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软件中国2006
我们期望有这么一个奖项,可以全面地盘点在本年度为中国信息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技术、产品、企业与个人,包括将技术巧妙运用在互联网领域的Web站点,和普及软件技术的图书;
我们期望有这么一个奖项,可以多方位展示中国软件业一年来取得的进步与不足,从而在表彰与总结中迈向下一个阶段;
我们期望有这么一个奖项,可以搭建一个最终用户与企业相互交流的平台,在此平台之上双方可以有效地沟通,共赢性地推动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我们有很多很多的期望。自杂志六年前创刊以来,我们一直为之努力着,力量虽然微薄,但前进的脚步从不敢停下。2004年《程序员》杂志第一次评选活动揭开序幕,2005年成功发布“软件创新20强”、“十佳技术网站”、“十佳技术Blog”及“十佳开发类图书”等榜单,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为多家网站与公司引用。2006年,在优化评选项的基础上我们全面革新了整个评选过程,结合以往的编辑选择形式,本次活动还力邀业界知名专家参与,并在全球第二大技术社区CSDN网站上设专题让网友公开投票,力争打造中国软件界最公正与权威的评选活动。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从策划到制作完成,时间花费近半年,人力成本无数,因为在此过程中我们调用了几乎所有能够想到的力量。网页制作、活动宣传、稿件组织等,每一个环节里都凝结着多位专家与同事的辛勤劳动。倪光南院士的热心指教,刘积仁老师的细心点评,周恒、黄柳青、袁红岗及洪波等专家的忠恳建议,网友的热心投票支持,等等帮助都激励着我们去更高质量地完成本次活动。
诺贝尔奖推动了社会进步,菲尔兹奖推动了数学发展,奥斯卡奖推动了电影产业的繁荣,Jolt大奖推动了美国软件业的持续领先,我们期望“软件中国年度风云榜”能担当起促进中国软件晴雨表的重任,为中国软件业的自主创新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与此同时,本期“软件中国2006”也邀请了众多业内名家对2006年进行盘点。从中国软件产业、动态语言、Web开发、Java、微软技术、数据库、软件工程、移动与嵌入式、安全、技术图书、Linux等各个领域一年来的发展动态,揣摩未来软件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一并刊登“2006年中国开发者大调查”分析报告,希望能够对过去一年来软件产业作一个完整的回顾。
借此机会,《程序员》杂志祝贺各位读者新年快乐!
软件中国2006的“微笑曲线”
用寥寥三千字扫描整个2006年中国软件业的状态是件困难的事:漫天飘舞的业绩与亏损的数据;纷沓而至的新产品新技术;目眩神迷的并购与融资……庆幸的是,90年代初宏基施振荣提出了一个概念, 10多年来经过实践者们的演绎,已演化成可以概括整个产业发展的线索,借助它,至少可以对目前整个软件业的状态一窥端倪。这就是“微笑曲线”。它认为整个软件产业链包括“产品”、“代工(外包)”、“服务”三种模式,贯穿三者的是“创新”,同时由于上游和下游门槛最高、利润潜力最大,因此颇似一张微笑的笑脸。那么,2006年的中国软件业,其笑容是否灿烂呢?
全球扁平化的冲击波
《世界是平的》最近全球热销,因为它形象地描绘了当今全球扁平化的趋势。而对此推波助澜的一股重要力量就是外包。由于做外包,中国比印度有更多优势,所以“印度模式”的成功近年来一直激励着企业家和各级政府。据信产部官员透露,过去5年,中国软件外包的年均增长率超过50%,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以大连、上海、深圳、西安等为代表的外包基地,孕育出如东软、中讯、海辉、网新等一批龙头公司。2005年的规模是9.2亿美元,2006年持续着这样的强势,预计到2010年可达70多亿美元。但象征着希望的数字背后,质疑依然存在。最大的诟病是就整个软件产业链来说,外包自主创新的成分最低,更象是在做“编码民工”。但笔者认为,除了促进资本积累、创造就业机会外,外包可以大幅度促进经验不足的中国IT企业和西方先进企业管理文化的“无缝对接”。这种文化交汇的背后,给中国企业的做事方式、态度、眼光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提炼了企业成熟度和国际竞争力,甚至是滋生产品创新的土壤。
当然以上是基于团队作业和规模化生产的层面,如果深入到对个体的冲击,则是互联网技术和应用了,它使得原本弱势的网民突然拥有了影响和改变世界的可能性,以至美国《时代周刊》直接把“网民”作为2006年的年度人物。“猎户星在线写诗机”,上线没几天就被网民们“创作”出了几十万首“诗歌”,背后隐露的是草根们对长期独占社会主流话语权力的“文化精英”们的嘲弄和颠覆;而以“奇虎安全卫士360”为导火线所引发的声势浩大的“反流氓软件运动”,更是给各炮制流氓插件的厂商提了个醒:网民一旦有渠道抱成一团,便不再是“弱势”了!
权力移交至绝大多数人的结果,是资本找到了更广阔的增长空间。自然对服务的要求需重新定义:要重视用户体验、要强调用户的参与性、要个性化甚至娱乐化……技术也以此为导向,CSS、XML、RSS、TAG、AJAX、Ruby等,其技术含量,有些十分简单甚至陈旧,但通过彼此配合,却构建出五花八门的Web2.0服务。引导中国博客潮流的新浪BLOG、由大众评论来推荐信息的豆瓣网、在线阅读订阅的抓虾、搜索日常生活的酷讯等,在2006年继续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大笔的融资继续砸了过来,天际网、搜搜客、奇虎等甚至获得了千万美元以上的投资;新的数字英雄也在该领域诞生,Discuz!的创办者戴志康,正撰写着“新80后亿万富豪”的传奇,而史玉柱,2006年终于靠着网络游戏又杀回到了IT。
Web2.0的内核,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某种网站形态。大家所诟病的2006年大批Web2.0网站倒闭,笔者认为主要缘于“项目的重复投资”、“盈利模式单一”所造成的“资本泡沫”,不是Web2.0本身。互连网应用会继续发展,与传统软件业的整合、各细分市场的社区化模式将成为潮流,尤其是随着无线移动终端与传统互联网的集成已大势所趋,不难预见,整个Web2.0的展现形态即将开始重大的升级:无论是从资本的增长途径,还是服务的模式、广度与深度,都将进入全新的境界。
中国软件的“突围”
但对整个软件业,如过分偏重外包和互联网应用,会造成结构性缺陷,因为最大的蛋糕还是在于如基础软件这样的高端产品,在于企业信息化运用。毕竟两倍的印度外包业总额也不过是能抗衡一个微软公司。俯瞰软件中国2006,尽管涌现不少令人激动的创新,如已可取代TrueType的自主字形技术MiniType曲线字库;解决了集成难题的永中集成OFFICE2007 ;一举获得了国际CES 2006 Innovation Award大奖的虚拟软件平台Aargo等……这些创新固然可喜,但都侧重于各细分市场,没有解决困绕了中国软件产业多年的先天结构缺陷:在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上,一直不具备与国外抗衡的实力。而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到中国在整个世界IT产业链中的潜力和地位。
幸运的是,随着对社会(尤其企业)信息化的需求进一步深入,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基础软件形态——中间件。这给了中国一个机会,加上国外的相关市场已经饱和、中国企业更易理解由于国情引起的复杂运用,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金蝶的Apusic J2EE应用服务器、中创的InforEAI、浪潮的楼上、普元的EOS等,近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地应用于金融、安全、电信、商业等领域。尤其是金蝶的应用服务器,已具备与国外巨头抗衡的能力,在2006年中国市场占有率上,同IBM的Websphere、BEA的Weblogic分列前三。
对于发展战略,“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几乎已成IT业内共识。2006年最著名的事件是WAPI的“功败垂成”。但软件企业家们并未因此却步,携书生SEP文档库技术,北京书生公司向OASIS组织正式提交了UOML的国际标准申请。但同前两者“自立为王”的策略不同,中间件厂商们并不与国际巨头们正面冲突,选择的是“融合与共赢”。金蝶自率先加入JCP组织后,新近发布的Apusic 5.0,又率先通过Java EE 5.0认证授权;而普元软件应SOA发展潮流,2006年先后加入SCA/SDO两个重要国际组织,同样引人瞩目。从实效看,由于政治和文化偏见,主动融入国际技术组织比单纯地“分庭抗礼”稳妥,不仅拓宽了视野、提高了技术水准,而且大大提升了市场形象。倪光南院士曾预测,中国的国际软件巨型企业,最有可能在中间件领域诞生。
产业链的重新洗牌:开源&教育
当然放眼全球,让长期困在世界软件产业链末端的中国软件业,实现整体提升,并不是中间件,而是正蔓延全世界的“开放源代码”震荡,因为它使得中国突然有了与世界IT列强站在同一起跑线展开竞争的机会。而此基础上,想再来个“质”的飞跃,则要靠一句老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软件“智慧”的彻底开放,大大削减了中国产品自主创新的探索成本,尤其是Linux这只企鹅,使长期徘徊于核心技术之外的中国人终于冲进了基础软件最古老的堡垒——操作系统。尽管影响力还不能与国外的红帽、Ubuntu抗衡,但2006年中国Linux厂商们的探索值得称道,如全面采用Linux2.6内核的中标普华Linux桌面3.0、全球率先通过了LSB3.0测试的红旗Linux5.0等;而2006年4月四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售出电脑必须预装正版操作系统,客观上也推动了Linux的进一步普及。以召开“2006开源中国 开源世界”峰会为标志,2006年是中国开源界全面拥抱世界的转折点。在与国际开源界的技术交流、思想碰撞中,令人尴尬的评价终于显露:MySQL创始人David Axmark认为中国并不真正理解开源事业;而Intel开源总监Dirk Hohndel更是直言不讳,说“中国只是个开源消费者”。言语刺耳,却中肯。确实许多国人对开源的态度,如“天上掉下的免费蛋糕”,偏重短期效益,忽视了开源背后体现的“自由共享”精神,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长期的事业来经营。甚至至今中国还没有一个象样的开源社区,而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银河麒麟”事件,背后显露的是对GPL规则的不熟悉。看来中国真正与世界开源的节奏共振,还需要一段时间。
至于2006年的IT人才,还延续着以往的窘境:招聘市场“供需两旺”,企业招不到人,人找不到工作;泱泱大国至今鲜有能影响整个软件工业的大师。这缘自高校主流计算机教育和科研机制的尴尬:过分偏重基础理论,与实践脱节(但一味迎合需求又会造成人才底蕴的缺失);各大科研所一般没有具体产业化的压力,造成许多科研精英的才华都耗在空中楼阁般的理论和论文中。当然事情正在变化,创新已经到了瓶颈、迫于竞争压力的厂商们,正纷纷把眼睛投向了各大科研机构;而各种培训机构和认证一直绵绵不绝般地出现,正弥补“教育和需求”的真空:IT培训,2006年已然成为一个如火如荼的产业。
新年即将来临,2007届IT毕业生已经奔波于各大人才市场了,他们于人头攒动中投出的简历如雪花般飞舞;如果镜头远些,是中国各大软件公司工作间忙碌的键盘敲击声、电话铃声、文件翻阅声;再远一些,则是全球化、互联网、开源的一次又一次冲击,它们正改变着中国整个软件产业链产品创新的速度、方式和做事的规则,它们正在调整供需双方的博弈位置,它们正在重新定义服务的理念,而这一切的背后又有资本的力量、对卓越的追求正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所有这一切,包括其背后蕴藏的无限生机,使得我们已经可以如此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软件中国2006的“微笑曲线”,尽管不能说“春光灿烂”,但至少,笑得意味深远。
10大最具创新性技术
年度最具创新技术 浪潮Loushang V3.2
专家评语:
○ 是优秀开发人员多年经验积累的结晶,在国内有很多成功案例,在产品的集成和统一方面有待加强。——刘积仁
公司名称:浪潮齐鲁软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入选理由:在并不发达的中国软件界,以Loushang平台为代表的一批中间件软件的出现多少给中国软件人一些安慰。在2006年度,浪潮软件依靠Loushang平台,在国内获得不少有代表性的项目,比如山东省公安出入境项目、上海金质工程等。利用Loushang平台,开发者在大大提高开发效率的前提下,还可以为不同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使用、扩展、定制不同层次的组件,开发出稳定、可扩展和可维护的产品。
Loushang平台突出的特性包括有效集成MDA(Medel Driven Architecture)与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实现敏捷的MDA开发模式,提供类似VB等工具箱的控件可视化操作,支持业内主流的第三方表单以保证依靠的兼容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习惯定制化菜单展示结构及采用流行的JSON结构进行前后台数据交互等。软件工程的概念纷繁变化,但Loushang平台坚持自己的MDA道路,而又不囿于MDA,结合当前流行的敏捷等概念为用户提供简便易用的基础平台。通过较少的编码量就可以完成业务系统的构建,从而降低业务系统的开发门槛,带来的好处则是业务与开发人员可以顺畅地在一个平台上沟通交流,以缩短系统的交付日期。虽然在产品的集成和统一方面仍有待加强,但Loushang平台在2006年的表现值得称道!
金蝶Apusic J2EE应用服务器
专家评语:
○ 国内首个通过JCP认证的J2EE应用服务器。——倪光南
○ 国内中间件/平台的翘楚,但软件生态链有待加强。——周恒
公司名称:深圳市金蝶中间件有限公司
入选理由:对金蝶的Apusic J2EE应用服务器,专家在点评时都不吝言词,在网络投票中也以7082票位居前列,从一个侧面说明它带给中国开发者社区的影响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J2EE现在已经成为业界主流的开发技术架构,与.NET平台相比它具有与生俱来的开发性、跨平台性等特征。但因为长期以来与J2EE相关的标准制定基本由国外的几个大厂商所把持,中国仅以跟随者的角色参与,而Apusic J2EE应用服务器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成为中国第一家JCP组织成员,并通过J2EE测试认证,为中国软件企业角逐核心技术标准制定提供了典范之作。任重而道远,在完善软件生态链方面金蝶仍需继续努力。
精锐IV网络锁v3.0版
专家评语:
○ 拥有自主技术的老牌数据加密公司。——曾登高
公司名称:北京深思洛克数据保护中心
入选理由:自从有了网络,就有了网络安全的概念,同时成就了一批以网络安全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深思洛克即是其中的一家。传统网络版加密锁的缺陷在于终端授权管理模块以纯软件的方式存在,这就使得其很容易成为解密者的攻击目标。另外,由于受硬件资源的限制,它也无法从根本上为网络软件提供高强度的加密保护。而深思洛克的精锐IV网络锁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其主要特点一是由于是以硬件设备为基础,使得终端授权管理模块可以不出锁执行,有效阻止入侵者,另外它还具有良好的扩展性,通过预留接口等使得用户可以实现定制化的需要。随着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加,相信类如精锐网络锁的软件会有更加良好的发展前景。
康盛创想Discuz!5.0
专家评语:
○ 经得起考验的面向公众站点的PHP应用。——韩磊
○ 应用范围最广的论坛系统。 ——曾登高
公司名称:康盛创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入选理由: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Discuz!在2006年发展态势,那就是“很火”!与它的80后“主人”一样,个头不大的Discuz!在网络世界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论坛支持系统,而且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今年9月份向业界发布了5.0版本。顺应Web发展潮流,在新版里,Discuz!融入更多的Web 2.0元素,更加关注论坛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成长经历,并整合X-Space个人门户系统,便于论坛资源的内容整合,安全性也是这一版本所主要强调的功能。
也许相比于Discuz!论坛系统,其创始人戴志康更加惹人注目,这位81年出生的黑龙江小伙子被媒体称为“极客少侠”,也拥有着一份传奇的经历,2006年被美国红杉资本相中给以数百万美元天使投资将其推到媒体面前。但Discuz!和它的创始人能走多远还是未知数,我们希望答案是——很远!
搜狗拼音输入法
专家评语:
○ 输入法中另辟蹊径,朴素而精致的设计。——周恒
○ 使我的打字效率提升20%。——韩磊
○ 技术想法上很有创新之处。——袁红岗
公司名称:Sogou.com
入选理由:如果只是谈搜狗拼音输入法的创新之处,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出个三四来,比如说基于搜索引擎,特别适合互联网用户聊天、写邮件及发帖,提供全面的按键设置和外观选择,还能对输入法动态升级等等,更有专家说“使我的打字效率提升20%”。但如果仅把搜狗输入法看作一个输入法工具,那可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在点击就是金钱的互联网世界里,其东家搜狐的思路非常清晰,“通过一个好用的输入法,迅速占领用户的桌面,并在适当的时机,将桌面与Web更好地打通,它正在成为互联网公司的一个客户端工具。”
作为终端用户,我们需要防备的就是任何一个小软件也许都是其所属公司安装在用户计算机上的定时炸弹,因为毕竟“绿色”与“流氓”只是那么一念之差!
奇虎360安全卫士
专家评语:
○ 及时推出的反流氓软件,但是周鸿袆本人的双重属性影响这个软件的发展。——曾登高
○ 在与流氓软件的争斗中,越来越显颓势。——韩磊
○ 将流氓软件列入查杀范围,很实用的创新。——周恒
公司名称:Qihoo.com
入选理由:还没有哪个杀毒软件能像360安全卫士这样火爆过,因为它能将网络人群所深恶痛绝的流氓软件消灭殆尽,同时提供插件管理,病毒查杀,诊断及修复等功能,还具备弹出插件免疫,清理使用痕迹以及系统还原等特定辅助功能,除了这些自有特点,它最为别人所提及的还在于其背后的推动者曾是3721插件的作者,而3721又被360安全卫士:列为“流氓软件”。但正如专家所评论的那样,在与流氓软件的争斗中,360安全卫士越发显出颓势,它是否又是网络领域中的“昙花一现”还不得而知。
虽然争议不断,但强大的用户群与功能,依然让360安全卫士在2006年的网络安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尽管它的影响力不仅是因为软件本身的功能!
