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资源捐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共享资源在人类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因构成了不同地域、时域(延续了许多世纪或最近若干年里)和层域(国际、国家、区域或地方)特定群体的共同利益而需要群体内部个体间的自发合作来供给。但与利维坦和私有化一样,共享资源自发供给的合作机制也不是“灵丹妙药”,它在有些场景发生,在有些场景又没有发生。围绕共享资源的相关研究成为自Olson以来,特别是近二十余年以来公共管理、新制度经济学等研究的重要领域。很多学者试图揭示成功自发治理的条件及影响集体选择的因素,并在制度形式对共享资源绩效的影响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研究进展Ruttan LM.Economic Heterogeneity and the Commons:Effects on Collective Action and Collective Goods Provisioning[J].World Development,2008,36(5):969-985.。然而,理论和经验研究始终存在一个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异质性”对共享资源的影响机理。由于偏好、信念和理性是考察个体决策的主要特征,且偏好异质性意味着“个体间关于价值或者社会趋向的不同”Ahn TK,Ostrom E,Walker JM.Heterogeneous Preferences and Collective Action[J].Public Choice,2003,117(3-4):295–314.,因此本书基于个体偏好异质性对共享资源捐赠水平影响机理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大至区域生态环境、森林、渔场、水资源,小至村庄灌溉水渠或城市小区内的共有场地等,只要具有共享资源特征,即各行为主体(无论是私人还是组织)不能获得全部收益或承担全部成本,一种流行的观点即认为市场会因效率的原因而失灵;只要市场给予某些行为主体的报酬没有达到社会所意愿的程度,市场还会因分配的原因而失灵史蒂文森.集体选择经济学[M].杨晓维,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及大部分公众都认为需要政府介入,由政府提供共享资源。

政府以强制(权力运作)方式在提供共享资源的生产和维持方面承担了主要作用。但无论是直接民主制还是代议制民主,政府的组织方式自然决定了它只能是代表大多数选民意愿的一种机制。这一内在缺陷及政府供给与需求的特点意味着政府活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分配不公平,即存在着所谓政府失灵。

于是,当市场(Smith看不见的手的市场体系)和政府(Hobbes强权控制的国家政府体系)两种极端的解决机制纷纷面临局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Buchanan曾指出,20世纪中叶出现的理论福利经济学就是市场失灵理论,而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公共选择理论则是政府失灵理论。因此,在讨论为什么其他安排,如保守主义者的市场或自由主义者的政府或许不会失灵时,这两种方法都没有做出应有的努力史蒂文森.集体选择经济学[M].杨晓维,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以自发捐赠方式满足公共利益的合作机制便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范围内(图1-1)。SenSen A.Rational Fools,a Critique of the Behavior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Theory[J].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977,6(4):77-96.指出,“社会生活必然需要合作,人类行为除了竞争关系,更多的时间是合作关系”。因此,合作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合作机制,作为长期被忽视了的群体决策自发合作的动力和运行机制,也被当做是与“物竞天择”竞争机制互补、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进步的另一种方式。正如FehrFehr E,Gachter S.Reciprocity and Economics: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Homo Reciprocan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8,42(3):845-859.指出,“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是以一定的群体性为特征的,因而群体合作是普遍的现象,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可见,无论是从伦理学角度审视,还是从行为学角度审视,合作对社会现象而言都具有“根本”的意义金迪斯,鲍尔斯,等.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来自桑塔费学派的看法[M].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图1-1 共享资源的可能供给机制所谓第二种是相对于传统的由政府提供私益、市场提供公益的失灵,指的是有时候政府提供公益、市场提供私益也会发生的失灵,见文献[4]。

合作行为和关系是具有普遍性的,但关于共享资源的合作供给问题自Hume以来却始终陷于“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或“集体行动的逻辑”。用博弈论的语言,即都属于多人囚徒困境:当所有个体采取合作行为时,个体在合作条件下的收益将超过都不合作条件下的收益;给定其他个体的合作行为,单一个体采取非合作策略的收益将超过合作行为的收益。也就是说,非合作是个体的严格占优策略,所有个体都不合作是该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结果。在现实生活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及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等,都为非合作博弈均衡的理论推导提供了很好的证明。

