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政府在一段时间内发行的货币数量的增加速度大于商品数量的增加速度,导致普遍物价水平上涨,进而每一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货币代表着它能交换到的商品的价值,在理想的情况下,应该是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与市场上商品数量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这样物价就能持续保持稳定了。那么当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大于实物数量的增长速度,导致物价上涨的机制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市场上只有苹果这一种商品,它的数量是10个。市场上的货币总量是100元,那么每一个苹果的价值就是10元。如果第二年苹果的产量增加了一倍,也就是市场上苹果的数量是20个,但是货币量却增加了两倍,也就是市场上的货币总量现在变成了300元。那么第二年每个苹果的价值就变成了15元。以此推广到整个多样化的市场,物价水平升高了,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就出现了通货膨胀。
早在14世纪中叶的欧洲就出现了并不是特别严重的通货膨胀,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增长了一倍。但是这个时期的通货膨胀问题并不足以引起注意,而它所发生的背景却使后世记住了它——黑死病,这是一种可怕的致死的疾病。在那个医疗技术还不甚发达的时候,黑死病夺去了欧洲近三分之一人口的生命,也就是2000万人!虽然此时处于通货膨胀时期,但是商品的价格却出现了突然而又短暂的下降。这个原因说起来很残忍:因为人口的急速下降导致需求量下降,但是当时市场上的货币和商品量还来不及反应,所以是基本不变的,幸存者的需求量有限,由于此时的供大于求,故导致了短暂的物价下跌。随着疫情的渐渐过去,物价又慢慢回升了。这是因为原先的商品存货在这段时间内基本被消耗殆尽,又由于人口的减少,疾病和生活环境的折磨也让生产力变得低下了,所以产量也就减少了。而由于生活质量对面对疫情时的存活率有影响,所以劳动者减少的数量肯定远比富人多,这样一来,劳动者的比例也减少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供求量之比要比黑死病发生之前低,那这个时候商品的价格上升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1923年间的德国面对的就是恶性通货膨胀了。以具体的数字来说吧,如果1922年1月的物价指数为1的话,那么1923年11月的物价指数就已经飙升到不可置信的100亿了。如果一个人在1922年初家财万贯,拥有10亿的马克债券,那么到了1923年,这张债券的面值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了。这样严重的通货膨胀是怎样出现的呢?因为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它为此丧失了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和十分之一的人口,工商业变得十分萧条。而此时的德国需要负担的是1320亿马克的赔款,政府无法承受这样巨额的赔款,不得不想出靠发行纸币来渡过难关的方法。结果这个方法反而让整个德国经济跌入了无底深渊。当时政府以低利率向工商业者发放贷款,同时又向市场投放巨额纸币,这些纸币毫无悬念地快速贬值了,从而这些贷款者就能用贬值后变廉价的马克偿还当时贷入时还比较“值钱”的贷款。这样的状况使得有些人在通货膨胀中发了大财,而那些以前就很富有的人却面临崩溃。整个社会的经济和家庭生活在这样不公平的市场中均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沃伦教授和皮尔逊教授曾经试图将德国的通货膨胀数字绘成书本大小的直观柱状图,但是由于纸张的大小有限,1923年的数据柱实在无法画成柱状图表现,结果他们只有在脚注中加上了这样的说明:“如果将该年度的数据柱画出,其长度将达到200万英里。”
通货膨胀对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有很深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为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上涨使市场价格给人们的关于经济的信号失真,就容易误导生产者,盲目发展生产,从而导致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政府必将采取措施应对通货膨胀,而这些措施实行的结果就是生产和建设的大幅度减少,又出现了经济的萎缩。其次,通货膨胀导致的货币贬值的情况会使本来就处于低收入状态的人群的收入水平不断下降,长此以往就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导致公共安全得不到保障。再次,通货膨胀的出现会引起本国黄金外汇储备外流,进而使得本国的汇率贬值。
西方国家应对通货膨胀时,一般会采取的主要方法有:抑制总需求,如增加税收、提高贴现率、减少信贷总额等;限制物价上升,如规定价格指导线、减税从而让企业降低价格、对物价强制管理,等等。采取了这些措施,通货膨胀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但是这些措施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能真正地消除通货膨胀,有的时候甚至会起到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