亚略特TrustLink指纹身份认证平台
专家评语:
○ 不光提供指纹识别技术,而是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周恒
○ 在指纹识别领域有较高知名度。——袁红岗
公司名称:深圳市亚略特生物识别科技有限公司
入选理由:“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根据一份最新的商业安全报告显示,在一些关键应用系统中,80%的安全问题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不是外部,网络内部安全可能是目前信息安全管理中最为脆弱的一环。TrustLink采用组件化系统开发技术,将指纹识别功能与用户原有IT系统进行无缝集成,不仅可有效降低IT系统的开发成本,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定制个性化的网络指纹识别解决方案。
同时TrustLink整合国内外多项最新安全机制,用以保证用户身份验证资料的正确性及完整性,防止身份验证资料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被窃取、复制、篡改及伪造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TrustLink平台所具备的开发性与扩展性,目前它支持多款指纹传感芯片,支持市场上主要指纹识别采集设备,同时支持多种网络应用架构及百万人级指纹验证等。
用友U870
专家评语:
○ 中国著名的企业软件品牌。——倪光南
○ 在用友ERP-U8管理软件上创新而出,既有创新性,又有丰富的经验和市场积累。——刘积仁
○ 有别于其他炒作协同的软件,有很好的基础。——周恒
公司名称: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入选理由:在国内,用友在ERP领域方面拥有其它厂商不可替代的话语权,在2006年10月份发布的U870企业应用套件再次证明了它的不凡实力。新版本基于用友的UAP平台,在工作流、门户及角色配置方面都做了革新性的突破。但最吸引人关注的还是U870中的“场景驱动”应用模式,以关键应用价值为核心,这一模式整合了业务模式、管理角色、业务流程、功能实现、关联业务数据展现等要素,使各项业务能模拟企业真实管理“场景”的方式展现在使用者面前,大大降低了软件使用门槛。
为了推广这一平台,用友公司还为客户提供了一个类U870体验平台,客户可以自己从业务场景、角色、流程等多角度体验U870的价值。在ERP广为普及的时代,“效用、风险、成本”成为中国企业ERP成功应用的价值标准,“标准、行业、个性”成为中国企业ERP成功应用的应用模式,用友U870充分考虑了这两方面的需求。
中创软件InforEAI v2.4
专家评语:
○ 在政府、金融等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蒋涛
公司名称:中创软件商用中间件有限公司
入选理由:在中创软件的陈列室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奖牌,比如863计划项目承担单位、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A级示范企业, IPMA“国际项目管理全球大将”等,经过15年的磨炼,中创软件已经成长为国内较为领先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中创软件旗下的Infor系列中间件产品,因其为OMG国际组织成员,比较完好地遵循J2EE、CORBA等国际标准,并有效简化应用集成的复杂性,在幅降低应用集成的开发门槛,曾被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评为“中国软件二十年最具应用价值的软件产品”,已经在金融、交通、政府等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比如中标青海格尔木市东、北出口收费站机电工程项目等。虽然有着较为领先的市场优势,但与国内众多软件企业一样,中创软件在市场推广与形象宣传等方面有待加强。
宇创Aargo(阿狗)
专家评语:
○ 技术解决日常问题。——韩磊
○ 技术难度很大,开创了软件免安装的技术,是一款很有技术含量和商业价值的产品,同时也可能成长为一个新兴的软件发布渠道。——蒋涛
公司名称:宇创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入选理由:这款产品出自一家来自宝岛台湾成立仅一年的公司,但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其实有关此产品的想法已经酝酿了近三年的时间,只是2005年时机成熟所以才正式研发并推向市场,发展方向是“可移动式虚拟运算平台与相关产品开发”。目前与Aargo相类似的产品仅有美国的一家公司在做,而且是纯硬件的,相比而言Aargo的“软硬件结合”就具备先天性的优势。
Aargo可以让用户随身携带自己的计算机环境,可随时随地做自己想做的工作与娱乐,而不需要携带笨重的硬件设备,也不需要担心设备故障或软件无法使用等等。目前微软的Office 2003、Adobe Photoshop 7.0、Power DVD及魔兽世界等常用软件都可以在Aargo平台上运行,这一数据还在增加之中。Aargo对于企业可以节约软件投资,对于专业人士如开发人员可以现场调试系统,而不需要部署开发工具。但目前这款产品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10大最佳技术应用网站
年度最佳技术应用网站 豆瓣网
创办者:杨勃
创办时间:2005年3月
入选理由:对一些人来说,豆瓣网可能是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集合了书、电影、音乐等方面的大众评论和推荐网站通过完善的推荐体系让小众找到了知己,应该说是典型的“长尾理论”应用。在豆瓣网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对一本书或者电影等作品发表自己的评论,网站把这些相关的评论集合起来,提供给对于同一类题材感兴趣的网友,帮助他们作出选择。 此外,由于该网站目前与当当、卓越等20多家网站设有链接,网友基本可以找到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和其他用户对此的评价,以及各网站的销售价格。有人甚至说:“中国的网站除了新浪独创出了一种新闻聚合的门户模式外,第二次模式创新就是豆瓣网了,其它的都是抄袭的国外的模式。”尽管这句话可能有些过激,但显然模仿豆瓣网的网站确实已经形成了一股洪流。
创始人杨勃有过多年的软件研究经历,他在开发豆瓣网的时候,先做的是一套系统推荐模型,而这才是豆瓣网的核心,同时他选择了国内并不常用的Python技术,并将之和Web2.0完美结合。尽管很多人认为豆瓣网的商业模式较难做大,但现在看来,能够吸引住这么多的忠诚用户,已经算上是很大的成功了。
爱迪网
创办者:徐凯
创办时间:2005年11月
入选理由:个人门户也是2006年的热点之一,从国外的Vibes到Myspaces到Google的个人主页定制,走的都是这种个性化的思维。这些网站大部分都是利用标准化的Rss和Ajax技术相结合,让用户可以自己定制感兴趣的内容,并显示在一个页面中。但爱迪网却有自己的“独门绝招”,那就是他们独创的HTML智能解析引擎,无需RSS就可以剪贴任意网站任意栏目到自己的桌面;同时,后台服务器全天候更新用户所选择网站栏目。在表现形式上,爱迪网可以让用户自主设计桌面内容,自由选择来自任何网站的信息,体现了用户自主创造的做法。
爱迪网的创始人之一徐凯在XML领域有5年多的开发经验。可以说,正是他在国外大企业多年从事XML数据转换的背景,才能够让他提炼出这样的服务。而加上基于Ajax的软件化Web UI更使得这项服务让用户感受到了新奇,但普通用户能否接受这种个性化的应用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百合网
创办者:田范江 钱江 慕岩
创办时间:2005年4月
入选理由:网恋是一个社会名词,尽管不时出现一些欺骗的新闻,但的确让人们的交往范围大大扩张了。百合网刚创建的时候,只是为了打造一个交友的社区,但随着用户群的增加,网站创始人意识到,一个网站的服务比较更加细致和深入。看到网站自发形成的一些小组中,很多网友是奔着婚恋的目的,而且网站的用户群也集中在青年人身上,因此,他们提出了打造中国最大的婚恋网站的说法。
有意思的是,他们提供的匹配服务是根据用户回答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来进行的,也就是基于“心灵匹配”的婚恋服务。通过“心灵匹配,成就幸福婚姻”的独特婚恋服务模式,截至2006年11月,注册用户超过750万。尽管这种模式在可信度和可靠性上还值得探讨,但显然,利用这种模式聚集大量人气,并给予一个相对可信的理由还是令青年男女趋之若鹜。而付出一些成本,成为会员对于婚姻大事来讲,这笔小小的支出当然算不上什么了。
六间房
创办者:刘岩
创办时间:2006年3月
入选理由:抄袭并不是一件坏事,尤其是能预先判断到一家公司可能会取得成功的情况下先进行抄袭,六间房今年无疑是借了Youtube的东风。从这个网站在正式上线之后的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六间房就收获了超过500万的访问量,已经达到了一个中型网站的规模。在这中间,六间房并没有做过任何的广告,完全依靠口口相传。随后的八月,六间房的Alexa排名已经从最初的34万名迅速攀升到了六百名以内。
目前为止,六间房依然维持着一个不足十人的高效团队。当然,有人说,中国并没有美国那种视频拍摄的习惯,大部分的内容都来自于网上的相互的转载,而且大部分内容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显然资本市场很看好模仿美国Youtube这种模式,要不然,怎么会雨后春笋般的诞生一堆视频分享网站呢。六间房成功地利用一些新闻事件的炒作模式也给后来的网站找到了一条迅速提升访问量、获得关注度的样板。因此,尽管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要 “做一家比YouTube还要伟大的公司”,但我们现在还只能说“六间房,Youtube的抄袭者,不过抄得蛮像”。
我要地图网
创办者:灵图软件
创办时间:2005年1月
入选理由:和普通的纸质地图相比,电子地图的优势非常鲜明,不仅可以快捷地进行查询,而且还可以自动更新,在精度上达到让人惊讶的地步,比如现在车载地图可以直接带你进入所住房的胡同口,这就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出行。现在由Google和百度两大搜索引擎厂商所提供的网上地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不足在于如果出门在外而上网又不方便,则会变成“无水之源”。我要地图网不仅提供了在线地图查询功能,其优势还在于提供了离线的“我要地图”软件,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享受电子地图带来的便利。所推出的桌面地图版无需上网,在脱机状态下即可使用我要地图网的全部功能,实现了地图数据与软件分开,用户可自行下载所需要的城市。
现在我要地图网推出了包括手机地图、驾驶导航、城市地图等在内的十几项专业服务。我要地图网的搜索引擎是由灵图公司自主研发的地图信息引擎平台Sm@rtMOSP支撑,其首家推出的位置搜索引擎整合了智能位置搜索引擎、智能驾驶导航引擎和动态地图实时发布等三项领先技术,保障了地图搜索的高效运行。
若邻网
创办者:邹岭
创办时间:2004年12月
入选理由:SNS和交友网站在国外也有着成功的应用,MySpace甚至还有取代Yahoo!占据第一的趋势。SNS的网络可以有多种商业方向的应用。而Wealink.com比较侧重商业化的发展和人才的挖掘。其亲和力的界面、完整的人脉管理功能、安全的个人隐私保护能力得到用户的认同。在SNS的垂直应用上若邻网络开创性地推出基于人脉的中高端求职、招聘平台,受到人力资源工作者、猎头、求职者的关注。从用户的信息上看,Wealink的用户更为高端,商业化的人群特色突出,能够在短时间内建设出这样的社会性网络服务,帮助人们建立真实、诚信、可靠的联络和评价体系。同时,Wealink可以让用户留下自己的工作记录和同事的评价,这些对于商业人士的评估有着巨大的意义。
从这一点发展到具备个人数据中心服务(PDH)、个人社会关系管理服务(SNS)、可信的商业信息共享服务,这些成为Wealink的目标。在这个体系中,人们可以安全地对信任的人群分享自己的联络方式、信息和知识,利用信任关系拓展自己的社会性网络,达成更加有价值的沟通和协作。
新浪Blog Beta 3.0
创办者:新浪网
创办时间:2005年9月
入选理由:如果说门户网站不注重Web2.0,新浪肯定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因为他们成功的运作了一项Web2.0时代的服务,这就是Blog。从新浪陈彤蔑视Blog的存在,到新浪频道中接近一半的内容来自Blog,这就是巨大的转变。在这次转变中,除了将一些纯Blog内容站点送上了死路,同时也为网站炒作Blog明星打造了一种新模式,从徐静蕾博客过千万开始,Blog开始变为一种社会现象。而这背后的支持就是新浪的Blog系统。平心而论,新浪Blog的功能有限,而且与常规的Blog展示也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普通用户连一个用户名都无法获得,只能是用一串数字来表示自己的身份。因此,有人说新浪Blog的亮点不在技术,而是以媒体方式运作取得的成功。
然而,新浪开创的群博客、机构博客等概念,使得博客圈成为推动2006年度博客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亮点,同时对博客交友、音视频、相册、博客圈等进行探索门户的任何一项服务都会带来巨大的用户群,而用户数量和访问量的背后所考验的技术实力不容小视。从功能和用户数量的平衡角度看,新浪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支付宝
创办者:阿里巴巴公司
创办时间:2004年12月
入选理由:我们回想一下eBay当初收购PayPal的时候,并不是因为eBay想要,而是应他们的客户强烈要求,因为大部分eBay的交易都是通过PayPal这个第三方的公正的交易平台进行的。而马云在投资淘宝网的时候,就吸收了这方面的教训,一开始就力图将C2C和支付两个平台同时打造,这也保存了支付宝的诞生。
有了这套支付平台,未来中国电子商务就有可能基于这样的平台来进行,这远比一个C2C平台更有价值。而支付宝网站也的确利用技术实现了这点,通过第三方的中介,用户先把费用支付到支付宝,等到收货方满意后卖家才能拿钱,这就帮助网络交易者解决了欺诈的问题。
另外零手续费成为淘宝以外用户选用的一个极大诱惑力,当然也成为了一些不良操作的借口,比如最近就有“利用支付宝进行洗钱或者是聚集资金”的流言蜚语。一方面,对于技术的使用,支付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同时,如何避免技术成为社会不良活动的支撑平台,也需要支付宝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更好的运作机制。
招行网上个人银行
创办者:招商银行
创办时间:不详
入选理由:网络经济离不开网络银行,而最早支持网络支付的银行系统就是招商银行。作为新兴的银行之一,招商银行最初的起步就是靠一卡通、一网通这样的 “一招先”而占领了市场的先机。甚至有人说是招商银行的网络支付促进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在2006年,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进一步完善,除了原来的系统外,还推出了采用.NET技术的新的版本。这次升级除了技术本身的更新外,还大大改善了用户使用体验,在安全性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在众多网络银行网站不断出现“钓鱼攻击”安全漏洞的情况下,招商银行的网站很少出现这方面的负面报道,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证明了招商银行的技术的先进性。
我们也知道,很多银行的网络系统都是外包给其他公司开发的,而招商银行自己却拥有上百人的开发团队,大部分系统都是专业人员进行开发。尽管现在各个网络银行都在不断提升自己在网络银行上的投入和服务,但拥有一支自己的技术队伍也是招商银行能够突出的原因。
抓虾网
创办者:徐易容
创办时间:2005年12月
入选理由:随着Blog全球用户达到上千万,阅读和跟踪精彩的Blog也变成了一件困难的工作,因为当要订阅几十甚至上百个Blog的RSS时,如何进行管理就变成了一件艰巨的任务。普通的客户端软件虽然也可以管理这些订阅,但却无法和别人分享。
而社会化的RSS此时变成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国外的Bloglines就是这方面的成功者,而国内做得最好的当属抓虾。抓虾充分考虑了国内用户的使用特点,除了可以帮助用户方便地订阅、收藏、分享自己关注的博客与新闻外,还鼓励用户通过推荐与收藏的方式,将博客与新闻中的精华信息挖掘、分享。
自上线以来,抓虾以界面的美观简洁、功能的实用方便与性能的稳定可靠受到用户的欢迎,被称为中国最好用的RSS在线订阅站点。在技术上,抓虾也超越了国外的RSS订阅站点,Ajax的技术应用的非常好,而且创业团队有较好的技术背景,也在积极向建立基于个性化阅读和数据挖掘的商业模式发展。
10大最具影响力公司
年度最具影响公司IBM中国有限公司
入选理由:虽然有报道称IBM在2006年已经把“收入最多的IT公司”这一称谓让给了HP,但没有谁会否认IBM在软件方面的实力。对开源社区的支持,提供的企业级管理软件,对SOA概念的推广等等,在每一个领域,IBM都有翘楚之作。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的Eclipse已经稳居Java开发工具平台第一的位置,开放的政策、强大的插件体系吸引无数厂商加盟,但在这一平台的背后还是会若隐若现地看到IBM蓝色的影子。通过将Eclipse开源,IBM很完美地赢得了开发者社区的支持,在中国尤为如此,3月份,IBM在西安与沈阳等地召开了与Eclipse相关的技术大会。现在IBM也已经将其商用软件,如Rational系列产品等建立在Eclipse平台之上,将商业与开源结合在一起。
2006年度对IBM来说,另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革命性产品DB2 9的发布。IBM自己称此产品“凝聚40年之创新结晶,开辟信息革命新纪元”。有专家称DB2 9是主流数据库中率先支持pureXML技术的产品之一,能够对XML数据进行高效存储与查询,而现在由于在处理结构化方面的优势,很多现有主流文件格式都有向XML迁移的趋势。这一点也是目前其它关系型数据库所不具备的优势。因为有了DB2 9的推出,IBM一直强调的SOA也更加切合实际,与其所提供的如Rational等产品相结合,可以为企业提供较为实际的企业解决方案。在2006年9月份举行的IBM 2006开发者大会上,IBM很好地阐述了这一理念。而随后举行的一系列针对DB2 9的推广活动则使得IBM在开发者社群中的影响力越发得到提高,也体现了IBM对软件开发群体的持续关注。
不论是对中国企业信息化的推动,还是对中国开发者社区的支持, IBM中国有限公司都彰显了其作为一个国际化大企业的风范,这也是它能够当选本次“软件中国2006年度风云榜”最具影响力公司的主要原因。
Google(中国)有限公司
入选理由:Google的横空出世影响和震动了整个IT界,当然也包括中国,从一系列在国内畅销的关于揭密Google成功的书籍就可以了解到这一点,如《Google成功的七堂课》、《撬动地球的Google》等。而2005年李开复的加盟更是让Google在中国热上加热,凭借其在政府与教育领域的影响力,短时间内Google中国已以明星企业自居。
加强本地化创新,加大在研发与业务发展等领域的投入是Google中国的重点。但年末Google大中华区联合总裁周韶宁、亚太区市场总监王怀南的接连离职无疑会对Google的本地化努力带来较大冲击。
红帽软件(北京)有限公司
入选理由:红帽为开源软件社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赢利模式。在今天,无数开源软件被创造,也有无数开源软件被商业软件扼杀。而红帽在强势的操作系统厂商微软面前从未退缩,在服务器市场一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为企业、政府和组织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Linux系统及开源解决方案,同时提供比较完善的支持、培训和咨询服务。
2006年,红帽更是收购开源社区应用服务器领域的领导产品JBoss,进一步增强其产品线内容,并在中国成功举办亚太区开源大会。但据市场分析,Oracle推出独立Linux操作系统,Novell和微软的成功联手,已经使得Redhat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Intel(中国)有限公司
入选理由:在CPU方面,已经不再是Intel一家独大的世界了,因为有了AMD的参与,使得芯片市场波澜起伏,但谁也无法否认Intel依然保持着其传统的霸主地位。双核CPU的推出显然不是Intel的目标,现在大街霓虹灯上的广告已经显示Intel推出了超强4核CPU。据评测,本次推出的四核处理器可提供令人惊叹的处理速度和出色的响应能力,较好地满足通用服务器、数字媒体制作、高端游戏以及对性能要求严格的企业与用户需求。
2006年,Intel不断向中国示好,先是向中国企业提供下一代BIOS核心技术,从而使得这一计算机领域里的核心技术国产化成为可能。在硬件厂商竞争激烈的电子竞技领域,Intel赞助支持了2006世界电子竞技巡回赛暨中国高校电子竞技联赛总决赛。另外Intel还着眼于未来,与中国教育部合作向中国教师与学生开展培训活动。
但竞争已经开始,在AMD与中国芯片厂商等追赶者面前,Intel还不能松懈!