与新古典理论认为自发的集体行动无法有效实现合作供给的同时,现实中许多“田野调查”却得出与新古典理论不相符之处。近年来大量的经验工作表明,自愿的集体行动和共享资源合作供给制度的确在不同层次上都有可能发生:农田灌溉系统Mushtaq S,Dawe D,Lin H,Moya P.An Assessment of Collective Action for Pond Management in Zhanghe Irrigation System (ZIS),China[J].Agricultural Systems,2007,92(1-3):140-156.、牧场、社区基础设施(如医院、学校、公共电视)Ferejohn JA,Noll RG.An Experimental Market for Public Goods:The PBS Station Program Cooperativ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66(2):267-273.及大学图书馆Schoumaker F.Revelation des Preferences et Planification:Une approache strategique[J].Recherches Economiques de Louvain,1977,43:245-259.等。在实验经济学中,尽管背叛是严格占优策略均衡,但一次性囚徒困境的合作率一般还是能够达到40%~60%Fehr,Ernst,Fischbacher,Urs.Why Social Preferences Matter:The Impact of Non Selfish Motives on Competition,Cooperation and Incentives[J].The Economic Journal,2002,112(478):C1-C33.的。

因此,很多学者试图揭示成功自发治理的条件及影响集体选择的因素。Lewis和CowensLewis TR,Cowens J.Cooperation in the Commons:An Application of Repetitious Rivalry[M].Vancouv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Department of Economics,1983.通过对一组渔民每一时间段联合使用海洋渔场的案例的考察,归纳出了在缺少外部强加解决方案下共享资源的使用者通过自愿合作行为实现无限制的合作均衡的条件包括充分信息,直接的、未扭曲的交流条件,对称条件,实施条件,监督条件。。OstromOstrom E.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在其“多中心治理之道”中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设计出了共享资源自发治理的几个原则包括明确界定边界、收益与成本对称、集体选择安排、监督、分级制裁、冲突解决机制、组织权利的最低认可及分权制企业。。制度在解决共享资源治理问题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但对于影响制度形成的因素,AgarwalAgarwal B.The Hidden Side of Group Behaviour:a Gender Analysis of Community Forestry in South Asia[A].in Heyer J,Stewart F,Thorp R.eds.Group Behaviors and Development:Is the Market Destroying the Cooperation?[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85-208.归纳起来主要有3类三类影响因素分别是:资源特性、使用者特性及外部因素。。此外,LedyardLedyard JO.Public Goods:A Survey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A].Kagel JH,Roth AE,eds.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C].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综述了在设定共享资源捐赠实验时需要注意三大类共19种影响因素三大类共19种影响因素包括:Ⅰ.环境因素-边际资本收益、群体规模、博弈重复次数、共同知识、性别、同质性、供给临界点;Ⅱ.系统因素-信任、经济学的训练、经验、群体识别、学习、利他主义、努力、风险厌恶;Ⅲ.设计因素-交流、回扣、全体一致、道德说服。。从以上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共享资源自发捐赠的集体行动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并且极其复杂多变的个体决策行为可以通过突破传统经济学的同质性假设——运用个体异质性来表征。

对个体异质性或非均等性的讨论早已出现,凯特勒(Quetelet)所塑造的具有平均身高、体重、智力和道德品质的人物模型——平均人,只是一个神话。对成功集体行动原因特别是异质性与集体行动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OlsonOlson M.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的奠基性贡献。这一经典研究突破了传统上抽象地以税收和公共支出实现最优共享资源融资的理论逻辑,研究表明:如果差异导致占优个体出现,那么诸如工会、农场合作社、商业协会甚至农业季节工等这样存在共同利益的群体间集体行动问题的外部性就可以通过内部化的方式得以缓解。主流经济学家原先认为只要实现充分竞争就能够达到资源使用效率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由于集团成员选择动机的不同及政治企业家(Political Entrepreneurs)的出现而处在了一个可持续帕累托改进的过程中经济学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简单来说,即资源使用的任何改变都不能够使得在不损害某些个体利益的情况下增加其他人的收益。以此标准,通过合作实现了的个体间集体行动显然比不实现增加了所有个体的总收益,因而未实现集体行动的状态称其存在着帕累托改进。。可以想到,该观点自然会受到以效率为核心的主流经济学家,以及公共管理、新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者们的关注,并引发大范围的经验调查,即为什么存在与标准模型所揭示的集体行动缺失所不一致的行动。

