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 J.D.Edwards技术与应用:基础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ERP的发展历史

ERP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订货点方法(Order Point Method);

20世纪40年代初期,西方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库存物料随时间推移而被使用和消耗的规律,提出了订货点的方法和理论,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的库存计划管理中。20世纪30年代初期,企业控制物料的需求通常采用控制库存物品数量的方法,即为每种需求的物料设置最大库存量和安全库存量,最大库存量的设置受企业的库存容量、库存占用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就是说物料的库存量不能小于安全库存量。由于物料的供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如物料的采购周期、加工周期等),因此不能等到物料的库存量消耗到安全库存量时才开始补充库存,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提前量,即必须在安全库存量的基础上增加一定数量的库存。这个增加的库存量作为物料订货期间的供应量,应该满足这样的条件:当物料的供应到货时,物料的消耗刚好到了安全库存量。

这种控制模型必须确定两个参数:订货点与订货批量。这种模型在与时的环境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产品复杂性的增加,它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订货点法应用的条件为:物料的消耗相对稳定,物料的供应比较稳定,物料的需求独立,物料的价格不是太高。

“何时订货”被认为是库存管理的一个大问题,然而真正重要的问题却是“何时需要物料”订货点法,通过触发订货点确定订货时间,再通过提前期来确定需求日期,其实是本末倒置。

第二阶段——基本MRP,即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订货点控制法受到众多条件的限制,不能反映物料的实际需求,往往是为了满足生产需求而不断提高订货点的物料需要数量,从而造成库存积压,库存占用的资金大量增加、产品成本也就随之提高,企业缺乏竞争力。20世纪60年代,IBM公司的约瑟夫·奥利弗博士提出把对物料的需求分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需要的数量”的重要认识。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推动,发展并形成了物料需求计划理论,即基本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简称MRP)。

MRP是在弥补订货点法缺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MRP理论思想是,根据主生产计划(Master Schedule Planning)需要的物料种类、需要多少以及有多少库存来决定订货和生产。因此,MRP是一种根据需求预测来测定未来物料供应、生产和控制的方法,从而提供物料需求的准确时间和数量。MRP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独立需求)导出相关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相关需求);二是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来确定开始生产(订货)的时间。

第三阶段——闭环MRP,即闭环物料需求;

MRP基于两个应用前提:(1)主生产计划是可行的,在已经考虑了生产能力是可能实现的情况下,有足够的生产设备和人力来保证生产计划的实现;(2)物料采购计划是可行的,有足够的供货能力和运输能力来保证完成物料的采购计划。但在实际中这两个前提是不可能完全具备的,甚至是不可能具备的。因此,用MRP所计算出来的物料需求日期,有可能因设备和工时不足而没有能力生产,或者因原料不足而无法生产。

MRP只局限在物料需求方面,物料需求计划仅仅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一部分,而且要通过车间作业管理和采购作业管理来实现,同时还必须受到生产能力的约束。于是,在MRP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闭环MRP系统。所谓闭环有两层含义:其一,它不单纯考虑物料需求计划,还把生产能力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纳入MRP,形成一个封闭系统;其二,从控制论的观点,计划制定与实施之后,需要取得反馈信息,因此,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必须不断调整能力数据,能力需求计划必须有来自车间、供应商和计划员的反馈信息,并利用这些反馈信息进行计划调整平衡,从而使生产计划方面的各个子系统得到协调统一,其工作过程是一个“计划-实施-评价-反馈-计划”的闭环过程。闭环MRP较好地解决计划与控制问题,是计划理论的一次大飞跃。

第四阶段——MRP II,即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 MRII);

闭环MRP的管理思想较为先进和实用,解决了企业物料供需信息集成的问题,对生产计划的控制也比较完善。但是其运行过程主要是针对物流的过程,并没有说明企业的经营效益,而生产的运作过程,产品从原材料的投入到成品的产出过程都伴随着企业资金的运动。

1977年美国著名生产管理专家奥列弗·怀特(Oliver Wight)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它的缩写也是MRP,但内涵更加丰富,为了与传统的MRP区别,将之称为MRP II。它们的主要区别就是MRP II运用管理会计概念,用货币形式说明了执行企业“物料计划”带来的效益,实现物料信息同资金信息的集成。

制造资源计划(MRP II)是对一个企业的所有资源编制计划,并进行监控与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以物料需求计划(MRP)为核心,将MRP的信息共享程度扩大,使生产、销售、财务、采购紧密结合在一起,共享有关数据,组成一个全面生产管理的集成优化模式。

制造资源计划(MRP II)的结构包括决策层、计划层及作业层的有关计划,集成了应收、应付、成本及总账的财务管理。其采购作业根据采购单、供应商信息、收货单及入库单形成应付款信息(资金计划);销售商品后,根据客户信息、销售订单信息及产品出库单形成应收款信息(资金计划);根据采购作业成本、生产作业信息、产品结构信息、库存领料信息等形成生产成本信息;把应付款信息、应收款信息、生产成本信息和其他信息等记入总账。产品的整个制造过程都伴随着资金流通的过程。通过管控对企业生产管本和资金运作过程,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划和生产计划,得到更为可行、可靠的生产计划。

MRP II具有管理模式的变革和人员素质或行为变革两方面的特点,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生产经营管理计划体系,是实现企业整体效益的有效管理模式:

(1)MRP II是一种计划主导型管理模式,从宏观对微观、从战略到技术、由粗到细、由抽象到具体逐层优化,始终保证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一致。保证计划的一贯性、有效性与可执行性。

(2)MRP II是一项系统工程,将企业中所有与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部门的工作联结成一个整体,使整个企业在“一个计划”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MRP II是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各部门依据同一数据信息进行经营管理,每种数据变动都能及时地反映给所有部门,做到数据共享。在统一的共享数据库支持下,按照规范化的流程进行管理和决策,改变了过去那种由于信息不通、情况不明,造成盲目决策、自相矛盾的现象。

(4)MRP II是一个闭环系统,它要求及时跟踪、控制和反馈信息变化的实际情况。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迅速做出响应,及时调整决策,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5)通过MRP II的模拟预测功能,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计划期内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6)MRP II可以由生产活动直接生成财务数据,把实物形态的物料流动信息直接转换为价值形态的资金流动信息,保证生产和财务数据一致。实现物流、资金流的同步和统一。

第五阶段——ERP,即企业资源规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以客户为中心、基于时间、面向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向。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企业在经营战略方面的重大转变,在这种趋势下,MRP II很难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逐渐表现出了其局限性。ERP理论和系统应运而生,ERP理论和系统是从MRP II发展而来,它除继承MRP II的制造、供销及财务相结合的基本思想外,还大大地扩展了管理模块。ERP理论融合了离散型生产和流程型生产的特点,扩大了管理范围,更加灵活地开展业务活动,实时地响应市场需求。ERP的管理范围涉及企业所有供需过程,是对供应链的全面管理和运作。同时ERP还融合了多种管理思想,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