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之路:科学治理与城市个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世界城市的成长故事

1.11 城市,文明之旅的好风景

“城市也代表着人类不再依赖自然界的恩赐,而是另起炉灶,试图构建一个新的可操控的秩序。”

雅克·埃吕尔(Jacques Ellul)法国神学家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961)曾高屋建瓴地指出,城市的诞生、演变和消亡的历史循环反映了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定律。城市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外显特征和自身的发展特性,是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城市文化发展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1.1.1 城市的1.0版(从城市出现—1850年)

城市的1.0版以农业化为主要特征,依托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而生成并发展,此阶段的城市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较优越地区,以商贸、宗教、政治为中心,发展速度很慢、水平低。

1.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人口增长较缓

最先出现的城市有古埃及都城、两河流域古城、印度古城邦、中国古都,还有中美洲的玛雅古城。当时出现了40万人口的雅典古城、100万人口的罗马古城、100万人口的西安古城和70万人口的北京元明都等人类农业文明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如13世纪的地中海岸,米兰、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时期,人口超过20万。

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人口占其总人口的80%以上。18世纪初,法国农村人口占其总人口的90%。中国19世纪末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0%上下,特别是以1850年为分界点。由于工业革命之前,基于传统农业基础上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难以支撑较大规模的城镇人口,因此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时期,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如果从5500年前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也就是城镇文明相继诞生开始算起,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起,在这525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城镇化水平仅增长了3个百分点,即从零增加到1750年的3%左右,如图1-1所示,世界城镇人口估计只有250万人。

图1-1 世界的城市化水平(公元100-2005年)单位:%

注:1950年以前的数据来自Grauman(1980),1950年之后的数据来自联合国人口署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缓慢,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很低。在公元100年,当时的城市化率约为4.7%,1850年的城市化率也仅仅为6.4%,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城市化率仅提高了1.7个百分点。

2.技术水平低下,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存在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使用各类天然工具,如石斧、石刀、石锤等;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工具到器具有了转变,这也对应着另一个震撼人类的重要转变;随着机械时代的到来,机械对各种器具进行组合,最后构成了工业,使一些工业可以达到很复杂的程度,但这基本在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技术水平发展缓慢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工业革命前的城市是处于利用自然资源、初步地改造自然来为人类服务。

没有高级技术的辅佐,建筑没有高楼;没有节能设备,就依赖天然的材质与合理的建筑结构,像中国四合院、日本江户式建筑、中国西北部的窑洞等;没有动能,就利用简单的水车、风车等。

3.商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商业是城市最古老、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按照西方商业业态的发展规律和人均GDP的关系,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GDP在1100美元以下,城市化水平在25%以下时,商业处于与农业经济相匹配的原始状态。贝洛赫(Bairoch,1976—1981)认为,按1960年的美元价格计算,1800年法国人均国民收入为220美元,中国为228美元。

1870年意大利的人均GDP从原来的1100美元增加到1499美元,而同期英国的人均GDP则由714美元上升到1870年的3191美元(按1990年的美元价格计算),如图1-2所示。同期,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均国民收入总值如图1-3所示。

图1-2 英国和意大利人均国民收入总值

资料来源:Angus Maddisor的The World Economy:A Millenial Perspective,2001年版

图1-3英国、西班牙、葡萄牙人均国民收入总值

资料来源:Angus Maddisor的The World Economy:A Millenial Perspective,2001年版

世界人均GDP在1820年之前只是缓慢增长,但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与推动,之后的增长速度有了飞跃。贸易与经济的流动使具备积聚效应的城市更加集中化发展。如最早的乌尔城、唐代长安、宋代幽州,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及德国的律贝克就是在古代商业交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典型城市。

1.1.2 城市的2.0版(1851—1990年)

工业革命改变了城市的发展轨迹,城市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城市的2.0版本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依托人类改造世界上的资源,利用工业革命带来的成果使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城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增长。

1.人口迅速增长,城市数量剧增

工业化与城市化密切相关,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而工业生产的集中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进入19世纪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村镇向城镇发展,小城镇向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成为工业生产中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化,加深了地域分工,促使了工业和人口在地域上的集中。工业化的发展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工业城市。

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为城市产业提供了后备劳动者,从而使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此外,工业化也促进了城市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强了城市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工业革命是近代城市进程的“启动器”,使全球出现了一批真正的现代城市。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

据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西斯蒙·库茨涅茨统计,在1801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法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2%、23%和45%,而到1841年则变为22%、34%和44%。1994年法国城市人口占其总人口的96%,农业人口仅占其总人口的4%,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95.7%。

在此阶段,城市化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推广和普及基本实现。二战后,世界城市化进入空前发展、扩散和全面繁荣的时期。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数量剧增。1960年,世界上有114个城市的人口在100万以上,其中62个城市在发达国家,52个在发展中国家。1980年,百万人口城市的总数增加到222个,其中103个在发达国家,119个在发展中国家。至20世纪末,全世界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已达325个,超过1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有20多个。据估计,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2930万,城市化水平为3%;1850年这一数字增加至8080万,城市化水平上升至6.4%;1900年增至2.44亿人,城市化水平为13.4%;1950年又增至7.34亿人,城市化水平上升到29.2%。世界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数量在1900年共38个,1950年增至484个【1】。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同时日本也由战败国跃升为亚洲强国。

2.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助力城市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生产过程变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变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明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和基础。”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

