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学大典·孔子家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卷一(1)

相鲁第一

本篇导读

孔子做官,是实践他“以礼治国”的理想,他从中都宰、鲁司空、大司寇,一直做到摄行相事的高职,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应变能力,彰显了他的实际办事能力,说明孔子并非纸上谈兵。这一点很多人都忽略了,认为儒家哲学只是空洞的理想,无法付诸现实。孔子推行的措施,使民众路不拾遗,社会和谐,教化推行,国家达到稳定而强大的水平,与邻邦齐国签订盟约。而且在证据充足的情况下,迫使强盛的齐国归还了侵占的四邑和汶上的田地。这些都证明了孔子的为政做官之才。

孔子初仕[1],为中都宰[2],制为养生送死[3]之节[4]。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5];路无拾遗[6],器不雕伪[7];为四寸之棺[8],五寸之椁[9],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10]。

1初仕:初次出任政府官员职位。时为鲁定公九年,此时孔子已五十一岁。

2中都宰:中都地方的长官,约等于现在的县长或县里一、二级官员。

3养生送死:即老有所养,死有所葬,是敬老安老的工作。

4节:有规范的礼节标准,由官员制定的就是法律条文。

5涂:通“途”,道路。

6路无拾遗:可作“路不拾遗”或“道不拾遗”,不贪婪在路上拾到的东西。

7雕伪:装饰雕刻,是人为的加工。

8棺:棺木的内棺。

9椁:外棺。

10不封:不聚土以起坟,因山丘为坟。不树:坟周边不种松柏等树木。

译文

孔子在鲁国首次做官,在中都地方任长官,制定养老的法规和送葬的礼节。依长幼分配不同食物,依能力分配工作,男女分别使用不同道路。没有人拾取并占有他人的遗失物品,器皿上都没有奢侈的雕饰。死人装殓,内棺厚四寸,外棺厚五寸,依傍山丘建坟墓,无须加高封土和种植太多树木。

赏析与点评

孔子做官,不只有宏图大志,而且细心开展德政的实务功夫。孔子要减少饰物,维系俭约的生活方式,阻止贪婪奢侈的风气漫延,甚至殡仪的规格,都定在一般的水平,整个社会,便建立在道德和谐的共融气氛上。

孔子做官虽然只有五年左右,但政绩很好,证明他不只能够讲理论,而且能做事,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1]焉。定公[2]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3]。乃别五土[4]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5]。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6];孔子沟而合诸墓焉,谓季桓子[7]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8]。”由司空为鲁大司寇[9],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1则:仿效。

2定公:鲁定公,此对话应发生在鲁定公十年(前五〇二)。

3司空:主管工程、制造、手工业的官。

4五土:指五种不同的地形,包括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等。

5厥所:最理想的收成、收获。

6“季氏”句:鲁昭公二十五年,昭公讨伐季平子,失败流亡于晋,死于晋地干侯。季平子后来将昭公葬于鲁国先君陵墓以南,不使与先君合葬,以泄私愤。

7季桓子:季平子的儿子,权位的继承者。

8不臣:没有礼法、不称职的臣子。

9大司寇:主管刑狱的官。

译文

新的礼节制度实行一年后,西边的诸侯国都仿效这些规则。鲁定公对孔子说:“用你的办法治理鲁国,可否行得通?”孔子回答说:“即使天下都可以治理好,何况鲁国!”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升任孔子为司空。孔子区别各地土壤的性质,将各种作物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结果所有物类都得到理想的收获。之前,季平子将鲁昭公葬在祖墓的南面,孔子挖沟将昭公的陵墓与祖墓连接起来,他对季桓子说:“贬抑君王以彰显个人功绩、遮挡自己的罪过,不合礼节,如今合葬,可以掩盖你父亲不守臣道的罪行。”由此孔子从司空擢升为大司寇,即使设立法律也没有使用,也没有奸恶的民众出现。

赏析与点评

孔子知识渊博,在安排土地耕作上可以看出有专业水平,使“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孔子做人处世,既细腻又不急进,替鲁昭公移墓重葬,昭公后人鲁定公当然高兴,但孔子对季桓子也说得非常有礼而得体,解释为掩盖他父亲的罪过,使后人安心,这种多方面圆融的工作,只有智者才能熟练进行。