浪潮齐鲁软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入选理由:在国内,浪潮集团是为数不多的软硬件综合实力都比较强的大型IT企业。在2006年度通过与微软在资金与技术的多方位深入合作,浪潮在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等核心行业领域都不有俗的表现,也带动了其它相关产品的发展。而浪潮软件是浪潮集团所属的核心软件公司,是首批通过信息产业部认证的一级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在2005年它的销售收入就已经突破25亿元人民币。浪潮齐鲁软件公司是一个由实干家组成的实干型研发团队,其核心技术产品浪潮LouShang平台作为浪潮软件的一个展现窗口,在业界享有一定的口碑。
因为Loushang平台基于SOA理念针对各行业特点进行了产品抽象,并通过中间件、软构件、软总线技术进行了产品模块化定制,是一种具有企业级应用模式和企业级集成模式的框架,所以能够方便地使用、扩展、定制等。在2006年度,LouShang平台帮助浪潮软件中标上海市“金质工程”,完成中储粮项目,并提前数月完成山东公安出入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凭借LouShang平台,浪潮软件被评为“电力行业国内优秀统一平台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12月份浪潮软件还发布了LouShang的最新版本V3.2,更加凸现其“新模型、新方法、新平台”的思想,但该平台在产品集成与统一方面仍需要加强。
金蝶中间件有限公司
入选理由:2006年度的金蝶中间件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在年中由某专业媒体公布的《应用服务器市场专题报告》中,金蝶与BEA、IBM等国际知名厂商共列中国应用服务器领域的前三甲,另外它还是全球第4家获得下一代企业级开发规范Java EE 5.0认证授权的公司,单这两项就足以说明金蝶中间件拥有一个丰硕的2006年。除了技术上取得的成绩,2006年,金蝶还发动了全国性的“中间件普及风暴”,进一步推动中间件软件在中国的发展。目前金蝶中间件已经拥有包括Apusic J2EE应用服务器 、 Apusic MQ消息中间件和Apusic Studio开发平台等在内的系列产品,组成了轻量级风格的企业基础架构软件平台,各产品之间可以有效无缝集成。
与许多中国软件厂商所不同的是,金蝶中间件还积极参与到Java开源社区的建设,推出了国内比较大的开源社区OperaMasks.org。虽然与同类国外厂商相比,金蝶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中国迫切需要本土有基础技术优势的企业出现。
Oracle(中国)有限公司
入选理由:口出狂言对Oracle的当家人埃里森来说是家常便饭,在今年的Oracle大会上,埃里森就直言不讳地表示,“红帽的服务不足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对Linux操作系统的支持还有很多缺陷,这延缓了Linux的发展。”让业界为之哗然,同时也震动了Red Hat的股票价格。
但现在的Oracle确有其狂妄的资本,作为号称全球最大的企业软件供应商,Oracle用行动证明着自己的能力。2006年的Oracle收购不断,从开源厂商Sleepycat,到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HotSip,再到企业内容管理提供商Stellent,Oracle一步步建立着自己的企业软件帝国。而OpenWorld大会上Oracle向业界发布的下一代数据库产品计划,也引起业界人士的诸多猜想。
对任何一家国际化的公司来说,中国市场都是其全球战略中的重中之重,Oracle也不例外。在2006年,Oracle中国先后在大连、沈阳、南京、济南及杭州设立了办事处,以加快当地软件产业的发展,另外与企业管理相关的会议更是频繁举办,如甲骨文案例管理CIO高峰会和亚太教育峰会等都说明Oracle抢占中国企业级软件市场的决心。
但相比于与企业的合作,Oracle对开发者社区的支持稍显不足,除宣布与Adobe合作以推进开发人员开发Web 2.0应用软件外,并无太多亮点。
Sun(中国)有限公司
入选理由:Sun的风光已经渐渐不如往昔,在很多内行人看来,这几年的Sun一直在挣扎,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借在Java方面的控制力及业界颇有好评的NetBeans,Sun依然是一家有影响力的国际化软件公司。3月份,Sun在中国发布了NetBeans 5.0中文版,目前这款可与Eclipse相媲美的开发工具已经可以支持C和C++开发,并集成了BlueJ。
对Java开发社区与Java开发人员而言,今年令大家更为兴奋的是11月中旬Sun公司宣布使用GPL V2许可证开发Java源代码,发布了Java SE代码发布版,同时宣布相应开源社区成立。还记得在2005年6月份,Sun公司还开放了其“看家产品”Solaris,随后的半年时间Solaris的下载量就超过以往所有下载的总和。但如果把Java与Solaries的开源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Sun对开源社区的拥抱,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这家昔日明星的几丝无奈。
在活动方面,Sun科技日和4月份举行的Java大师国际比赛是2006年中国软件领域技术大会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Java之父James Gosling也到中国与开发人员交流。
微软中国(中国)有限公司
入选理由:对微软(中国)来说,2006年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件事情就是组建成立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张亚勤博士担任集团总裁,该集团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微软中国研发中心、微软中国技术中心、微软互联网技术部(中国区)、微软亚洲硬件技术中心及其他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的各类产品研发机构组成,伴随中国软件业的发展,微软在不断加大对中国的投入。
在正版化方面,微软在2006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先后同国内几大IT厂商如TCL、同方、方正、联想及国家发改委等单位签定了数十亿美元的正版软件大单。在产品领域值得关注是微软在12月份召开的“迎接新纪元”商务引擎启动大会,同时向业界发布Vista、Office 2007及Exchange 2007三大产品,被业界看作是微软向企业市场发起的又一次冲击。
自去年发布Visual Studio 2005开发平台后,微软在开发者社区的投入继续加大。2006年8月份以“创新潜力与你同在”为主题的微软技术大会在上海、广州和北京三地隆重举办,12月份又启动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
Sybase(中国)有限公司
入选理由:Sybase在传统关系型数据库领域正在丢失已有的市场份额,为了避开IBM、Oracle等厂商的直接竞争,Sybase另辟奚径,通过细分市场,重点加大商业智能和移动数据库领域方面的研发及市场力量,已在2006年取得相当成绩。Sybase IQ在Gartner的2006年数据仓库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Magic Quadrant研究报告中,位列“挑战者”象限。其次,继多次收购移动领域相关企业后,Sybase打造了包括移动数据库iAnywhere在内的完整的嵌入式移动软件链,加速移动软件业务发展强劲。
在由传统C/S转变为B/S的潮流下,Sybase也在努力调整步伐,迎合新的开发理念,将自己既有的产品与Eclipse这样的开源新星相结合,推出新的统一集成开发环境——Sybase WorkSpace。此外,今年3月份推出新版12.0后,Power- Designer产品功能大为加强,而且随着这一新产品的发布,其创始人、被业内称为“Power- Designer创始教父”的华人软件架构师王晓昀,再次被推至幕前,成为中国所有程序员的骄傲,这无疑大大加重了Sybase当选本年度10大影响力公司的有力砝码。
1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 刘建国
百度公司前CTO
入选理由:如果不是因为刘建国从百度辞职,很多人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从这个带有浓厚时代色彩的名字上,我们感受不到很多激动。但刘建国在百度是仅次于创始人李彦宏的第二号人物。因为他是百度公司正式成立之后,除创始人李彦宏和徐勇之外加入的第一位员工,所以也被尊称为百度公司的“第一员工”。在加入百度之前,刘建国是北京大学副教授,并开发了中国第一个中英文搜索引擎“北大天网”。在搜索技术界,刘建国被尊称为科学家。
更为重要的是,“刘建国持有百度0.9%的股份,按照百度28亿美元的市值,刘建国的资产大约为2亿元。”这句话应该对我们的技术人员有强烈的刺激。百度创造了众多的千万富翁,刘建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看一下刘建国的经历,从开放天网到负责百度的技术,他一直在技术和技术管理这条线上耕耘。Google上市带来程序员的暴富距离我们还比较远,但百度的成功却摆在我们面前。刘建国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然会引起程序员的崇拜。
就在百度稳步前进的情况下,刘建国急流勇退,提交了辞呈。或许他需要休息一下,或许他有更高的理想,但无论怎样,他在中国程序员的心中已经成为了榜样。
陈明杰
Maxthon创始人兼CEO
入选理由:这个名字虽然陌生,但提起他开发的软件傲游(Maxthon,原名MYIE2)应该是大名鼎鼎。从去新加坡工作,做一个普通的程序员,到利用业余时间接手MYIE的开发,进而将一个浏览器外壳软件做得占据巨大的市场份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微软的IE7部门其实和我们一样,都是基于IE核心在做一个外壳程序。”而更令我们感到骄傲的是,Maxthon在国外也拥有大量的忠诚用户,从这个角度讲,陈明杰也是带领中国软件走出国门的成功者。以用户为中心,把浏览器的核心包容在自己的软件中,给用户提供更为强大和完美的使用体验,这是Maxthon的成功,同时也是陈明杰的成功。
而面对这样的成功,陈明杰仍然非常的低调,一如既往的用程序员那种朴实的口吻向我们讲述对未来的期盼。在互联网上,浏览器是入口,而在这个入口中,中国人开发的一款程序也把持着网络人流通过的一扇大门。
戴志康
Discuz!创始人兼CEO
入选理由:80后是他们的称谓,从做网民需要的论坛软件获得成功,进而获得风险投资,这是很多程序员最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他做到了。尽管有程序员对Discuz!的程序本身还有这样那样的挑剔,但Discuz!在适当的时候充分考虑了网民的需求,同时根据中国互联网的特点,做出来非常好的产品。不过,同样做论坛的还有一些其它的小公司,但因为戴志康成功地将自己的产品进行了产业化的运作,除了引入风险投资外,还将原来销售数千元的产品免费开放,力图通过产品的免费或者开源来占领更大的市场。
在与戴志康的交流中,程序员的朴实和真诚很好地被展露出来,同时他又可以面对摄像机的镜头侃侃而谈。显然,他已经从一个普通的程序员成长为一个拥有长远策略眼光的软件公司管理者。从这个角度看,戴志康作为更为接近程序员理想和成功的典范颇为合适。因此,可以说,在中国做软件是有出路的,尤其是做满足中国用户和网民需求的软件。
黄柳青
普元软件董事长
入选理由:在易中天先生点评三国中,我们了解到古代有一类将领是儒将,他们的特点是羽扇纶巾,英俊潇洒,深谋远虑。如果在软件业中也有这类的儒将的话,黄柳青无疑属于其中的佼佼者。
黄柳青并非一位君主,但却是最佳的辅佐者。从创办亚信,专职负责技术,到后来创办的普元软件公司,黄柳青的技术底蕴无疑给了这家公司足够的信心。在中国软件业中,有思想的人很多,但既拥有行业背景,又同时具备极高的业务抽象能力,还能够带领一个团队开发出业务架构平台的领军人物却很少,黄柳青是这少数中的一个。
从本刊与黄柳青第一次交流开始,我们就发现他是怀揣着对中国软件业的一颗热情的心在从事一项事业,虽然普元的产品仍在接受市场的检验,虽然面向构件的思想仍然在面对某些疑问。但很显然,以黄柳青为技术思想核心的普元早已将眼光瞄准了全世界。
刘积仁
东软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
入选理由:刘老师有很多,但东软这个刘老师比较不一般。从1991年创业时的3个人到今天将近万人的规模,他成功带领东软成为中国最大的软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如今,东软集团连续几年稳坐中国软件外包服务第一把交椅,又是我国最大的国产数字医疗设备供应商之一,在IT教育与培训业务方面走在国内企业的前列。 如果不是本刊面对面的采访,你不会感受到刘老师内心深处对技术的一份情有独钟。谈起他参与的项目,仍然有那么多的故事可以分享。
中国软件产业除了几个为数很少的特殊领域外,基础软件也只有少数几个可怜的亮点。而系统集成占据了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同时软件外包开始大有起色。东软在这两个方面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而基于行业的业务框架体系是东软下一步快速发展的动力。同时,针对外包行业的发展,培训众多的软件人才也成为刘积仁老师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李开复
Google中国公司总裁
入选理由:继李开复入选2004年本刊“影响中国软件业20人”之后,再次入选软件中国风云榜2007人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李开复跳转到了Google。应该说,此次跳槽使得李开复毁誉参半,备受质疑。但如果我们到学生群体中了解一下,不难发现,李开复仍然是最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Google进入中国后,李开复从“最昂贵的HR经理”变成了真正的负责人。尽管一年来,Google中国盖起了大楼,推出了一系列的本地化产品,同时还信誓旦旦地宣传在未来的几个月中将会推出一系列的新产品,但显然,与原来微软研究院的本质有所不同,Google中国研发中心是以产品为主的部门,这就决定了Google中国不能仅仅摆平一两个公司领导就会完事大吉,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市场上通过考验。这一关,另外一个联合总裁已经失手。面对这样的情况,不知道李开复是否有些唇亡齿寒的味道。不管怎样,李开复引入的一系列Google善待技术人员的宣传推广仍然给中国广大的技术人员一丝希望,对于改善中国软件产业和互联网技术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
王小云
山东大学教授
入选理由:密码学是当今互联网及电子商业的核心技术之一,设计及破解方面的进展具有极大的科技及商业意义。但在过去两年中,王小云主导的一支中国研究团队成功地破解了一直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两大算法MD5和SHA—1,在国际密码学领域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 泛瞩目。而王小云及她的团队在2005年将以上的成果发表为四篇论文,也被国际公认为近年来国际密码学最出色的成果之一。
在2006年召开的国际密码学大会上,当王小云宣读了她对MD5著名算法的破译结果后,图灵奖获得者Ron Rivest第一个冲上台表示祝贺,说“我不愿意看到MD5倒下,但是人们必须推崇真理。”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随即表示,为配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美国政府5年内将不再使用SHA -1,并计划在2010年改用先进的SHA-224、SHA-256、SHA-384及SHA-512的密码系统。
此外,微软、SUN和Atmel等几家知名公司的专家也发表了他们的应对之策。密码学领域最权威的两大刊物Euro crypto与Crypto均将“2005年度最佳论文奖”授予这位中国女性。
杨芙清
中科院院士、北大青鸟创始人
入选理由:26年这个数字可能比很多程序员的年龄都要大,但在杨芙清院士看来,这只是中国软件工程走过的年份。在杨芙清院士的带领下,中国从1980年启动软件工程与实践,80年代开展软件开发和方法学研究,虽然软件产业已经起步,但是开发即停留在手工作坊式阶段。到了90年代,杨芙清以构件技术为主线开展了前沿的研究,而且开始建立较为全面的软件工程环境,软件企业也开始使用软件工具。2000年后,她展开网构软件技术体系的研究,建立软件构件库体系和标准和人才培养,软件企业开始尝试工业化生产技术。这些都做出了很多探索,所不同的是国外的研究诞生了Rational这样的大型软件企业,而国内的研究还局限在少量企业的应用。
在杨芙清院士的力主下,软件学院为中国软件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思想和新方法。从2002年到2006年国家批准了36所示范型软件学院,经过4年已经初见成效。
尽管现在还对软件学院的未来发展处在不同的摸索中,但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还是为中国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当的动力。
张亚勤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裁
入选理由:在一次发布会上,张亚勤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初他调任美国总部的时候,告诉秘书不用把他那么多的书都装箱,因为“肯定要再回来”。的确,张亚勤带着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裁的身份回来了。有了原来麾下的研究院、工程院两员大将的鼎力支持,将微软中国研发稳步的向前推进毫无问题,而且凭借在总部获得的资源,也为工程院等国内微软研发部门争取到了很多重量级的项目。加上今年Windows Vista、Exchange 2007、Office 2007等产品的上市,其中很多技术和模块都是中国的研发团队所开发,当然也平添了几分荣耀。
微软作为一家软件公司,虽然互联网的大潮已经启动,但亮点并不在自己身上。随着媒体攻击的矛头突然变化,微软现在可以安心地进行自己的战略部署。随着明年Windows Vista的重点推广,除了为国内软件企业提供新的洗牌机会外,对技术人员也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同时,中国研发集团在研发上实力的增强,张亚勤的光环会越来越大。但如何跟随总部战略,在中国基于互联网的业务有新的成绩,这也是张亚勤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周鸿袆
奇虎网创始人兼CEO
入选理由:英雄乎?枭雄乎?奸雄乎?自从听了易中天分析三国人物之后,便试图将国内的这些互联网大鳄对号入座,也许会有后来人给他扣上一顶“可爱的奸雄”的帽子。但现在看来,对人物的评价并不能仅仅从一个方向看。对于周鸿袆这个集矛盾与一身,毁誉参半的人物,各人有各人的评价。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周鸿袆的很多作为把“技术影响互联网”推向了新的高度——无论是研究IE插件而造成的国内流氓软件横行,还是推出360安全卫士带动的查杀流氓软件的新浪潮。在与周鸿袆的交流中,经常可以听到他说内心对技术到底有多大的能力越来越不敢把握,但很显然,他并不想放下这把自己更为擅长的武器,也是自己和其它互联网大鳄一较高下的砝码,技术人员的出身让他不会忘记这把双刃剑。
但不管怎样,一旦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再想合上就很难了。
10大技术开发类图书
年度最佳技术开发类图书 《代码大全(第2版)》
作者:(美)迈克康奈尔(McConnell,S.)
译者:金戈 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入选理由:Borland公司大中华首席技术官李维评论说,“《代码大全》是我早在好几年前便已经阅读过的好书。这几年来我不知买过多少书籍,也清理过许多书,但是《代码大全》始终占据着我书架上重要的位置而不曾移开过,好书是经得起时光考验的。”资深软件人士曾登高这样评论说 :“《代码大全(第2版)》对我的冲击就如《怎样解题》,让我在Steve McConnell循序渐进的讲述方式中对那些未成熟的编码思路变得豁然开朗。”
除了几年前侯捷老师的《深入浅出MFC》以外,几乎没有哪本技术书籍能够——无论在任何渠道——都如此大放异彩。McConnell是15年来国际知名的软件工程专家,也是非常善于把他的经验和代码能力总结出来的高手,他独特的方式让你一边微笑一边心领神会(全书中包含了许多趣味横生的小故事)。只要你没有在看到它的第一眼时被它的厚度所吓倒,那么你几乎就注定了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本年度不仅创下销售3万册的计算机图书销量神话,而且在各个技术媒体上都广受好评。无论从名气,销量还是各方面评价来说,《代码大全(第2版)》获此殊荣可谓当之无愧。
《Ajax实战》
作者:(英)克拉恩、
帕斯卡雷洛、杰姆斯
译者:ajaxcn.org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入选理由:如果要评选2006年最为火热和发展迅速的技术,可以肯定那绝对是Ajax。本年度Ajax随着Web2.0风潮席卷IT界而大红大紫,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Ajax三剑客系列”正在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使用Ajax。其中来自Manning的《Ajax in Action》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使构建效果绚丽的Web应用不再是梦想。
本书展示了大量Ajax开发的实例,深入浅出地带你游历Ajax的世界;最为可贵的是它同时解释了架构Ajax框架的各种必备知识,每一个实例中的代码最后都被重构为一个可以重用的组件,这些组件不需要做任何修改,或者只需要稍作修改就可以直接应用在读者的项目开发之中。
《C++ Primer中文版(第4版)》
作者:(美)Stanley B. Lippman、
Barbara E. Moo、Josee LaJoie
译者:李师贤 蒋爱军 梅晓勇 林瑛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入选理由:久负盛名的C++经典之作,在2006年再次闯入前三甲。本书的经典程度不用赘述,堪称C++经典教程,其内容是C++大师Stanley B. Lippman丰富的实践经验和C++标准委员会原负责人Josée Lajoie对C++标准深入理解的完美结合,已经帮助全球无数程序员学会了C++。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许多来自真实世界中的程序例子对于C++初学者特别有参考价值。
本版对前一版进行了彻底的修订,内容经过重新组织,更加入了C++先驱Barbara E. Moo在C++教学方面的真知灼见。既显著改善了可读性,又充分体现了C++语言的最新进展和当前的业界最佳实践。如果想系统地学习C++,那么这本最新版的《C++ Primer中文版》是不错的选择。
《C#高级编程(第4版)》
作者:Christian Nagel、
Bill Evjen、Jay Glynn等
译者:李敏波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入选理由:同样是经典作品,从第一版开始就一直是Wrox红皮书中最畅销的品种之一。其中第三版曾在2005年度当选十大技术开发类图书之一,今年再度蝉联入选。该书以往各个版本都曾广受好评,在中国版协、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出版参考》杂志组织的“2005年度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评选活动中获得“2005年度引进版科技类优秀图书”奖。尽管今年的平台语言之争仍然火热,但不可否认的是, C#仍然是本年度最为流行的开发语言之一。在众多程序设计语言中, C#以它的简洁和稳定博得了无数程序员的青睐。
这本书是目前的最新版本,以最新的.NETFramework 2.0和Visual Studio2005为基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C#编程的工具,提供了理解.NET体系结构的工作原理所必需的背景知识,是学习.NET编程不错的一本参考书。
《Java 2核心技术 卷I:基础知识和Java 2核心技术卷II:高级特性》
作者:(美)霍斯特曼(Horstmann,C.S.),(美)科奈尔(Cornell,G.)
