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物流的发展过程
从传统物流到现代物流,从单一功能的物流形式到综合物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2.1 国外物流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国外物流是随着工业化的产生和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目前正朝着全球化、电子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1.国外物流的发展过程
物流的发展不仅与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而且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有关。按照时间顺序,国外物流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20世纪初,在北美和西欧一些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实现,人们开始意识到降低物资采购及产品销售成本的重要。单元化技术的发展,为大批量配送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人们认识物流提供了可能。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管理科学的进步,生产方式、组织规模化生产的改变,大大促进了物流的发展。物流逐渐为管理学界所重视,企业界也开始注意到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将改进物流管理作为激发企业活力的重要手段。
这一阶段属于实体分配阶段(Physical Distribution)。20世纪60和70年代,企业重视实体分配,即把实体分配的一系列相关活动进行系统管理,以最低的成本确保产品有效地送达顾客手中。企业重视实体分配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扩张其生产线。不仅同一基本产品增加了不同的品牌,而且在产品尺寸的大小、形状、色彩等方面都实行了多样化,大大地增加了库存单位,导致了库存成本、订单处理成本及运输成本的增加。二是企业为了对付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倾向于生产非劳动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品,因为存货成本、包装成本及运输成本的增加,导致了实体分配成本的增加。实体分配阶段的物流管理特征是注重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物流环节,这是由于市场环境的改变,即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使生产企业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到成品销售上。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最早对物流的研究是销售的范畴,实体分配反映了这一客观现实。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这一时期物流管理的内容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对物流的战略研究上。企业开始超越现有的组织机构界限而注重外部关系,将供货商、分销商及客户等纳入管理的范围,利用物流管理建立和发展与供货厂商及客户的稳定的、良好的、双赢的、互助合作伙伴式的关系,形成了一种联合影响力量,以赢得竞争的优势。物流管理已经意味着企业应用先进的技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管理这些关系。电子数据交换、准时制生产、配送计划和其他物流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应用与发展,为物流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这一阶段进入了综合物流管理阶段(Integrated Logistics Management)。到了20世纪70和80年代,企业越来越认识到把物料管理与实体分配结合起来管理,可以大大地提高效益。70年代后期,美国首先进行了运输自由化,即承运人和货主能自由定价,服务的地理范围也扩大了,承运人与货主建立紧密与长期的合作,增加了企业系统分析物流、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可能;同时全球性竞争加剧,使采用新的物流管理技术、改进物流系统成为必要。如零库存(JIT)、全面质量管理(TQM)等方法,大大地改进了物流系统的管理。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的内容仍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物流体系的重要,并将现代物流的发展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同时,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物流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不仅使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同时物流企业也为各客户提供了更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像杠杆一样撬起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企业决胜未来市场的重要工具,而在这一过程中,现代物流将成为这个杠杆的支点。
这时的物流进入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阶段。由于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变化,企业开始把着眼点放到物流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原材料的供应商和制成品的分销商。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供应链的概念。这一概念同时又基于制造商与供应商、分销商及物流公司的合伙及联盟的趋势。要实现供应链的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涉及不同的利益单位。对总体供应链最优的方案,对个别供应链成员而言其短期利益可能并不是最优的。虽然这样,供应链方法从节省成本与提高服务水平的观点来看,具有很大的潜力。随着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原先提供运输服务的物流企业,也相应的扩大了它们的服务范围,开始出现了所谓第三方物流业(Third Party Logistics),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业是指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模式。
2.国外物流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出现导致本土化生产、全球采购、全球消费趋势的加强,使现代物流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1)电子物流的兴起。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促使了电子物流(E–Logistics)的兴起。企业通过Internet加强了企业内部、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和沟通,相互协调和合作。消费者可以直接在网上获取有关产品或服务信息,实现网上购物。这种网上的“直通方式”使企业能迅速、准确、全面地了解需求信息,实现基于顾客订货的生产模式(Build To Order,BTO)和物流服务。此外,电子物流可以在线追踪发出的货物,在线规划投递路线,在线进行物流调度,在线进行货运检查。可以说电子物流将是21世纪物流发展的大趋势。
