期的要求,担心受到父母的责备而焦虑不安。另一方面,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课程设计、作业布置超过了儿童的接受能力,给儿童以极大的压力,也会使儿童表现出紧张、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
环境性焦虑。有的家庭“大吵三六九、小闹天天有”,使孩子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环境中,失去了他们应有的欢乐,由此便产生胆小、孤僻、不合群、易紧张等焦虑现象。
焦虑症往往严重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并且容易诱发抑郁、孤僻、自卑等心理疾病。因此,父母发现孩子有不良情绪后,应予以科学引导,以尽早让孩子摆脱困扰。父母尤其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氛围,这是孩子远离焦虑症、实现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保证。
父母该怎么办?
啃手指背后隐藏的总是与焦虑有关的一些负面情绪,因此,了解孩子心情不佳的原因是第一要务,是受到忽视还是管得太严,是孤单无聊、读恐怖故事而害怕,还是因为受惩罚而郁闷?
如果家长对啃手指的行为给予忽视,唠叨甚至是威胁,反而会提醒他继续啃咬。如果孩子每次啃手指都能得到父母的注意,他们会以此作为吸引父母注意力的法宝。在孩子的心目中,责打也可以成为父母关心的一种方式。
所以,家长切勿用威胁、吼叫、嘲讽等方式对待孩子,而涂抹辣椒汁或酒精的方法则更不可取。
将孩子的手和嘴充分调动起来的最佳的办法是在小家伙把手指塞到嘴里之前,尽快给他提供一些有趣的东西,分散他的注意力。如果孩子非要“坚持”把手指塞进嘴里,等他睡熟后,再轻轻把他的手指拿出来。
小孩子爱吮手指的习惯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已经养成,因为吸吮手指可以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应尽早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如果孩子到4岁以后仍改不掉吮手指的坏习惯,那么日后就更难纠正过来了。
在孩子手指上添上记号
除了要求孩子自己多加注意外,父母也应随时提醒他。父母不妨在孩子的小手指上弄一些记号,例如贴一些精美的贴纸,告诉孩子这是一个提示,提醒孩子不要吮手指。这样过一段时间,孩子就可以自然地改掉这个坏习惯了。
帮助孩子舒缓压力
对年纪稍大的孩子来说,吮手指的表现可能与情绪、压力等心理问题有关,例如孩子要代表学校参加表演,因出场前感到紧张而出现吮手指的情况。这时,父母不妨多提醒孩子,让孩子先喝点水、吃点糖果,以帮助孩子舒缓压力。
解释卫生常识
父母应耐心地向孩子解释,吮手指是十分不卫生的,因为手上的细菌也会被吞到肚子里而导致生病。这也能让孩子明白父母阻止他吮手指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