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人生是场找寻自我的旅程(3)
“是博物馆门口的流浪汉。他问我要钱的时候总是说:‘相信我,我只是需要点钱买吃的。’……电影院售票窗口里面那个没脖子的娃娃,看上去很可怕。我知道太阳总有一天会爆炸。每年过生日的时候,我总会收到一些和去年一样的礼物。还有,穷人们会因为吃便宜的垃圾食品而生病……我总是做噩梦,总是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担心得睡不着觉。还有那些老人,都没有人想过应该陪陪他们,他们也不好意思要求别人陪伴自己。还有一些小秘密,还有一些好听的歌……还有,我害怕人类在五十年后就会灭亡。”
“谁告诉你人类在五十年后会灭亡的?”
……
一个聪明的男孩这样描述了和妈妈之间的对话,而这正好反映出聪明人从童年时期就产生的社会责任感。
听完他的描述,我希望他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他却反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你很乐观还是悲观呢?”
“我既不乐观也不悲观,但我是乐观主义者。”
“那你就会发现,有一天,人们会相互毁灭。”“那为什么好听的歌也会让你伤心呢?”
“因为它们不真实。”
“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没有东西能够又真实又美好。”
你是不是也和他一样,十分害怕面对真实的世界,却又害怕与周围的生活相隔绝?但是当你过于重视外部世界的时候,却难以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方面你认为自己没有全面完整的了解整个世界,另一方面又因为外界带来的种种负面信息而感到焦虑。其实在步入青春期之前,你就已经察觉到世界并非尽善尽美,进入青春期后,不完美的世界会让你更加失望。
我最近刚刚认识了威廉,这位20岁的小伙子这样对我说:“只要生活在这个充满仇恨和冲突的世界里,我就不可能感到幸福。”因此,除了和女朋友在一起的浪漫时光,威廉总是难以感受到幸福。
由此可见,进入青春期的聪明人并不追求以个人感官享受为中心的幸福。然而他们又对世界中的种种不义行为无能为力,这种失落感常常令人感到生活空虚。他们不停自问:“如果这个世界并不公义,并且无法改变现状,那么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这种情况下,我自己有什么权利去感受幸福呢?”
8岁的丹尼曾经这样对我宣告:“我长大了,一定会找到根除所有疾病的方法!”他之前听说某中草药对疑难杂症有特别的疗效,于是总是想象能培育一种“灵丹妙药”式的植物来。他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虽然每个人在儿童时期都对自己自信满满,但聪明儿童更具有雄心壮志。一般的孩子很少会注意到疾病的危害,即使他们知道,也会认为这和自己毫不相关。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会不会也幻想自己拥有改变一切的能力,能够成为惩恶扬善的救世主?在成长过程中,你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改变世界的方法,不停地制订计划和方案,并且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将它们付诸实践。然而无情的现实却不断地打击你的信心,令你跌入谷底。虽然你的青春期没有遭遇非常极端的痛苦,但是你要慢慢回忆,回忆当年的美好时光:谁曾经安慰了你,谁的微笑曾经唤起了你的动力……你不会永远地迷失在世间的不公平之中,学会接受,学会慢慢地去改变。那个曾经满心抱负的你一定能够找到幸福的方法。
此起彼伏的情感波动
愤怒似乎是青春期永恒的情感主题--对世界的无奈、对自身的疑问、难以实现的梦想……所有这些都会让他们愤怒。青春期的少年对任何信息都十分在意,尤其是感性信息,因此,他们的情绪状态长期保持在充溢的状态,一旦越过某个限度,就会超出控制范围。青春期的少年本身就敏感而脆弱,再加上他们不懂得如何释怀,因此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容易感到愤怒,似乎愤怒也是唯一的发泄方法。而一些聪明的青少年会每时每刻精心感受周围的世界,担心错过了精彩的内容。他们把所有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极其精细的处理,不会放过任何细节,因而加重大脑和情绪的负担。
