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书稿校对之际,正赶上北京强降雨、台风“海葵”来袭、多省重大交通事故等公共安全事件发生。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造成77人死亡;2012年8月26日延安交通事故导致36人死亡。这些数字让人忧心忡忡、叹息痛惜。诚然,我们比任何时代都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贝克所言的“风险时代”,人类在创造越来越多财富的同时,也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公共安全问题。
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不容乐观的公共安全形势,已经成为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国每年因各类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20万,伤残人数超过200万;每年因各类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将近9000亿元,相当于GDP的3.5%,是发达国家同期水平的2倍。人的生命始终是最宝贵的,如何保障人们“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如何在谋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像对待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一样,把公共安全问题摆在更高的位置?这一切都呼唤我们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公共安全技术体系,使我们的社会更具峰值能力及弹性应对姿态,以此来预防未来。
物联网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因其突出的各种优势,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和公共安全日益密切地结合。在两者基础上融合发展起来的公共安全物联网,其技术体系具有弹性、全面、智能和动态等特征,能够及时获取和实时传送远程的多种信息,全面监测重点场所的现场情况,有效预测各类事件的发展趋势并快速预警,最大限度地做到科学决策和高效处置。当前,公共安全物联网已具体应用于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产安全、灾害监测等领域,有效提升了公共安全的管理水平和效能。
本书是作者对以上问题的基本思考,包括对公共安全的理解和需求洞察,以及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安全的典型应用等,可能这些思考还不是很成熟,但希望通过抛砖引玉能够引起读者对这些问题的共鸣,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公共安全科技与产业的发展中,共同去把握时代所赋予我们的机遇与使命。
全书共为5章。第1章阐述公共安全的形势和内涵,以及公共安全体系的问题。第2章聚焦城市公共安全,结合城市系统的特征及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全周期管理理念。第3章提出公共安全物联网概念,阐述公共安全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和发展趋势。前3章由吴曼青院士执笔。第4章以物联网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几个典型应用为例,展示了公共安全物联网广阔的应用前景。第5章对公共安全物联网未来发展做了展望。后两章分别由孙小波、汪柳岸、余健、郑恒、陈波、陈一新、甘彤、朱明清、潘李伟、查文舒、曹锐、毕胜、詹珍贤、王佐成、高洪昌等博士具体编写。同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刘智、曹锐、毕胜、王新鸣等博士参与了统稿工作。
感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的众多同事所付出的大量心血,因为他们在公共安全科技与产业方面的努力,才丰富了本书的内容;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感谢刘宪兰女士,因为他们执著的支持和鼓励,我们才得以完成本书的写作;感谢本书所涉及的众多国内外技术专家,没有他们的智慧,我们也不可能有这么多思考。
吴曼青
2012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