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攻心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说服攻心技巧(2)

把好的可能培植在善良的土壤里,把坏的可能断绝于萌芽状态,这就是用高尚动机进行角色形象设计的妙处,也就是所,谓的“标志效果”。

5.是的效应

要想说服人,改变人的态度,首先应讨论什么问题呢?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指出:“与别人交谈,不要先讨论你们所不同意的事;要先强调,而且不停地强调你们所同意的事。因为你们都在为同一结论而努力,所以你们相异之处是方法,而不是目的……”你要设法让对方从一开始就说是的、是的,假如可能的话,最好让你的对手没机会说“不”。

当一个人明确地说“不”的时候,他的整个机体——肉体和精神——都处于一种明显的收缩状态。这种状态会使他拒绝任何人的意见。同时当一个人一说出“不”字,往往就不好反悔,自尊心有可能使他顽固地坚持下去。尽管他以后也许会认为这个“不”字是愚蠢的,然而这时他会把这个“不”字看成是至高无上、必须捍卫的东西。相反地,当一个人说“是”的时候,他的机体就处于开放的状态。这种状态使他能够虚心地权衡和接受他人的意见,没有必要为自己进行任何防卫。一个人说的“是”越多,他被别人的意见所捕获的可能性就越大。

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么,你在说服对方的时候,就应该尽量不要让对方把“不”说出口,以免他固守错误观点,拼命维护他的尊严,要启发对方说“是”,用“是”的效应来使他接受你的影响。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护自我的统一性,也不会在同一个问题上先说“是”,再说“不”。谁愿意给人留下一个出尔反尔的印象呢?

美国一家电器公司的推销员阿里森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一次,他到不久前才开发的新客户那里去,这个新客户的总工程师劈头就说:

“阿里森,你还指望我们多买你的发动机吗?”

经了解,原来他们认为刚刚购买的那批发动机发热超过了正常的标准。于是阿里森说道:

“好吧,史宾斯先生,我的意见和你的意见相同,假如发动机热度过高,别说是买,还应该退货。是不是?”

工程师说:“是的。”

阿里森又说道:

“按标准,发动机可以比室内温度高出声波72℃,对不对。”

“对的。”总工程师说,“但你们的产品却比这高出许多,难道不是事实吗?”

阿里森反问道:

“你厂房里的温度是多少?”

总工程师略微思索了一下,回答道:

“大约75℃。”

阿里森说道:

“厂房里75℃,加上应有的72℃,一共是140℃左右。如果你把手放在140℃的热水里,是否会把手烫伤呢?”

总工程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点头称是。阿里森接着说:

“那么,以后你不要用手摸发动机了,放心,那完全是正常的。”

“你说的一点也不错。”对方承认说。

不难看出,让对方作“是的”反应,不仅消除了原来的不满,而且以后又成功地进行了一笔买卖。

这种“是的”反应,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技术:它首先避开矛盾和分歧,先求同存异,从双方同意的问题入手,使说服的过程一开始就充满愉快的气氛,运用这种方法时,可以指出一些双方都相信的事实,提出一些双方都渴望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说明这些问题。介绍所掌握的有关这些问题的确凿证据,使对方无意识地产生顺从,最终接受你的思想和观点;还可以通过诚挚的赞美去打动对方。话题可以涉及以往双方密切合作的友谊,可以涉及双方过去的共同经历和遭遇,以及双方相同的兴趣和利益。这样在讨论分歧问题时,双方就会感到分歧小,而共同点多。

在说服的过程中,不管双方分歧多大,矛盾有多深,但总有一些共同语言、共同利益、共同愿望等。只要利用这些共同点,创造“是的”局面,心平气和地与被说服的对象商讨,就可以改变他的态度。事实上,不管被说服的对象如何下决心抵制劝说,只要你很“机智”地采用这种“是的”方法,那么,他的决心就会减退,对立情绪就会缓和,他的怀疑就会消除,就可能认为你是公正的和无偏见的,由此变得乐意聆听你的思想和观点。这样,就为你的成功说服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要让对方多说几个“是的”,事先必须多了解一些对方的情况,尤其要多了解一些可以引起“共鸣”的情况。

6.设身处地

有人说,要想让别人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首先必须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就要失败。可是如果你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找到别人的诉求,又怎么可能让对方喜欢呢?

