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法律环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王又花.肖岳峰硕士论文:《广西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成果.

第一节 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发展的含义

产业是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企业构成的集合或系统,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产业的集合构成了整个国民经济。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过程,又包括产业总体,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过程,其核心就是一个结构变化的过程。因此,“产业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具有内在逻辑,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

二、发展战略的含义

战略研究起源于军事科学,是军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战略原意是一种运用力量使之对于政治策略目标的达到做出最有效贡献的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战略研究逐渐应用于政治、经济和科技等领域,其内涵不断扩大。依照企业战略的传统观念,它指运用企业资源力量以达到企业政治层次策略所定目标的一种艺术,这个定义是美国管理学家安索夫在1965年拟订的。战略的本质就是一种抽象的相互作用,它是从两个对立意志之间的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战略是一种艺术,它使一个人不管使用何种技术,都能驾驭任何意志冲突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其结果也就能使技术的使用发挥最高的效率。所以,它是力量的辩证法艺术,说得更精确一点,是两个对立意志使用力量解决其争执时所用的辩证法艺术韩和元.《战略的含义》.价值中国网,2006-09-01,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9/1/42504.html/2009-04-20.。战略具有以下特点:

(1)拥有长远的目标。战略必须为目标服务。《简明牛津字典》上注释说,战略是一个计划,旨在实现某一特定的长远目标。它们是在不同的业务领域取得成功所必备的计划。公司经济战略处理的问题包括其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应该如何管理。公司的竞争战略或业务战略关注的是其企业应如何在所从事的业务中保持竞争力。增长战略帮助公司增加收入或提升市场份额。职能战略是指生产、财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和其他部门的计划。它们是从公司战略、业务战略和增长战略中衍生来的,应该和以上战略保持一致。为实现长期目标,职能战略必须整合到公司里。

(2)利用能力和资源。要实现雄心壮志,公司要正确部署资源,如现金、人力、技术、生产设施及其他。战略决定以何种方式使用它们。只有当战略充分利用了公司的独特优势,它才是有效的。反过来说,如果战略忽视其公司优势而追寻投机的目标,就是失败的。

(3)创建战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为什么诺基亚能看到电信业的光明未来?是什么给了瓦格尔(Narayanan Vaghul)和卡马斯(KV Kamath)信心来改造ICICI银行(这家银行一直是政府和工业界赞助的发展金融机构,只提供项目融资),使之成为印度的第二大银行呢?两个公司的领导人都拥有洞察市场的能力,拥有预见变革创造机会的远见。他们分析数据了吗?可能吧。但这些数据也是有关过去的,他们的决定是有关未来的。除了分析,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信念来判断世界将如何改变。他们相信自己的直觉。他们利用明茨伯格所称的“综合”过程来规划战略,即通过整合数据、市场知识、技术、流程以及对事件和趋势将如何塑造未来的洞见等。战略的制定是直观且富有创造性的,有些人幸运地拥有它,其他人— 事实上是所有人— 都可以通过培训和实践来学习。

(4)战略具有可适应性,且是动态变化的。战略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它是关于未来的。战略的执行环境总是在不停地变化,对象会变,竞争者会有所反应,他们是受社会变化影响的。如政府管制,人们接受或拒绝新技术,客户的需求、需要和欲望的改变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年龄增长了,也因为他们学习和经历的积累。

动态的环境和竞争对手的行动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要取得成功,战略就应该和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一起改变,必须适应变化的一切。

(5)战略是当务之急,战略不是做事清单。问题不在于做得更多或更努力,优质、高效和低成本是必须的,但它们不是战略,业务计划也不是战略。战略研究包含的要素有战略思想、战略分析、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措施等,其中战略思想是灵魂,战略分析是出发点,战略目标是核心。这些要素共同构筑了战略研究的体系,使战略研究与实践联系紧密,战略的作用完美体现。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变革步伐加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发展战略研究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前提和基础。从学科性质来看,发展战略研究是综合性学科研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工程等学科,实质上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以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对事物未来发展过程的超前分析和设想。从国家和地区来看,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战略是最重要的战略。在经济发展研究的早期,经济发展被等同于经济增长。随着研究的开展和深入,经济学家发现经济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强调物质供给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往往在物质增加的同时,还伴随产业结构、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因此,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涵盖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两个主要方面。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也为产业发展战略指明方向,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从而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产业发展战略是根据产业内外环境和可取得资源的情况,对产业发展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进行总体谋划,它是产业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制订产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可起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资指南,进而实现富民强国的目标。

三、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信息产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规律:

1. 信息产业发展的可跨越性杨中侠.《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总第66期.