蒸汽机从研制到18世纪定型投产用了84年,电动机用了6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10年内就投入应用,从发现雷达原理到制造出雷达用了10年,原子能从开发到应用为6年,晶体管为4年,移动电话为4年,激光从发现到应用不到两年。此外,据美国国会有关报告统计,战后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工业技术到今天已有40%过时了,电子领域中已有50%过时了。电子计算机自问世以来,30年中已到第五代,而微型计算机诞生后几乎每隔两年甚至半年就换代一次。

人类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在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0%~80%。而英国也凭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社会生产大变革,使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成为第一强国的这一年距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距离这片新大陆被发现也只有400年。400年来,它从欧洲汲取营养,发展自己;118年来,它创造了自己的发展模式。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转化为生产力是这个国家得以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霸主的核心因素。

3.经济快速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1866年,美国的货币流通量只有9.4亿美元,银行存款额为7.58亿美元。到1914年,其货币流通量已达到20亿美元,银行存款额为180亿美元。根据美国国家安全局1994年公布,全世界美钞流通量为3500亿美元,l/3在美国境内流通,2/3在外国流通。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转变。自此拉开了国际现代服务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序幕。在此期间的1970~1986年,美国现代服务业的产值与就业分别增长了173.3%和200.9%,远远高于同期服务业91%和85.3%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全球服务业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使得各国的服务业产值在其国家的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如今多数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中已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中国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1979年我国人均GDP是419元,以当时的汇率折算(美元:人民币为1:1.7)为245美元。194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4元;1978年农村居民的年收入为13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43元,199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510元,到了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在城市中生活的人获得了更高的服务与生活水平。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高度繁荣,财富和人才向城市涌去,洛杉矶、大阪、香港、芝加哥、多伦多、墨西哥、东京、纽约、伦敦、首尔也在这个时期脱颖而出,成为世界10大最富城市。

1.1.3 城市的3.0版(1991年—)

城市的3.0版以智慧化为主要特征,依托智力资源,利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将世界城市不仅变得更小、更扁平,而且“更智慧”。

最近几十年,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社会的兴起,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工业动力,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也随之由产品制造中心向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商业商务中心转变。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以及信息网络对交通运输网络的补充,大大拓宽了城市的活动空间。电梯的广泛使用,使城市的空间不仅从宽度更向高度进行拓深。在最近的20年里,世界各国再一次掀起了大城市发展的浪潮,集中表现在大城市人口又一次快速增长,其发展的基础是以知识经济加速来促使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城市功能和聚集能力的增强等。

知识经济时代,城市由集聚经济职能转变为信息经济职能,由生产型转变为经营服务型,城市职能不断软化。知识、信息资源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信息网络已渗透到城市的生产、生活、交通与娱乐等各项职能之中,促使城市职能进行新的整合,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和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逐步形成,知识经济正式转化成生产力。同时,全球高速信息网络正在形成,位于跨国信息网络中的城市,正成为全球区域和国家等不同层次的结点,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城市或国际性城市。

但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造成了人类居住环境的恶化,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诸多城市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并体现在世界城市化过程中。以人类与自然协调为宗旨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多种要求,使城市成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1.人口保持一个低速增长,但总量偏高

德国世界人口基金会指出,地球人口正以每秒2.6人的速度增加,到2011年中后期,世界人口总量将突破70亿大关;到2025年,世界上的人口总量将达到80亿;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再增加22亿。世界主要人口大城的2025年人口增长预测如表1-1所示。

表1-1 世界主要人口大城的2025年人口增长预测

资料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 institute)的研究

2.技术高度发达,城市趋于智慧化

科学技术到目前已有一定积累,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还将得到质的飞跃,涉及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医学、农业、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领域。在各个领域内,智能化的技术水平在提升,人工智能也将更多应用于城市的每个角落。传感技术的不断丰富与完善,使原本只在人与物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拓展到物与物之间的通信与互动。云计算的应用,让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不在话下;IPv6的应用让世界上任何物体都将有自己的地址。丰富的终端呈现,通信技术的高带宽发展,让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通信变得畅通无阻。而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工业、农业和其他领域都能注入科技的智慧,让冰冷的器械注入能思考的元素,变得更智慧。无处不在的传感设备,无阻碍的通信高速路,无所不能的智能应用系统,让整个城市建设基于智慧的神经感知。万能的信息处理,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能更好地运用智慧的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3.经济将高速增长,服务型经济将在城市中居主导地位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金融经济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趋势。2009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但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的经济体整体上继续保持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0年4月21日发布了《世界经济展望》和《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联合序言,称世界经济将进一步复苏。预计全球增长在2010年和2011年将达到4.25%,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实际GDP在2010年维持在10%。从2008年到2050年,全球的经济将增长4倍,而像中国和印度这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的经济将增长近10倍。即使面临经济危机,各国的经济发展策略仍然定位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全球的经济发展各国都充满信心。

服务经济取代工业经济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因为服务经济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能优化传统产业资源的配置;能直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能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业产业占世界GDP的比重持续上升,1980—200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6%上升至63%,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1%,中等收入国家达到61%,低收入国家达到43%。如2006年,香港服务业在本地生产总值所占比率为91%,纽约、伦敦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均超过85%,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70%以上,服务贸易占到贸易总额的1/4,服务消费占到所有消费的1/2左右(根据公开数据整理而得)。据统计,国际项目外包市场2003年达到5.1万亿美元的规模,涉及产品制造服务、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服务等多个服务领域,并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