让我们看看卡耐基是怎样做的吧!

卡耐基曾租用某家饭店的大礼堂来讲课。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租金要增加三倍。卡耐基去与经理交涉。他说:

“我接到通知,有点儿震惊,不过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会那样做。因为你是饭店的经理,你的职责是尽可能使饭店获利。”

紧接着,卡耐基为他算了一笔账:将礼堂用于办舞会、晚会,当然会获大利。但你撵走了我,也等于撵走了成千上万有文化的中层管理人员,而他们光顾贵饭店,是你花五千元也买不到的活广告。那么哪样更有利呢?经理被他说服了。

卡耐基所以成功,在于当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那样做”时,他已经完全站到了经理的角度。接着,他站在经理的角度上算了一笔账,抓住了经理的诉求:赢利,使经理心甘情愿地把天平砝码加到卡耐基这边。

有家电视台,每周设置一次关于人生问题讲座的节目,收视率比其他同时段的节目要高出许多。

收视率之所以偏高,当然有许多的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观众们欣赏节目中的巧妙答话。

大多数有疑难问题而上电视请教的观众,在开始时会对解答者所做的各种忠告提出反驳或辩解,并且显得十分不情愿接受对方所言。但久而久之,于不知不觉中就会对解答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颔首称是,看着电视画面,觉得比在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还要好。

凡电视台的主持人或问答者,无不是精挑细选才产生出来的,所以光是听听他们的说服方式也收益不少。

对于不易说服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对方认为你与他是站在同一立场的。通常出现在这类探讨有关人生问题的电视节目上的观众,以离婚女子占多数。此时负责解答疑难者常说的一句话是:

“如果我是你,我会原谅他,而且绝不与他分手。”

朋友们千万别认为话中的“如果我是你”只是短短的单纯的一句话而已,殊不知它能发挥的效力是多么不可限量!而这也是由于人人都认为自己是最可爱的心理所致。

如果你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无意间使用了一些不太妥当的言词,由于你巧妙地运用这句“如果我是你”,结果就会弥补你言词上的过失。不仅如此,它还能促使对方作自我反省,并终于感觉到惟有你的忠言,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说过一句话:“假如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就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因为这样不但能得到你与对方的沟通和谅解,而且能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想轨迹及其中的“要害点”,瞄准目标,击中“要害”。

7.晕轮效应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某人对你有好感,那他就容易接受你的观点和建议;反之,无论你怎么说,他心里想的都是拒绝接受。在心理学上,这叫做晕轮效应,也就是说,人们都有以偏概全的心理倾向。对某人有好感,就会觉得他的举止言行一切都好。即所谓“爱屋及乌”;然而当对某人抱有反感时,就会觉得他处处不顺眼,“疑人偷斧”的故事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了解人们的这种心理,对于攻心是非常有用的。我们要想说服别人,使别人接受我们的意见,首先应该注意礼貌对人,尊重、体谅别人,建立起别人对你的好感。这样,你的事情就好办了。

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位工程师希望他的房租能减低一些。但他知道房东是个难缠的人,许多人试过都失败了。他想试试,于是主动向房东表示:“一旦合约到期,我就搬出去。”房东去他屋里找他,他热情地在门口欢迎,一开始并不谈房租的事。他说他十分喜欢这间房子,一住在这里我感到十分愉快,并极口称赞房东管理有方,表示很愿意再住几年,只是没办法,因为实在负担不起房租。房东见他如此热情,不知如何是好。房东开始诉说自己的苦衷,抱怨房客一点儿也不通情达理,有的甚至说些侮辱他的话。后又接着说,如果房客都像你这样,我就轻松多了。接着主动提出可以减些租金。工程师一边道谢,一边说出了一个能负担的数字,房东表示同意,离开时还关心地问:“房子有什么需要修理的地方吗?”这位工程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以礼貌的行为,取得了对方的好感,使房东产生了对他有利的晕轮效应。

