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来的幸福:别让聪明阻挡了快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你的生命,匆匆又匆匆(3)

●游离在中间的“温和派”

我生于一个医生世家,家人都希望我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虽然我现在也在医学院读书,但是我并不觉得医生这个职业能够带给我幸福和快乐。的确,医生的收入很高,能够保证生活富足,在社区受到他人的尊敬。可我还是钟情于雕塑艺术,在我创作的时候,我能够感受到泥土在手中的柔滑,能够感受到雕塑带给我的平静。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真心不希望家人觉得我是家族中的异类,我希望他们能够支持我的选择,以我为傲。

文森这样向我倾诉他的苦恼。我看过他的雕塑作品,所有的人物形象都如真人般大小,表情十分痛苦,在我看来很像受到病痛折磨的病人。可是真正困扰他的是如何卖出自己的作品--他必须利用我们社会生活体系中的某种功能和家人的人际关系来卖掉自己的作品,同时他也希望家人能够肯定他的才华。由此可见,“叛逆者”和“理智者”之间的界限并非总是那么明显。对抗型聪明人的人格并不总是表现得非正即负,很多人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属于“温和的叛逆者”。“温和”的对抗者倾向于将自己的生活构建在一切生活常规之外,但又不和它们完全分离。虽然他们对生活中的各种规则持保留态度,但又深知现有生活体系的优良之处,并乐于加以利用。他们会以“寻求生活真实意义”的理由去否定常规,但同时却又因为受到排斥而怒发冲冠。这种怒气会指向自己、规则体制中的人以及那种希望回归体制的想法。

于是,他们在生活常规内外之间犹豫不决,不停地进进出出。他们不愿意否定自己的独特人格,这毕竟是他们自我认知的基础。但同时,他们至少会最低限度地退让,因为健全的社会生活体系可以让他们从中获利。他们希望找到合适的自我定位,却不知道如何去做。他们虽然不在社会体制之内,但是又希望得到认同,可他们又不确定自己需要谁的认同,为什么需要这种认同。而当他们发现自己需要这种认同和关爱时,又会觉得羞愧难当。这种缺乏感十分复杂,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

无序型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有什么意义呢?太无聊了,我觉得很烦躁。结婚?多虚伪啊!爱情这种东西总是朝生暮死,根本无法长久。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工作?为谁工作,做什么工作?这都是骗人的。你让我坐在这里和你聊天,哼!这又有什么用。心理医生?我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只不过不想和你们一起做这种无聊的事情罢了。我一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些什么,生活很充实,不需要你的帮助。

这就是巴斯蒂安第一次来咨询时所说的话,他总是显得玩世不恭,喜怒无常,觉得一切事情都毫无意义。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他真正开心起来,让他烦躁的内心受到触动,恢复平静。他拒绝接受心理咨询,我只能想尽办法与他交谈,试图从交流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最后才发现,他在少年时期曾经做过智力测验,因为智商高,所以那时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好学生。然而在某次考试中他却发挥失常,这场挫败之后他就一蹶不振,变成了这副与世隔绝的样子。和巴斯蒂安一样的聪明人属于无序型,他们的生活漂浮不定,是一群心理上的“流浪汉”。他们不知道如何给自己定位,也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得到满足。他们不停地探寻,却对探寻的意义一无所知。虽然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思考,但生活却毫无目的,更没有方向和计划。他们搞不懂生活的意义,因此感到十分迷茫,找不到生活的目标。他们与社会完全隔离,根本无法融入其中。他们只能模糊地意识到社会规则的存在,但是却不知道社会规则的意义是什么。他们不想弄清楚社会规则的内容,也不想了解社会规则的作用,有时甚至因此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当他们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份和形象时,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面对这种既不被社会接受,也无法自我认同的窘境,他们会变得性情乖戾、愤世嫉俗、目空一切。无序型人格的聪明人容易自暴自弃,一旦遭遇心理危机就会立刻崩溃。在聪明人的群体中,他们的问题最为严重。

你怎么可能不成功?