定公与齐侯[1]会于夹谷。孔子摄相[2]事,曰:“臣闻有文事[3]者必有武备[4],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5]。”定公从之。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酢[6]既毕,齐使莱[7]人以兵鼓謲[8],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9],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10]侏儒戏于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夫荧[11]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加刑焉。”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

1齐侯:即齐景公。

2摄相:代理傧相的职位,包括接待和赞礼的工作。

3文事:谈判的事务,此处是指盟会。

4武备:武力军事的准备。

5司马:掌管军事的官。马是古代战争的重要工具,故职衔有此称呼。

6献酢:用酒献给客人的礼仪。

7莱:齐国的外族属国,可称东夷。

8鼓謲:鼓噪。

9裔夷之俘: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俘虏。裔,边裔;夷,夷狄。

10俳优:演舞蹈滑稽戏的人。

11荧:混淆视听。结盟的隆重典礼,不应该有嬉戏的人与行为。

译文

鲁定公和齐景公在夹谷进行盟会,孔子以代理傧相的身份随行。他对鲁定公说:“我听闻以和谈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纠纷,必定要有武力为后盾;准备用战争来解决争端,也必定要准备和平解决的办法,古代的诸侯离开国境范围,必定配备应有的文武官员随从,请批准我带上左右司马的部队。”定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到达会盟的地方,搭建典礼坛场和席位,筑起三级台阶,用诸侯相会的礼遇,与齐侯会面,宾主互相拱手揖让,登上席位,并且互相敬酒。齐国早已安排莱人带着兵器埋伏,此时鼓噪喧哗,想劫持定公。孔子冲上梯级高台,走到定公身旁,扶他退下礼坛,同时向鲁国侍卫说:“你们拿起兵器,杀了他们。现在两国君主结盟,东夷的俘虏败卒,竟敢兴兵作乱,破坏两国友好,这不是齐国君主对诸侯的行动。远方的人,不应该参加华夏的政务,东夷不应扰攘华夏的活动,俘虏不可破坏盟约,士兵不应威逼邻邦。否则,从神道上讲,是不吉祥的;从道德上讲,是违反正义的;从人际关系上讲,是严重失礼的。齐国的君王,一定不会这样做。”齐侯心中感到非常惭愧,挥手叫莱人退避。不多久,齐国的乐师奏出宫廷音乐,歌舞艺人和矮人小丑在礼坛前表演和嬉戏。孔子马上冲上台阶,还未到最后一阶,就说:“一般老百姓荧惑侮辱诸侯,罪当斩首分肢,右司马,立刻执行刑法吧!”于是杂技艺人就被斩杀,手足被分散在不同地方。

赏析与点评

这段记载凸显孔子的文韬武略和英明决断。“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自己坚守道德礼节,不会逾越,出国谈判兵马随行,防备劫盟危机。侏儒表演侮辱国君,他立刻命令随行军队腰斩他们,令对方不再做滋扰的小动作。盟会的最终结果是,齐国交还了四处地方及汶上的田地,是“以礼治国”的成功实例。

始诛第二

本篇导读

孔子刚做代理国相的高职,只用了七天的时间,就杀了鲁国一位名人少正卯,但赦免了要诉讼父亲的忤逆子。季氏和子贡两人都提出异议,认为孔子的判决错误。孔子用令人折服的法理,阐释或赦或杀的道理,彰显了孔子政治思想中的政教合一理论。

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1]执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季孙[2]闻之,不说,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冉有[3]以告孔子,孔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4]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5]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6]谨诛[7],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则成[8],虐也。故无此三者[9],然后刑可即也。《书》云:‘义刑义杀[10],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11]事。’言必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诗》云:‘天子是毗[12],俾民不迷[13]。’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夫三尺之限[14],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15]之山,重载陟焉,何哉?陵迟[16]故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踰乎?”