8.共同意识

曾有一部科幻小说,讲美苏两强冷战对峙,终于引发战争,正欲动用核武器时,突然传来一则消息,说火星人攻向地球了!此时,美苏立即打消对战的意念,同心协力对付共同的敌人。这篇故事看似单纯,但却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心理学技巧。

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共同”意识,简单地说,如模仿、流行等,看见别人做,自己也想跟着做。

人虽存有“共同”的心理意识,但是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时,这种共同心理就产生不了作用。如前所述,美苏两国若无共同的敌人出现,则他们的共同心理就很难表现出来。

同样的道理也可应用于商场上:有两家厂商,为了生意上的竞争搞得很不愉快,如果突然听到消费者对他们提出了相同的指责,这两家厂商就会立即停止他们之间的竞争,而共谋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事之间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假如同事与他人极不合作,始终对人有反感,如果你希望他帮忙,不妨对他说:

“如果此事我们无法办成,就要被降调到别处。”

听你一说,他心里必想:这件事还是需要我们共同来解决。

这就抓住了对方“共同”心理的弱点。

共同意识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自古以来出现过不少有名的演说家在演说时与听众打成一片的现象,譬如当他举起拳头时,成千上万的听众也同样热情地举起拳头附和着。

为什么他们在演说中会与听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呢?其秘诀便在于他们所使用的言词和所持的态度。因为他们在演说中口口声声地说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大众,从而使听众产生共同意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在演说中更是频频使用“我们”、“我们大家”等字眼,以表示这些都与你我众人息息相关。所以,只需简单的几句话,即可笼络大众的心,使众人能产生“命运一致”的感觉。

现代的政治家也同样会使用类似的发言形式,如:

“我们要趁早开放牛肉的进口,使大家能吃到廉价的牛肉,所以我们必须行使我们共同的权利,以达成此一目的。”

听者感觉到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问题,并非某一个人的事情。然而实际上那些人虽然使用了“我们”字眼,但也许他们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也说不定,可是至少在群众的感觉中认为这是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

由于每个人的内心都存有或多或少潜在的“自我意识”,所以都不愿意受到他人的指使。如果他认为你是在说服他,他的自我意识会变得更加强烈,而不易与你的看法一致;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在他看来,那也只是在为你自己的个人利益进行的一场表演而已。这样一来,就别想让他听取你的高见了。

如果此时你能使用“我们”这一字眼,会立即使人认为你我就是一体,是利害与共的。于是原本坚强的防御体系终会倒下,而在不知不觉中信服你的说法。

尤其是在男女的交往中,更须注意不说我和你,而必须使用我们两人,让对方更能产生你我是一体的共同意识。

美国前参议院议员洛兹,在欧战结束不久,被邀往波士顿去辩论国际联盟的问题。洛兹感觉到大部分的听众都对他的意见表示反对,但他又一定要设法说服他的听众。那应该怎么办呢?由正面进攻的方法向听众采取攻势吗?绝不能这样。他是一个懂得人们心理的人,要是用这种正面进攻的方法,只会引起众人更大的反感。于是,洛兹想出巧妙的手段。他注意缩小他和听众间不同意见的范围,同时聪明地提出他们之间共同的意识。即把双方不同的意见,不着痕迹地归纳在很小的枝节上面,反而说明他们的观点原是一样的。

他是这样说的:各位先生、女士,我的同胞们,哈佛大学劳威尔校长给予我这样的一个好机会,使我可以在大家面前说几句话,真是觉得荣幸得很。我和劳威尔校长原是多年的老友,而且都是共和党的信徒。他是我们享有最高荣誉的大学负责人,也是美国最重要和最有权威的人,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学者,研究政治和史学的专家。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在方法上也许有不同的地方,但关于世界的安全和美国的幸福,我们的目的还是一致的。如果你们允许的话,我愿站在本人的立场,简单地述说一下。

以前,我曾经用英语说过好多次了。可惜有些人对我有些误解,许多高尚的人士,因为没有彻底了解我的旨意,以致发生了误会,以为我是反对任何国际联盟组织的。实际上,恰恰相反,我渴望世界上一切自由的国家都能联合起来,组成我们所谓的联盟,就是法国人所说的协会。只要这个组织真正能够联合各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争取世界的和平,促成世界裁兵缩军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