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成长的滋味(6)

前年我回老家,背着女儿寻访旧居。一条凶猛的柏油马路,劈开了当年记忆中的迷雾。

路边密布着废弃垃圾袋,我沿着依稀熟悉的风物,迟疑地向前走,最后找到了被野草和垃圾包围了的老屋。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婶疑惑地看着我们这两个不速之客。老家的五棵番石榴树早已经不存,代之以几棵瘦弱的小树,有气无力地在风中摇摆。老房子周围一片破败,极目之处尽皆凋零。蔫头蔫脑的鸡鸭无精打采,老迈的母猪哼哼唧唧。各种垃圾宛然充塞,难闻的气味飘荡在空气中。我惆怅地看着这片少年时代曾经精彩纷呈的天地,羞愧地瞥了瞥背后的女儿。

女儿拍拍我的肩膀:“爸爸,我们走吧……”

我默默地穿过同样破败不堪的龙平大队队部平房,脚底下传来咯吱咯吱的声响。女儿说:“爸爸,我不喜欢你的老家……”

走了一段之后,她又兴高采烈地一拍我的肩膀,大喝一声:“驾!”

就这样,我在二十多年后返回故乡。当年桀骜不驯的野猴子,已经变成了一匹驯良的跛马。

阅读小助手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叶开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他由“记忆树”——童年故居门前的五棵番石榴树发散开来,依次写了儿时攀爬大树的乐趣、父亲在树下讲的历史故事、小镇的景色,以及小镇上的传奇人物张六……这些童年的故人旧事,零零碎碎的,但读起来别有一番新鲜感。因为作者在回忆童年的时候,运用自己的想象,将那些童年的场景“夸张了”“拉长了”。读起来,那些事情仿佛正发生在我们眼前。

文中,作者还提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故乡。它并没有作者回忆的那么美好,更不如想象中那么神奇。这种强烈的对比,其实更加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再读读这篇文章,试着体会一下那些想象背后的含义吧。

乌篷船

文/周作人

认识作者

周作人(1885—1967),鲁迅之弟,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雨天的书》《风雨谈》等。

子荣君:

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罗唆[1]地多讲。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uoɑ[2])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

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著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3]——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哩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觞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薛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于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你到我那故乡,恐怕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川岛君夫妇现在偁山下,本来可以给你介绍,但是你到那里的时候他们恐怕已经离开故乡了。初寒,善自珍重,不尽。

十五年[4]十一月十八日夜,于北京

注释:[1]罗唆,即啰唆。

[2]uoɑ,发音同wɑ。

[3]马将,即麻将。

[4]指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

阅读小助手

《乌篷船》是一篇小品文,以书信形式抒写,别具一格。“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去,作者在信中开篇就告诉“友人”:故乡最有特色的风物便是船。于是,作者便开始向“友人”介绍船的种类、形状、材料、结构和用途。然后又写了怎样坐船以及“到乡下去看庙戏”等种种的“理想的行乐法”。事实上,文中的子荣是周作人的笔名。本文收信人和写信人是同一人,可以看作作者寂寞的灵魂的内心对白。

全文采用书信体的格式,显得亲切随意。读者能从中领略到作者闲适恬淡的情思,进而获得一种悠然自得的美感。回忆一下,写书信要注意哪些格式?用怎样的语气表达更好?

乐读单

一、我阅读我感悟

1.在《王囡囡》一文中,王囡囡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子?“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哪些玩意?(提取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蚕儿》文末写蒋老师“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推理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轻时去远方漂泊》一文中,作者运用了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构篇,请结合原文,找出“转”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评鉴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蹲在洋车上》和《蚕儿》中,作者运用了第几人称的写法?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评鉴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阅读我实践

1.《乌篷船》介绍了乌篷船的种类、形状、材料、结构、用途等。试着画出你理解的乌篷船。(书画整合)

2.在《蚕儿》中,两位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不一,学生的感受不同。和同伴交流一下,回忆你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教育故事,你有过怎样的感受?(口语交际)

三、我阅读我挑战

向爱读书的你推荐以下作品,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来选读。

1.《万水千山走遍》三毛

这是一部游记,讲述三毛走遍万水千山的所见所闻。作者以犀利的眼光及娴熟的笔法讲述了拉美地区的人情风土。真诚而朴实的文字,将教会你如何做一个坚韧的人。请你跟随三毛的文字,去感受不一样的异国生活吧!

2.《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的散文名篇,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3.《呼兰河传》萧红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中的人物鲜活而真切。从中我们感受到萧红的童年是不幸的,却又是快乐的、有趣的。阅读时,你会情不自禁地被作者带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北呼兰河,和作者一起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