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什么是看不见的手

我国曾经实行过计划经济,但是事实证明这种经济形式并不能很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相反,还有很多弊端。于是我国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开始努力发展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混合型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千万万个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形成的集合所取代。个人能决定自己为哪家企业工作,企业决定雇佣谁并决定生产什么,被企业雇佣的个人能决定用自己的收入购买什么。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互相影响,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均衡。

从一般的角度看来,市场经济的成功简直是一个谜。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人的本意是要为整个社会谋福利,大家都只是关心自己的福利,即都是“利己”的。尽管每个人作出决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但是事实却一直向我们证明,当市场经济将这些决策者的行为综合起来之后,竟变成了一种促进整个社会利益的潮流。

而经济活动的秩序究竟是靠什么来维持的呢?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解释了这一问题。每个人仅仅从利己的角度出发去行事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他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无意识地也实现了公众或他人的利益。亚当·斯密的研究结果竟然说明了每个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行事,要比从他人利益出发去做事时得到的结果对他人更好。

我国的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也写道:“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就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这段话译为白话的大意是:所以农民耕作以供给人们食物,虞人伐木以供给人们木材,工匠做工给人们提供器皿,又依靠商人来使这些财物得以运输。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来教导、征发人民如期集会来完成吗?人们各尽所能,竭力工作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因此,物价低他们就去买货,物价高他们就去寻求销售的途径。人们各自辛勤劳作于他们的事业,都乐在其中,就像水日夜不息地往低处流去一样自然,他们不用等到召唤自己就赶来,物品不需要要求就由百姓自己生产出来了。这难道不是合乎了规律,自然就该如此的验证吗?

你是否觉得自己从来就没有感受到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魔力呢?其实你不仅仅在被这只“手”影响,你自己也是这只“手”中的一部分。当我们在工作中与他人竞争,提高自己,无形中是在帮助社会提高社会生产力;当我们在市场上挑选商品,实际是在为商品们竞争投票,帮助市场实现优胜劣汰。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作出的任何一个有关市场的理性判断,都是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一部分。我们并不需要担心哪天市场会淘汰了好产品而留下质次价高的产品,也不必担心我们想买的东西供给量不足。因为我们都是市场经济的一只小手,在帮助整个社会实现对经济秩序的自发调整。

但是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在单个商品的供求平衡方面具有灵活便利的特点,但难以自发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宏观平衡。此外,它还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弊端。

自发性是指由于对更高利润的追逐,导致哪里有更高利润的市场机会,市场中的资源便会被这只“无形的手”自发地发放到哪里。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就充分表现出了市场经济的自发性,这种只追求利益不顾消费者生命安全的做法,造成了大批婴幼儿长出肾结石的恶劣事故。

而盲目性则是指由于市场中的每个生产经营者对于市场前景的判断并不能从宏观层面作出准确把握,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生产经营者的决策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像是以前经常听到的“空调热”“彩电热”等,商家只瞄准市场价格,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各地生产线大批盲目生产导致重复引进、生产过剩等不良后果,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最后提到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与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升或下跌后才做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应的决定的。也就是说,市场虽有及时、灵敏的特点,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趋势。当人们想为追求市场上的高价而生产某一产品时,该商品的社会需求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点,而商品生产者却还在那里继续大量生产,直到因为滞销引起价格下跌后,才恍然大悟。特别是果蔬、水产等鲜活产品,常常因此而蒙受巨大损失。

发生以上这些问题时,就需要外力的介入,帮助这只“无形的手”一起完成市场资源的配置,从而维持整个市场环境的稳定、健康。那么究竟这个外力是什么,就让我们一起去下一节了解“有形的手”——政府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