(2)物流规模和物流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物流企业将向集约化与协同化发展。21世纪是一个物流全球化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十分激烈。要满足全球化或区域化的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必须扩大形成规模效益。规模的扩大可以是企业合并,也可以是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盟,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流园区的建设。物流园区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节点。日本是最早建立物流园区的国家,至今已建立了约120个大规模的物流园区;平均占地约74万平方米。物流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挥它们的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二是物流企业的兼并与合作。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大型物流企业跨越国境,展开联横合纵式的并购,大力拓展国际物流市场,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德国邮政出资11.4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大型的陆上运输企业AEI,美国的UPS则并购了总部设在迈阿密的航空货运公司以挑战航空公司。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美国物流运输企业间的并购数已达到23家,并购总金额达6.25亿美元。德国邮政公司在最近两年间并购欧洲地区物流企业达11家,现在它已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达290亿美元的欧洲巨型物流企业。并购中的一个新特点是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美国国营邮政公司并购了德国大型民营物流企业PARCE,法国邮政收购了德国的民营物流企业敦克豪斯公司。德国、英国和法国的邮政公司为争夺欧洲物流市场,竞相收购民营大型物流运输企业。国际物流市场专家们认为,世界上各行业企业间的国际联合与并购,必然带动国际物流业加速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而物流全球化的发展走势,又必然推动和促进各国物流企业的联合和并购活动。新组成的物流联合企业、跨国公司将充分发挥Internet的优势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球的物流动态信息,调动自己在世界各地的物流网点,构筑起全球一体化的物流网络,节省时间和费用,将空载率压缩到最低限度,战胜竞争对手,为货主提供优质服务。除此之外,另一种集约化方式是建立物流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
(3)物流服务的优质化和全球化。随着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和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的优质化是物流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5个亮点“Right”的服务,即把好的产品(The right product)在规定的时间(At the right time),规定的地点(In the right place),以适当的数量(In the right quantity),合适的价格(At the right price)提供给客户将成为物流企业优质服务的共同标准。物流成本已不再是客户选择物流服务的唯一标准,人们更多的是注重物流服务的质量。
物流服务的全球化是今后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据荷兰国际销售委员会(HIDC)在最近发表的一篇题为《全球物流业——供应连锁服务业的前景》的报告中指出,目前许多大型制造部门正在朝着“扩展企业”的方向发展。这种所谓的“扩展企业”基本上包括了把全球供应链条上所有的服务商统一起来,并利用最新的计算机体系加以控制。同时,报告认为,制造业已经实行“定做”服务,并不断加速其活动的全球化,这对全球供应连锁服务业提出了一次性销售(即“一票到底”的直销)的需求。这种服务要求极其灵活机动的供应链,由此也迫使物流服务商几乎采取了一种“一切为客户服务”的解决办法。
(4)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第三方物流是指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间商提供的服务。中间商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企业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欧洲和美国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都超过50%,且需求仍在增长。
研究表明;欧洲和美国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务客户正积极考虑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大多数欧洲和美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客户认为他们有可能在3年内更多地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全世界的第三方物流市场具有潜力大、渐进性和高增长率的特征,这种状况将使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大量的服务客户。国际上大多数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是以传统的“类物流业”为起点而发展起来的,如仓储业、运输业、空运、海运、货运代理和企业内的物流部门等,它们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通过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务取得成功。
(5)绿色物流是物流发展的又一趋势。物流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物流发展的同时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如运输工具的噪声、污染排放、对交通的堵塞等,以及生产及生活中废弃物的不当处理所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为此提出了绿色物流的要求。绿色物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物流系统的污染进行控制,即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减小交通堵塞,节省燃料和减小排放)等。发达国家政府倡导绿色物流的对策是在污染发生源、交通量、交通流3个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绿色物流的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
(6)不断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改造物流装备和提高管理水平。国外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系统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是信息化——采用无线互联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射频标识技术(RF)等;自动化——自动导引小车(AGV)技术,搬运机器人(Robot System)技术等;智能化——电子识别和电子跟踪技术,智能运输系统(ITS);集成化——集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于一身。
1.2.2 中国物流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物流业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一样有了较大发展。总体上看,中国物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表现为分散和不足,与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一样,总体状况落后,但交通运输设施、运输能力和物流技术发展较为迅速。同时,随着中国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物流需求不断增长,并促进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1)物流基础设施供给初具规模。
