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
清末民初(1901-1912年)是近代中国历史转变的关键时期。以往学术界关于这段历史的认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相关研究主要是以辛亥革命为主线。在这种革命史的框架中,革命派的思想与活动得以充分的彰显,但清政府及其他社会政治势力如立宪派的踪迹则被有意或无意地淹没难稽,至多只是作为革命的背景来叙述,甚至是当作革命的对立面来批判。这样,历史的全息图像就难以清晰地呈现出来,总使人难免有某种缺失之憾。诚然,从历史进程的角度考察,将清末民初政权更替的历史纳入革命史的框架本亦无可厚非,辛亥革命作为一次致力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民主革命运动,无疑是当时历史的一根最基本的主线;但是,从社会政治结构变动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还是一个中国社会政治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时期,社会政治近代化在革命的过程中发生,使历史更具复杂性。因此,对于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的研究,不应当只是为辛亥革命史的叙述作铺垫。事实上,正是新政、立宪与革命三方面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清末乃至民初中国政治的新走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卷试图在进一步揭示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同时,充分加强了对于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的研究,尤其是力图揭示了新政、立宪与革命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使清末民初这段历史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从本卷我们看到,当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主要存在着三股重要的社会政治势力:清政府、立宪派和革命派;他们各自设计了不同的社会政治方案,开展了既互有歧异又相互关联的社会政治运动:新政、立宪与革命,三股势力互争雄长;可以说,正是这三股势力的较量与消长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在清末民初的新走向。不是把历史的多样性化约为单一的线条,而是力图将复杂多样的历史本相呈现出来。
其次,历史研究是一个累积推进的过程,后人的研究必须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有所进步。本卷充分吸收了以往学术界关于辛亥革命、立宪运动和清末新政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近十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对于以往的相关研究作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与提高,使我们对于清末民初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更加接近历史真实的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在资料方面,本卷也是尽量使用目前学术界所能见到的各种资料,如档案与官方文书、文集、日记、书札、报刊及各种资料集等,力图论而有据,信而有征,使各方面的论述建立在相当丰富可靠的史料基础之上。
第三,具体研究方面,本卷在充分关照新政、立宪与革命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同时,着重加强了对于以往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如立宪运动尤其是清末新政的研究,并有不少新的进展。例如,关于清末新政的决策,以及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等方面各项变革政策与措施的出台过程,本卷作了较为详尽细致的论述,这是以往相关著述较少涉及的论题。又如,以往有关论著在论及袁世凯北洋集团崛起时,主要关注其邪恶的人格与阴险狡诈的政治手腕,本卷详细论述了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期举办的直隶新政的方方面面,认为堪称全国模范的直隶新政,是袁世凯北洋集团在晚清崛起的重要的政治资本。同时,通过此方面的论述,也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在清末民初鼎革之际,所以会形成一个“非袁莫属”的局面,实在事出有因,袁世凯在清末的政治形象并非如民国以后那样坏,说明他有足够的政治资本攫取新生民国的政权。再如,本卷在坚持以政治史为主线的同时,能恰当地兼顾思想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等方面的内容,如相关章节所论实业救国思潮、教育救国思潮、立宪思潮、地方自治思潮等专题,以及最后一章关于清末民初的文化观念与社会生活变迁的综合论述,均有新见;这些专题史内容溶进通史之中,可以使历史更加血肉丰满,呈现丰富多彩的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