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The Stud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Compare With “Educat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Capability”

Abstract:This article detailed introduc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and “educat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capability”, and look into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main distinctions between “multiple intelligence” and“educat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capability”, it offers strong references for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and instructional practice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educat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capability;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的理论和理念充斥着我们的教育,随着新理论的不断成熟,研究比较深入,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露出尖尖角,展现出勃勃生机,不仅给教师,而且给学生带来鲜活的“食粮”。作者就近几年广为了解的“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研究,并与我国孔子的“因材施教”进行比较,浅谈两者之间的区别,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论在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探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传统的智商(IQ)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都认为智能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而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批评上述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人具有多种智能,而且人的多种智能都与具体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紧密相关而独立存在。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智能的定义,即“智能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加德纳的这一智能定义特别强调了智能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在加德纳看来,智能并不是像传统的智力定义那样以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而是以能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即智能一方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根据新的智能定义,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能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如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有关人类智能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即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我认知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后来又提出了自然观察智能。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上述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这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在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序组合在一起。

(一)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八种智能,对于每个人来说有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之分。个性差异不在是智力问题,而是不同智能之间的问题。不能因为学生某一方面的智能是弱项智能而去否定一个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不能因为一个学生语文成绩考的差,就全盘否定这个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而这个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可能是他的强项智能。教师应当遵循“人类所有的智能活动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展现的”(加德纳)规律,创设一个宽松、公平、多元文化的环境,让来自不同环境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认同的文化和适合自己的发展条件,获得表现自己智能的机会。在重视社会主流文化所强调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同时,也要发现、尊重、培养学生其他的智能,视每一种智能都同等程度地重要。同时,应更好地观察、理解学生的言语与行为,从学生言语与行为中看到其背后所隐藏的智能及其文化印迹,不因学生的言语与行为表现不代表主流文化而否定其智能价值。

(二)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即便是同一种智能,其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同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数理智能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可能是数学家,而另一个可能是文盲,但他有很好的心算能力。同理,两个同样具有较高的身体动觉智能的人,其中一个可能是奥运会冠军,而另一个则可能因为动作不协调根本上不了运动场,但他在棋艺室里却有上乘的表演。由于每个人的智能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能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聪明与否。不是说谁比谁聪明的问题,而只能说各自在哪个方面聪明,以及他们各自怎样聪明。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智能是多方面的,每种智能的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的标准当然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总之,每个人都有八种智能;每个人都有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之分;即使是同一种智能,不同的人其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个人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式不同,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积极态度,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洞察学生的不同强项智能,对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分类,从学生最喜欢、最擅长的学习方式入手,多种教学方法交叉进行,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学生乐于学习知识与技能,善于发展自己的强项智能,勤于发展自己的其他智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自己擅长的学习风格,充分发挥。

二、因材施教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总结了教育实践的先进经验,第一个提出“因材施教”的科学原理,这是一条经过数千年教育实践考验的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朱熹概括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指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的这一重要教学方法。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教育家,从不同的视角理解“因材施教”,其核心是按“才能”不同,对“人”进行分类。孟子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他将教育对象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指出对不同类型的人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法。唐代韩愈对“因材施教”给出了形象的描述。他说:“大木为(亡木),细木为桷,(木薄)栌侏儒,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意思是,人的才能大小各有不同,就像树木的质地不同一样。有的能承担屋室的栋梁,有的只能成为户枢。如果教师能像匠人一样因其材而教之、用之,就能造就出各式各样的人才。

笔者认为,孔子是通过全方面来观察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从而能区分学生不同的才能。不仅包括学生的正面,也包括学生的反面;既听其言,又观其行。通过仔细考察某人的细节,揣摩某人的心理,区分某人的才能,再辅以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笔者还认为,孔子热爱学生、关心并了解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在他看来,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表现于以下五个方面:智能、性格、理想与志趣、学习态度以及专业特长等。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在他看来,人的智能分成三大等级:“上智”、“中人”、“下愚”,但智能不移的说法显然武断了。孔子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口彦)。”意思是说,学生的性格也存在差异,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卤莽。孔子对学生的性格、智能与特长均了如指掌,所以他对不同的学生能有恰如其分的教学要求,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也常有迥异的解答。

当代西方实施“因材施教”的措施举不胜举:

1.按学生能力(智力)不同编班,并视学生的能力发展与成绩变化及时调整班级;

2.为超常儿童与弱智儿童设置特别班,并针对其特点加以个别培养;

3.让成绩优异的儿童提前入学、跳级、提早升大学等;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快于本班就学进度的教学,或者将目前所学的内容加深;

5.将传统的长方形课堂模式改为圆形、马蹄形、“W”字形以及开放式编排。学生课桌可根据需要移动,教室分成若干区,如阅读区、实验区、个别学习区,学生通过选择从事学习。

教育不是在儿童的毫无差异的“一张白纸”上作画,学生也不是消极被动地去接受外部的影响,任何时刻教育影响的效果都要以他的“内部条件”——不同的“智能”为中介。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合的教育方法,方能取得圆满的成效。