① 交通、通信等物流基础设施方面:近年来,中国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枢纽机场、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大力推进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9年末中国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如表1.1所示,沿海港口万吨以上泊位1214个,民航机场156个,航线1592条。通信事业方面,公用通信网的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邮电通信网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城镇,其中局用交换机容量49219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42111万户。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已具备提供现阶段国民经济信息化所需要的通信能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专用物流信息网络开始在一些部门和地区建立,一些长期困扰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已形成了海、陆、空和数字数据、实体和虚拟纵横交叉的物流网络。
② 仓储设施方面:商业、粮食、物资、供销社、外贸系统中国已拥有仓库3亿平方米以上。如果加上交通运输、邮政及工业部门的仓库数量则更大。然而仓库大多比较简陋,需要改造。全国大中城市都已建成仓储设施、物流配送中心。
表1.1 1991—2009年中国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数据来源:1991—2009中国统计年鉴
③ 物流园区方面:各地以交通部45个公路主枢纽为中心,加快进行现代物流园区建设,2009年,我国物流园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国新增近200家规划、在建和建成的物流园区,规划占地面积达到43134万平方米。
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2)物流需求量庞大。物流总量是与经济总量成正比的。以2001年为例,中国的GDP为9.59万亿人民币,商品零售总额为3.76万亿人民币,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为5.5万亿人民币,进出口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据有关专家统计分析,商品成本中约有80%~90%是流通成本,而流通成本中又有80%为物流成本,则物流成本占商品成本的64%以上。因此中国如此庞大的经济总量必然形成庞大的物流需求量。2004年全社会物流总额增幅达到29.9%的峰值,社会物流增加值增长约8.4%,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物流一体化为代表的区域物流发展更为迅速,各类物流企业,特别是民营物流企业快速成长,物流企业群体逐步形成,物流市场日趋成熟,成为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标志性年份。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0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9.5%,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而这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品物流总额与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快速增长推动。从物流运行的角度看,物流业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时期。
① 工业企业物流。工业企业物流指的是工业与建筑业产生的物流。由表1.2可知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8%。
表1.2 中国第二产业(工业与建筑业)历年增加值
数据来源:各年份统计年鉴
② 流通企业物流。流通企业物流指的是产品经过批发、零售最终到达消费者的物流。由表1.3可以看出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3%。
表1.3 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数据来源:各年份统计年鉴
③ 农产品物流。农产品物流是指由于加工、配送农产品所产生的物流。2003—2009年农业产值年均增长3.5%。
④ 保税区物流。全国保税区较好地发挥了对外吸引国际资本的集聚功能和对内辐射的经济扩散功能。这样,由保税仓储引发的国际物流分拨配送功能已成为众多保税区发展的重点,形成了从加工制造、物流分拨到国际物流为核心的服务贸易体系。
⑤ 进出口物流。各国与地区间的相互贸易最终是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的,进出口物流指的是由于国际贸易而产生的物流。由表1.4可知,除2009年金融危机外,中国进出口额均以较快速度增长,这说明中国进出口物流需求量也是迅速增长的。
表1.4 中国历年进出口额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
⑥ 电子商务物流。据中国B2B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在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的行业分布中,排在前十名的依次为:纺织服装、数码家电、钢铁机械、化工医药、建筑建材、农林、五金、包装印刷、食品糖酒、礼品饰品这些行业领域。且目前全国仅家电类网上商城已超过1000家,2008年家电网购销售额约为200亿元,同时产生的物流需求非常可观。
⑦ 回收物流。回收物流是指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物流。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国回收再生资源8亿多吨,总值达6000多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每年有废钢铁30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20多万吨,报废汽车20多万辆,废纸200多万吨,废塑料80多万吨,废玻璃100多万吨。
从以上资料中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中国的物流需求量很大,二是中国已具备了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
(3)中国物流业发展进步较快。目前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已通过市场解决,逐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机制,物流市场主体向多元化发展。众多的国内企业也已经认识到了物流的重要性,脱离了计划体制的束缚,走向市场经济,建立起物流园、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并与国际知名大型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对方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行现代物流业的探索,率先迈开步伐,已经初步形成一支社会化、专业化的产业队伍,物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① 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6.08万亿元,同比增长7.2%,与GDP的比率为18.1%,同比持平。其中,运输费用为3.36万亿元,同比增长7%,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5.3%,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保管费用为2万亿元,同比增长7.5%,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2.8%,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管理费用为0.72万亿元,同比增长7.4%,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1.9%,同比持平。