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萧条已是大势所趋(1)

§§§第一节萧条已经到来

今天大家评论中国经济已经不是说避免萧条、避免硬着陆了,而是如何面对已经到来的萧条。萧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口下滑从2013年已经开始

刚刚过去的6月份出口同比下降3.1%,创下了2009年10月以来44个月的最低值。乐观派说这是暂时性的,但是上半年中央税收同比仅增长了1.5%,相比预算的7%有巨大差距。大家不要看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很大,涨了13.5%,这个数据很有误导性。一方面地方政府靠卖地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各种收费具有很大灵活性,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现状。比如上半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所谓基金收入,其中主要是卖地收入,上半年卖地收入达16722亿元,增长46.3%)19395亿元,同比增长41.9%。中央财政就不一样了,因为中央税收来源是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人为操纵的可能性很低,因此这些税种更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过去全国税收增长一般是GDP增幅的2倍,而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仅为7.5%,低于7.6%的GDP增长,这是第一次出现。

二、铁路货运创历史最低纪录

铁路货运是检测经济是否下滑非常靠谱的数据,因为铁路货运价格相对便宜,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如果铁路货运量下降就说明我们的经济真的变差了。过去8年我国铁路运力的平均增长是5.5%,2011年、2010年分别增长8%和9.3%,即使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铁路货运量依然同比增长了0.6%。但是,2012年铁路货运量同比下跌0.8%,首次出现负增长。2013年上半年,铁路货运量在去年下跌的基础上继续下滑2.55%。

三、政府负债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我们估算,截至2013年6月,中国债务余额约73万亿。按照去年年底GDP 52万亿计算,政府债务占GDP比例已经达到135%。这70多万亿一共包括四个部分:

最大的部分是银行贷款,约40万亿。这部分又分为两块:基础建设约20万亿,地方融资平台约20万亿。因为基建贷款在央行的统计报告里被划归到企业贷款名下,我们要把它剥离出来。国家开发银行披露自己总贷款额的30%都是基建,建行说自己企业贷款中40%是基建,无论按照哪个比例算,都有约20万亿企业贷款投向了基建行业。为什么它们都属于政府负债呢?因为有资质去修公路、铁路的公司99%是中铁建、路桥集团这类的国企,民营企业只能去做二级或者三级承包商。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约20万亿,这主要是从土地上做文章,一般是土地质押获得银行贷款。根据渣打银行7月17日发布的报告《亚洲债务大起底》中披露,目前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未偿余额为19万亿到20万亿。

第二部分是社保欠账,约18万亿。2012年这个数据报出来时《人民日报》还出来辟谣,说空账运转没问题。今天,官员们的估算更吓人。2013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说全国对农民工的社保资金欠债或高达31万亿,他的算法很不科学,仅仅是以武汉一地的水平代表全国,更准确的数字还是大约18万亿。详细的计算报告大家可以参看中国银行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

第三部分是各种理财产品,约10万亿。这些都是在银行贷款之外的,据银监会披露,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理财产品规模已经达到9.85万亿元人民币。当然,这一部分并不完全是政府或国企的债务,其中房地产企业负债约占40%,另外约70%是政府以及国企的直接或间接负债。

第四部分是BT、BOT等巧立名目形成的债务,约5万亿。表面上我们地方政府没有发债权,但是它可以是法人,所以就出现了BT、BOT等变态模式,说白了就是私人垫资,政府分期付款。BT是指私人垫资build(建设)然后transfer(移交),最后由政府分期付款。BOT是指私人垫资build(建设),然后政府给你几年的运营权(operate),到期后再transfer(移交)给政府。这种模式在县一级最常见,我们调研的县,本级财政收入30%都用于偿还这种项目,项目期限一般在5年。2012年全国县本级财政收入约3万亿,30%就是约1万亿,一般项目5年还清,就意味着目前的债务余额约5万亿。

四、中国政府负债危险程度不亚于欧猪五国

截至2013年6月,我国债务余额达70多万亿,这是什么概念呢?去年我国GDP是52万亿,这说明政府债务目前已经达到GDP的1.35倍。那么欧美正常国家是多少呢?国际上的通行标准是,超过60%就要警惕,80%以上就很危险,超过90%危机就很严重了。

这些冰冷的数据都在告诉我们,萧条已然到来。不用浪费笔墨给大家继续列举数据了,就连新华网、人民网也都开始说,“改革任务重、经济增速将缓步下滑、经济弱增长特征明显”,你就知道有多困难了。

萧条到来,并不可怕。下面我将从制造业、产业转移、房地产、就业和生产成本等角度,给各位分析一下萧条的表象和成因。

§§§第二节制造业萧条最可怕

一、区域性萧条明显

2013年一季度,温州申请破产的企业数量同比上升了12倍。2012年一年,温州法院受理的企业破产案件27起,平均一个季度大约7起,但是今年一季度法院已经受理了86起。温州某基层法院的陈副院长说,当地濒临倒闭企业至少100~200家,主动申请破产的企业只有5~6家,如果按照5%的申请破产比例计算,温州去年破产的企业约540家,今年一季度已经暴涨到1720家。这还没有计算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以鞋企为例,温州2700多家鞋企中还有800多家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约占30%。

珠三角地区也不容乐观,官方数据还能看得过去,但第三方做的统计就差距很大了。香港工业总会的数据显示,港资企业两年倒闭30%,2011年,珠三角地区约有7万家港资工厂,2012年底还剩5万家。港台集团是珠三角地区的制鞋巨头,原本有6家鞋厂,自2008年开始陆陆续续关闭了5家,2013年1月又关闭了最后一家。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刘展灏预计,到2015年,珠三角地区港资工厂将萎缩到大约3.5万家,再次减少30%。这才是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真实状况。

