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与金融
城市经济圈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发展的思考——以沿黄经济区为例
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 胡文莲
城市经济圈作为区域增长极,不仅促进自身发展,而且还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欠发达地区应努力构建和培育城市经济圈,以局部的特色及优势来平衡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巨大经济差距,同时通过金融供给的引导作用,积极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发展。
一、发展沿黄经济区的现实依据
(一)发展沿黄经济区是缩短地区经济差距的必然选择
区域增长极理论认为,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欠发达地区相当一段时期内不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但如果集中有限资源,在一些基础好、有条件的地区形成一定的经济高速发展带,是有可能以局部优势打造与发达区域竞争力相对接近的经济平台,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因此,发展沿黄经济区是宁夏经济赶超发达省区的必然选择。
(二)国内外城市经济圈的成功发展为沿黄经济区提供了先进经验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世界城市化高速推进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城市经济圈,突破行政区空间范围束缚,大多依靠江、河、海建设,以较少的地域面积承载了较高比例的经济贡献,推动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其面积仅占美国面积的1.5%,却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是目前我国发展成熟的城市经济圈,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不到全国10%的人口,创造了30%以上的经济总量,吸引着60%以上的外商投资。这些都为沿黄经济区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
(三)沿黄经济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
21世纪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群发展成为新的特征。国家先后颁布了多部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党的十七大强调,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城市群和经济圈建设,培育新的增长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构建以“两横三纵”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宁夏建设沿黄经济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推动沿黄城市带建设,提高宁夏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要积极培育宁夏沿黄经济区,形成省域经济增长点。2011年沿黄经济区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沿黄城市带经济区已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政策、由地方重点上升为西部大开发重点。
(四)城镇化和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为宁夏建设沿黄经济区创造了条件
2010年宁夏城市化率已达到48%,每万平方公里有城市1.05个,而全国为每万平方公里0.69个。全区80%以上的城市分布在沿黄两岸,成为方圆500公里内最大的城市群。同时,沿黄经济区处在西安、兰州、包头三大城市的引力平衡点上,已建成铁路、公路、航空相交织的立体运输网络,极大缩短了与全国各地的空间距离。这些都为沿黄经济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展沿黄经济区特色优势
(一)充分利用丰富的地理资源
沿黄经济区处于黄河两岸,是水力资源的“富集区”和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面积540万亩,自古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和“塞上江南”的美誉;同时,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303亿吨,预测总储量2027亿吨,居全国第5位。沿黄经济区充分利用丰富的地理资源,创造了宁夏77%以上的粮食产量和96%以上的工业产值,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蔬菜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二)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沿黄经济区强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了枸杞、马铃薯、清真牛羊肉、羊绒加工、葡萄酿酒等13个优势特色产业,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13家,4类农产品跻身中国名牌产品行列,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8%,农副产品和清真食品加工业特色突显。
(三)大力发展优势资源产业
沿黄经济区加速调整经济结构,狠抓优势资源开发转换,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等为主的能源重化工产业体系。亚洲最大的煤化工基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成投产;“五优一新”产业加速发展;新能源产业趋于规模化、系列化、配套化。风电装机和太阳能发电能力居全国前列。
(四)开发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产业
深入挖掘独特的黄河文化、丝绸文化、边塞文化、西夏文化、绿洲文化和回族文化;进一步完善“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和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和西夏王陵)等特色景区;通过建设黄河世纪坛、黄河书院等,彰显黄河金岸魅力。沿黄旅游带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地。
(五)建设民族特色的文化交流中心
宁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和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区。沿黄经济区共有回族人口95.66万人,占宁夏总人口的34%,借助回族元素,积极打造“中国回族品牌之乡”。开发培育特色城镇,加大民族特色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发展内陆开放经济,创办中阿经贸论坛,申报设立“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综合保税区”,宁夏大学与迪拜大学合建孔子学院等,促进中阿经济文化交流,2010年实现进出口19.6亿美元,增速在全国排名第6位。沿黄经济区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清真食品、用品的集散地,与阿拉伯地区开展经济合作的商贸中心。
三、沿黄经济区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2010年沿黄经济区三次产业比为9.8:50.7:39.6,第二产业较全国高出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较全国低3个百分点,呈“231”模式,而国际上公认的五大城市群都已实现了“321”的发展模式。工业增加值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0.59,低于国际上1:1的比例。重工业在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占工业总产值81.62%,轻工业仅占18.38%。高耗能行业在工业中占比为73.73%,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9.84%。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41.48%,而对技术创新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密集性新兴服务业占比仅为23.58%。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弱