这反映出物流需求对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三大需求快速增长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成为推动我国流通速度加快、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46次,比2005年提高了0.15次,流动资产周转速度提高了6.5个百分点。另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全国50家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统计,2006年这些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由2005年的2.84次提高到3.4次,提高了0.56次,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了19.7%;商品库存周转次数由2005年的12.5次提高到13.4次,商品库存周转速度加快了7.2%。
② 中国2006年物流业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继续降低,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由于物流规模的上升,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超过3.8万亿元,同比增加0.4万亿元,增长13.5%,同时,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近年来呈下降之势。2004年为18.8%,比2003年下降0.1个百分点;2005年为18.5%,比2004年下降0.3个百分点;2006年为18.3%,比2005年再下降0.2个百分点。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逐渐降低,表明我国物流业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③ 物流外包增加、专业化程度提高,第三方物流进一步发展。根据2009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对收到的物流企业有效报表显示,2009年,受调查的物流企业的物流业务收入总额为2370.6亿元,同比增长了29.23%。其中,包装收入、信息及相关服务收入等现代物流业务收入分别增长了42.5%、37.8%,运输收入等传统物流业务收入只增长了28.37%。由于专业化分工加快,第三方物流市场逐步细分,专业化程度提高。产业细分,形成专业化物流市场,专门化物流公司。如超市物流、家电物流、服装物流、汽车物流、钢铁物流、烟草物流、医药品物流、粮食物流、冷链物流、图书物流,等等。
④ 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物流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2006年,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169亿元,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投资的快速增长,物流业基础条件继续得到改善,车船运力加快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4)中国各地区物流发展特点。在不同的区域,中国的物流发展水平呈现不同的特点:
华东、华南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同时也是中国物流发展最快的区域,公路、水路运输发达,港口货物吞吐量大,高新技术企业集中,物流运作效益最好。
华北、西南地区:铁路、公路发达,企业集中度居中,物流运作效益居中。
东北、西北地区:是中国的煤炭、木材等资源的储备地,物流网络不发达,主要依赖铁路运输,企业集中度低,物流运作效益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5)中国的物流政策的进步。中央、各省、市地方政府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更加重视发展现代物流的政策制订。
① 中央政府。
2001年:在国家“十五”规划中,“物流”被列为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服务业。
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等6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3年:政府明确了推进物流业发展是政府的职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具体抓物流发展产业政策。
2004年:发改委、商务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质检总局、民航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科技部等9个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十大主要任务,即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同年9月下旬,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交通部以及中物联等15个单位组成的调研组深入江苏等地进行实地政策调研,《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进入起草过程。
② 地方政府。
2001年:部分省市政府认识到物流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地区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性。
深圳市最早制定物流规划,物流业作为地区支柱产业。
以北京、天津、上海、芜湖、广州、厦门、深圳为例,地方政府都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经济腾飞的重要措施和支撑点之一,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规划。
2003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和30多个城市做出了物流业发展规划,并出台了必要的产业政策,规划的部分内容已开始实施。
有些地区的物流园区已开始招商引资,取得一定进展,但各地出现明显的不平衡。
(6)物流业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比如,物流发展中的体制性约束现象依然突出,物流业网络化、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财政分灶吃饭,管理条块分割,市场相互封锁、自成体系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综合协调管理体制与机制尚未形成,严重制约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和物流效率整体水平。再有就是物流业运作成本高、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目前我国物流业由于增值服务少,服务水平也不高,附加值比较低。而经营成本则不仅居高不下,且呈不断攀升之势,导致经营困难,竞争环境恶化。
① 物流技术装备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企业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从而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中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物流的方式,转向集约式运作的现代物流。