为了拓宽Olson的研究方向,当前经济行为理论研究的方向已经直接指向偏好异质性,这可能是“理解和解释成功集体行动原因的一个重要因素”Ahn TK,Ostrom E,Walker JM.Heterogeneous Preferences and Collective Action[J].Public Choice,2003,117(3-4):295–314.。如Glomm和LagunoffGlomm G,Lagunoff R.A Tiebout Theory of Public vs.Private Provision of Collective Good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8,68(1):91-112.通过使用某种在各个辖区间不同的制度程序对个体的偏好直接加总;Gaspart和SekiGaspart F,Seki E.Cooperation,Status Seeking and Competitive Behavior: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3,51(1):51-77.将个体偏好的异质性归结到由个体互动所引起的对社会荣誉感的偏好;Ahn、Ostrom和WalkerAhn TK,Ostrom E,Walker JM.Heterogeneous Preferences and Collective Action[J].Public Choice,2003,117(3-4):295–314.根据面对共同利益的群体中成员不同的决策动机将个体划分成4种不同的偏好类型;LinLin JY.Collectivization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Crisis in 1959-1961[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6):1228-1252.对个体的异质性是从他们在“时间偏好,个人能力及其他禀赋”上存在的差别来解释的。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理论考察的都是个体偏好差异对博弈过程中行为结构的影响,而针对如何影响共享资源集体行动的合作产出方面,专门的理论文献还很少见人们对事物抽象属性的偏好是稳定和普遍的,因而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被视为是预先给定的、不随环境变化和不可验证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选择行为表现出来的具体偏好是可变的、个性化的,与环境和他人的行为密切相关的。个体偏好的研究涉及测度可行性的问题,即对个体的取舍和选择作用不固定(其他如道德因素),且易与其他因素混同,因此,对个体偏好的异质性考察更多的还是采用典型案例或实验模拟的方式,专门的理论考察是相对缺乏的。依照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大量的经济学文献主要考虑的还是个体收入分布的异质性。

关于个体异质性对共享资源产出及集体行动的影响问题,学者们的意见目前尚存在很大分歧。除了沿Olson增加异质性可能会达到共享资源自发捐赠的帕累托有效的看法Kant S.A Dynamic Approach to Forest Regime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2(2):287-300. Kumar S.Does ‘Participation’ in Common Pool Resource Management Help the Poor?A Social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Joint Forest Management in Jharkhand,India[J].World Development,2002,30(5):763-782.,BardhanBardhan P.Symposium on Management of Local Commons[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3,7(4):87-92.指出,“对于具有相似需求的小群体来说,合作将更加容易和有效率”,但“从共享资源中获得的私人效用不均等的程度增大时,就会导致某些个体从原有的合作中脱离”。KanburKanbur R.Heterogeneity,Distribution and Cooperation in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 Management[J].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World Bank:Washington DC,1992,WPS 844.支持此观点,并论证了公共财产资源管理中的合作很难在有高度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发生。另外,Baland和PlatteauBaland JM,Platteau JP.Collective Action on the Commons:the Role of Inequality[A].In Baland JM,Bardhan P,Bowles S,eds.Inequality,Collective Action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forthcom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提出,异质性与共享资源自发供给之间是一种“U型曲线”的关系,即在异质性程度较低和异质性程度较高时供给水平最高,中等的异质性水平将显著减少个体的共享资源捐赠。

于是,当理论本身还处于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之际,所要做的尝试便是回答:理论研究如何解释偏好异质性对共享资源捐赠水平的影响机理?针对个体的偏好异质性,个体偏好差异对共享资源捐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个体偏好差异程度的增大是导致共享资源产出的低效还是有利于实现集体行动从而实现共享资源的有效供给?具体的问题概括如下:

(1)如何识别、刻画并表征看似矛盾又难以区分的个体(偏好)异质性。异质性普遍存在,并具有非对称性和多样性。每个维度的异质性都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经济活动的不同层级,且多个维度之间对经济主体行为选择的作用机制难以区分。其作用本身不固定,难以与其他因素分离做单独考察,从而不易于识别和量化,造成经验现实与理论模型的分析讨论相当复杂。这里认为,创新者创造了异质性,而模仿者降低了异质性,因此当个体决策知识不再作为显著性影响因素时,偏好异质性就可以成为一个显著的异质性表征。

(2)如何构造反映偏好异质性的个体支付函数与共享资源属性函数,描述个体在不同场景下的决策选择与互动行为,将异质性与个体间的行为选择结果内部化。资源状态水平是本书研究考察的分析对象。考虑到早期及经典的“自愿奉献公共物品”(Voluntary Contribution to Public Goods)采用的是线性供给博弈模型,本书拟将其扩展至具有线性可加的分段函数形式进行讨论。个体决策机制是本书研究考察的分析基础。根据机制过程中个体决策要点(空间)可能发生的变化,本书将共享资源自发捐赠分为单期、跨期及互惠合作3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