很多人坚持认为:聪明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智商,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智商早熟,因而能够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聪明人怎么可能不成功?”有着这种误解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觉得聪明人不成功是天理难容的事情。

如果一个小孩子非常聪明,人们一般会认为他在智商上发育过快,属于智商早熟。事实上,聪明儿童智力上的优势和思维上的独特之处是大脑的自然发展。这种智慧让聪明的儿童拥有超越常人的感知力,因而在察言观色和言行举止方面表现得比同龄人更加成熟。同时聪明的儿童在预料事态发展和预测未来事件时也更具天赋,因此往往会给人一种“早熟”的感觉。

自我有记忆开始,一直听到别人夸赞我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比同龄的孩子更早地学会说话,更早地开始识字,爸爸妈妈从不掩饰对我的骄傲。上学以后,我开始努力学习,只怕哪一次考试没有取得最优异的成绩而辜负了别人的信任。现在的我压力重重,感觉每天都背负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期许。我真的害怕有一天会失败,害怕别人为我的失败忧心忡忡。

艾美在我的咨询室诉说了她的忧愁。谁都无法否认,聪明人的确具有更高的智商,在某些方面具有天赋,在某些领域具备特殊优势。但是聪明只能是人们走向成功的一种助力,并没有谁能够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如果整个社会都对聪明人赋予巨大的期许,这种压力可想而知。

对聪明儿童来说,这种压力是双重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聪明孩子在学校或者家中的表现不尽人意,他们会作何感想?如果聪明儿童发现自己没能满足大众对“聪明”这个概念的期望时,心情又如何?

一旦聪明的儿童表现平平,“聪明”似乎就成了夸夸其谈(也就是小孩子们说的“吹牛”),周围人的失望情绪让他们无法喘息。因此,家长和聪明儿童都无法理解这种“聪明”的状态,在感到万分沮丧的同时也觉得心力交瘁。

如果你在生活上连续遭遇失败、痛苦或者是一直碌碌无为,你也会害怕面对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很聪明。即使你自认为生活尚且满意或者充实幸福,也会对这种认知感到恐惧。你会不断地质疑自己:我真的足够聪明吗?我的成就与我的智力相匹配吗?既然我这么聪明,我是不是应该过上更好的生活呢?

聪明并不是成功的“借口”。事实上和所有人一样,你也一直在寻求自己的身份定位。你渴望寻求自我,希望知道自己的行为如何、有哪些受人喜爱或排斥之处,有什么实力和优势,又有哪些局限。对任何人而言,寻求自我都是合理且常规的行为,它帮助你在内心世界寻找自我建构的核心以及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从童年开始,你就一直在进行自我探索,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他人以及自己。出于本能,你都会依照自己的性格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进行这项活动。有些人的生活态度十分明确,自信满满,懂得审时度势,把一切都安排得井然有序;有些人则会不断探求生命的意义,对于任何微小的事情都十分在意,唯恐它会动摇自己的信念。环境的细微变化会影响你的判断,你也在不厌其烦地刨根问底,希望能了解每件事物。

你的生活既普通又有独特之处,你之所以疲于应付生活,是因为你的生活方式并不适合自己,只是为了迎合世人的眼光而已。

而今,高潜能(High Potential)和高智商(High Intelligence Quality)这样的词汇又开始流行起来了。但是,新的问题又随着高潜能的流行而突显出来--具有高潜能就意味着应当取得优异的成绩并获得成功吗?如果你拥有高潜,却没能取得他人眼中的成功,会不会感觉“浪费”了自己的才能?这种“浪费”是多么罪孽的一件事啊!

“你怎么可能不成功?”这样的误解是不是让你因为聪明而感到脆弱?你的内心是不是因此而产生深深的无力感?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有一些心理问题?

然而在心理学家们看来,情感是否脆弱、心理是否健康与聪明与否并无直接关联。聪明的确会令人在很多方面具有优势,然而这并不能决定你的情感和心理状态。高度的认知力可以使你在追求成功时少一些曲折,也可以使你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但这需要你掌控自己的行为。当你为了成功疲于奔命的时候,真正的自我已经渐渐地离你而去。

慢下来,放下他人的期许,找寻属于自己的快乐,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