译者:叶乃文 卷I
陈昊鹏 卷II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入选理由:本书是另一本全面系统讲述Java2技术中的各项主题的大部头图书,是由浅入深学习Java的系统化之路。内容包括多线程、集合框架、网络API、数据库编程、分布式对象等,深入探究了Swing、Java 2D API、JavaBean、Java安全模式、XML、注释、元数据等主题,同时涉及本地方法、国际化及JDK 5.0。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虽然在国内是两本独立的图书,但由于上下卷联系非常紧密,对各主题的叙述相当流畅,因此作为一个主题入选年度十大图书。
与2002年的版本相比,有些章节几乎进行了重写,作者就好象听到了读者的心声一样,去掉了许多的累赘,添入了不少的惊喜。在Java的学习上,《Java2核心技术》是绝对的权威指南。至今,许多程序员还一直沿用书中的经典实例。
《C#入门经典(第3版)》
作者:(美)Karli Watson、
Christian Nagel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入选理由:严格来说,本书其实并不能算是Wrox系列中的佼佼者,无论从内容,可读性,甚至从翻译上都不如前面那本《C#高级编程》。本书的特点是内容覆盖面广,然而语言上却显得有些罗嗦;但也许对初学者来说这正是他们觉得宝贵的地方,可能因此才使这本书登上年度10大图书的宝座。这本书可说是全面介绍C#编程的百科全书,便于读者全面系统的学习C#语言,对初学者尤其如此。
此书内容包括:C#语言基础知识;如何用C#编写Windows应用程序及如何部署;Web应用程序的开发、Web服务和Web应用程序的部署;在应用程序中如何使用数据,包括存储在硬盘文件上的数据、以XML格式存储的数据和数据库中的数据等。尤其适合于学习.NET Framework的初级读者,也适合已了解.NET 1.0,又想了解.NET 2.0最新特性的读者。
《Java Web开发详解——XML+XSLT+Servlet+JSP深入剖析与实例应用》
作者:孙鑫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入选理由:本书是入选图书中唯一一本国内原创图书,能够在今年强者如林的国外好书中占据一席之地,充分说明了这本书的价值。本书特点是内容全面,涵盖了从事Java Web开发所应掌握的所有知识。同时本书的最大特色是随书配备了大量的Java教学视频,帮助初学者快速入门。在知识的讲解上,本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程序运行的内部机制进行分析讲解,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验来验证并运用本书的知识。
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够看到作者孙鑫的亲自教学示范绝对比一点点的啃书来得有效,相信这也是本书虽然价格不菲却仍然倍受关注的重要原因。孙鑫本年度的另一本著作《VC++深入详解》也是倍受读者关注的好书,讲述了VC++开发中的常见问题。
《深入浅出设计模式(影印版)》
作者:(美)弗里曼(Freeman,E.)等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入选理由:本年度唯一一本入选的影印版图书,同时也是第二书店评选出的2006年度最受欢迎的影印版图书。最大特点是深入浅出,实例经典。虽然是影印版,但是用语通俗易懂,适合程序开发人员的阅读习惯,并不会对阅读质量产生太大的影响。书中对设计模式的讲解非常到位,看过的人评价也很高;经过口耳相传,曾经一度使越来越多的人向我询问这本书,其中还包括某些著名网站的大版主。
本书来自O’Reilly的Head First系列,足以保证本书的品质。O’Reilly本年度出品的其他Head First系列图书也有良好表现,像《深入浅出Ajax(影印版)》,《深入浅出HTML与CSS、XHTML(影印版)》,以及去年的《深入浅出Java(影印版 第2版)》,都是非常经典的畅销书。
《UNIX编程艺术》
作者:(美)理曼德(Raymond,E.S.)
译者:姜宏 何源 蔡晓俊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入选理由:该书可以算是本年度10大图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它并不是完全讲述技术内容,而是涵盖了Unix系统领域中的设计和开发哲学、思想文化体系、原则与经验。
相比其他书来说该书内容比较深邃,覆盖面广,展现了作者极其深厚的经验积累和行业智慧。这本书不仅重实践,还更富理念,即既包含警世格言,又不忘检点Unix开发中的特殊案例。在每个警句前后,都有生动实例阐明其由来,而且这些例子绝不是普通的“Hello World”,大多出自真实世界里的运行代码。
本书适合在UNIX领域内有所研究的中高级读者阅读,从书中描述的思想中理解作者的深厚经验智慧和内涵。大师就是大师,敢于把“UNIX编程”放到艺术舞台上来讲并且通篇穿插讨论哲学问题的,恐怕也只有Eric Raymond大叔有这个资格。
《算法导论》
作者:(美)科曼(Cormen,T.H.)等
译者:潘金贵 等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入选理由:与现在铺天盖地的平台语言类图书相比,算法类图书似乎一直被我们所遗忘。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面试笔试中突显主要地位的算法题却清醒地告诉我们:算法依然是一个优秀程序员的必修课。高级的开发环境和高效率封装良好的组件正在一点点消磨我们设计的冲动,使越来越多的人变成堆砌代码的IT工人。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无论对于初学者或有经验的程序员来说都是如此。
本书的特点是内容全面,讨论了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的两个应用,随机化和线性规划技术的近似算法等,还有有关递归求解、快速排序中用到的划分方法与期望线性时间顺序统计算法,对哈密顿回路和子集求和问题的NP完全性的证明等。但阅读该书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数学知识。
城头变幻大王旗——2006年中国开发者大调查
连续三年,《程序员》杂志和CSDN.NET网站,共同举办面向中国程序员的大型调查。连续三年,每到这个时候,我都要为杂志写一篇关于调查结果的稿子。无窗的办公室外,严寒刺骨,而办公室里却是闷热难当。我抹去额头的汗水,一边想,中国有多少程序员,此时此刻,也在挥汗如雨?在过去这一年,他们为之努力的中国软件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如果读者朋友和我有一样的疑问,那么,我眼前这份调查数据,可以解答我们共同的问题。
越鸟栖不定——生存状态篇
本次调查显示,中国软件开发人员中,21至30岁的,比例将近90%,其中男性比例超过90%。软件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强,他们是年轻的后生,是闯荡IT江湖的好汉。曹邺诗中写到的“越鸟栖不定”,正是他们的写照。对于这些栖息不定的鸟儿,北京、上海和广东是可以暂时立足的枝头——相比其他地区,三地工资较高一些。北京和上海地区,3000-5000人民币元/月这个收入水准的程序员比例较大,而广东地区有逾43%的程序员仅有1000-3000人民币元/月的收入。5000元月薪以上收入者,在所有地区,都不是大众人群。
表1:北京、上海、广州收入水平
和去年情况差不多,大量程序员仍然在为1-50人规模的小型民营公司工作。独立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是这些公司的主营业务。一些公司尚处于初创阶段,管理制度、福利制度等都不完善,甚至还有少数公司不能保证员工基本工作待遇,这样,导致劳资纠纷就不足为奇了。但愿在2007年,企业主们能依据《劳动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为员工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从而换得双赢局面。程序员也要懂得以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表2:公司规模
操作系统篇
在Windows平台上,Windows 2003如微软所愿,逐渐取代Windows 2000在服务器端部署的地位。部署在Windows 2003上的应用,有42%迁移自Windows 2000。不仅如此,大量的Java应用也部署在Windows系统上(包括服务器端和桌面端)。在Linux领域,最受欢迎的部署平台是RedHat Fedora发行版,国产Linux发行版仅占区区5%。
表3:Linux操作系统应用情况
国产“银河麒麟”操作系统,2006年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争论。CSDN网友dancefire,在Blog上发表质疑麒麟“自主创新”的文章,指出麒麟实际上是源自FreeBSD系统。其他国产Linux发行版厂商,在这场论战中选择了中选择了沉默,因为,很遗憾,他们的操作系统,同样源自Unix/Linux的某个开放源代码版本。希望2007年各个国产操作系统厂商,不再拉大旗做虎皮,脚踏实地,做出像样的产品来。
2007年,Linux挺进桌面市场的胜算不会太大,在服务器端也有可能受到Solaris的阻击。Java和Solaris开源后,Sun的策略是打造“Solaris+Java黄金平台”概念,但对大量运行LAMP的公众站点,该策略未必有效,倒是在企业信息系统中,至少或能守成。
.NET的2.0时代
和2005年相比,C#在.NET开发市场的占有率上升了10个百分点,可怜的Delphi.NET跌到3%不到,而VB.NET则波澜不惊,我自行我路。相较于2005年,.NET Framework 1.1的应用比例大幅度下降,而2.0应用比例却扶摇直上;目前,两者的应用比例,已经基本持平。应该说,集成在Windows 2003的IIS6,和开发工具VS.NET 2005,是促进.NET Framework 2.0得以广泛采用的有利因素,但VS.NET 2003目前仍占有.NET开发工具市场的大部分份额。预计2007年.NET Framework 2.0会全面取代1.1版本,不过3.0版本成为主流还得假以时日。
表4:NET开发工具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用户对.NET平台的安全性,普遍持有不完全信赖的态度,仅17%的用户认为,.NET非常可靠。我认为,对.NET安全的信心不足,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对Windows安全性的信心不足,这也是微软平台一向为人诟病的地方(见表5)。
缺乏操作系统级的支持,使得.NET Framework暂时只能征战于Web开发领域,缺乏在Windows系统上“本土作战”的粮草支持。WPF (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虽然可以脱离Vista、在其他Windows操作系统上运行,但仍然会遇到同样的问题。.NET Framework打入桌面,还得靠Vista。在微软的战略中,ASP .NET AJAX应该是一种过渡技术。基于WPF和WPF/E的RIA,才是真正意图所在。
表5:用户对.NET平台安全性的看法
廉颇尚能饭:Java篇
Java发展十余年后,由强健而渐有臃肿之态。2006年让Java遭受当头一击的,莫过于以RoR为代表的动态语言Web开发框架了。尽管RoR尚未得到广泛采用,但它足以让整个Java社群陷入反思。尽管包括James Gosling在内的Java大牛们都坚持说Java可以做比Web开发更多的事情,但我们必须看到,Web应用占到Java应用总数的50%以上,而这个领域却正在受到威胁。好在传统大型企业应用,应该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目前Java为王的状态。
表6:Web应用技术情况
JSP/Structs/Hibernate/Spring是最受欢迎的四个Java开发框架。JSF仅在区区7%的项目中得到采用,这个数字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增长。用户通常通过JDBC和Hibernate访问数据库,目前采用前者的,多于采用后者的。
Java开源应该说是2006年Java领域最大的事件。但我要说,和当年的Windows源码泄露一样,我不认为这事儿对中国程序员有多大意义。JSF、Java语言动态化等话题,也许更值得留意和关注。
开发工具及软件生命周期
在去年初的杂志文章中,我预测,JBuilder会持续走下坡路,而Eclipse则会走高。今年的调查数据,
不幸证实了这个预测。相比去年,Eclipse的采用率上升了十多个百分点,JBuilder却一路降到17%的占有率。
在.NET开发领域,Delphi.NET也无所作为。纯粹的开发工具商业市场,在逐渐消逝,所以Borland才会决定将IDE部门分拆为一家新公司,母公司主攻软件生命周期管理。应该说,这是一着险棋,但却不能不为。实际上,今年Borland的ALM产品,在需求管理和变更、缺陷管理领域,都有不俗成绩。
VS.NET 2003仍然是.NET开发领域的王者,但2005版本的采用率上升迅速。随着.NET Framework 2.0的进一步普及,相信VS.NET 2005会取代2003版本的地位。除了VS.NET开发工具系列,微软在软件生命周期领域也有所斩获,特别是Project之于项目管理、Visio之于建模、VSS之于源代码管理,都是软件开发项目的首选。
从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管理市场来看,IBM Rational在多个子领域胜出,且在其他子领域也通常能名列前茅,综合得分最高。2007年,TFS (Microsoft Team Foundation System)将会在基于Windows平台的开发项目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从Rational新版本工具对.NET开发的支持程度不佳可以看出。
软件生命周期贯穿于开发项目之中,项目管理是决定软件开发的进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从调查数据上看,我国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量项目没有遵循业界普遍认同的RUP、XP等传统或新兴模型,回答“顺其自然,没有采用过程管理框架”的受访者,竟占到有效样本总数的27%,这个数字令人扼腕。如果近三成的项目,是在缺乏有效过程管理的情况下进行,可想而知结果会如何了。
表7:开发过程管理框架应用情况
一网打尽:Web开发
2006年的web应用领域如火如荼,许多热门技术关键词,都围绕web开发展开,例如Ruby on Rails、AJAX,均是如此。在我们的调查中,有将近70%的受访者,涉及web开发工作。尽管面向公众的web 2.0网站风头正盛,但多数的web项目,还是存在于企业内部应用中。也就是说,企业内部信息化应用,越来越多地采用了B/S架构;而且,从web应用负荷的调查数据来看,基于B/S的信息化系统,在中小企业中广受欢迎。
表8:Web开发项目应用领域
AJAX虽然是技术大热门,不过实际采用量却不是想象中那样高,全面支持AJAX的web应用,仅占总数的17%左右,三成web应用完全不支持AJAX,而选“不知道什么是AJAX”的,竟占到受访者总数的14%。Ruby on Rails情况类似,采用量与受关注程度,显然不成正比。ASP.NET/JSP/PHP三足鼎立,在公众站点领域,PHP相对较有优势。
如果说2006年是web“一网打尽”的一年,那么2007年有可能是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渐入佳境的时机。微软和Adobe在RIA领域都有自己的战略,从本质上说,基于操作系统的战略(微软)和基于被广泛接受的客户端插件战略(Adobe)都是平台战略,谁胜谁负尚难预料。
对于Web和应用程序UI设计人员,应该特别对微软的Expression套件加以注意,它可能会是基于Windows平台应用的终极设计利器。和VS.NET的集成、对WPF和WPF/E的支持,将会使Expression成为Windows平台应用的设计工具首选。
产品领先应用的数据库市场
2006年,三大商业数据库厂商都有重要产品发布。不过,用户的对新版本的用户情况,却仍处于早期了解阶段,真正应用到实际项目中的,比例甚低。由于牵涉已有数据,故用户在决定数据库版本迁移时,当然会慎之又慎。
另一方面,主流数据库的特性,有部分超越了目前国内应用的需求。XML支持、商业智能等厂商力推的新特性,在实际项目中应用并不广泛,但用户对这些新特性表示了明显的兴趣,希望更多地了解,并在将来项目中采用。这也说明,信息系统应用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从简单的数据管理,到数据挖掘与商业智能,将是2007年数据库应用的变化所在。
表9:用户感兴趣的数据库功能
开源数据库在面向公众的web服务中的采用比例,远远高于在企业内部信息化项目中的采用比例,总体计算下来,仍不容小觑。MySQL仍然是开源数据库的领跑者,随着新版本支持更多特性,相信会进一步巩固其地位。不过,MySQL也有隐忧:它使用的InnoDB引擎,已经被Oracle收购,等于是被别人掐住脖子。所以,研发自有产权的引擎,会是MySQL AB的当务之急。
预计2007年,SQL Server 2005将逐渐取代SQL Server 2000,Oracle仍将坚守大型企业应用市场,而Sybase则另辟蹊径,在移动数据库方面有所作为。唯有IBM DB2,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靠不上,难免有曲不高和不众之感了。
尴尬的开源
Intel开源战略总监Dirk Hohndel在Blog上撰文称,中国是“开源消费者”,袁萌先生驳斥了这种说法。如果Hohndel所说的“开源消费者”指的是“采用而不贡献”,那么他说对了。有两个数字可以支持这种说法,第一,70%的项目大量或部分地使用了开源框架、控件等;第二,74%的开发人员,没有参与过开源项目。
表10:开源框架使用情况
开源软件的商业模式,目前远非一个清晰的概念。本次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受访者,愿意为技术咨询和培训付费,这也许是一种可行的商业模式。另外,我们还留意到,对于开源软件最该改进的地方,商业技术支持、集成开发环境都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开源软件的商业技术支持,在国外有成功的先例,但在国内还不成气候。
既然开源软件和商业模式可以放到一起谈,那么,开源和商业就不是截然对立的。微软与Novell结盟,可以看作是开源阵营内部矛盾爆发的一个导火索。Solaris的开源,未必会引发Unix体系操作系统大战,但对各个Linux发行版会产生一些冲击,毕竟Solaris本身的强固可靠可以信赖。
中国开源领域在2007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开源阵营不是铁板一块,有市场就有竞争,就有商业手段。开源泛政治化、泛民族化、泛道德化,口号至上,将严重妨碍中国开源事业进步。
结语
我国软件行业,仍在“跟着别人走”的阶段徘徊;国际软件巨头之间的明争暗斗,也反应到中国软件开发界。综观2006年中国软件开发领域,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别有一番乱中有序的风景。
据IDC《中国套装软件市场2006-2010年预测与分析》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软件市场规模达33亿7千9百万美元,2007年将达39亿,到2010年,可望达到62亿美元。这样庞大的市场规模,中间蕴藏了太多机会。能抓住机会的人,往往不是投机主义者;惟愿中国开发者 :管他墙头旗变幻,咬定青山不放松,选定自己的技术路线,总有融会贯通之日。那时,机会就是你的。
高歌猛进的2006中国软件业
丙戌将过,丁亥即至,猪年狗年对于中国人来讲,都是个好年头,俗话说:“阿猪阿狗,结婚讨酒”,身边就有不少程序员赶着结婚。
回顾2006年的中国软件产业,似乎也沾了这个喜气,用一句话形容,可谓:红杏枝头春意闹,又是一年好光景。整个软件产业继续回暖,软件产值继续高歌猛进。看来03、04年来的冬天即将过去,中国软件业的春天已悄然来临。盘点一下,06年的中国软件产业热点多多:
十二金工程和大型行业信息化加速启动
本来今年是一个换届年,本以为许多政府和行业工程往往因为换届而停滞,而今年虽然有此趋势,但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热建带动了政府和行业软件市场的飞速增长,又让人很难感觉是换届年。政府采购中,加强正版化也是今年的一大市场热点,可惜在这个领域仍然是大单多为国外厂商所斩获。看来有必要制定严格的政策来保证纳税人的钱花在采购国产软件上。
大型行业十一五规划出台,像交通、铁路、石油、电力、电信等都是投资额上万亿,这么庞大的资产和投资必然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来辅助。对于信息化来说也需要庞大的信息化投资。
信息化和软件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党的十六大提出,信息化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必须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软件产业,软件产业的发展状况不仅关系着这个产业本身的未来,而且关系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进程,甚至关系着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安全,因此,软件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大国新一轮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软件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也备受重视。
自主创新与学术造假
在强调信息化的时候,今年自主创新也变成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年初国家提出自主创新的口号,让我们诸多同行都激动万分,以为找到了中国科技腾飞的良方。然而一年来检视自主创新的执行情况,却又让人失望万分,不但自主创新的政策没有落地,而且学术造假事件层出不穷,让人看不到希望。
被爆学术造假的只是少数,硬件造假还能揭露一把,软件造假却是很难判断真假。虽然国家几个部委拿出钱来扶持了很多政府基金项目的本意是好的,然而绝大多数钱投非所用,大部分都被拿来养就了一批跑部钱进的蛀虫,他们不思进取,立项骗来国家钱后几乎可以不干任何和项目有关的实事,验收的时候也只是做几幅精美的PPT演示文档、造点财务数据汇报然后就很顺利地通过验收了,这些蛀虫终究是要被淘汰的。政府基金评审邀请的专家也很可怜,他们埋头搞研发的时候没有人请他们去评审,当有了名气去当专家的时候又脱离了一线,而且一天要评审很多项目,就那十几分钟时间哪里能分清楚项目个中真伪?直接投钱给软件公司不如直接补贴给上信息化系统的最终用户。
一大批中小企业在2006年壮大和发展,是他们而非政府和行业客户造就了国内独立软件开发龙头,如用友、金蝶和浪潮。真可谓市场是台扬米机,米往哪里走、糠往哪里走、沙子往哪里走,最终都会各得其所,各归其位。
中国软件业发展模式之辩
一方面中国软件行业飞速发展让大家高兴,另一方印度相比我们的软件出口产值又相差太远。于是乎有要学习印度模式的,有抨击印度模式的,还有的要学习日本,不一而足,不易热乎。
中国软件行业的飞速发展足够让软件从业者骄傲和为自己的未来高兴,欣喜之余,中国软件业在世界软件业中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众多软件公司靠做应用软件维持生计,比如做一个2、3千万的项目,硬件占掉近一千万,数据库、操作系统、中间件花掉几百万,最后应用软件也就几百万。一边是国内厂商为这几百万投入一二十人辛辛苦苦的忙上一到两年去完成,其间需求不停变化,款项多期支付,而数据库/中间件厂商只需要背着包来安装一下。软件开发是挣辛苦钱,是换一种方式的制造业,不过一个是在车间坐加工,一个是在办公室开发软件而已。
当我们国家的软件企业当前还没有能力养起科学家搞研究的时候,当在中国的软件市场还没完全成熟的时候,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外包的编码也是我们不得不跨过去的一步。中国软件业要从产业链的低端做起,逐步往高端攀升,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痛苦和漫长。
