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2011年,是农村信息化发展进程中颇具分水岭特征的一年。这一年是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国第一个农业农村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颁布之年,也是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的开局之年,还是国家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的启动之年。各部委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精神推进农村信息化,2011年11月15日,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该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期间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级农业部门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的重要依据。科技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组部在山东、湖南、湖北、重庆、河南、广东和安徽等省(直辖市)开展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项目,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原则指导各省打造支持“语音、短信、视频”等多种接入方式,“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省级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首批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黑龙江农垦大田种植物联网应用示范、北京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和江苏省无锡市养殖业物联网应用示范3个项目为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智能农业项目。

201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中央1号文件的指引下,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成就斐然,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明显增强,基层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开始破题,农村公共事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1年,我国农村信息化明显呈现出三大变化,一是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动力由过去的政府推动向市场拉动和政府推动双动力转变,二是农村信息化主要任务由信息服务向生产经营信息化转变,三是支撑技术由单项技术向集成技术转变。那么三大变化背后的内因是什么,如何科学把控?如何科学、客观、全面、系统地反映这一年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就成了《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和主要的任务。

五年来,我们严格按照三个基本定位记录该年度农村信息化总体进展、发展特色和重大事件,第一个基本定位就是每年要客观、全面、系统记录我国农村信息化事业的年度进展;第二个基本定位就是要每年要总结实践、凝练提升、丰富和完善农村信息化的理论体系;第三个基本定位就是每年要洞察新动向、提炼新模式、总结新观点、发现新探索、阐明新政策,以期对全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有指导作用。

五年来,我们在一直不懈地探索如何更好地展现我国农村信息化年度进展,如果说《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是开山之作,《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是框架初成,《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9)》是注重实践,《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10)》是建立规范,那么,《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写作风格更加统一,覆盖内容更加全面,时间统计节点更加明晰。

五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不断完善农村信息化理论,突出年度亮点,力推新模式、新案例、新典型,集全国农村信息化工作者之合力,努力实现客观、全面、系统记录上述本年度进展,本报告的内容框架主要包括:理论进展篇、基础建设篇、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篇、农村公共事业信息化篇、典型案例篇、大事记共6篇25章。为突出生产经营信息化的重要性,本报告首次打破过去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技术应用和发展环境的构架,没有把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单独列出,把该部分相关内容与基础建设篇与公共事业篇融合,尽力做到前后内容不重复。

理论进展篇。在近五年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信息化理论框架;与此同时,根据最新的研究热点,对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和农业信息生态链相关内容进行了理论探索,以期给读者对农村信息化新事物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基础建设篇。该部分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农村信息资源(农业网站、农业数据库、农业信息系统、农业信息平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农村信息员、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三方面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主要进展,以期对我国农村信息化基础和信息资源建设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篇。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刚刚破题,如何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是一个难题,本部分对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产品物流等方面中应用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建议以及发展的趋势与展望进行了梳理,以期使读者对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未来的主要任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力图帮助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者明确方向,找准切入点,制定未来工作方案。

农村公共事业信息化篇。加快信息技术在农村公共事业中的应用对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部分对信息技术在农村文化生活、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农村医疗卫生、农村教育、农村政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的发展现状、典型案例、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与建议进行了梳理,尤其是典型案例可供各地参考,为当地推进该领域的信息化进行经验借鉴。

典型案例篇。结合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的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组部联合开展的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项目,该部分选择了农村信息化成绩突出、特色突出、代表性强的江苏宜兴、北京、山东、湖北、重庆等地为典型,对这些地方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和介绍,发展模式进行了凝练和总结,以期这些地方的经验能为全国各地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样板经验。

大事记。简单梳理了一下2011年度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事件,以期读者对我国农村信息化在这一年出台的政策法规以及举办的活动有一个了解。

本书实际凝聚了很多农村信息化领域科研人员的智慧和见解,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傅泽田教授,他多年来在科研工作的教诲和指导让我受益良多。感谢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中心赵春江研究员兄长般的引导和指导,他组织的各项活动让我逐步成长。感谢国家农村信息化指导组王安耕、汪懋华、梅方权、孙九林、方瑜、高新民、曲成义、曹存根、王文生、何勇、李欣、王红艳、王儒敬等专家在历次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会议上的指导,这些会议上的讨论和发言让我很多迷惑茅塞顿开。感谢科技部张来武副部长、农村科技司陈传宏司长、王喆副司长、胡京华处长、高旺盛处长;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合成司长、李昌健副司长、张国处长、杨娜处长;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秦海司长、孙燕处长、方新平处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司安筱鹏副司长在历次示范省工作会议、农业农村信息化规划或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指南研讨会议上的指导与建议。感谢山东省科技厅翟鲁宁厅长、郭九成副厅长、许勃处长、陈长景主任,湖南省科技厅杨志平副厅长、侯峻处长,湖北省科技厅张震龙副厅长、戴新明处长,广东省科技厅刘炜副厅长、刘家平处长、钟小军主任在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或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历次研讨会上建议与指导。这些经历对完善本报告的思路起了莫大的推进作用。

同时,本书研究和出版得到了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现代农业产业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的支持,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由李道亮提出总体框架,具体分工如下:前言(李道亮),总报告(李道亮),理论进展篇(李道亮、袁晓庆、沈立峰、张领先),基础建设篇(刘燕德、孙旭东、刘利永、张立伟),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篇(陈英义、刘刚、陈立平、熊本海、罗清尧、杨亮、庞之洪、位耀光、赵冬梅、王建东、杨信廷、钱建平),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篇(张彦军、牛曼丽),典型案例篇(位耀光、陈立平),大事记(马浚诚、李琳)。

在编写过程中每一部分都经过主要编者多次讨论,最后由李道亮、袁晓庆进行了统稿。

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肯定由不足或不妥之处,诚恳希望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我们今后改正、完善和提高。再一次欢迎各位同行加入到发展报告的撰写中,让我们共同推进中国农村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121信箱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736764

传真:010-62737741

Email:dliangl@cau.edu.cn

2012年7月28日于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