一个人如果对周围的世界过度关注,那么对自己也将会更加敏感,希望通过自己的种种想法和行为解析自己。他们希望洞察自己的一切缺点与不足,因此往往对自我过分苛求,以至于难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焦虑似乎是青春期的另一个难题,而聪明青少年的发达思维和感知能力会使他们的问题更加明显。而他们在分析判断问题时又过于细致和敏感,总能察觉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并由此产生恐惧感,从而影响到自己的成长。
青春期出现的身体变化给青少年带来新的感觉和体验,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也渐渐浮出水面。当人们陷入爱河时,情感会自然流露,但对聪明青少年来说,这种状态让他们觉得恐惧。对他们来说,一旦感情“溃堤”,充溢的情感就会像失控的洪水一样将他们捕获。而这会将他们脆弱、敏感而又痛苦的一面曝光在他人面前。
这使进入青春期的聪明青少年排斥心中萌生的情爱,保证自己对情感的控制。他们利用已经成熟的认知保护机制,将情感圈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一旦感觉情感即将失控或者消极情绪席卷而来,他们立刻拉上控制的闸门,化解内心对情感失控的不安。但这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内心所浮现出的长期空虚感会影响到对外部信息的感受。身体与思维严重分离,因此减少了对情感方面的刺激。这使他们要么完全将情感隔离,要么完全感情用事、举止失当。
从自信满满到忧心忡忡
我现在是一名高二的学生,成绩一直都不错。但是我十分在意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幸好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可是,现在我长大了,父母把我当作成年人来沟通,给予我绝对的信任和支持,无论我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只要我能解释明了,他们都会选择无条件的支持。可是我还是觉得很害怕,担心自己的决定会导致严重的错误,有时候我觉得根本不能控制自己。我不想再思考、不想再学习,甚至萌生过自杀的念头。可是当我和父母讲述我的问题时,他们还是非常相信我,不停地对我说:“不用担心,你能行的。你肯定会成功的……”可是这却让我觉得更加心烦意乱,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自己。
16岁的萨利不得不独自面对自己的自卑感,完全迷失在焦虑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进入青春期之前,聪明儿童就已经开始从不同层面来理解世界了。和成年人一样,他们在亲身体验外部环境的同时,又会用仰角取景的方法去透析它,甚至还会跳出场景之外,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他们对自己的行动、行为和思维都了如指掌,感觉自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他们可以预见未来,预料对方的回应、情绪以及自己的言行。在他们看来,如果无法对所有的信息都进行精细处理和分析,生活似乎难以为继。
当外界的信息不足以满足认知需求时,进入青春期的聪明青少年就可能会在自我评价上遇到问题。他们心中的自我形象总是漂浮不定,这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很难对自我进行合理的评判。有时他们会觉得自己能力十足,无所不能,有时他们又会突然感到空虚无用,一无是处。当他们肯定自我时,觉得能够掌控自己的一切,能够铸造常人难以企及的伟大成就;当他们在经历诸多成功后偶遇一次失败时,就会产生巨大的情绪波动,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成功。这种起伏不定的自我认知让聪明青少年无法清晰地构建自我形象。“我到底是庸人还是智者?废物还是天才?”他们心中的自我形象犹如散落的拼图一样破碎和矛盾。
尤其是在聪明青少年开始充分地意识到现实的局限性之后,他们更是对世界和自己失望不已。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踌躇满志,而是察觉到自己和世界都乏善可陈--童年的梦想有如幻境一般缥缈。青春期带给他们的只是自我与童年镜像的双重幻灭之痛。
难以正确地评判自我会导致抑郁症。而对青春期的聪明人来说,自我形象的矛盾冲突以及自信心的丧失是他们抑郁失调的主要原因。步入青春期的聪明孩子总是试图变得很坚强,但他们实际上很脆弱,需要更多的关爱,因此父母的角色更为重要。
“我知道我不行。”“我怎么样都不会成功。”“我害怕失败,应该怎样做才好?”
“当我们感到虚空,因此而觉得人生更加艰难时,我们又可以向谁倾诉?”
“当我们无法实现父母的期望时,是否会因此而深感负罪?”“我们觉得自己虚空无用,并为此深感羞愧。”“大家都认为我们很聪明,将来必成大器。那么如果我们遭受失败,是不是意味着自己其实毫无用处?”