(3)如何求解个体行为所导致共享资源群体现象的内在机制与结果,解释偏好异质性影响共享资源捐赠水平的作用机理。经济主体的非对称性使得求解N个异质个体间行为调整所导致的群体现象的内在机制与结果,从而解出影响非线性总体捐赠水平的关键因素和作用机制是困难的。本书不做具体函数形式假设,只在一般连续型函数形式基础上展开分析讨论,即不做具体解的推导,仅做一般性质的比较分析。然后,区分不同场景和状态,分别确立约束条件下的个体目标函数(反映个体偏好异质性表征),再根据N个极值联立的一阶条件进行最优化处理,得到共享资源捐赠的博弈均衡,在均衡解的基础上讨论偏好异质性效应。

(4)如何选取、采集样本数据变量,使与解析模型相吻合,在实证检验中获得支持理论模型的解。围绕共享资源制度安排,大样本经验现实的考察因简化抽象和理论框架的不足,目前还比较少见,大量的研究分析还是以个案为主。本书选取一类共享资源捐赠问题(城市社区共享资源中的住宅电梯更新维护)作为样本对象,设计调查表并采集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显著性检验,有“理”有“据”,使整个研究丰满且具备一般性。

综上所述,在很多人看来唯有经由刻意决策才能做到的许多事情,实际上可以通过个体之间的自发合作而做得更好(或更糟)。合作机制,特别是关于异质性对共享资源自发合作集体行动影响机理的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书尝试基于一维重要的偏好异质性的视角来分析讨论,能够对该理论和经验研究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一类参考。

1.1.2 研究意义

色诺芬(Xenophon)在对Socrates(苏格拉底)的回忆中写道,“一个统治者对于国家事务如果没有精确的知识,他就不可能对国家有好处,也不可能使自己有光荣”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于是,现阶段居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如果仍将个体简化为“欲望的小球”,它就不可能对人类行为拥有全面的理解;“人人都有血缘关系,但人人都不同”法国巴黎人类博物馆1992年一项展品的说明。,这才是人类。因此,将本质差异的人类属性引入新古典的基本框架和方法中,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前景异质性不是冲突的源泉,而是共生互利的源泉。只有从异质性假设出发,经济学才能够建立起演绎的分析方法,解释清楚现实中的个体选择为何是具体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多样化,从而避免传统经济学“偏好一致性+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决策模型对经济理论发展长期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曾致使经济学的决策理论脱离实际而成为“黑板经济学”。。此外,目前对异质性影响机理的问题研究,学者们的意见还很不统一,这主要是因为异质性本身非常复杂,在简化分析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抓取一维最主要的偏好异质性进行考察,得到确定场景下单维异质性作用的确定结论,这一工作对未来动态乃至更加复杂场景的共享资源捐赠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此外,共享资源捐赠问题具有广泛的现实背景和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诸如行业协会的发育与协调、村民或社区自治,以及各地村庄合作修路、灌溉水渠管理等群体合作现象都属于此类研究。国外如此,国内也如此。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从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来看,历时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性过程已经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一系列重要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正是由于这种变化,各式各样的民间自发事业、民间社会团体日益形成和发展壮大,诸如“社区维权”、“消防俱乐部”及“行业协会的集体反倾销应诉”此起彼伏,但针对这些政府已经退出管制而市场机制又解决无效的资源领域,现实中并存着大量的局部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纠纷。以城市居民小区内的给排水管道为例,因为涉及众多住户利益,从而对其使用、维修和更新所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屡见不鲜,甚至对簿公堂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又如小区住宅电梯,南京市仅1998年房改后投入使用至2007年5月底未按期年检的乘用电梯就有233台,由住宅电梯权属不清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频频出现并日益凸现。据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关于物业管理纠纷案件的调查报告统计数据刘宏宇.加快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出台[N].人民日报,2006.02.15,13版.,2002年物业收案194件,2005年激增至2648件,增长幅度达1400%,占全院民商事案件的比例也由2002年的0.79%上升为2005年的8.6%。因此,理解并阐释这些社会问题,从而构建出促进共享资源捐赠发展的政策体系,对于减轻政府负担、培育公众参与和构建和谐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见,共享资源捐赠的合作机制或集体行动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主题,而基于个体偏好异质性的研究视角能够使我们更加审慎地对待每一个个体。通过探讨个体间差异对共享资源捐赠特定场景下群体决策结果的影响机理,一方面可以修正理论使其更加接近现实,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促进现实中各类行为主体实现群“策”群“力”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