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要懂点经济学:这个时代不懂点经济学要吃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0章 挤出效应:狼多肉少的经济学原理

“博古论今”

我们常常在批发市场中看到:如果在这一年中,由于某种商品的供需情况发生了变化,那么经营这种商品的摊位就会出现增加或者减少的情况。比如挂历市场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由于网络、手机等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传统挂历的需求越来越小,产生的结果就是挂历批发商手中的产品滞销情况严重,许多人不得不将资金撤出这一市场,转而投入到其他更有机会的商品领域。

从世界范围来看,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加重加深。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相继制定出台了扩大国内需求的相应措施,在两年内计划投资4万亿元,主要是为了加快建设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同时中央政府决定,从2009年开始,增值税改革正式启动,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为适度宽松。4万亿元投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回升,但同时也引发人们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的担忧。

“点睛释义”

何为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指在一个相对平衡的市场上,由于供应与需求发生变化,使得一部分资金从原有的商品领域挤出,而流入新的商品或市场中。挤出效应发生的机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由于财政支出扩张致使利率大幅上升,而利率的过快上升又抑制了民间资本的投资冲动。另一种解释是由于政府面向社会公众举债,导致政府与民间部门在资金使用上的竞争,减少了对民间实体经济的资金供应。

关于挤出效应,西方经济学家有的主张政府不应干预,有的主张积极干预。反对政府干预的认为,由于公共支出的资金不论来自公民纳税或是公民借贷,如果货币供应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由于公共支出的相应增加,必然会导致货币需求的压力,迫使银行利率上升,相应会减少私人的投资。因此,挤出效应并没有使总需求发生变化,政府不应干预。而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影响私人投资积极性的,除了银行利率水平以外,还与预期利润率有重要关系。如果政府增加公共支出能够提升预期利润率,那么公共支出对私人投资不仅不是“挤出”而应该是“挤入”。反之,私人投资热情会相应降低,使得总需求发生变化,完全依靠市场不能够实现供需平衡,需要政府积极地予以控制调节。

弱化挤出效应的对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的挤出效应会对国民经济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宏观经济学经过长期实践得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使用,能够有效克服这种挤出效应。

首先,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统一性,坚决避免由于政策本身导致的内耗和效应的抵消。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一方面要求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同时又要求对企业大幅度地减税,并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而政府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要求公共支出大幅削减,并提高税率,增加税收。这种政策组合不能颠倒使用,政府应最大限度地避免与民争利,而应该通过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来增加政府收入。

其次,要克服挤出效应的负面影响,还要切实增强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在经济出现紧缩的时期,那些加重居民负担的改革措施必须暂缓,培养社会的消费需求。从长期来看,要解决供给型挤出效应,最有力的措施就是积极鼓励民间投资,扩大民间投资的规模及范围。社会投资效率能否得到提高,民间投资规模能否不断扩大,是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政府新的宏观经济目标能否实现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