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袈裟——僧人的标志
袈裟,梵语Kas!a∧ya,巴利语Kasa∧
罗沙曳、迦沙、加沙,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按照佛教规定,袈裟由若干碎布补缀成条,像一块块的田(田地有生长的意义,代表了佛法的利己利人、种种功德的相互滋长),并列缝制为衣。袈裟共有三衣:安陀会(五条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僧伽梨(九条大衣),具有三种功能:杜防法衣他用,入道者身披此服,则烦恼折落,称消瘦衣;以三种坏色为衣,令贪心不起,称离尘服;避免他人盗取。
袈裟的颜色是有规定的,在《毗尼母经》卷八中说:“诸比丘衣色脱,佛听用十种色。十种色者:(一)泥,(二)陀婆树皮,(三)婆陀树皮,(四)非草,(五)乾陀,(六)胡桃根,(七)阿摩勒叶,(八)佉陀树皮,(九)施设婆树皮,(十)种种杂和用染。是等所应染者此十种色。是衣三点作净法,一用泥,二用青,三用不均色。用此三种三点净衣。”
袈裟的这三衣,颜色不许用上色或纯色,而且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以破坏衣色的整齐而免除贪欲,这叫做“坏色”。
袈裟的披法,大致有“披袒”两式:通挂左右肩之通肩或只披左肩,偏袒右肩。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
袈裟所具的功德利益,据《四分律》记载,佛陀告诉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成佛道。”袈裟功德殊胜,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龙善神皆会给予守护。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举出穿袈裟有十利,五种功德,十利为:
一者,一以之覆身,远离羞耻,具足惭愧修行善法;
二者,远离寒热及以蚊虻恶兽毒虫;
三者,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
四者,袈裟是人天宝幢之相,可生梵天之福;
五者,着袈裟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
六者,染为坏色,离五欲想不生贪爱;
七者,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作良田;
八者,身着袈裟罪业消除;
九者,袈裟犹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
十者,袈裟犹如甲胄,烦恼毒箭不能害。
据《释氏要览》卷上记载,袈裟能成就五种功德:
一,一佛弟子虽犯种种邪见,于其念中,敬心尊重,必得三乘授记;
二,天龙鬼等能敬此袈裟少分,则可于三乘解脱道上,得不退转;
三,若有鬼神诸人为饥渴、贫穷等所迫,得袈裟小块乃至四分,饮食充足;
四,众生共相违背,起怨贼之想,念袈裟寻生慈心;
五,若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则一旦在兵阵,常得胜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