沿黄经济区高耗能行业能耗整体水平居高,2010年单位GDP能耗为3.31吨标准煤/万元,居全国最高,粗放型经济特征明显;区域内水资源供需形势严峻,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水土流失现象依然存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防治等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任务艰巨。
(三)经济外向型程度低
沿黄经济区与发达地区及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进出口贸易规模小、总量少,外贸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低。2010年宁夏沿黄经济区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万分之六;人均出口创汇309美元,远低于全国1177美元的平均水平;外贸依存度7.87%,比全国水平低41个百分点。出口商品多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低附加值产品占比较大,缺乏竞争力。吸收外资能力有限,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0.8亿美元,远低于国内其他城市经济圈水平。
(四)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沿黄经济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在建项目增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势头正劲,产生了巨大的资金需求。但由于宁夏经济基础、财力十分薄弱,使沿黄经济区建设推进受到制约。2010年宁夏财政收入仅占全国0.35%,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国0.53%,远远不能满足沿黄经济区跨越发展的需求。
四、沿黄经济区金融发展制约因素
(一)金融规模较小,金融实力薄弱
截至2010年末,宁夏沿黄经济区共有金融机构1418家,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及其网点1095个,仅占全国的0.56%,保险分支机构301家,仅占全国的0.51%,证券公司营业部20家,仅占全国的0.47%;金融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7.87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06%,远低于发达地区水平;存贷比指标比全国高26个百分点,反映出通过本地资金筹措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宁夏沿黄经济区的金融组织体系结构不利于资源聚集。地方法人银行机构除20家农村信用社、64家农村新型机构外仅有2家城市商业银行,其他银行类机构、证券、保险、期货公司均为分支机构,外资银行、财务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法人保险公司和法人证券公司都属空白;金融体系地区差异较大,导致资源分配不平衡,银川作为宁夏首府,占据了绝大部分的金融资源,而其他城市无论从金融机构数还是融资总额上占比相对较低。
(二)融资结构单一,直接融资不足
宁夏沿黄经济区发展中50%的城市建设资金中80%以上的企业融资均为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占比小。目前宁夏沿黄经济区只有12家上市公司,“十一五”时期仅从证券市场上募集资金32亿元;2010年宁夏非金融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10亿元,仅占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总额的万分之八。
(三)金融部门缺乏合作与协调,金融一体化程度低
目前沿黄经济区城市间的金融一体化程度不高。商业银行跨区域银行业务合作模式单一,主要实行分支行垂直管理模式,信贷审批权限高度集中,贷款发放受到限制;企业债权、股权及保险融资量少;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缺乏沟通和协调机制,制约了沿黄经济区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
五、金融支持沿黄经济区发展的思考
(一)强化政策的引导功能
沿黄经济区属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应争取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给予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按照沿黄经济区规划做好金融服务,加强信息反馈和沟通,争取更多的国家支持和优惠政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施多元化战略,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财政资金跟进、政策性信贷资金引导、商业性信贷资金推动、民间资本乃至国际资本投入的支持体系。
(二)发挥金融的导向作用
将金融支持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根据经济区产业发展形势及时调整信贷结构,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现代物流、研究开发、电子商务、文化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向产业集群集中。实现金融支持与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引导各金融机构与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服务。将金融支持与节能减排相结合,对推广节约、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技术项目予以金融倾斜,构建以“绿色信贷”为主的碳金融体系。
(三)加强金融交流与合作
围绕黄河金岸“六个一体化”和“一堤六线”的发展思路,打破行政区划束缚,改革金融管理模式,增强各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区域金融联动,实现金融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便利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银川市金融业龙头带动和区域辐射能力,推动石嘴山、吴忠、中卫市提升金融发展水平,形成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四)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发挥政策性银行支持城市带开发的强大功能;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吸纳民间资本入股,增强资金实力,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引进外资银行,培育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担保和信用评估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五)加快发展资本和保险市场
积极培育区内上市公司,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和股权融资;探索资产证券化,促进项目融资和企业融资,增强政府筹资能力,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瓶项问题;引进发达地区的风险投资基金,创建以扶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主要目标的产业投资基金。加强保险与银行、企业的合作,积极推动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融资业务,创新其他类保险下信用贷款业务。
(六)积极发展区域外汇市场
简化外汇管理程序和手续,创新外汇产品,积极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合作;改进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外汇服务,改善利用外资的质量与结构,引导外资投向区内重点产业和行业;加强外汇管理、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调沟通配合,为沿黄经济区创建自由贸易区、综合保税区和免税区提供外汇管理的配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