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无义战(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晋悼公的平衡术

公元前573年,栾书和荀偃等人杀死晋厉公后,迎立晋悼公。

晋悼公这一年只有十四岁,他是晋襄公的曾孙,早年一直寓居在周的都城洛邑。

当初栾书为了打击排挤郤至,诬告的理由就是郤至勾结孙周(即晋悼公),企图谋反。历史的玩笑是栾书用这个莫须有的罪名来诬陷郤至,而最后使之成为现实的人,不是郤至,正是栾书本人。这个事实也说明,当时的孙周,在晋国君位继承人的候选名单中是比较被众位士卿看好的,这也是他得以顺利继任君位的原因。

那么年轻的晋悼公,能否摆脱傀儡君主的命运呢?

十四岁还只是个少年,然而晋悼公显得格外老成。这大概与他长期寓居国外见多识广有很大关系。他从来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晋国的君主,可是当这种意外之喜从天而降时,他却有一种深深的担忧。

面对着晋国政坛内部的权力倾轧与混乱,大夫专权,国君被弑,晋悼公究竟会不会只是大夫们手中的一个傀儡而已?甚至成为下一个被弑的国君?他又将如何与卿家大夫们相处,既要约束重臣,又不能过分激怒重臣;既要有国君的威势,又不能得罪大臣的利益呢?

对于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自古英雄出少年。

从一开始,晋悼公便表现出他那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沉稳与睿智。

当他从周都城洛邑返回到了晋国时,文武大臣前往清原隆重迎接。对于长期居住国外的晋悼公来说,他在晋国没有任何根基。面对这些虎狼之臣,他决定以退为进。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权力,他宁愿放弃君位。

面对众位卿家大夫,晋悼公发表声明:“众卿家决定立我为国君,这是我所未曾料到的事。一个国家的人民之所以要有国君,是为了让他来领导这个国家,服从他的命令。如果推举了国君,却又不听他的命令,那么还要国君干什么呢?所以众卿家要想仔细了,要用我也是在今天,不用我也是在今天。”

众大臣纷纷表态了:“我们怎么敢不唯命是听呢,这正是我们臣下的愿望啊。”

不过晋悼公心里明白,这种表态不过是走走过场。这些虎狼之臣,其实内心深处,只想把他当做一个傀儡罢了。但是没有关系,只要表态了,日后总是有用的。

这样晋悼公入了绛都,正式就位。

晋悼公很快便展露了他的才华与魄力。

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清算晋厉公时的奸逆之徒,曾经协助晋厉公发动内乱的七名内臣被驱逐出境。这样做是要让栾书与荀偃放下心,新朝廷是不会追究栾和荀二氏的弑君之责,那场政变错在晋厉公。这个表态是很重要的,因为参与谋反的绝不仅是栾和荀二家,包括韩厥和士匄都有份,他们知道却没有阻拦。

在稳住众卿家后,最关键的是如何防止栾书擅权。

在这里,史书的记载出现了一个盲点。在迎立晋悼公之后,栾书突然从史书中消失了。权倾一时、弑杀晋厉公的栾书哪去了呢?谁也不知道。我们猜测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栾书刚好去世;第二,栾书自动引退了;第三,栾书被晋悼公逼下台了。

这三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栾书的去向成为晋国历史的一大谜团。如果说栾书是去世或自动引退,那对晋悼公来说,真是非常幸运的事;如果是被晋悼公逼下台,那就不仅是幸运了,而且是这位少年君主太厉害了。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有的。

我们要注意到一个细节,接任栾书中军元帅一职的是韩厥。

这个细节说明什么了呢?自三郤被诛后,韩厥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栾书与荀偃。不管什么原因,栾书没有担任元帅了,那接下来的第一人选应该是荀偃。荀偃与栾书一样是策划弑君的元凶,晋悼公一下子把韩厥置于荀偃之上,就是要压制荀偃的势力。韩厥是一个正直的人,我们从赵氏孤儿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来。如果不是韩厥的鼎力相助,赵氏独苗赵武是没有出头之日的。在栾书发动政变时,韩厥拒绝参与,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历史的真实情况会不会是晋悼公利用韩厥打击栾书与荀偃,并迫使栾书退出历史舞台呢?应该有这种可能性。韩厥与栾书的矛盾非常深的原因首先是韩厥与赵氏渊源极深,赵氏却惨遭灭族之运,栾书是参与其中的;其次,韩厥力保赵氏孤儿时,曾经派出军队,以武力手段威慑栾书等人;最后,在弑杀晋厉公一事上,韩厥断然拒绝与栾书合作。