1狴(bì):监狱。

2季孙:即季桓子,鲁国的大夫。

3冉有:冉求,字子有。是孔子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4听:处理审判。

5狱犴(àn):此处指刑狱。

6慢令:散漫的法令。

7谨诛:严厉的惩罚,轻易诛杀罪犯。

8“不试则成”另本作“不试责成”。——编者注9“故无此三者”另本作“政无此三者”。——编者注10义刑义杀:合宜的刑罚和判决。

11慎:谨慎。古代判处死刑十分严谨,而且必须在秋天执行,犯人有足够时间想办法上诉。

12毗:辅助。

13俾民不迷:令民众不会迷失方向。

14三尺之限:不高而很细小的险峻,限,通“险”。

15仞:古代八尺为一仞。

16陵迟:登山的道路拉长,使斜度减少易于行车,但路程却增多。后一句“陵迟”,指礼教道德滑坡,形成向下的势态,已经难以从新向上。

译文

孔子做了鲁国的大司寇后,有父子来打官司,孔子把他们一并收监,三个月都没有审理。其后父亲请求终止审判,孔子便放了他们。季桓子听闻此事,感到不高兴,便说:“司寇欺骗我!以往他告诉我:国家的管治,必以孝道为先。现在惩罚一个不孝子,以教育民众尽孝,不是可以吗?为什么又要赦免他呢!”冉有将这番话转告孔子,孔子叹息说:“真可悲!政府不守正道而杀戮下民,是不合常理的做法;不去教导孝道,而审理不孝的案件,是杀害无辜;三军打败仗,不可以斩杀士卒;牢狱管治不好,不可以随便用刑。为什么?政府不推行教育,罪责不在民众。政令散漫,但用刑严厉,是伤害百姓;随时滥征税收,是残暴人民;不尝试教化,推卸责任而要求成效,是虐待他人。主政者没有在这三种情况下犯错,才可以马上用刑罚。《尚书》说:‘合宜的判刑和死罪,无须使你不安心。唯一要考虑的是有没有谨慎行事。’就是说,先教导,然后才用刑罚。先陈述道德,令人们佩服;如果行不通,便请贤士来劝导;还行不通,便废除他们的权力;仍然行不通,最后才用律法的威严慑服人民。这样推行三年,老百姓便会走正道了。当中有少量邪僻刁民不遵从教化,就可以依据刑罚对待,则民众都深知罪责了。《诗经》提到:‘辅佐天子,令民众不会迷失道德方向。’因此威严厉政不试行,刑罚也不应该使用。现今的社会则不同,混乱的教育,繁杂的刑罚,使民众迷糊困惑,而陷入罗网中,又会马上被制裁,因此刑罚越多,盗贼越难以制服。不高而细小的险峻,空车也不能攀登,为什么?因为峻峭的缘故;高山崇岭,重载之下仍然可以登山,为什么?因为拉长斜坡能使车缓缓爬上去。现今社会风气、礼教堕落很长时间了,虽然有刑法,人民怎会不违犯呢?”

赏析与点评

萧昌明提出,“不忍不教而诛”,应该是所有圣人和慈悲者的心愿,人类出生时只是空白一片,君王应该好好关怀每一个子民,要刑德兼备,教导人民道德仁善,将教育工作做到最完善,这是首要的任务。不断增加法律条规,只会令社会变得僵化。

孔子的“德政治国”理念,必须由上而下,主政者引导人民修养道德,自己当然也要以身作则。现今世界以经济挂帅,又说法治为首,相比之下,德政治国才是根本的方法。有道德者做领导,又有良臣相助,必能达至成功。

王言解第三

本篇导读

这是孔子回答学生曾参的提问时的讲话,主要说明作为统领天下的王者,如何不出户牖而教化天下。明王必须“内修七政,外行三至”,“七政”是: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三至”是:至礼不让、至赏不费、至乐无声。君王自己身体力行,才可使国家昌盛繁荣,所以推行教化非常重要,领袖人物本身的修养,就是一个明确的指标。

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

译文

所谓“道”,便是要发扬光明完善的德行;所谓“德”,便是要尊崇正确大道的哲理。因此,没有德,道便不能受到尊崇;没有道,德行就不能光明完善地发扬。

赏析与点评

道与德的相互关系,孔子解说得非常清晰,与道家及传统哲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