② 第三方物流正在兴起,但需求不足,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中国真正的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中的比例很低,从事公路货物运输的经营单位平均拥有的运营车辆不满2辆,具有全国服务网络、提供全程全网服务的企业凤毛麟角,更谈不上提供全球范围的服务;而发达国家已达到30%左右。企业目前的物流需求以物流运作为主,更强调物流总代理的形式,需要一体化的服务,同时物流过程管理、物流决策、数据采集等信息服务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③ 物流基础设施规划不合理。与世界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相比,物流业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在资源配置、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现代化科技手段的使用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是在仓储系统发展建设过程当中没有按照未来的市场发展需求和市场环境状况进行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造成以行政部门为系统建立的仓储系统面积大、数量多、仓储设备现代化水平低,区域布局不合理,空间布局也不合理,物流环节存在相互重复、冲突现象,使得商品呆滞时间过长,物流市场无序竞争。在运输工具与运输方式上,线路历程少,密度低,现代化水平也较低、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在加入WTO以来面对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和方式及竞争的冲击,中国物流业往往处于不利的境地。
④ 物流管理体制不健全。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原来的物流管理体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即横向分散、自成体系、政出多门。而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信息技术及网络经济下,这种体制不利于国家对现代物流业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使涉及多部门的物流网点布局、包装标准化、配送一体化等问题很难解决。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物流业以供需方的服务者的姿态出现,要求物流业能够更快、更好地解决供与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矛盾,即建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的传递,目前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仍制约着中国物流业走向合理化、现代化和专业化。
⑤ 物流配送中心效率低。据有关权威机构对美国物流业的统计与分析,以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年平均资产回报率(IRR)为8.3%,仓储为7.1%,综合服务为14.8%。而在中国,大部分物流企业的IRR只有1%。这一数据说明了中国的物流业虽然经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建成了一批集储存、保管、集运、养护、整理、分拣、配货、送货等功能于一身的物流配送中心,但由于没有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作指导,都是为自身服务而营建的,无法达到经济配送规模,绝大多数的配送中心大多只充当着仓库或运输中转站的角色,配送中心各项功能并未发挥出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物流配送中心用于物流环节的运输工具、承载设施和设备的标准和规范不统一,使得物流无效作业环节增加,人力资源浪费巨大,影响了物流的效益、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
⑥ 物流的专业化程度低,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匮乏。国外物流企业的发展实践表明,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国业界长期存在的重商流轻物流的思想,把物流业看做是附属行业,导致物流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1.2.3 中国物流的发展态势
中国物流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在1999年11月,国家经贸委会同世界银行召开了现代物流国际研讨会后,中国的现代物流有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中国物流刚刚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从总体来说,尽管中国物流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前景是光明的,主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1.部分省市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
近几年来,中国部分省市的政府已开始认识到物流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地区经济和工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性,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一项涉及经济全局的战略性工作来抓,以天津、上海、深圳、山东三市一省为例,为了使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它们都从战略高度出发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经济腾飞的重要措施和支撑点之一。
北京、广州、武汉、沈阳等市对本地区物流发展也都进行了研究和部署。为改善投资环境,一些省市还加强了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的建设,如深圳平湖物流基地,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基地。北京、广州、青岛等一些城市也在规划和建设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天津市还组织了“城市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方案”的设计,不但确保了天津市畅通工程的成果,还增加了就业人数,收到了好的效果。另外,一些省市政府还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对物流的发展给予了扶持。
2.中国工商企业重视物流管理
中国一些工商企业已开始认识到物流除了可以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外,还可以使企业增加效益,所以都强化企业的物流管理,如海尔集团,把物流能力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位置;实施企业流程管理再造工程,将集团的采购、仓储、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活动统一集中管理,成立了物流推进本部,下设采购事业部、配送事业部和储运事业部,对物流业务和物流资源优化重组,从而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它们将过去分散在冰箱、空调等十几个产品事业部的采购任务集中后,做到了大宗物料大批量采购,利用数量和品牌优势,取得了国内最优价格。
商业企业为集中精力进行销售,扩大市场占有率,也将产品的进货、存储和配送统一由自己的物流系统完成,如销售额列于“中国连锁业百强”之首的上海联华超市,其智能型配送中心仓储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停车场地1.3万平方米,前后两个装卸区可供25辆大型车辆同时进出配送货物。该中心采用了计算机管理和机械化操作,配送中心根据各超市网上传递的订货单,经计算机处理后,向各楼层发出指令,各楼层按指令将货物分配送到集散地装车。该中心实施24小时服务,同时为30家超市配送货物,做到40分钟送到门市部,实现了快速、高效的配送服务,配送效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3.一批运输、仓储及货代企业正在快速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物流需求的增加,以及对物流认识的深化,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大批运输、仓储及货代企业,为适应新形势下竞争的需要,正努力改变原有单一的仓储或运输服务方向,积极扩展经营范围,延伸物流服务项目,逐渐向多功能的现代物流方向发展。中远国际货运公司(以下简称中货公司)作为运输行业里的实力企业,在现代物流的新形势下,推行“绿色服务”,即凡是由中货公司承接的货物,从订舱、制作单证、调箱、装运、报关、验货、装船、运输及信息追踪和资料信息的传送等一路绿灯。比如,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合资企业埃丽思·欧雅玛公司提供从原材料进口、存储、流通加工、包装到成品出口的物流服务;对三门峡市出口的果汁,从厂里一直到美国超市,其中所有的物流活动全部由中货公司独立完成。凭借这一优势,中货公司已拥有了海尔、大连佳能、皇冠包装公司、金红叶纸业公司、先锋音响制造公司、杜邦聚酯、南通醋纤等许多客户。