无论栾书是如何退出政治舞台的,对晋悼公而言,绝对是少了一个绊脚石。

在明智起用韩厥为元帅的同时,晋悼公又提拔四人为卿,这四人是魏相、魏颉、士鲂和赵武。魏相去世后,以栾书之子栾黡为卿。

此时晋国八卿排名分别是韩厥、荀偃、荀罃、士匄、栾黡、士鲂、魏颉和赵武,荀氏的力量仍然极为强大,占据二三席的地位;栾氏的地位则由于栾书的消失,有所下降。晋悼公新安排的几位人选,对荀氏和栾氏的势力起到牵制作用。

显然,晋悼公吸取了晋厉公败亡的经验教训,即不可以直接与豪门强族来争夺权力,而只能让诸豪强之间相互制约。卿家势力是无法消灭的,这一点,晋悼公心知肚明。如果他想以身相试,晋厉公就是他的下场。

从军队高层的大换血中,可以看出晋悼公的心机、魄力与智慧。

他在晋国毫无根基,游走于各卿家势力之间。如履薄冰,可是他又能游刃有余。不要忘了,他只是个十四岁的年轻人,可他的政治才华太令人惊叹了。

在用人方面,晋悼公煞费苦心。既要照顾到卿族大夫的利益,同时又要任用贤良之才,再而在度的把握上要十分谨慎。年轻的晋悼公还是体现出他知人善任的方面,比如祁奚便是一则故事。

晋悼公初即位时,任用了祁奚为中军尉。祁奚任职四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但他年迈了,告老还乡。晋悼公就问他:“什么人可以顶替你的职位啊?”

祁奚说:“解狐这个人可以。”

晋悼公一听,就问:“解狐不是跟你有仇吗?”

祁奚回答道:“主公是问我谁可以胜任这个职务,没有问谁与我有仇啊。”

晋悼公很高兴,认为祁奚这个人顾大局,识大体,便任用解狐担任中军尉。但是不久后,解狐病逝了。晋悼公又找来了祁奚,要他再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

祁奚说:“祁午可以胜任此职。”

晋悼公很吃惊,说:“祁午不是您的儿子吗?”

祁奚不慌不忙地说:“主公是问我谁可以胜任这个职务,没有说我的儿子就不行。”

结果祁午当上了中军尉,并且在这个职位上尽职尽力,得到上下一致的赞誉。晋悼公从谏如流,知人善任,这使得晋国的国内政治呈现出一片生机。

然而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晋悼公本能地感觉到了一种威胁。

公元前570年,晋国与东方诸侯国在鸡泽(今河北邯郸东北)召开了国际峰会。会议期间,晋悼公的弟弟杨干跑来哭诉说新上任的中军司马(主管军法的官员)魏绛杀了他的马车夫。这是对国君弟弟的侮辱,也是对国君的侮辱。

晋悼公的心头上笼罩着一层乌云,难道晋厉公一代的大夫威逼君权的现象又要重演了?御弟被侮,就是对公族的轻蔑。晋悼公心愤难平,怒气冲冲地对左右说:“魏绛欺人太甚了,我们在这儿举行国际峰会,这本来是晋国一件荣耀的事。但是却发生了杨干的马车夫被杀的事件,真是奇耻大辱,寡人一定要杀了魏绛。”

晋悼公的话传到魏绛的耳中。

魏绛是一个武士观念很强的人,他自认为没有做错什么事。事情的起因是晋悼公的弟弟杨干,驾着马车在兵营中横冲直撞,把军队的队列都给打乱了。作为执行军法的长官,魏绛将驾驭马车的车夫抓起来杀头了。其实这件事的肇事主谋是杨干,魏绛看在他是晋悼公弟弟的份上,没有处置他。

这件事,魏绛处理得有理有节。听说晋悼公扬言要杀掉自己,魏绛觉得这是对个人的羞辱。与其被处死,不如自杀以全武士之人格。

魏绛拔出佩剑,想自裁了断,被士鲂等人阻止了。

于是他写了一封信,亲自交给晋悼公,这封信是这样写的:“以前主公认为臣下可以胜任,让我担任军中司马,主管军中的法纪。臣下兢兢业业,丝毫不敢马虎。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这叫做‘威武’;遵守军中的各项法纪,这叫做‘恭敬’。如今有人公然在军中破坏军纪,不恭不敬,有损军队威武的形象。臣下职责所在,将其军法处置。这事连累到杨干,也激怒了君上。君上若认为臣下罪责深重,请交予司寇,臣下情愿受死。”

