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培养孩子感恩≠以恩人自居
普遍现象
天下父母养育孩子,疼爱孩子,为孩子日夜操劳,其心可敬。为了孩子们,父母们的确付出了许多。父母应让孩子了解这一切,大多数父母也都有意、无意地向孩子们述说自己的辛劳。
但许多父母只知溺爱孩子、纵容孩子,使孩子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丝毫不懂感恩,长久下去变得懒惰、霸道、自私。
也有许多父母却又自恃对孩子有恩,便随心所欲地对待孩子,强迫孩子屈从于自己的意愿,不但不能使孩子产生感恩,反使孩子心生怨气。
纠误
有意、无意地以恩人自居会直接影响为人父母的心态,进而影响对待孩子的方式,导致言行偏差,强迫压制孩子,甚至粗暴伤人。这么做,对于培养孩子感恩只能起到反作用!
许多父母狭隘地认为:“我们是他父母、我们生他养他,他就得听我们的。”要求孩子“我生你养你,所以你就得事事听我的,就得按我说的做,就得按我的安排发展,不能有自由、有主张……”
改变观念
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但父母不该将恩情变成枷锁,不该将恩情延伸出许多错误的因果关系。
我们不能认为自己生了他、养了他,就觉得孩子欠了我们。许多父母或明示、或暗示孩子“你欠我的”,使孩子产生一种负罪感和压抑感,严重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父母一方面要培养孩子懂得感恩,另一方面切忌以恩人自居。教育孩子需要父母平等友好的作风,培养孩子感恩同样需要我们保持心态平和,以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尊敬长辈。
具体指导
1.父母应懂得孩子并不欠我们
很多做父母的,当孩子“不争气”时,便会满腹怨气向孩子絮叨养育他所付出的劳累和心血,真是掷地有声、振振有辞,这不仅反映了父母“养育孩子是苦差事”的错误育儿观,也反映了“培养孩子为面子”的错误教育观。
这样做不利于父/母子关系,不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也不利于父母科学地调整教育方法。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端正心态,认识到我们将孩子带到世上,养育教育他们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孩子对我们的亏欠。
当教育效果出现偏差时,父母首先要懂得反思教育方法。标榜自己和抱怨孩子,无疑会使孩子内疚与自卑。父母主观上对孩子不公正的否定,也无疑会使孩子怨恨我们或小看自己,却无益于建设性地指导孩子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不足。
父母的怨言、数落无法使孩子获得任何知识和启发,只会让孩子受伤、厌倦。教育孩子需要知识、理性、智慧,而不是感情用事。
2.养育孩子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而不是恩情
谈到“父母的恩情”,主要是从子女的角度而言。身为父母,我们自身更多的是要不断调整心态,不断提高教育能力,而不是时刻把对孩子的恩情放在心上、挂在嘴边,更不能以此作为把意志强加给孩子的借口。
父母应着眼于孩子的培养和教育,而不要过分执著对孩子的“付出”和“苦心”。过多在意恩情必然会导致情绪化和心态异常,不利于客观施教和亲子关系的发展。
不论是与孩子相处,还是教育孩子,我们都应客观审视自己的教育方法,学会保持平常心。
3.孩子对父母尊重与感恩绝不等于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志
有些父母,丝毫不能容忍孩子的反驳和自我意识。一旦孩子有反对意见,就给孩子扣上“不孝”的罪名,这不仅是错误观念的表现,也是自我中心和不良心态的表现。培养孩子尊敬父母,更多地是从培养孩子内在道德品质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强迫孩子表面绝对服从。
4.只有民主作风和平等态度才会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父母应改变自私的养育观和不平等的亲子观,学会正确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平等人格。孩子对父母的爱与尊重,来自父母以身作则的感染,无法说教而来,更无法强迫得来。教导孩子,首先需要父母自身的理性、客观、民主。
父母机智而平等的作风,以理服人而非强制,民主对待激发个性,不仅不会削弱父母的教育效能,反会大大提高父母的人格魅力和凝聚力,从而获得孩子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