这些公司大都在原有运输功能的基础上,拓展服务范围,如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门到门的延伸服务,打包、加固等增值服务。它们还利用国外的业务网络,承揽了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国外的采购业务,为厂商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实现从传统代理、运输企业向多功能物流服务及第三方物流的转化。
4.国外主要物流企业已进入中国
由于中国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其服务质量还很难满足一些企业需求,特别是跨国公司对高质量物流服务的需求,因此,近年来国际上一些著名物流企业普遍看好中国物流市场,陆续进入中国,开始建立物流网络及物流联盟。它们运用国际成功的物流服务经验,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综合物流服务,如马士基、铁行渣华、海陆、美国总统轮船、日通、近铁、瑞达、阿尔卑斯、松下、GM、德国飞格等物流公司。海陆公司于1997年1月14日在中国建立了一个新的第三方物流公司(SLLC),总部设在北京,上海、厦门、广州、武汉、青岛和深圳分设了办事处,在中国提供全方位综合物流服务,包括进出口货物的内陆运输、货物追踪、现代仓储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相关增值服务等。另外抢先进入中国的世界快递四巨头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UPS)、荷兰邮政集团(TNT)和敦豪(DHL)正加紧在中国物流市场排兵布阵。分析人士认为,外资的大批进入肯定会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冲击,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外资企业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使中国物流业整体健康、快速发展。
5.一些物流企业重视物流服务质量管理
物流的本质是服务,物流服务质量是物流企业生命的保证,它直接关系到物流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的成败。中国的一些物流企业开始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与国际接轨、进入国际物流领域的入门证。例如,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储股份)于2000年底一次性通过了国际认证机构的现场评审,获得了ISO 9000质量管理认证;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简称深圳中海物流)于1998年成为全国物流企业中第一家获得德国TUVISO 9002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认证的企业。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供物流)是第一个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颁布的“良好的制造管理实践”质量保证思想运用到物流运作中的企业,确立了物流质量管理的10个关键要素,将每项要素的具体标准及要求汇编成《质量管理手册》。该公司总部还专门设立了质量管理部具体落实贯彻《质量管理手册》,使每一项业务运作从作业开始就实施质量控制和跟踪,保证了业务运作质量稳定可靠。
6.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已迅速在物流业务中运用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物流活动中开始应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1993年,上海华联超市开业,以计算机网络为手段实现了统一进货和商品配送。该公司建有16万平方米的配送中心,开发了包含仓库管理、商品分拣理货等系统在内的配送中心计算机系统,并与各销售点联网,使连锁店经营体系更加完善。1995年Internet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使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中有了突破性进展,促进了中国以网络物流为基础的物流业的迅速发展。1997年,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简称中远物流)率先在国内推出了计算机电子委托订舱业务,并在电子订舱的基础上,通过Internet向全球客户推出了具有网上订舱、中转查询和信息公告等多项业务操作功能的国际货运网上服务系统。深圳中海物流开发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融进出仓、运输、报关、检疫、信息反馈和结算为一体,并通过EDI系统与海关联机操作初步实现报关的无纸化作业。利用Internet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工厂及其供应商可随时查看最新交易状况及库存结构和数量,使物流总体效益逐步趋向最优化。此外,1999年,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在系统内的50台车辆上安装了GPS系统终端,使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运用卫星定位技术来组织管理车辆的国有运输企业。
7.为电子商务提供服务的物流企业有了很大发展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来完成商品交易等一系列商业活动的一种商品流通方式。1997年10月,中国第一个实用型电子商务系统——中国商品订货系统(CCOS)建成投入运行,总部设在北京,并在济南、苏州、南京、上海、深圳、昆明、成都设立7个地区经营中心。该系统与Internet实现了连接,一些客户开始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发布和货物交易活动。同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1998年7月1日,世界上最大的网上“虚拟采购”基地之一的“中国商品市场”正式启动,计划发展成中国最大的网上购物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将会迅速发展,必将需要一套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为之服务。为了适应这一需要,目前中国已出现了为电子商务服务的以高科技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它们充分利用Internet、无线通信、条码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系统实行统一管理,建立了全国性的、快速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专门服务于电子商务的物流服务系统。其中B2B电子商务物流产业作为近几年新兴发展起来的产业,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越来越显示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巨大效能。一批超大型国有物流企业投身第三方物流市场,70%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在过去的3年中,年均业务增幅都高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