晋悼公看完这封信后,“跣而出”。什么叫做“跣而出”?就是光着脚就跑了出来,急急忙忙的样子。为什么要光着脚呢?这是做出一种姿态,表明寡人一时心急,错怪了良臣。

这是晋悼公的高明之处,要知道,他此时只有十几岁。年轻人再沉稳,也有气盛之时,所以一怒之下说出了要诛杀魏绛的话。现在必须要挽回这个一时冲动的气话,还得让魏绛不至于记恨,所以“跣而出”了。

晋悼公以愧疚的语气,对魏绛说:“寡人一时性急,言之过重了,这是出于爱护兄弟的本能;而您执行了军令,是出于对法不择情,又何过之有呢?寡人不能好好地教导兄弟,使之触犯军法,是寡人之错。”

少年君主的做法十分理智,如果他一意孤行要处罚魏绛,只怕最后也要落个晋厉公的下场,这是晋悼公的过人之处。魏绛也因祸得福,在鸡泽国际会议后晋悼公特地设宴款待了魏绛,并且将他提拔为新军的副司令。

有付出,就有回报。

晋悼公重用魏绛,这是他慧眼识人的一个体现。魏绛是晋悼公时代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上任新军副司令后很快就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这就是所谓的“魏绛和戎”,这是晋悼公时代最重要的外交政策之一。

公元前569年,晋国北部的无终部落(山戎的一个部落)派人照会晋国政府,表示愿与晋国政府建立和平外交。对于华夏诸侯来说,山戎是属于“攘夷”的对象。在晋国的猛烈打击下,晋国最重要的敌人赤狄已经基本被消灭,但北部的山戎仍然具有一定的实力。

晋悼公想拒绝无终部落的和平外交请求,因为山戎属于蛮族,被当时的中国人看做是不讲信用的(其实晋国政府也经常不讲信用)。

这时下军副司令魏绛站出来了,力挺和戎政策。

魏绛文武双全,不仅能治军,也很有政治眼光。他对晋悼公说:“山戎部落前来求和,为什么不答应呢?和戎有五个好处。”

晋悼公说:“你且说来听听。”

魏绛侃侃而谈:“第一,戎人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土地观念很是淡薄,我们正好可以用财货来收买他们的土地;第二,北部边境和平后,百姓就可以安心耕作,发展农业,可以提供更多的粮食及物品;第三,山戎部落自愿来降,对周围其他的蛮族来说会有震动的效果,对诸侯国来说,也会有威慑作用;第四,正好可以用中国文化来教化戎人,不必动用军队和武器,不是很划算的事吗?第五,正好可以充分展示晋国道德与法度的优势,不战屈人,这样就会远近咸服。有这五点的好处,为什么不和戎呢?”

魏绛的见识非同一般,概括起来是:一从经济上看,和戎既可以使边境安定,从而提高边境地区的农业产量,增加国家的财富,又可以利用戎人的弱点来收购他们的土地,不打仗仍然可以扩张国土,这个主张有点像19世纪的美国,到处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购买大量的土地;二是从政治上看,可以提高晋国的国际影响力,对其他未归服的国家或部落有一个示范效应;三是从文化上看,以中原先进文化对蛮族部落实施和平演变,实施同化战略。

如此精辟的见解,晋悼公不可能不采纳,晋国终于与山戎部落建立了友好外交。

魏绛和戎,只是晋悼公时代大外交的一个侧面。

在称霸中原数十年后,晋国人越发精明。晋国的外交政策趋于老成持重,概括起来说主要是强调武力威慑。以威慑为主,避免大规模的战争。在对外战争上,更多的是借助同盟国的军事力量,以发挥盟主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减轻战争对晋国内政与经济的影响。

晋悼公时代,晋国并没有进行规模特别大的战争,但是其国际影响力却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霸主的国际地位无人可撼动,这也是晋国最鼎盛的时代。

不仅是外交上有重大成就,在内政上,史书对晋悼公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

《左传》里是这样写的:“始命百官,施舍、己责,逮鳏寡,振废滞,匡乏困,救灾患,禁淫慝,薄赋敛,宥罪戾,节器用,时用民,欲无犯时。”“凡六官之长,皆民誉也。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师不陵正,旅不逼师,民无谤言,所以复霸也。”

这里用“复霸”二字,表明晋悼公是重振晋国雄风之关键人物。

晋国自晋文公成就霸业以来,一直是一个军国主义的国家。推行区域霸权主义,唯有南面的楚国可以之相抗衡。士燮就非常清楚地看出,晋国的兴衰主要看国内的政局稳定与否。晋悼公统治的十六年,是晋国史上一段黄金时期。内讧较少,卿家士族大夫精诚团结,得以摆脱晋厉公末年的血腥政变的混乱局面。

当然对于晋国的霸业而言,最大的对手仍然是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