文章通过研究孔子的教学体验,从新的视角探讨了孔子的教学观。“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教学目标下,针对学生的性格、智能、特长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教有规律,教无定法,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充分自由地发展,才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最高境界。

三、多元智能与因材施的比较研究

笔者通过多方面研究多元智能理论与因材施教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两者的异同点,找出两者对教学的贡献,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

(一)两种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

“因材施教”是在封建社会制度和小农经济基础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社会还没有班级授课制度,教育是通过私塾来进行的,而当时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这也决定了教育也不可能大规模地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是在当今社会的知识经济和民主的社会制度下产生的,有现实的时代特性,代表时代的发展,丰富了教育理论,大大推进了教育改革。

(二)两种理论阐释的对象不同

因材施教重点放在“教”上。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区别学生的个别化差异,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施加于学生,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有用人才。因材施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仅知识结构丰富、教学能力强,而且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识人能力,就像一个领导者一样,观察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擅长的学习方法,然后辅助以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和才能突出。因此,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识人能力决定其是否能进行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也可以从两个主要方面阐释,一是以“学生为主”,从学生具有不同的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优先发展学生的强项智能;二是因学生的强项智能不同,哪么评价学生的方式也应多元化的。就是通过了解学生的强项智能,教师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使学生得到更快的发展。对教师而言,应该在自己教授的班级中不能一味的用单一的、自己擅长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进行授课,否则,会影响部分学生强项智能的发挥,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使部分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总之,因材施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如何去挖掘学生的个性才能方面略显不足。多元智能对学生的智能有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但对教师如何根据不同智能教学方面略显不足。

(三)两者含义不同

因材施教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因学生存在个性、能力差异,而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因材施教”是孔子创立并在个别教学环境下得以成功实施,我们要继承这一珍贵的教育遗产并更好地实施。我们要关注学生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开发。

多元智能理论改变了对学生的认识观,学生为什么存在个性、能力等差异?因为每个学生的强项智能不同,而且即使同一种智能也有不同的表现,每个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风格,我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天才,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多元智能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强项智能,在教学中,教师备课、上课要更多地从关注学生,发现学生强项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去考虑问题。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呈现用“多元智能”来教学的策略,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改进教学的形式和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强项智能。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教学法,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力争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

(四)两者可谓异曲同工

因材施教与多元智能可谓异曲同工,多元智能与因材施教是“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因材施教阐释教师如何教,多元智能阐释如何发现学生的不同强项智能,也可把多元智能看做是因材施教的继承与创新,虽然两者所处的历史条件、科技水平不同,但都是很好的教学理论。两者不是一个相互替代的关系,各有其存在的价值,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既要肯定“因材施教”在“多元智能”之外的作用,也要看到“多元智能”在“因材施教”基础之上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教师应该做到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激活教学内容,洞察学生的学习风格,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评价多元化,使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放飞思维,发展智能。

四、提出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对多元智能与因材施教的比较分析,笔者对现代中小学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小班教学

从现代学校教育角度来看,要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们必须要有新的认识。古代的“因材施教”,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私”学,其规模、手段、方法等都不能和我们现代化的教育相比,但是,其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深思,孔子为什么能熟练地进行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其所在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当时社会的教学方式是私塾,学生人数少,孔子能够从各个反面认识每个人的才能与学习方式,从而能够施以不同的教学措施。而在当今社会,我们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班级人数相当多,有的小学班级人数过百,教师得用扩音器讲课,这样的教学,教师如何能够做到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方式呢?又如何能够进行有效的教学呢?因此,在现代化社会,我们更应该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减少班级人数,给教师实施因材施教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学校引进知识结构丰富、教学能力强和会识人的教师

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的水,才能满足不同孩子不同知识层次的需要。实施因材施教,学校离不开知识结构丰富的教师,离不开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离不开具有领导特质的教师。因此,学校需要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甚至教师的学历水平,提高教师的识人的领导能力。也可把知识结构丰富的、教学能力强、慧眼识人的教师引入到中、小学,使其发挥带头作用,形成竞争机制,带领其他教师发展,逐步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三)完全学分制

对现有的教学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尤其是中、小学,在现有条件下,逐渐由学年制过渡到学分制,中小学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朝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自己的特长方面努力,从而满足学生不同才能的发展。

总之,本文通过详细分析多元智能理论和因材施教理论,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了对比,总结其不同的特点,还对现代中、小学教学改革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希望通过笔者的分析和建议对中、小学改革和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陶西平.多元智能理论与“问题解决”教学[M].开明出版社.

[2] 哈维.多元智能与学习风格[M].教育科学出版社.

[3] Robin Fogarty.多元智能与问题式学习[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 朱熹.论语集注[A].四书集注[C].长沙:岳麓书社.

[5] 金良年.孟子·尽心上[A].孟子译注[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韩愈.进学[A].韩昌文集校注[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