用户趋向成熟,软件越来越受到用户认可
和同行们聊起天来都感慨说,几百万纯软件的项目也比比皆是,用户越来越理性和成熟,不再是愿意花100万元搞几个石头狮子显门面而却舍不得花10万元买一张光碟了。
同样,对于硬件和软件,许多用户也认识到没有软件,硬件只是一堆废铁,不能产生丝毫价值。不少用户也先做软件选型再根据软件选购硬件了。
很多公司也不再盲目崇拜国外的月亮是圆的,只选合适的,不选对的,不再削足适履地盲目使用国外先进软件。但在很多大型行业和政府里,还存在一种舆论风向,就是选择国外先进软件后如果实施失败可以找到失败的借口,“已经是选择了地球上最好的公司了”。我觉得应该形成一种新的舆论导向,那就是选择了自主创新的国产软件时候,要允许失败,盲目高价引进国外软件失败的要予以一定的谴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落地生根。
部分技术热点回顾与展望
协同:2005年炒得太火,好像把什么都能协同起来,各大厂商炒的又都不一样,以致一方面大大吊起用户的胃口,希望协同软件能把它的各方面应用都给集成和协同起来,另一方面协同本身的需求界定和范围又不明确。导致实际的软件最后达不到客户的期望值,陷入无边无际的集成和个性修改中。在本年度协同金字招牌慢慢褪色为OA软件。
Eclipse:Eclipse开源社区是越来越火了,从Eclipse的技术架构体系来看远远超越Visual Studio 2005。但IBM雄心不止于此,不光是要在开发工具上做文章,还要做一个应用软件运行的胖客户端平台,不但能在Windows平台还可以在Linux/Unix平台上跑。让客户端软件以后不在乎是否使用Windows,以摆脱微软操作系统的束缚。从效果来看,IBM在Eclipse上做的不开源软件,比如Workplace等产品与开源的部分在架构/易用性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且价格昂贵,和Office/XP很难抗衡,不如也开源。
互联网化/移动化:包括3G预演和Web 2.0兴起,代表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俱乐部和社区的兴起,在将来,将会有更多的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结合。特别是结合了3G技术的互联网也将成最大的代理和中介机构。试想一下,我们初到一地,用手机上网一查,就知道现在什么地方,附近有什么合适的宾馆,有什么最喜欢的川菜餐馆……
越来越多的商业化软件将搬到服务器上运行,八佰伴、XToolsCRM在国内已初步站稳脚跟,阿里巴巴也在秘密研发在线CRM系统。不仅仅是商业软件,政府的公文、审批系统也有这个趋势,中山大学研发的电子政务平台就供广东偏远山区政府租用。
从2006软件及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软件业必将雄起,理由如下:
其一、中国内需庞大,总有一天中国的经济会赶上美国,而中国的应用软件需求订单也一定会超过美国。有订单就能养企业,而中国的订单市场之大,足以养活很多个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出来。
其二、中国有最复杂的需求,从艳阳高照的沿海到白雪皑皑的北方,从富甲一方的江浙到戈壁漫漫的西北,需求差异非常之大。如果这些客户的需求都能满足,那就几乎能满足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客户需求。再者中国的人数很多,系统在大数据量方面性能方面要求非常高,这在欧洲那些小国是见不到这种要求的。因此,老外做的东西往往很难应付中国的环境。
其三、中国有吃苦耐劳的员工,中国的员工往往都较能吃苦,在这几年里每周工作六七天,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家都能无怨无悔的坚持下来。这在不工作也不愁吃不愁穿的西方国家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其四、中国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中国人最多,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已居世界第一。人多且劳动力成本低,而软件公司没有什么固定资产,劳动力成本低就意味着更有竞争力。
其五、是中国人聪明。犹太人的钱袋中国人的脑袋,聪明程度自不必讲。聪明人搞软件是最擅长的。而中国的软件业也聚集了一帮聪明人中的聪明人,关键是一堆聪明人聚集在一块怎么发挥团队效应,怎么去掉浮躁和虚夸,怎么踏踏实实的把产品一步步改善提高,包括在软件开发团队管理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其六、是投资环境良好。从投资的硬环境来说,政府对软件行业加大力政策性支持力度。中国正成为下一个风险投资的热点,其中包括外包、互联网、管理软件、网游等领域。如同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一样,必将再造就一大批软件新星。
2006年,全面拥抱Linux
2006年,Linux内核的开发步伐渐渐缓慢下来,趋于稳定状态。Linux内核及其周边工具是实践GPL v2规则的坚固堡垒,有一批称为“Linux死硬分子”在护着它,他们不为任何商业利益所诱惑。但是,这批人心里懂得一个道理,他们个人“生活富裕”,其根本原因乃是Linux最终能够实际应用。如果Linux只是一堆优美的代码作品,虽然精妙无比,但却无人问津,最后只得束之高阁,不了了之。
十年前,有个企业家看出一个经商门道:把Linux及其周边应用程序“打包”,为Linux好奇者(当时还称不上是“Linux用户”)提供方便,可以换得一些收入。“方便”能不能卖钱?因为,“方便”里面并没有软件知识产权。这位企业家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红帽公司的奠基人Bob Young。如今,红帽公司成为世界开源软件的“领导厂商”,连续3年被《IT洞察力》评为“世界最有价值的企业”。红帽创业史堪称现代软件业的一个奇迹。
今年,10月25日,世界第二大软件巨鳄甲骨文(Oracle)突然宣布:支持红帽的Linux经营模式,事先也不与红帽通气,也卖“方便性”。当然,现今“方便性”不说了,美其名为“技术支持服务”。甲骨文“方便性”报价只有红帽的一半。甲骨文的这一举措,震动业界。甲骨文全面拥抱Linux业务,一把揽过去,使得Linux内核的开发人员也没有脾气,甚至红帽公司还说“这是Linux的胜利”。甲骨文的这一举措,进一步证明了“软件就是服务”(所谓SaaS)的魅力。
10月25日,甲骨文盯住了红帽Linux业务,时间过了不到一个星期(11月2日),微软也突然宣布与Novell结盟,插手Linux业务。仿佛在一夜之间,Linux就成了一个香饽饽。为什么,世界软件巨鳄都纷纷插手Linux业务?根本原因是世界范围内的广大用户心里面喜欢使用Linux。十分明显,纷纷插手Linux业务的直接理由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用户的选择偏好。试想,Linux内核及其周边的应用代码公开、性能优异、使用自由、费用为零,为何不会讨人喜爱?
从今以后,我们应该怎样看待Linux?当今,随着虚拟化技术的兴起,一个(组)CPU驱动同时多个操作系统,运行多个应用程序,充分发挥CPU所潜在的计算能力,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 Linux与Windows“相伴”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微软拥抱Linux(Novell心甘情愿,红帽严词拒绝)是不得已而为之。从此,Linux?后面的那个问号,没有了,反而要加上“OK”两个字母。
在我国,情况与国外相比略为不同。一句话,Linux的热度不够。我国全社会没有把真正的FOSS(自由及开源软件)理念树立起来,软件私有观念仍然盛行。人们不想(不愿)谈论FOSS问题。软件企业喜欢“闭门使用”Linux技术,对外不敢声张,深怕别人瞧不起(没有自己的创新技术)。政府主管部门,对挂名Linux的项目,投入不少钱,多数不见实效,等于打了“水飘儿”。开源开发模式都搞不明白,谈何开源经营?在我国,全面拥抱Linux,还有待时日。关键问题是(开源)软件服务业摆不上(政府部门)议事日程。急功近利,心情浮躁,是我国软件业的一大特色。明年,世界软件业,路在何方?
未来属于动态语言——2006动态语言发展评述
在今天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身为开发者,眼光比技术更重要。缺乏眼光的人,着眼于小,为细枝末节的所谓“创新”不惜肝脑涂地,赴汤蹈火,而面临真正变革时,或坐井观天,守旧拒新,或畏畏缩缩,裹足不前。具备眼光的人,着眼于大,平时稳扎稳打,不为世间纷繁所扰,一旦时机出现,则能抛却门户之见,枝节之争,以过人气概投身变革,成就自己的事业。这前后两者的差距之大,其实全在于对大趋势的把握上。
回顾IT技术不长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每当重大变革发生的时候,在技术圈子里总是存在激烈的争论,总有那些着眼于小的人站在细枝末节上对技术变革本身表示质疑甚至否定。当关系型数据库和SQL语言把数据管理的繁琐工作从开发者和操作者身上解放出来的时候,有人抨击关系数据库性能低下;当微软开始用C语言开发PC应用程序时,汇编语言的拥护者轻蔑地说,只有汇编语言才能发挥PC机的全部能力;当Web进军企业计算时,一大批专家跑出来抨击HTML界面的呆板和HTTP协议的缓慢和幼稚。然而,所有这一切抱怨、质疑和信誓旦旦的否定,都被技术发展的大潮无情地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原因很简单,所有这些声音,都是着眼于小,着眼于私,一叶障目,而不见IT技术发展的大势。IT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永远都是要更快,更简单。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动态语言,结论就异常的清晰。在今天这个时代,动态语言代表着更快更简单的技术大趋势,因此它将必然成为未来构建软件与互联网技术的主角。回顾2006年国内外动态语言的发展历程,也恰恰能够印证这一点。
Ruby:发现宝藏
Ruby的意思是“红宝石”,就是那种能发出激光的石头。而Ruby on Rails则是刚从矿里挖出来、还躺在铁轨上的翻斗车里、没来得及运出去的、能发出激光的红石头。要是我站在矿井口,看看阳光下红彤彤的一堆,再看看黑乎乎的洞口,我一定会贪婪地想,好家伙,那洞口里面还有多少这样的宝贝!我不知道David Heinemeier Hansson是不是有意为之,但是他给自己发明的那个轻量级的Web开发框架命名为Ruby on Rails,无论如何带有隐喻的意味。
如果说2005年人们发现了Rails,那么在2006年,人们通过Rails发现了Ruby宝藏。当Rails刚刚火起来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不过是Rails有个好想法,在其他语言里同样做得到。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使用其他的语言、特别是静态语言,想要构造类似Rails那样的框架就算不是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难。再看到Rails社群风起云涌,Rails发展一日千里,连竞争的心都没有了。最后人们不得不承认,Rails的威力很大程度上来自Ruby。于是在2006年,我们看到整个Ruby社群开始快速的发展。
首先是越来越多的旗帜性人物转向Ruby。除了前几年就已经大量使用Ruby的鲍勃大叔Robert C. Martin,ThoughtWorks以Martin Fowler为首的面向对象大师们今年也开始在公开场合宣传Ruby。《编程珠玑》作者Jon Bentley、Lisp元老Paul Graham、C++网络编程领袖Steve Vinoski等资深专家尝试Ruby以后也赞不绝口。著名的J2EE技术专家Bruce Tate更是干脆就直接号召企业转向Ruby。就连一直挺Python反Ruby的Think in系列作者Bruce Eckel也改变态度,开始研究Ruby。老牌的Ruby专家如Dave Thomas、Andy Hunt、Chad Fowler、Hal Fulton、David Black今年也非常勤奋地工作,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高水平程序员转向了Ruby。
不过在Ruby社群里还是年轻人打天下。David H. Hasson还是地球上最炙手可热的黑客,Geoffrey Grosenbach紧随其后。来自ThoughtWorks的Obie Fernandez正在帮助Addison Wesley主编一套高质量的Ruby图书,而另一个叫做Mauricio Fernandez的家伙在不长的时间里贡献了一大堆让人惊叹的东西,用200多行Ruby代码编写了一个全文搜索引擎,虽然简单,但是跑起来飞快。比DHH还年轻的Ola Bini一加入JRuby开发组就几乎重写了语法分析器。正是这些新生代高手掀起了Ruby的创新大潮,也推动了Ruby的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底,Ruby在TIOBE全球编程语言排行榜上激进9位,位列第11名。
Ruby的快速发展当然引起了大公司的关注。Sun聘请了JRuby开发团队,Microsoft聘请了RubyCLR开发者,IBM直接推出整合了Ruby on Rails的DB2 Express-C,种种迹象表明,Ruby即将走上前台。
然而,Ruby也有脆弱的一面。其解释器实现得相当简陋,“十五年来所有的虚拟机新技术一概没有包括”。同时,其核心代码又过于复杂,很少有人能够参与到Ruby核心的开发之中。其结果是,Ruby几乎是当前流行语言中速度最慢的一种,而且还很难改进。年中围绕Joel Sposky的一篇文章,掀起了对Ruby执行效率的大讨论。其结果是, Ruby社群一方面有力地反击了对Ruby的攻击,另一方面也深刻认识到,语言基础设施是Ruby的软肋。因此,临近年底的时候,Ruby社群掀起了建设Ruby基础设施的讨论。包括YARV和Rubinius的新一代Ruby虚拟机都在建设当中,而将Ruby移植到JVM、CLR、Parrot和Strongtalk的努力也已经付诸实施。
Ruby社群已经比两年前壮大了很多倍,人们完成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积蓄的力量更令人期待。我们可以相信,Ruby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Python & PHP:稳步向前
Ruby的高速发展持续了两年,但是至少到现在为止,其真实地位与Python和PHP相比,还相距甚远。事实上,2006年的Python和PHP虽然没有Ruby那么引人瞩目,但是它们也在扎扎实实地进步。
Python今年推出2.5版本,并且给Python 3.0(之前叫做Python 3000)最后确立了时间表。整个Python社群已经十分成熟,对于Python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形成了高度的一致。Python的语言基础设施也非常成熟,性能上的优化工作已经相当充分,整个社群稳步向前,透射出成熟、自信与智慧。
在企业领域,Python实际上走的远比Ruby快。由于Google、NASA等大型组织大量应用Python,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更多的企业开始从Perl向Python转移。基于Python的轻量级Web开发框架Django,已经被应用在很多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之中。然而这一切都似乎是悄悄进行的,没有Ruby的锣鼓喧天。也许Python的气质就是平静如水。
微软以开源的形式推出了IronPython,不久之后又推出了IronPython for ASP.NET。这不但对于Python社群是个大事件,对于.NET社群同样是大事件。是否IronPython能够掀起.NET的动态语言时代?微软会怎样对待这个亲生的外姓子?且拭目以待。
对于Python社群来说,今年的进步其实是可喜可贺的。但是在舆论上,Python今年完全被Ruby压倒。尽管Python社群似乎更喜欢踏踏实实、闷头前进,对于Ruby的挑战基本上不予回应。但是坦率地说,长期下去,局面对Python会变得不利。
相反,PHP社群面对挑战的反应就比较激烈了。PHP已经以自己的成熟、直接、高效称谓公共互联网上最流行的Web开发语言。在2006年,这个优势还在扩大之中。就冲这一点,PHP也足以笑傲江湖了。但是,由于PHP最初设计上的过分简单,在“意识形态”领域,PHP一直被认为是进取空间不大的语言。在过去的几年里,PHP的核心开发者们在极力改变这种形象,他们给PHP 5加入了面向对象机制,也开发了一系列大型的框架设施。但是,主流的PHP开发者似乎并不关心这些,仍然继续用最质朴的方式开发一个个稳定高效的站点。这究竟是PHP之福,还是蕴含着潜在的危机?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
其他语言
最老牌的动态语言Perl,至今仍然在使用率上遥遥领先,但是由于Perl 6发展的不力,以及Perl本身比较难以维护的缺陷,Perl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在论坛上,人们还是关心Perl 6什么时候能够出来,给Perl的明天带来亮色。
Perl的情况多少让人有些慨叹,然而与之相比,JavaScript的“咸鱼翻身”则令人大跌眼镜。JavaScript以及其变体如ActionScript家族很有可能将成为最流行的动态语言。事实上,JavaScript的语言设计、基础设施和工具存在一些不足,使用的人很多,但是喜欢这一语言族系的人则相对很少。但是不论是否讨人喜欢,JavaScript却注定流行,原因很简单,因为浏览器能够执行JavaScript,而PC端浏览器的普及率接近100%,这是Java、.NET无法相比的。AJAX的兴起给JavaScript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而Flash平台又选择了ActionScript作为脚本语言,种种利好,使得JavaScript成为当前最炙手可热的技术之一。预期在未来的两年之内,这种局面会继续。
结语
与前几年不同,2005-2006年的技术大事几乎都围绕动态语言进行,从AJAX的兴起到Ruby on Rails的爆发,从Web服务到大型服务器农庄管理,到处都闪着动态语言的身影。技术大趋势已经非常明晰,规律注定再次发生效力。正如一位著名技术博客所说,未来属于动态解释性语言,对于所有的开发者来说,这就是发令的枪声。
Web技术交锋2006
16.5亿。相信每个从事Web开发的同行现在都不会这个数字陌生。10月9日,Google用价值16.5亿美金的股票买下了YouTube.com。对于所有怀揣Web 2.0梦想的从业者,这起并购案如同一支强心针,大家仿佛又看到了一夜成名或者一夜暴富的机会。
从Web开发者的角度回顾2006年,首先出现在我们记忆中的是AJAX。从技术层面上说,这个词是“AsynchronousJavascript And Xml”的首字目缩写。但对于更多并不关心什么是“异步”、“Javascript”或者“XML”的网站用户来说,AJAX更大程度上意味着“Making Browsers Suck Less” ——就像Gmail那样,在HTML页面上提供丰富的交互能力。Web 2.0的一大特点是“用户创造内容”,更便利的交互就意味着用户的创作热情更能得到鼓励,所以AJAX成为Web 2.0的特征之一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说AJAX是2006年的热潮并非空穴来风。在Amazon发布的“2006年最受读者喜爱的计算机及网络类图书”列表中,一本《AJAX in Action》高居榜首——负责翻译其中文版《AJAX实战》的AjaxCn.org也是国内实践与推广AJAX的先驱。紧随其后的是一本《精通CSS》,同样与Web开发有着莫大的关系。而随着Prototype、Dojo、script.aculo.us等一批AJAX框架的成熟,以及一批AJAX图书的问世, AJAX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成熟可靠的技术——或者说,成为了Web开发者们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Web 2.0的实践家们一直相信着“长尾理论” ——所谓“畅销”,在市场的统计图表上,其实只占前面的一部分,而在“头部”之后,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将长尾上所聚集的商业潜能进行加总,威力往往轻松超越畅销榜上的前十名。不过这条长尾巴可不是那么容易抓住的:利基市场的消费习惯此前几乎没人关注,更遑论深入调研,所以网站的经营者更多的时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从一个模糊的理念入手,从一个简单的beta版本开始运营,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调整网站的功能乃至经营模式。
这正是Ruby on Rails大受青睐的原因所在。很多人在接触Rails之后的第一感觉是:它能够很简单地开发Web应用。不管使用Java还是.NET,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开始深切地感到:这些“大一统”的技术平台虽然适用于企业级开发,在面对互联网应用时却多少有些力不从心。就在此时,Rails从天而降,而且它要简单得多。但光有简单是不够的。很多开发真实网站应用的专业软件开发者深入研究了Rails,并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快速开发网站的工具——它融汇了大量Web应用开发的知识,这些知识从根本上降低了Web开发的门槛。
譬如说,所有的Rails应用都采用了“模型-视图-控制器”(Model-View-Controller,MVC)架构。Java开发者都很熟悉MVC框架,例如Tapestry和Struts。但Rails把MVC贯彻得更彻底:当你用Rails开发时,每一块代码该放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定之规,代码之间都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交互。从一开始,Rails就已经帮你准备好了应用程序的骨架,即便还没有编写任何一行应用代码。同样是MVC框架, Struts也允许你实现各种各样的功能,但那只是“能力”,却不是“知识”。
即便在J2EE世界,也有很多开发者曾经尝试把经验揉合到框架设计中,但Java语言本身的静态特质使得人们不得不借助XML来描述大量信息——说得俗点,Java程序怎么写都是Java程序。而Rails采用了Ruby语言。Ruby很简洁,却又不致简练得难以理解;而且Ruby的语法非常灵活,开发者甚至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出自己的语法。使用Ruby,你可以自然而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因此Ruby程序很容易编写,而且放上几个月之后也很容易读懂——这是非常重要的。
开发者们还会在Rails中发现另一件事:这个框架的背后有一套完整的哲学支撑。Rails的设计始终遵循两个核心原则:DRY和惯例重于配置(convention over configuration)。DRY也就是“不要重复你自己”(Don't Repeat Yourself)的缩写:系统中的每项知识只应该在一个地方描述。借助Ruby的强大威力,Rails实现了这一目标。在Rails应用程序中,你几乎不会看到重复的代码,每件事情都只需要说一遍——你只要在符合MVC架构惯例的某个地方说一遍,以后就不必再重复了。用惯其他Web框架的程序员大多有这样的经历:只要对数据库结构做一点点修改,就必须同时修改好几处代码。对他们而言,DRY的哲学不啻是一大福音。惯例重于配置也同样重要。
在2006年里,国内的一批Web 2.0开拓者跟随着37Signals等先行者的步伐,开始了对RubyonRails的尝试。包括书签网站“顶啊”(http://dingr.com)、日程安排网站“易做”(http://www.ezuo.com)、Iease (http://www.iease.com.cn)和“发生网”(http://www.8sheng.com)、文件存储网站51dir(http://www.51dir.com)、相册网站Soopie (http://soopie.com)、团队协作网站Trikr(http://www.trikr.net)等一批新兴网站在内的中国web 2.0创业者们选择用Rails来开发自己的网站——也许你可以说我们提到这些名字仅仅是因为他们采用了Rails,但这又何尝不是他们能够在这个残酷的世界得以生存发展的原因呢?