……
你的头脑中会不会也有这类想法和疑问?事实上,这在青春期的聪明青少年当中相当普遍。他们通常害怕失败会使自己失去价值,这种恐惧也会进一步损害自我形象。当内心的恐惧积聚到一定的程度,聪明青少年可能会表露出一种虚无倾向--不再思考。不愿意思考,排斥任何智力活动,这就是聪明青少年的一种独特的适应机制--抑智。
在交流的时候,曾经希望通晓世界一切问题的聪明孩子会不耐烦地回答“我不知道”,因为他们既不愿去思考、也不能去思考我所提出的问题,他们担心引起令自己难以承受的情绪波动。厌学是最为严重的抑智表现,也是心理诊疗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可悲的是这种情绪在青春期的聪明人当中十分普遍。而由于这些聪明的青少年在思维机制和逻辑上都更为复杂和严密,他们的厌学情绪就更加难以调解。对学校,他们极度排斥,会不停质疑--“回到学校?为什么?有什么用?我的未来和它有什么关系?”对这些问题,无论人们怎样回应,都无法说服他们。
对聪明人来说,思考意味着危险,甚至可能危及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种种痛苦都源于过于强大的思维机制,因此,他们不得不开始寻求自我保护,通过抑制自己独特的思维机制来获得他人的认同并减少心理痛苦。于是他们的认知保护机制开始运作,试图将情感封闭起来。停止思考,也就是故意忽略那些关于自我、关于他人、关于世界和关于生命意义以及死亡的种种问题,对它们保持缄默。
这种想法实质上是否定部分自我:我的独特思维毫无意义,它不仅让我难以合群,还影响了我的心理,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去使用它。事实上,这种否定自我的方式是对自我形象的猛烈冲击,也导致他们难于平复情绪,十分抵触心理治疗。过度的抑智表现会让人们误认为这些青少年消沉无用,放弃对他们的帮助,这在无形之中损害了他们的潜质。
那么,家长和老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如果家长和老师不确定孩子需要多少肯定,鼓励反而可能会成为他们焦虑的源头。如何化解这个矛盾呢?这就需要找到“平衡”。一方面,家长和老师要充分地肯定他们,为他们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家长和老师又要为他们的挫败感留有余地。如果他们有异常举动,那可能是在暗示他们需要帮助。很多时候,人们都是用自己的恐惧去面对他们的恐惧,很多问题因此而生。
如果你恰好遇见了这样的青少年,肯定他们的情绪和想法可以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放松,请你告诉他们:害怕失败是很正常的,害怕和自卑会让人觉得痛苦和纠结,但是正视失败,战胜失败,你能够找到最强大的自己。
不再思考
除了一些典型的抑郁症状之外,患有抑郁症的聪明青少年还可能显露出一种虚无倾向--不再思考。不愿意思考,排斥任何智力活动,这就是聪明青少年的一种独特的适应机制--抑智。
在我们交流的时候,曾经希望通晓世界一切问题的聪明孩子会不厌其烦地回答“我不知道”,因为他们既不愿去思考、也不能去思考我所提出的问题,以免引起让他们难以承受的情绪波动。厌学是最为严重的抑智表现。可悲的是这种情绪在青春期的聪明人当中十分普遍。它是心理诊疗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而由于这些聪明的青少年在思维机制和逻辑上都更为复杂和严密,他们的厌学情绪就更加难以调解。对学校,他们极度排斥,会不停质疑--“回到学校?为什么?有什么用?我的未来和它有什么关系?”对这些问题,无论我们怎样回应,都无法说服他们。
对聪明人来说,思考意味着危险,甚至可能危及他们的生命。
他们的种种痛苦都源于过于强大的思维机制,因此,他们不得不开始寻求自我保护,通过抑制自己独特的思维机制来获得他人的认同并减少心理痛苦。于是他们的认知保护机制开始运作,试图将情感封闭起来。停止思考,也就是故意忽略那些关于自我、关于他人、关于世界和关于生命意义以及死亡的种种问题,对它们保持缄默。
对聪明人来说,这种想法实质上是否定部分自我:我的独特思维毫无意义,它不仅让我难以合群,还影响了我的心理,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去使用它。事实上,这种否定自我的方式是对自我形象的猛烈冲击,也导致他们难于平复情绪,十分抵触心理治疗。
过度的抑智表现会让人们误认为这些青少年消沉无用,在无形之中损害他们的智力潜质。你在面对他们的时候应当特别留意。
步入成年
大人,不过就是曾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