信息产业的可跨越性首先是由信息产业自身特点决定的,与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相比,在既定的技术路径中,信息产业产品创新和产品技术跨越的可能性更大。产品技术跨越需要很强的研发能力,而作为合成性产业的医药、新材料行业,无论是产品还是工艺的创新多与生产过程的跨越,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组织的改革相关,除需要很强的创新能力外,对技术基础、产业基础的投入要求较高,因此在发展中国家这些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几率要比信息产业小得多。

开放的国际环境为发展中国家加快学习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贸易、企业合作、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流动、购买专利技术获取知识,采取“用中学”的方式吸收和消化嵌入的技术知识,逐步加强消化和吸收新技术能力,可以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参与产业国际分工,从技术产品成熟期进入,并向产业链的上游发展。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产业技术机会,首先直接缩短小差距,使技术和产业跨越成为可能,另外发展中国家企业转移成本、搁置成本较小,可以较快进入新兴行业。

2. 信息产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专业开放性和“虚拟垂直一体化”

装配型产业的特征,使信息产业的竞争单元由“系统”转移到“组件”。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集成“组件”的生产组织形式。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专业化分工为核心的“虚拟垂直一体化”新生产组织形式逐渐取代“综合垂直型”生产组织形式。表现为:以国际品牌为龙头,通过OEM的方式将“分包”给下游厂商,品牌公司产品负责组装、设计和营销。

3. 信息产业布局的聚集性和专业化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产业的创新是按区域集群的,如电影有好莱坞,汽车有底特律,钟表有日内瓦。信息产业发展的聚集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1)信息产业主要在发达国家聚集

据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集中了全球80%以上的信息产业,而在OECD内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5国的高新技术产值又占OECD成员国总产值的90%以上。

(2)信息产业的地理空间上呈现群落

各国信息产业的地理布局上的特征是相对集中,聚集区域内的产品产值、产量在国内或世界产量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与传统产业聚集性、群落化不相同的是,由于信息产业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信息产业的空间布局的功能化、专业化特色更为明显,呈现聚集性与专门化和分散性并存的特点。

通常,信息产业的聚集区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信息产业的创新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美国的硅谷,日本和西欧。

第二类是制造聚集区。20世纪60年代信息产品制造中心由欧美转向日本,20世纪60~80年代,又由日本转向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后,转向中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因而韩国、中国台湾以及中国东南沿海逐渐成为世界计算机外设制造中心,印度、爱尔兰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

4. 信息产业的国际化、全球化

信息产业是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产业,为了解决人才和财力不足的问题和开拓更大的市场,企业普遍采取“国际化战略”,在国际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信息产业发展日益全球化。无论在研究开发、加工制造和贸易都呈现国际化的趋势。2007年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业市场规模为1.613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8.04%;2008年的市场规模为1.665万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3.22%。预计2009年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业的产值和市场规模分别为1.69 万亿美元和1.73 万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3.8%。软件产业规模达到1.1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软件及服务带来的变革将继续推动软件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世界电子产品市场进入新一轮调整期》.中国电子报,2009-2-10,http://www.cena.com.cn/Article/yaowen/guojibaodao/2009-02-10/20090210105814_16051.shtml/2009-04-21.

5. 信息产业市场结构的寡头垄断性与企业共生效应

信息技术产业研究开发与生产的成本十分巨大,只有在生产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获得回报,同时由于新产品开发投入与固定资产投资巨大,外来者进入壁垒高,跨国公司在R&D活动上的大量投入及国际化趋势,直接导致了大量技术创新成果的集中,由此形成大型信息技术企业寡头垄断的客观条件。大公司对信息技术成果的垄断加速了对全球同类技术产品生产与市场的垄断,对核心技术的控制保证了大公司的寡头地位。

企业的共生效应是指信息产业少量寡头垄断企业与大量的中小企业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新“机制”。由于信息产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市场竞争使大企业与小企业间建立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新机制,大企业离不开小企业,小企业的发展有赖大企业的带动。二是经营灵活、反应灵敏的小企业更能满足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导致的生产规模减小,生产技术高度专门化以及信息产品“复制零成本”的新趋势,小企业有着巨大的生存空间。三是现代计算机行业、软件业、知识资本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的空间、人员规模要求越来越低,企业生产经营的分散化、虚拟化十分明显。信息产业市场结构明显的寡头垄断和企业共生效应使发展中国家在应对世界巨型企业挑战时,多了一道生存空间。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采取“避开大企业,以小企业包围大企业”的战略实现自我发展的跨越。

6. 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成为统领信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知识产权的地位日益突出,在企业资产中占有中心地位,成为决定现代企业竞争成败的中心,知识产权成为控制市场获取利润的最大法宝。

技术领先者之所以能够利用知识产权产生垄断市场的力量,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网络效应”导致的新技术“边际报酬递增”机制和“锁定效应”导致的生产者垄断优势。

网络效应使许多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先占的优势,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同时,由于信息网络系统转移成本过高,用户锁定效应明显,一旦使用某种技术和产品,往往就被“锁定”,使消费者对于生产者就处于被动地位,而生产者却获得了一定垄断优势。两者共同作用,其结果往往“胜者通吃”。因此,在信息产业领域,主导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进入市场的先后,而非全是技术的最优化,这就是知识产权产生垄断市场的原因。

在公司专利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企业和国家间的标准之争也愈演愈烈。标准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在信息产业中,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产品之间、各类组件必须保持兼容,在这种情况下,标准是关键,技术“标准”是决定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