JavaEye是国内著名的软件开发技术站点,其2.0版本也采用了Ruby on Rails开发。在接受InfoQ网站采访时,JavaEye的站长范凯表示:相对于传统的J2EE技术平台,他的开发团队采用Ruby on Rails获得了至少5倍的开发效率提升,JavaEye 2.0网站能够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上线便是明证。但范凯同时也指出,这种高效率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同时也是对团队的挑战——如何充分发挥Rails的开发速度,如何在高速度下保持团队成员之间、团队与客户的紧密协作,都是他们面临的新问题。说得直白一点,Rails让这支团队变得如此高效,如何让开发过程和管理制度不致成为这支高效团队的绊脚石,这本身就是软件工程从未遇到过的挑战。敏捷方法提出了一套基于快速迭代的实践指导,但对于熟练掌握Rails的团队来说,有很多问题就连敏捷方法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换句话说,敏捷方法只是Rails开发者的基本条件。
尽管如此,Rails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给“开发Web应用的难度”这件事情划下了一条线。从此以后,不管来自微软、Sun、IBM还是BEA,任何一个新的Web开发工具都必须至少具备与Rails相当的效率——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新工具开发网站所需的时间比Rails还长、代码量比Rails还多,它就会被挑剔的网站开发者们直接抛弃——或者干脆就不会出现。而在另一方面,对于开发者和创业者来说,开发一个网站的难度再也不会超过Agile Web Development with Rails书中的示例,这不啻是一大福音——也是一大挑战,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想给大家看另一个数字:160——目前中国共有大约160家视频网站,大多是在模仿YouTube.com的模式。新技术能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交互体验,也能大大提升创业者的开发效率,但没有办法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2006年,Web 2.0的热潮让很多人重新做起了网站创业梦,包括AJAX和Ruby on Rails在内的新技术帮助他们实践自己的梦想,在此我祝愿他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长尾巴,祝他们都能梦想成真。
Java2006的机遇与挑战
2006年,Java领域里的重量级事件纷纷呈现给业界,有些已经让我们期待已久。
Sun公司在今年11月正式宣布Java的开源,包括了JavaEE,JavaSE,JavaME, 这应该是2006年里Java领域最重要的事。大家最关心的License不是人们事先猜测的CDDL,而是Linux使用的GPL,这使得Linux+Java的发布不再有障碍。两强联合后,受冲击最大的将会是微软的.NET平台。也许2年后,.NET也会某种程度的开源,而Java也会继续沿着平台的方向发展,介时大家或许会看到C#或VB写的程序可以在JVM里运行。
就象有多个Linux的发行商一样,将来也会有很多个Java的发行商,IBM、 Oracle、SAP会是先行者。兼容性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不能通过TCK的测试,那些变异的JDK的实现将不能使用Java的品牌和Logo。
Java的开源会有力地扩大其市场,也会壮大Java社区,从而使Java的发展速度更快。最终用户,ISV和开发人员都会从这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加快的过程中受益。TIOBE世界编程语言排行榜上,在2006年12月,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Java,后面分别是C,C++,VB,PHP。随着Java的开源,相信这一地位在未来的几年里不会受到挑战。
经过了近一年的Beta测试,Java SE 6在12月正式发布。产品的名字从老虎(Tiger)变成了野马(Mustang),意味深长。Java SE 6的主要目标是简化开发过程,和更好地支持Web服务的开发。在简化开发的方面,实现了5个JSR, 最主要的三个是:
JSR 223, Scripting for Java Platform, 脚本语言在开发Web2.0和AJAX时越来越流行, 如何在Java程序中和脚本互操作十分重要。JSR223是一个脚本框架, Java SE 6实现了这个框架, 在运行时可以利用脚本引擎来执行脚本程序。Java SE6中还缺省提供了一个JavaScript的引擎。
JSR 199, Compiler API, 这允许Java应用程序在运行的时候编译Java的源代码, 其实这也是在进行Web服务开发时比较普遍的需求。
269, Annotation Processors, 这是对Java SE 5引入标注的延续,可以更好地支持模版代码和自动生成。
Java SE 7在功能上几乎是SE 6的克隆,将会在明年的4月份发布,不同在于SE 7的源代码是按GPL的License开放的。SE 6的源代码最终也会在GPL的License下开放,但目前还不是。
在Web服务的支持方面,不仅有JAX-WS(Java Architecture for XML-Web Services)2.0以及JAXB(Java Architecture for XML Binding) 2.0. 还有Streaming API for XML(StaX),它提供了一个双向API,这个API可以通过一个事件流来读取或者写入XML,其中包括跳过某个部分,然后直接关注与文档中的另外一个小部分的能力。
期待已久的Java EE5在今年的Java ONE期间发布,其主要目标是简化开发。在部署方面,标注取代了部署描述符,从而使部署过程得到了简化。EJB 3是JavaEE 5中最重要的一个特性,为了简化开发者的工作量,把一些工作转给容器来实现,让开发人员写更少量的代码,从而使开发工作更加轻松。比如说定义和实现一个EJB说要使用的类和接口都减少了,JNDI的查找也变简单了,EJB的部署也不需要定义部署描述符了。
持久性API也是Java EE5新引入的特性,主要功能包括:POJO实体,OR映射,分离的实体,命名查询,简单的打包规则,EntityManager API。
尽管Java EE5的目标是让开发更简单,但是请不要忘记JavaEE的设计目标,它必须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平台。在Java EE5平台上进行开发的继续简化,要依靠框架和开发工具来完成。
Java不单单是Sun的Java,特别是在Java EE领域,IBM、Oracle、BEA、JBOSS、 TmaxSoft,此外还有国内的金蝶,都是这一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纷纷背书支持Java EE 5,成为支持Java EE市场继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些公司在Java EE5发布之初就表示即将或已经在他们的产品中支持Java EE5。
Hibernate、Spring、Struts这些框架还将继续发展,为大型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指南,然而不会放入JavaEE的规范中去。这些框架会和IDE集成到一起,让开发团队在烦琐枯燥还容易出错的开发过程中得到解脱。
JBuilder在2006年初的悄然退场,让Java开发工具的战场是只剩2个重量级的选手:Eclipse和NetBeans。其实这两个产品已经不是简单的IDE了,插件模式的支持,让它们变成了一个功能复杂的开发平台,包括了软件工程,多开发语言的支持,调试/测试,还有性能分析等。Netbeans加快了追赶Eclipse的脚步,其最新产品NetBeans 5.5表现出来的优异特性,以及在插件上的大幅跃进,让这两个工具的市场份额变得更接近。其他一些开发工具由于其特有的品质,仍然会吸引相当多的追随者,比如Intellj。
2006年的Java ONE期间发布的JSR 248标准,让Java ME平台跃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是一个集大成的JSR规范集合,包括了MIDP 2.0和CLDC 1.1,还有无线消息、蓝牙、多媒体、2D/3D、PDA、SIP、Web服务、支付、安全、位置服务以及国际化支持等功能,总共17个JSR规范。这远远高于JWTI标准所定义的功能,符合了手机功能快速增强,以及3G时代到来的潮流。考虑到从JWTI跨越到JSR248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且考虑到不同的市场定位,JSR248又分为几个子集合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Java ME的市场和JavaSE以及EE是完全不同的,其产业链中包括了手机制造商、移动运营商、ISV、内容供应商、最终用户等。Java ME的实现是靠手机制造商来完成的,但是运营商似乎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从一些国际著名的运营商积极参与JSR248的制订就可以看出些端倪。
SOA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可是企业的实施却比较缓慢,根据EvanData的调查结果,到2006年7月只有24%的企业在实施SOA,这说明在未来的几年里SOA的市场潜力巨大。JBI作为Java平台支持SOA的标准,已经得到多家公司的支持,并且在今年发布的Glassfish里可以看到一个实现,这就是OpenESB,它也是一个开源项目。IBM和BEA主导的SCA/SDO联盟,则更是一个超越了Java的标准系列。在2007年,JBI很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与SCA/SDO融合。
既然Java已经开源,有理由期待更多创新,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这些产品不会出现得太快,大概是在1到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吧,然而2007年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那些会在未来展现的灵动,就孕育在2007。让我们拭目以待。
2006数据库技术回顾与展望
自从1970年E.F.Codd博士发表那篇著名的论文(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以来,关系数据库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关系数据库理论早已成熟,而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却只是在完善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关系型数据库将会走向何方?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大家广为关注的话题。长期以来,关系型数据库一直向着容纳更多、需求更少、应用更高等方向发展。
数据库的发展方向之一
——容纳更多
所谓容纳更多,也就是将更多样的数据存入数据库之中,不断扩展数据库的存储能力。从早期的文本数据到现在的音频、视频数据,各类文档、非结构化XML数据等,几乎所有的数据都可以被存储在数据库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XML数据也只是数据库向存储更多方向发展的一个产物。
在2006年,数据库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事件是IBM发布了DB2 V9 Viper数据库版本,在这一数据库版本中,IBM引入PureXML支持,这意味着XML数据将以其自身固有的分层格式进行存储和查询;通过将原生XML带入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中,使得关系型数据可以和非关系型数据在同一数据库中并存,IBM期望通过XML数据的灵活性来弥补关系型数据库在这方面的不足。
而且依托于IBM的种种技术创新,新的XML技术和传统的以大对象方式存储具有本质的区别,这更被看作关系型数据库向传统数据库的一种回归。从这个意义上说,IBM在2006年引导了数据库市场的一时之风。
我们来看一些分析数据,根据Gartner公司的统计数据,在2005年,Oracle的全球市场份额为48.6%,IBM的市场份额为22%,微软的市场份额为15% (下表所示市场规模单位为百万美元,数据来自Gartner公司官方网站):
而根据最近国内统计公司易观国际的统计数据,在2006年第三季度,国内市场的数据库市场规模达到4.63亿元,具体份额分布情况为:Oracle占有39%,IBM占有26%,微软为17.8% (统计数据来自互联网)
如果Q3国内的统计数据基本准确的话,我们仅通过两个统计数据粗略类比一下比例份额:Oracle份额有所下降,DB2取得了一些增长;
那么这可能说明IBM的DB2 V9 Viper在国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的用户已经逐渐开始尝试这一全新的数据库版本。
伴随IBM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可能有用户已经向DB2倾斜;可是长期的趋势有待更全面的统计数据。
数据库行业的领先者Oracle在2006年并未发布新的软件版本,自2004年Oracle10g开始推出以来,Oracle一直在对这一版本进行不断修正,在2005年Oracle发布了Oracle10g Release 2版本;而在2006年,Oracle在服务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这包括使用Oracle自己的HTML DB技术重构了Metalink站点(Oracle的技术支持站点)、修改用户注册和激活方式等,在新的模式下,服务过期的用户将会无法访问Metalink的资源,而在此之前,服务过期的用户是可以访问Metalink获得文档资源或下载补丁的;据统计,这一修正已经促使了很多用户续签或再次购买Oracle的技术服务。所以我们猜测Oracle在2006年的营收方面仍然会有不俗的表现。
在2006 Oracle OpenWorld技术大会上,Oracle又一强势举动是宣布提供企业级别的Linux支持服务,并且很快发布了打上了Oracle Logo的Enterprise Linux,这也就意味着Oracle已经开始染指操作系统,强化并完善其战略布局。
自从Oracle随Oracle10g发布了群集支持软件CRS(Cluster Ready Services-Oracle的群集支撑软件)以后,大家一直在猜测Oracle进军操作系统的步伐,现在Oracle已经做出反映。
虽然Oracle在2006年并没有推出强势的数据库功能以抗衡IBM的PureXML技术,但是Oracle在完善战略布局,加强服务等方面的确取得了重大进步。在2006年Oracle最大的举措就是通过完善服务、升级软件来进一步稳固自己的市场。
数据库的发展方向之二
——需求更少
随着关系型数据库的不断成熟,数据库向着需求更少的方向发展。所谓需求更少是指数据库以更少的相对资源消耗、更高的性能运行,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库变得更加智能,维护和使用将更加简单。
在这一方面,Oracle数据库一直走在前列,从Oracle9i开始,Oracle一直致力于是数据库软件更加自动化,在这一原则的支撑下,Oracle不断实现了诸如自动PGA管理、自动SGA管理、自动段空间管理(ASSM)、自动存储管理(ASM)等等新特性,这些新特性切实降低了DBA的工作量,使得数据库的管理更加简单;而IBM DB2也一直在加强这方面的功能,IBM的SMART技术(Self-Managing And Resource Tuning -自我管理和资源调优)正是在这些方面的增强。在DB2 V9中IBM同样推出了一系列的自动化特性,包括自动数据库管理功能、自动统计数据收集等功能,但是这些特性相较Oracle而言是来之甚晚的,所以在2006年IBM主推的是XML这一重大改进。
根据Oracle公司在2006年10月举行的OpenWorld大会上公布的统计数据,自Oracle10g发布以来,仅有约一半的用户升级到Oracle10g,其他用户仍然维持在原来的版本运行;所以IBM的Viper能否得到用户的认可取得成功,还有待检验。
在2006年的OpenWorld大会上,Oracle展示了新的数据库版本Oracle11g(正式版本可能不叫这个名字),从公开的有限的资料看,在这一版本中,Oracle在易用性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增强。这包括最受瞩目的在线应用升级等特性,Oracle期待通过Hot Patching等功能实现Oracle数据库的无宕机(No Downtime)维护,Oracle所作的所有增强都是用户最为需要的。
一直以来,用户最关心的是XML技术的性能问题,由于在转换过程中,大量标签、标记的引入,XML会带来大量的冗余数据,从而影响性能,那么XML数据库的性能到底如何?我们可以从IBM官方的测试数据来获取一点直观的印象 :
IBM工程师通过一个测试场景对金融公司在线经纪业务进行建模。
处理器:IBM System p5 560Q, 8处理器的逻辑分区(LPAR), 1.5GHz频率
内存:32GB
操作系统:AIX 5L v5.3 TL04
存储:IBM TotalStorage DS8100
测试插入工作负载的结果
插入36,020,833个文档花费的总时间大约是160分钟,产生的平均吞吐量是每秒3770个插入。吞吐量随文档的大小而变化 :
· 订单文档(1K到2K)以平均每秒5320个插入的吞吐量插入。
· 帐号文档(3K到10K)以平均每秒1550个插入的吞吐量插入。
插入这两种文档的数据量速度都是大约每小时30GB。下图显示随着订单数量增长到300万个文档,订单插入的速度几乎保持不变(见表1)。
表1:订单文档的插入速度
测试查询工作负载的结果
查询工作负载随着CPU利用率接近100%,吞吐量曲线逐渐变平。最好的吞吐量出现在有150个用户的情况下,在CPU利用率为96% 时达到每秒5480个查询(见表2)。
表2:只读查询吞吐量、CPU利用率和I/O等待时间
测试混合工作负载的结果
混合工作负载最好的性能也出现在有150个并发用户时,吞吐量是每秒1980个事务(见表3)。
表3:混合工作负载吞吐量、CPU利用率和I/O等待时间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规模、设备性能大致估算出自己系统的性能指标。随着硬件系统的不断升级,性能也许不再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
通常我们认为,技术的进步有两种,一种是用户推动的变革、一种是由厂商推动的革新。前者为用户所接受是顺理成章的,而后者则会相对困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Oracle为用户所不断推动,而2006年,IBM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推动其XML新特性,至于结果怎样,也许只有时间能够告诉我们。
数据库的发展方向之三
——应用更高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完善,用户数据的不断积累,用户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在此之上,更高级的应用应运而生,这包括已经成熟的数据仓库应用、广为接受的商业智能(BI)应用、以及方兴未艾的SOA等。
当数据库能够容纳几乎所有数据之后,我们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快速获得我们需要的数据,这也就需要另外一项高级增强——面向搜索的增强或者说面向需求的增强——数据分析和挖掘。
微软公司2006年12月发布的Vista操作系统中,微软已经将搜索框加入到开始菜单的最初始位置,让用户最先接触到搜索,最快的找到用户的数据;2006年,Google获得了飞速发展,Google带给我们的最大便利就是快速的获取数据。
那么无疑,关系型数据库和相关应用也必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发展和完善。
微软2006年技术回顾
企业计算(Enterprise Computing)
2005年11月份微软发布了三个绝对重量级的产品:SQL Server 2005, BizTalk Server 2006和Visual Studio 2005。一个是集数据管理、数据挖掘、与数据报表于一身的数据平台;一个是用于信息转换与传递、异构系统连接、业务活动监控的业务流程平台;一个是包含.NET Framework 2.0的、适用于开发各种从桌面到嵌入式、从网络应用到富客户端应用的集成开发平台;再加上集成了Web服务、目录、证书、文件、终端、门户等各种服务以及.NET的应用服务器Windows Server 2003,微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企业级分布式计算平台。
要知道,对于全球大型企业每年IT采购这个巨大的蛋糕来说,微软仅仅占了1%-2%。所以公司业务仍然是微软整体业务的重中之重。近年随着微软服务器产品线的逐渐成熟与完善以及.NET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已经在采用微软.NET架构来搭建他们的应用系统。
在金融、石油、气象、医药、动画、网络搜索、科学研究等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数据为中心(data-centric computing)的大规模计算。2006年6月,微软静悄悄的发布了Windows Compute Cluster Server 2003(CCS)计算集群服务器。这个基于64位Windows Server 2003(x64)的计算集群平台是微软对高性能计算(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简称HPC)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Windows CCS可以让一个公司或单位用市场上廉价的刀片服务器搭建一个HPC环境。最近美国国家超级计算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 NCSA)用Dell的刀片服务器搭了一个共2048个CPU的集群。11月份这个集群在Top500(一个评测全球超级计算机的机构,网址www.top500.org)的排行榜上排第27位,它的计算峰值达到了每秒21万亿次。HPC平民化的时代就要到来了,说不定不久的将来稍具规模的企业或机构就可以很方便的搭建万亿次级别的计算机。
伴随着2006年初Visual Studio Team System (VSTS)的发布,微软这副华丽的企业计算平台变得更加诱人。
作为一名企业技术决策者,当你看到VSTS服务器产品和开发工具的介绍,你是不是有种感觉,而这种感觉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真真切切的心动呵。Tim O’Reilly在他3月份的一篇blog中指出,数据显示ASP.NET 2.0十分的火爆,与ASP.NET相关的技术书籍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3%,而PHP和Java则分别下降了3%和25%。当似乎所有的人都在谈论Ruby on Rails和AJAX的时候,企业需要赚钱,需要尽快上新的应用系统,以应对竞争,超越竞争,满足客户,而他们的程序员就要赶快到书店买.NET的书来恶补了。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虽然微软的软件算不上是世界上最艺术、最漂亮的软件,但微软的软件无疑是最实用、最方便的软件。微软始终如一的抱守着富客户端(rich client)、多样的用户设备、各项功能高度集成等理念,其目的就是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体验。2006年11月推出的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则再一次验证了微软用户体验至上的软件设计思想:清澈明净的图像界面,方便快捷的文档与应用搜索,智能无缝的网络感知与连接,安全稳定的操作环境,等等,无处不体现出微软对使用者的了解。与Vista同时发布的Office 2007在界面上义无反顾的抛弃了沿用了十多年的、固定菜单加工具条模式,而代之以一种功能菜单与工具按钮随着当前文档编辑任务的变化而动态改变的模式。当初Office 2007的开发人员发现,人们所希望Office 2003提供的新功能其实Office 2003已经有了(也许Office XP里早已有了),只是人们没有发现而已。所以他们根据对人们使用习惯的观察,将你在编辑文档的不同阶段最需要的功能直接展现在你面前,使你再也不需要去查帮助文档,或在复杂的多级菜单下漫无目的的搜寻了。
在病毒与恶意软件肆虐互联网、搞得中国网民苦不堪言的今天,“安全”绝对是用户体验的核心组成部分。然而,在软件开发中强调安全设计却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2000年Bill Gates为应对安全问题提出了可信赖计算(Trustworthy Computing)计划,公司上下组织安全技术培训,停下新功能的开发工作,而对所有产品共近亿行的代码进行逐行逐行的核查。2004年8月推出的Windows XP SP2基本上算是一个大版本升级,它极大的提升了XP操作系统的安全性与抗病毒能力。Vista发布的延期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公司在XP SP2上耽搁了太多的时间。Vista是微软研发队伍从2000年开始执行安全设计流程以来的第一个操作系统,其从头至尾严格执行了基于威胁模型的安全编程规范。限制普通用户级别,限制IE7运行于保护模式,防火墙,防钓鱼技术,防间谍软件,以及数据执行保护(DEP)、系统文件随机内存地址(Vista的X64版本)等防病毒及防远程系统攻击技术,如此种种使得Vista的安全性在XP SP2的基础上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不久前的一次高级开发管理峰会上,一位同事作了关于企业应用安全设计的报告,台下听众的反应寥寥,弄的他比较郁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软件开发的水平与境界:当大家还在忙于实现基本业务功能的时候,还有谁会像微软那样去关心软件的安全性问题、版本兼容性问题、界面一致性问题、功能集成性问题等等这些麻烦吃力又没有什么看点的事情呢?