实际上,温州、珠三角地区的区域性萧条只是整个经济萧条的缩影,放眼其他行业,情况也一样糟糕,造船、光伏先后进入危机,工程机械严重产能过剩,60%的纺织企业零利润。

二、造船业陷入困境

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造船完工量60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1.4%。2013年跌势还在继续,一季度全国造船完工量94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5.6%;1—6月,全国造船完工量206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6.0%,80家重点监测企业经济指标全面下降,工业产值同比下降16.6%,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24.7%,利润同比下降53.6%,相反应收账款、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都在增长。重点监测的都是大企业,能很顺利获得贷款和各项优惠政策,中小船企就更惨了。

全球最大的中小船舶制造业基地在浙江台州,目前约有80%的船企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原总经理谭作钧预计,有50%的造船厂将在未来2~3年内破产。具体到造船第一大省江苏,今年1—3月份江苏13家重点船企中有4家企业亏损,小一些的造船厂日子更不好过,在列入统计的66家造船企业中有44家企业没有接单。面对困境,银行多次出手相救,以江苏为例,截至2013年2月底,江苏省主要金融机构对重点造船企业的综合授信余额为1070亿元。当时我曾在电视节目中警告大家,给造船业融资看上去确实是雪中送炭,实际上谁也不能保证这不是第二个光伏。果不其然,从今年7月开始,各大银行意识到风险纷纷开始收紧对造船业的贷款,以前只要客户向造船厂支付1%的预付款银行就敢贷款给造船厂,现在至少要支付15%的预付款银行才会考虑发放贷款,具体操作中则可能要达到30%的预付款。

三、钢铁行业问题重重

发改委说“钢铁行业2012年经历了10年来最困难的时刻”。2012年全国有将近三成的钢贸企业倒闭或者退出行业,10月15日至11月15日上海曾有第一波钢贸贷款逼债高潮,当时所有媒体都在报道,其实那段时间起诉一共才27起。大家知道最近的情况吗?“上海法院网”公布的开庭公告信息显示,2013年3月18日至4月17日,仅一个月上海就有209起银行起诉钢贸企业的案件开庭,媒体反而不吭声了。

四、光伏企业危机深重

光伏企业更是不用多说,美国、欧洲部分国家先后对我国的光伏产品征收重税,2013年3月20日全国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宣布破产,光伏第一大省江苏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超过60%,第二大省浙江有96%的企业停产或倒闭。中国光伏产业联盟主席朱共山说:“全国范围内多晶硅行业90%的企业已经停产,如果再持续下去,这个行业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五、工程机械严重产能过剩,库存高企

以挖掘机为例,全年总销量12万台,产能60多万台,前几年4万亿投资兴起之初还不明显,大家都有饭吃,现在日子却很难过。各大工程机械生产商库存积压严重,花钱租地用来停放没人买的新车,因为害怕停产引起恐慌。徐州市金山桥东、大黄山附近,可以看到徐工集团停放的许多工程机械。徐工集团作为国企还注意影响,不让工人失业回家,民营企业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三一重工、玉柴重工都相继传出了裁员的新闻。

查阅徐工集团的年报发现,今年一季度,徐工集团的库存新增5.96亿元,同比增长51%,销售收入同比下滑17%,但应收账款达到204亿元,同比增长54.5%。这说明徐工集团过去一直在大量赊销工程机械,我没有苛责它的意思,因为所有的工程机械企业都是这样。但是这次的行业危机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过去的。

§§§第三节高端产业转移,中国还会有真正的制造业吗?

近代世界史上共有三次大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把钢铁、纺织这些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了德国和日本。第二次转移是六七十年代,日本、德国把纺织、玩具、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国家和地区,诞生了亚洲四小龙。第三次就是我们熟悉的,90年代亚洲四小龙把玩具、纺织、服装等产业转移到中国沿海。这三次转移都是从生产成本高的向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迁移,是正常的经济现象。

如果今天我们面临的这次产业转移也仅仅是阿迪达斯、耐克这类服装厂把生产线迁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这也没什么好讨论的,这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寻找廉价劳动力和土地!阿迪达斯的数据显示,它们在苏州厂的工人一个月3000多元还留不住,但是柬埔寨的工人月薪828元就可以了。所以它们要离开中国,这很正常。但事实上并不仅仅是这样,因为这次转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达斯的厂,而是高端制造业,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现在已经走的有100多家了。这次产业转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业,首先是高端消费品,其次是精密制造业,最后是汽车和工程机械。这些企业回到美国后效率均大幅提升。

在高端消费品领域,通用电气已经将洗衣机、电冰箱和加热器的业务从中国回迁到肯塔基州,而且回迁以后效率更高。搬回美国后,生产Geospring热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组装时间提高了5倍。以前在中国生产这个热水器终端零售价是1599美元,现在在美国生产后只卖1299美元。2009年高端厨具商国王制品公司搬回美国,物流效率提高15倍,在中国生产时它们对大客户的交货时间一般在30~60天,搬回美国后2天就能交货。另一家高端炊具制造商All-Clad Metalcrafters也正把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美国。

在精密制造领域,NCR公司的自动取款机工厂也从中国搬回了美国。美国AmFor公司把在中国的生产线搬回俄勒冈州。亨特实业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统生产线从中国大连迁回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镜以及2012年上市的无线家庭媒体播放器Nexus Q也都是在美国本土生产。

在汽车和工程机械领域,福特公司2012年把在中国和墨西哥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搬回美国。卡特彼勒宣布油压挖掘机项目在美国建厂,中国的卡特彼勒工厂只保留一个研发团队。由于汽车和工程机械这种行业原本也不是中国的强项,因此这类企业转移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