Vista包含的.NET Framework 3.0中的WindowsPresentation Foundation (WPF)可以说是界面编程的又一次革命。第一次,WPF整合了应用程序界面、文档和多媒体的界面编程,包括2维和3维的图形,矢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等,使你能够不费力气的开发出更眩更酷的用户界面。XML Application Markup Language (XAML)语言的引入,使得界面的美工设计与界面的编程实现能够完满的结合起来。有了WPF,美工的工作更方便也更凸现其重要性了,美工与程序员的分工也会变得更明确。
Vista的开发者希望Vista达到的境界是”It just works”. 要让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没有感到在使用计算机,就好像一个人在使用筷子夹菜吃饭时并没有感到在使用筷子那样的自然。软件就是一个工具,如果你感觉到工具的存在,说明你没有能够完全关注于你手头的事情。如果一个工具用的很顺手,当有人问你对那个工具的评价时,你会说“It just works”(很好用!)。Vista是不是真的很好用,那只有由用户们来回答了。我有信心你是不会失望的。
有一个更加振奋人心的消息,一个让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应用的拥护者高兴的事情,12月份WPF/Everywhere (简称WPE/E)的第一个CTP版发布了。这是一个跨平台(目前支持Windows与Mac,x86和PowerPC芯片)、跨浏览器(目前支持IE, FireFox和Safari )的、简约版的WPF运行环境(runtime),它加载于客户端浏览器中,提供对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展现形式的支持。有了WPE/E,你的浏览器不仅能处理HTML,也可以处理XAML(是WPF所使用的XAML的一个子集)。WPE/E可以跟任何AJAX框架兼容(当然也包括ASP.NETAJAX),它甚至内置了对WMV, WMA和MP3格式的音视频的解码器,你在浏览器中播放WMV、WMA和MP3不需要Windows Media Player!
Live
2005年10月30日,就在发布SQL Server 2005, BizTalk Server 2006和Visual Studio 2005的前夕,Bill Gates给微软全体员工发了一个标题为“Internet Software Services”的备忘录, 由此吹响了微软向以Web2.0为特点的互联网服务进军的号角。其结果就是2006年微软以“Live”为品牌发布的一系列网络服务,其中包括将MSN Messenger重新包装的Windows Live Messenger、新的邮件服务、搜索、地图、新闻、Spaces等等,旨在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一个通用服务平台,就是所谓数字生活(digital lifestyle)。这些服务将覆盖身份、存储、通讯等等各个方面,其商业模式将是一种广告模式。该平台的核心技术将会是身份、搜索、以及广告支撑平台。除了在Windows Live大伞下的这些面向个人用户的服务以外,微软还有Office Live的一系列面向企业用户的服务,以及Xbox Live这样面向个人娱乐的服务,等等。
“Live”一词原先仅用于Xbox Live。Xbox Live是为Xbox玩家在网上实时的跟其他玩家一起打Xbox游戏的一个平台。而如今微软几乎所有的在线服务都冠上了“Live”大名(MSDN得以幸免),大有当初大家争相冠以.NET之名的势头。抛开命名不谈,微软这条巨型航母开始调整方向驶入互联网服务航道的事实毋庸置疑。微软内部从2000年开始展开了.NET运动——让每个产品都增加在互连互通方面的功能,采用诸如XML和Web Service等开放的标准,达到与其它软件特别是与其它异构系统的互连互通。2005年底Bill请来Ray Ozzie做CTO,并主持开展Live运动——每个产品都必须增加在互联网服务方面的能力,以互联网服务的形式提供其功能。
这里希望提醒注意的是Live并没有替代.NET, 它们是两件事情,.NET关注于软件之间的无缝连接,而Live关注于利用互联网提供多种方便的服务。.NET倾向于适用在企业应用场景,而Live倾向于适用在消费者市场。
小结
如果说2005年是微软产品的企业计算年,那么2006年就是微软产品的用户体验年。可以期待2007年将是微软的活力(Live)四射年。在新的一年里,广告平台、搜索技术、软件的服务模式、商业的广告模式,如此等等,对微软都是不小的挑战。但Bill说了,要搞软件这一行,就要能够不断的迎接挑战。有什么比不断挑战自己更让人激动的呢?
软件工程2006回顾
过去的一年,相对于AJAX、Web 2.0等火热的概念,“软件工程”略显平淡。实际上,发展到今天,已经难以用“软件工程”这四个字来表达“除了编码技能之外”的如此众多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尽量从方法、过程、工具、人几个方面来回顾。
方法
在2006年,OMG把UML升级为2.1,同时也接纳了SysML,使之成为UML的一个子集。SysML是系统工程的建模语言,目前主要应用在军事、汽车、航天、医疗器械上。SysML除了复用UML现有的能力之外,还针对系统工程进行了扩展,例如相当于Class Diagram变体的Block Definition Diagram,相当于Composite Structure Diagram变体的Internal Block Diagram,此外还添加了Requirement Diagram、Parametric Diagram等。
UML/SysML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特别是在嵌入式系统领域。象洛-马公司升级英国皇家海军的多任务“灰背隼”直升机、旋翼机平台的战术管理组件,意法半导体、飞利浦半导体用来做SoC设计,还被用来开发激光和喷墨打印机、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等。
Gartner也在2006年度的Emerging Technology Hype Cycle(新兴技术成熟度)报告中认为:应用架构和业务需求之间的映射会越来越直接,MDA(模型驱动架构)被认为是“有高影响力”的技术,它使得开发人员能够更多聚焦于业务规则、业务角色和业务交互。
但模型驱动开发的分歧也在出现 :UML vs. DSM。众多UML工具开发商和使用UML工具的组织寄望于OMG的MDA,而Jack Greenfield、Juha-Pekka Tolvanen等人则认为基于UML的模型驱动开发还是太过通用,开发生产率的跃升没有期望的高,需要再次提升抽象层次,用领域特定语言来建模,像微软的“软件工厂”就是很好的实践。这种争论和分化也是繁荣的标志,争论点已经不是要不要模型驱动开发,而是应该如何更好地模型驱动开发。这和UML出现之前的争论有了本质的变化,当时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方法学流派众多,而且不甚成熟,各自还有独有的术语和表示法,UML的出现实现了统一,在这个基础上往前迈进。
2006年,在Javaeye、Railscn等社区的推动下,Ruby/Rails在中国慢慢浮出水面。这个让开发人员更多聚焦于业务的快速开发框架,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不管其商业应用前景如何,必然会影响开发语言的发展趋势,其中精髓也会被继承和发展。就像Kent Beck所说,“我一直知道,总有一天Smalltalk会取代Java,我只是不知道,它会被叫做Ruby”。
异曲同工的是,Eric Evans提出的“领域驱动设计”思想,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讨论和研究。
过程
2005年12月,Martin Fowler更新了他在2000年7月写的著名文章《新方法学》。和5年多以前相比,重新列出的各种“流行开发过程”中,Highsmith倡导的自适应软件开发、Peter Coad倡导的特性驱动开发(FDD)被去掉了,添加上了“上下文驱动测试”(Context Driven Testing)、精益开发(Lean Development)、统一过程(Unified Process)等敏捷过程。
2006年,不再是争论UP好还是XP好的问题,一些其他的敏捷过程也开始引起注意。
这一年,Ivar Jacobson继续推进他的Essential UP(核心统一过程),他认为EUP是UP的演进版本,或者叫下一代过程(NGP)。通过卡片,把开发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但2006年Ivar Jacobson和他的公司在中国组织的活动确实没有2005年那么多。同一个源头出来的兄弟IBM的Rational Unified Process,现在以Rational Method Composer的名字出售了,新版本为7.1。
XP是最早介绍到国内的敏捷过程,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的XP系列书籍功不可没。今年电子工业出版社引进《解析极限编程》的第二版,反响远远没有第一版大。XP一代相当于程序员的宣言,XP二代则是Kent Beck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思考和调整后,关于极限编程思想更为成熟的解释,他几乎完全重写了整本书。用Kent Beck的话说,关于是程序员是宇宙中心的内容少了很多,更多的是谈程序员和编程工作必须处于业务环境中,他们需要成为正常商业世界中的一部分。
Scrum是Jeff Sutherland和Ken Schwaber在1990年代中期创立的一种敏捷过程。提到Scrum的消息经常会扯上微软,说微软内部有许多团队已经把Scrum作为根据用户需求准时移交高质量软件的一种方法,还有消息说Borland研发部门也使用Scrum来进行敏捷开发,所以Scrum在国内逐渐引起兴趣。其实微软在增量迭代开发的实践上早就以“每日构建”(daily build)的实践知名。微软的Windows Vista开发费用高达200亿美元,号称有史以来最大的软件工程,其中的过程是怎样的,必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兴趣。2006年在网络上流传的笑话——Vista的关机功能花了1人年,涉及到40多人——其实这个事情本身没有那么好笑,认真研究和学习人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大的东西怎么做出来的,会更加有意义。
这样看来,现代软件过程在内涵上实际上是趋同的,正如Ivar Jacobson所说,都可以看作是UP这个过程定义(PD)里面的一个实例(P),团队不能看着别人的P好,就想着拿来就用,必须要找到自己的点。从这一点上看,脱离团队和项目实际争论那一种更好,或者说“微软就没有用UP(XP…)”之类,没有太多意义。
像“正义”、“进步”一样,“敏捷”这个词一出世就抢占了词语的主动权,谁能说“敏捷”不好呢。而词汇本身并不代表一切,Google的开发人员Steve Yegge就在Blog中提出了“好敏捷”、“坏敏捷”的说法。《代码大全》的作者Steve McConnell在SD West 2006上也认为,敏捷过程以前注重个体和交互,现在却似乎更多关注过程和工具了。
工具
2月份,在Borland收购测试工具厂商Segue公司之后,宣布放弃包括Delphi、C++ Builder、C# Builder和JBuilder在内的IDE产品线。Borland分离出去的部分先是叫DevCo,11月份最终命名为CodeGear,又重新开始寻根之旅,恢复了给Borland带来辉煌的Turbo品牌。3月份Borland又收购了质量管理软件厂商Gauntlet。综合过去三年收购的BoldSoft、Starbase、Together、OptimizeIt、TeraQuest等公司,表明Borland下定决心抛弃IDE,致力于企业级市场,主攻ALM产品。
继2005年收购业务建模的领袖企业Popkin之后,2006年Telelogic又收购了嵌入式开发领域的竞争对手I-Logix,用它的Rhapsody取代原有的UML建模工具Tau的位置,这样Telelogic的ALM板块又多了一个强手。IBM在2006年收购了长期的合作伙伴BuildForge公司,把BuildForge在构建管理方面的技术整合到Rational系列软件中。
就像1980年代时Turbo Pascal的出现,创下了集成开发环境(IDE)这个品类。IBM、Telelogic、Borland等大厂商通过并购和放弃,打造出新的品类——应用生命周期管理(ALM)工具。
IBM、Telelogic、Borland这三家公司,正是Gartner报告2H06 to 1H07认为的三家领先的公司。Gartner估计IBM(Rational)获得了目前建模工具市场份额的50%,Telelogic和Borland分享另外30%,剩下的由其他厂商瓜分。
很多中小厂商的产品,象SparxSystems的Enterprise Architect(最新版本6.5)、NoMagic的MagicDraw(最新版本12.0)尽力向那些大厂商的工具看齐,热衷于及时地跟进,添加上各种新的特性:支持UML 2.1和XMI 2.1,支持SysML建模,支持生命周期的其他工具等等,而且价格要便宜到是大厂商的二十分之一(例如,RSA、Together的价格为数千美金,Enterprise Architect则为两百美金)。
Gentleware走的路线稍有差异,它的产品Poseidon for UML(最新版本是5.0),注意通过改善UML工具的用户界面来达到提升建模效率的效果。Poseidon通过下载方式来销售,目前已经有了超过一百多万次下载。
开放源代码的建模工具StarUML(Win32平台)、ArgoUML(Java平台)却处于停滞状态。StarUML没有发布新的版本,ArgoUML除了在8月份发布一个0.22版本来修正以前的Bug之外,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建模工具还注重和行业的结合。在这方面,Telelogic表现尤其突出。例如,Rhapsody和MathWorks的Simulink直接集成。把数学算法包含到Rhapsody环境中,形成一个混杂的建模、执行和代码生成环境;Rhapsody还有针对AUTOSAR(汽车开放系统架构组织)的开发包,助力汽车系统和软件的模型驱动开发;和UGS公司的PLM产品Teamcenter集成;和Zeligsoft的SDR工具CE 2.4集成等等。
建模工具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和Eclipse的集成,基本上所有的工具都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人
这一年,房价不断上涨,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开发人员市场越来越拥挤,就业压力增大,从CSDN人才频道和相关社区都可以感觉到,上面的帖子往往都是大热门,几百条回复的帖子过一阵就出来一篇。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上半年华为胡新宇因过度劳累去世和年底的上海程序员因不堪供楼压力跳楼的事件,希望大家多多保重啊。
在过去的一年中,笔者自己仍然像往年一样,奔走于开发团队之间,为团队提供UML相关的需求和设计技能服务,服务过的团队数量在今年超过了90家。此外,笔者还负责《领域驱动设计》、《Head First设计模式》、《应用领域驱动设计》等书中文版的审稿或者翻译。UMLChina也在变得越来越小。
在新年到来之时,借此机会向UMLChina的支持者,无论是四处奔走还是埋头苦干的开发人员,致以深深的祝福。
2006年计算机安全发展最新趋势
2006年,对于计算机安全而言,可以说是喜忧参半的一年。一方面,计算机病毒和间谍软件的攻击方式、范围和目的产生了一定变化,变得更加难以防范。而与此同时,操作系统和重要应用软件的安全漏洞仍然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主流的软件厂商针对最新的威胁也推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对抗措施。
病毒/间谍软件发展趋势
近几年没有出现过类似冲击波病毒一样的大范围的病毒爆发。这是否意味着用户比以前更加安全了?恰恰相反,病毒和间谍软件演变得更加危险!
2006年,病毒和间谍软件攻击目的和模式变得更具有针对性,即从大规模网络传播,向小规模受控传播变化。不再是以传播的速度越快越好,而是有意识地将传播的速度放慢,以延迟被安全软件公司发现的时间。从没有特定用户,向针对特定的用户群变化。不再是以感染用户的数目越多也好,而是有意识的针对特定的用户群(如地域,公司等),以降低被安全软件公司发现的机会。从没有特定攻击目的,向有特定的目的变化。不再是简单地想登上报纸的头版,或者是恶作剧,而是窃取用户的机密信息,如银号账号,密码等,以获取经济上的利益。
尽管安全厂商提供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是应该看到,对计算机安全的威胁在2006年仍然时时刻刻存在,切不能掉以轻心。
根据赛门铁克的统计数据,在最流行的头50类病毒中,有30类,即60%,都在试图窃取用户的机密信息。
攻击范围和传播途径扩大,以往病毒都指的是传统的PC系统上的病毒。随着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如POCKET PC等等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最近的一年中,针对微软的Smartphone平台和Symbian平台上的病毒种类在迅速增加。从2004年6月的第一个手机病毒开始,2006在移动平台上的病毒种类据统计已经超过200种。
病毒的传播途径,也从传统的通过电子邮件或网络漏洞,扩展到利用即时通讯软件,如AOL、MSN Messenger以及P2P网络。
2006年,越来越多的有害软件结合Rootkit技术,试图将自身的文件、进程、注册表等信息隐藏起来,已躲避反病毒软件和反间谍软件的监测。令人担忧的是,对运行于操作系统核心模式下的Rootkit,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方式监测和清除。
Rootkit ,这个词并没有权威的定义。可以理解为是一类工具软件,用于修改操作系统,以改变操作系统的表现行为。而这种改变,往往不是操作系统设计时所期望的。
Rootkit最主要的目的是用来隐藏系统的特定信息,如修改操作系统核心模式中的进程列表,使特定的进程无法被其他程序(如任务管理器)显示等等。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2005年10月曝光的Sony公司在XCP数字版权保护系统中使用Rootkit技术隐藏自身文件。
网络钓鱼(phishing)攻击增加,网络钓鱼即复制一个官方网站的主页,诱使用户输入个人的机密信息,如银行账号,密码等等。针对普通用户的网络钓鱼攻击数目2006年增加81%。
安全漏洞
2006年,一系列的操作系统和重要应用软件的安全漏洞被发现。根据赛门铁克的统计数据,上半年有2249个安全漏洞被发现,创了6个月安全漏洞发现数目的最高纪录。
若干严重的安全漏洞发现存在于Windows操作系统中。其中最为严重的当属MS06-001 WMF的安全漏洞。这个0-day安全漏洞可以导致在使用IE浏览器,电子邮件预览,或用大图标方式显示explore下的文件时被病毒感染。换言之,它具备了诱发大范围病毒爆发的条件。但是最终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就在于前面提到的病毒攻击目的和模式的变化。
Mac OS X和Linux同样也发现了严重的安全漏洞,例如苹果的Safari浏览器的安全漏洞和Linux的SCTP缓存溢出漏洞,均可以导致恶意代码被执行。因此,及时安装操作系统的安全补丁,是保证系统安全的必要措施。
基于文件处理应用软件的安全漏洞数目有显著增长。这是一个要引起重视的趋势,因为它反映出一个新的攻击领域。以下两类文件处理软件需特别注意 :
· 办公文件。微软的Office系统发现了系列安全漏洞,如MS06-048 (Powerpoint)、MS06-039(Onenote、 Project)、MS06-038(Word、Excel等)。
· 媒体文件。不管是Micromedia的Flash Player、苹果的QuickTime/iTunes,还是微软的WindowsMedia Player、RealNetworks RealPlayer等等,均发现有安全漏洞存在。
利用该类安全漏洞的攻击是通过社会工程手段(如电子邮件)来诱使用户打开相应文件(如一个Excel表格)。
SQL injection仍然是攻击数据库系统的主要手段。而互联网上数目众多的存在SQL injection漏洞的数据库系统,这也侧面反映出数据库安全设计的薄弱环节。SQL injection攻击非常容易执行,不需要有任何特殊代码。一旦被成功执行,轻则泄漏重要数据,重则可以导致整个系统被控制。因此在设计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数据库一定要注意。
浏览器被评为年度最不安全的软件。值得注意的是,基于Mozilla的浏览器(含Firefox),在2006年上半年发现47个安全漏洞(2005年下半年17个),数目超过微软的IE的38个安全漏洞(2005年下半年25个)。苹果的Safari也发现12个安全漏洞(2005年下半年6个)。浏览器的安全漏洞,也理所当然成为病毒和间谍软件传播的主要途径。
相关软件发布
计算机安全领域永远是矛与盾的对抗。针对病毒和间谍软件最新发展趋势,2006年主流的软件厂商也推出了一系列相应软件。申明这里对以下产品只是简单介绍,不会评测和分析优缺点。
· Windows Vista
Windows Vista是微软推出的最新的操作系统。它在系统的体系结构上,提供了许多新的安全特性。以下是几个值得注意的功能:NX保护和寻址空间随机分布(ASLR),用于防治缓存溢出。缓存溢出是操作系统最为严重的安全漏洞之一,例如冲击波病毒就是基于DCOM RPC缓存溢出漏洞来传播的。64位平台的安全改进,包括:所有的设备驱动程序都必须有数字认证,以及核心模式保护(Patch Guard),用来保证系统的核心状态不可被随意修改。这两个特性对有效阻止Rootkit意义重大。但遗憾的是它们不作用于32位模式。用户账户控制(User Account Control)。用户登录后的默认权限是非Admin身份,必须通过相应的UI才能将权限提升为Admin。通过限制用户的默认权限,可以降低一旦系统被侵入后产生的危害。例如Rootkit传播,往往需要在管理员模式下安装系统驱动程序。用户账户控制是Windows Vista中为了安全特性的提高,而不得不牺牲部分可用性的典型例子。它的具体效果,最终要看用户的接受程度。Windows Defender,用于清除和防止间谍软件。
· IE 7 and FireFox 2.0
新一代的浏览器IE 7和FireFox 2.0在2006年10月先后发布。对安全性能的提高都是它们的发布重点之一。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入了反网络钓鱼(anti-phishing)功能,浏览器会检测用户是否正在访问恶意窃取个人信息的钓鱼网站。
其余值得注意的特性有,IE 7的低权限模式。只在Windows Vista上有效。IE7权限低于普通用户程序,只能对文件系统的特定部分执行写操作,不能对高权限的其它进程操作。这样即使IE 7本身出现安全漏洞,其危害性也会降低。FireFox 2.0删除个人信息,提供了一个工具框可以方便删除各类私人的网络访问信息,如访问历史等。
· 其它安全软件
Norton Confidential 2007。这是Symantec今年发布的一个针对Online敏感信息窃取的产品。其中可以验证对流行的银行和购物网站的真实性,确认其是否是伪造的恶意网站。
Trend Micro Mobile Security 2.0。这是Trend发布的应用于无线领域的安全软件,提供了移动设备上的病毒扫描等。
以上两个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目前反病毒业界对最新的威胁所提供的相应保护措施。而Windows Onecare标志着微软开始正式进入反病毒领域。
总结和展望
尽管安全厂商提供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是应该看到,对计算机安全的威胁在2006年仍然时时刻刻存在。在新的一年里,可以预测以下趋势 :
· 病毒和间谍软件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趋势会延续。
· 病毒和间谍软件会继续向非传统PC领域扩展,例如可能针对新一代的游戏平台,PS3和XBOX 360。
· Windows Vista, IE 7和Firefox 2.0的安全特性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普通用户使用互联网的安全程度。但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软件系统,它们仍会存在安全漏洞。
市场迎接3G到来——移动领域2006回顾与展望
随着3G时代日益临近,我们能否为智能手机软件平台找到更简单实用的网络编程模型?围绕“用户无需自行安装软件”这个最基本的理念,对于嵌入式和移动设备上的运行平台需要进行重新定位。2006年,这些阻碍着移动与嵌入式系统发展的瓶颈虽然没有得到解决,但是却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今天的3G技术中,无论是TD-SCDMA、WCDMA还是CDMA-2000,其数据传输速率都已经可以达到384K比特,并逐步过渡到2M比特或更高传输速率,基本可以跟现在已经普及的家庭计算机宽带网ADSL相媲美。然而让用户感觉不到软件的存在,却是目前的智能移动终端始终无法做到的。尤其是在2.5G时代下,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嵌入式与移动系统代表了目前这个产业的发展状况。
Linux开源社区松散联盟:虽然近几年Linux因为其开放性而取得产业化工作的初步成功,同时也因为其开放性导致了许多应用软件间的兼容性存在大量问题,严重制约了移动增值业务的开展。2006年6月,摩托罗拉、沃达丰、DoCoMo、三星、NEC及松下等六大电信巨头表示,将联合成立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开发统一的Linux手机操作系统。在此之前,业界已经有了三家类似的Linux联盟:LiPS、OSDL、CELF等,来头也都不小。但越多人参与统一Linux,就越难实现统一。
美国微软的Windows CE操作系统和Windows Mobile平台的产业化模式:依托雄厚的资金实力,微软公司强力推行WinCE,十年磨一剑,1995年开发,2005年实现收支平衡,取得一定的市场成功。TDG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底的WinCE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已经达到17%, 2006年上半年接近21%。
欧洲的Symbian操作系统及平台的产业化推广模式:Symbian公司专注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技术开发,并对其提供技术支持。产业化推广由诺基亚、索爱、飞利浦等大股东直接承担。这种模式取得比较大的成功,TDG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底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已经达到51%,2006年上半年已经超过60%。
这些瓜分目前2.5G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系统正在反映出重要问题,软件与嵌入式及移动系统是分离的,对于用户来说,很难享受到简单、快捷以及廉价的服务。而未来的3G则将会重点面向这些问题,并通过让“软件作为增值业务”来充分提高用户的体验。为了完成这一使命,面向未来移动与嵌入式的平台,能否达到下列条件就成了能否把握未来的关键:
· 采用XML描述用户界面,并在XML中嵌入脚本语言,动态拼装增值业务构件运行;
· 使用URL对程序模块编址,按需从网络上加载网页、脚本、增值业务构件;
· 利用C/C++、JAVA等编译语言实现增值业务网络构件,并自动适配XML及脚本操作。
采用XML描述用户界面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后台门户网站广告和业务运营。使用URL对程序模块编址的好处是避免消费者维护软件安装、卸载之类的麻烦,便于运营商推广业务,支持增值业务的构件化生产,促进产业链的发展。为未来系统软件的开发带来全新的体验。
以上方向,面向消费类电子市场,对实现3C融合具有跨越意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市场,中国也一定会是世界上最大的数字电视市场。中国还必将是各类与手机、数字电视连接的智能终端的最大市场,以及与其配套的服务和网络的最大市场。只有在一个巨大市场吸引下,商业集团、科研院所、政府资源才能整合,推动划时代技术路线前进。
2006软件开发图书技术趋势晴雨表
时近岁末,又是点数收成的季节。去年年底和今年年中,我曾经应《程序员》杂志之邀,以本文同样的题目对全年技术图书做了两次总的评述,主要根据图书购买与技术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微妙互动关系(如果假设目前的技术图书出版和购买双方都比较理性的话,这种关系就是成立的),从市场数据总结出技术图书的市场表现和变化趋势,从中看出技术市场本身的变化趋势。
年中的一篇在今年9月曾经非常荣幸地在《程序员》杂志周年纪念活动中被作为精品文章之一放到了CSDN的首页。这也让我有机会了解到一些有典型意义的读者反馈。
有读者指出,语言的比较中C++没有考虑STL/ATL/WTL等库,而Java的框架有一大堆,当然显得吃亏。实际上,C++框架方面的图书要么是徒叹阙如,要么是销售一般,我的统计其实已经计入,但是帮助不大。
还有读者认为,现在读者可以从网上的资料学习技术,未必需要买书,所以从图书无法看出技术趋势。应该说,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确实对图书出版提出了挑战。但是,我所采用的方法是用同样的标准去比较互相有竞争性或者可比性的技术以及产品,与这一事实大致无关。毕竟,你不能说微软平台上的开发人员喜欢读网,而Java开发人员喜欢读书。而且,近来网上可以获得的各种主流开发技术的资源已经没有太大差距了。
当然,这种管中窥豹的方法,确实只能供大家参考而已。它所反映的是某种技术的相对关注度和需求。不过,我相信结合销售品种和销售量两方面,得出的结论应该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因为现在出版业已经比较成熟了。虽然肯定有被出版社忽视而存在实际需求的点,但如果对于某种技术,图书市场中出现了口碑不差的相关图书,却销售不佳或者昙花一现的话,由此推出该技术尚未进入主流的结论,应该是没有太大偏差的。
行文到此时,在网上Google了一下,惊喜地发现我的美国同行O'Reilly公司的CEO Tim O'Reilly最近也在其博客上发表了有关美国市场观察的更新文章。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结合美国的情况,来看一看各种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我的手头也得到了比前两次更加全面的数据,可以更有信心地进行评点了。
表1:编程语言类图书销售
编程语言
需要注意的是,表中数据所用口径与前两篇文章并不完全一致。一方面是入榜书目有所增加,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市场情况。另一方面是语言的数据中计入了相关的框架(因此Java在2005年就超过了C++)。同时进行了一些筛选,去除了明显是教材的图书,因为这一部分销售与技术市场的变化关系更加间接。其中最有意义的数据,是每月平均总销量,它反映了市场对该语言的总需求。当然,品种较少但单品种最高册数较大的语言,说明需求可能尚未满足。
从表中可以看出,总体上程序设计领域市场还是增长的。除Delphi由于厂商策略变化的影响有较大下降之外,其余均有两位数的增长。当然,这种增长基本上是出版社增加竞争品种导致的。从单品种效率来看,反而是C++和PHP两个子分类表现更好。
美国市场上,总量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太大变化。此消彼涨的趋势如图1。其中面积对应销售总量。颜色表示同比变化,颜色越亮,增长越多,反之下降越多。
图1:2005-2006年美国市场上各种编程语言的变化趋势(摘自Tim O'Reilly博客)
· 总份额上,Java处于第一,而且领先较多,但增长似乎已经变慢,而且新增图书表现一般。这与美国市场非常类似,当然,在美国市场,其市场份额虽然保持第一,但已经快速下降,幅度达到15%。
· C语言其次,增长惊人,不过主要反映的是谭浩强的超级畅销系列(加上习题集、上机指导等,每月在3000册以上,而且无法区分教材和零售)的变化,如果排除这一因素,剩余总量将与VB不相上下。值得注意的是,C在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甚至DSP开发方面的潜力已经在图书上有较多体现。
· C++第三,增长有限。不过,考虑到它的入榜品种增加较少,C++新书的表现还是不错的。美国市场C/C++总量虽然比较大,但同比下降了23%。
· C#无论增长明显,在最高销量方面也有了较大改观。在美国市场,C#图书大幅增长72%,如果再加上同时讲述VB.NET的书,总量已经超过了Java。
· 在脚本语言中,JavaScript的增长显然受AJAX驱动,而PHP的超常规增长和相对比较少的品种,同时反映出该语言的潜力和出版界对此的忽视。已经上市的两本RoR图书表现尚可,但是远不如美国市场受追捧,在国内也与AJAX的火热相差甚远。Python尚无专书出版。Perl图书无一上榜。在美国市场,脚本语言中除Perl下降23%外,其他均全面增长,最热的显然是Ruby 255%,Python 27%,PHP 11%, AJAX驱动下的JavaScript飙升152%,如果加上同为ECMAScript的ActionScript,它已经成为第二大开发语言。
数据库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将纯数据库和数据库开发图书区分开来。但表2中的数字仍然能够说明一定问题。SQL Server是毫无疑问的霸主,这应该符合目前国内的应用实际。毕竟中小企业能够用Oracle的少之又少。有些令人奇怪的是,图书没能及时跟进SQL Server 2005的发布,不过这也显示其中潜力巨大。如果除去PHP结合MySQL的图书,专门讲MySQL的目前只有一本上榜,且销售一般,这是反映了MySQL的现状还是出版界做得不够,目前还无法下结论。人民邮电出版社即将推出Michael Kofler的名著《MySQL权威指南》,也许会是一块很好的验金石。美国市场的大趋势与国内完全相同,冷热两重天, SQL Server 114%,Oracle下降3%,MySQL上升20%。
表2:数据库类图书销售工
操作系统
显然,Linux的总量虽然远远无法与Windows相比,但是增长上具有优势。不过,随着Vista的发布,这种局面有可能改变。在美国市场,Ubuntu Linux已经成为亮点,但国内目前尚无此类图书出版。
Web开发与设计
受Web标准逐渐深入人心、Web 2.0兴起和应用程序从C/S到B/S模式转移的大趋势影响,这一领域已经成为这半年乃至一年中真正的市场热点。将表4与前面已经提到的JavaScript、PHP的增长,以及下面将要列举的ASP.NET和主要Java Web框架图书的大幅增长相结合,这种印象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人民邮电出版社新近出版的《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精通CSS》和科学出版社的《CSS网站布局实录》刚刚出版就相继登上销售排行榜前列甚至榜首,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从表4中还可以看到,图书出版方面对Web标准的重视仍然不够,品种较少,潜力巨大。AJAX方面的图书已经从无到有,开始占据一席之地。不过,我半年前预测的AJAX图书的第二波至今还没有形成气候。人民邮电出版社的《Atlas基础教程》本来有相当冲击力,可惜出师未捷就遇到了Atlas的重大改版。不过,AJAX成为Web开发技术的主流看来已经成为必然,明年我们肯定会看到更多Java、.NET、PHP等各种平台和语言上AJAX技术实现方面的图书。
表3:操作系统类图书销售
表4:Web开发类图书销售
美国市场上,Flash、DreamWaver、ASP.NET(70%)等技术均全面大幅上涨,AJAX也已经成为重要的细分类别,还有大量图书在不断出版中。
其他细分点
从ASP到ASP.NET
去年年底,我们曾经说过:“既不好用也不安全的传统ASP从图书来看,居然还是主流……不过……ASP.NET的势头明显上来了,……改朝换代已经为时不远。”从表5可以看出,如今这一推断已经接近现实。今年出版的ASP相关图书并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只不过效率相对较低罢了。这当然一方面可以当作ASP生命力强的证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有些书出版得比较盲目。
表5:ASP类图书销售
表6:Java类图书销售
Java框架和工具的比较
与.NET平台上只是版本问题不同,Java世界曾经是群雄逐鹿的大战场,活力四射。不过,时到如今,硝烟已经散去,Struts+Spring+Hibernate+Eclipse的主流地位基本已经确立。我的同行们嗅觉还是非常敏锐的,以整合这几种工具为主题的图书已经开始拥挤起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Sun公司官方支持的却纷纷被边缘化。JSF、EJB、JDO和NetBeans(后二者没有相关图书入榜)均同病相怜。EJB 3.0也许是一个有所改变的契机。但总体而言,Java领域的潜力似乎已经不大。美国市场相关图书的出版已经进入停滞状态。
SOA
SOA也许是目前除了Web 2.0和AJAX之外热炒最烈的一个buzzword。市场上相关图书已经出版了两种,只有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Newcomer著作入榜,每月平均销量是70不到,显示市场接受度比较有限。这与国外的情况不大相同。看来这种集成性质的技术,也许还是不太适合国情。
未来会怎样?微软技术图书仍然是热点,毕竟目前公认的名著还有很多出版,成长空间很大。.NET 3.0技术相关图书国内是否会较快跟进,值得关注。AJAX和Web 2.0方面的图书可资挖掘的还很多。相关的点还有各种RIA技术,目前尚无图书出版。盖茨前不久有一个言论,说Web 2.0其实无新可言,真正的the next big thing应该是人机交互技术。个人以为,这是比较深刻的灼见。因为AJAX等技术问题解决之后,竞争的焦点将转移到用户体验上,也就是设计和易用性的层面,手机的竞争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
(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