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为什么物质富有的我们不幸福
物质上行,幸福下降
《新文化报》于2011年7月22日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全国8年来72名亿万富翁死亡多数死于非命》。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通过对2003年以来公开报道中能够找到的72位亿万富翁死亡案例进行梳理,得出的数据显示,15名死于他杀、17名死于自杀、7名死于意外、14名被执行死刑、19名富豪积疾早逝,数字足以令人深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这72名亿万富翁的队伍中,有17名是主动离开这个世界的。为什么拥有亿万财产的他们并不感到幸福,反而匆匆结束自己的生命呢?而且现在社会上轻生、心理扭曲的案例确实很多,为什么物质富有并不能让我们感到幸福?
2010年10月,国内一家媒体提到,根据荷兰伊拉斯谟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调查显示:1990年中国国民幸福指数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从1990年到2001年,我们都知道,我们的物质生活是呈向上发展的趋势,为什么幸福感却在下降呢?
早在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讨论国民的幸福与收入的关系,他认为:“决不能把大多数人生活状况的改善看做是对整个社会的不利。如果一个社会有较高比例的成员生活在贫穷困顿之中,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地繁荣幸福。”但在某个极限点,高收入对一个人的幸福根本不起作用。
19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汤普逊提出:“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重要的不是仅仅拥有财富的问题,而是财富的正确分配问题……人要想快乐,便脱离不了享受的物质手段,这在一切文明社会里主要就是财富,但是人们可以在拥有较少财富的情况下达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境地,而在财富极为充裕的情况下,却仍可能非常痛苦。和社会利害攸关的主要是财富的使用和分配问题,而不是财富的多寡。”
根据现代经济学原理,对于“完全理性”的人来讲,如果财富越多,那么选择的自由越大,那么就更可能获得自己幸福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也就是说,物质越富有,人们就应该感到越幸福。可是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即使拥有亿万的财富,仍然挡不住他们轻生的脚步;即使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进步,人们的幸福感反而比以前还低。这个问题并不仅仅在中国存在,据统计,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
哈佛一项持续6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正面临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调查称:过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非常沮丧、消沉。47%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因为太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10%的学生称他们曾经考虑过自杀……
这就让人们不断地追问: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我们还是不幸福呢?这就是哈佛大学幸福课流行的原因,现在人人都在追求幸福,都想追寻幸福的源头,让自己更加享受生活,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
幸福是选择而非安排
现在有很多关于幸福的心理测试,诸如“你现在幸福吗”、“你离幸福还有多远”、“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吗”,是否应该相信这些测试的结果呢?有的人相信宿命,根据结果来肯定幸福;有的人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把测试当做一种娱乐。那么,你会选择相信这所谓的命运,还是相信命运是要自己去把握、去争取的?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名美国少年,一次晚餐后跟家人玩纸牌游戏,连续几次都抓了很坏的牌,他开始不停地抱怨。妈妈停了下来,对他说道:“如果你要玩,就必须用你手中的牌玩下去,不管那些牌怎么样!人生也是如此,发牌的是上帝,无论怎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能做的就是尽你的全力,求得最好的效果。”很多年过去了,少年长大了,但一直记着母亲的这句话,不再对生活抱怨。相反,他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命运的每一次挑战,尽力做好每一件事。终于,他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平民,努力进取,顽强拼搏,一步一步地成为陆军中校、大校、将军,直至盟军统帅、美国总统。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
是的,命运就攥在自己的手里,不管上帝发给你的是什么牌,幸福美好的人生要靠自己创造。
如果有一天,你手上抓住了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财富和智慧,在别人眼里你是个富足的人,你却觉得没有找到你想要的幸福,那么,你一定还没有真正领悟何为幸福。
幸福的人之所以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幸福,是因为他们知道生活永远不会完全在上帝的控制之中。如果你固守着自己有这种支配能力的错觉不放,你就不会建立对于厄运的防御系统。当厄运确实来临时,你就会陷入极度的混乱而束手无策。
幸福的人之所以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幸福,是因为他们对待生活和困难的态度不同,他们从不问“为什么”,而是问“为的是什么”,他们不会在“生活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平”的问题上做过长时间的纠缠,而是努力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幸福的人之所以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幸福,是因为他们懂得创造幸福。人的一生会有许多良好的机会:有利于让自己成长的机会,或是事业发展的机会,或是能让自己发财致富的机会,然而,这些机会在哪里?该如何去找?机会不是靠上帝赐给,也不是靠瞎碰运气,而是靠自己大胆主动地去创造。
其实很多时候,机会就在自己的手中,只是有些人想不到、看不到罢了。当好的机会出现时,如果掌握住了,就会使自己生活幸福。
幸福由自己创造,由自己把握,与命运的安排无关。
被幸福的感觉牵着走
哲人说,由古至今,人类一部煌煌文明发展史,唯一的动力和能源即是——追求幸福。诚然,我们每个人终日都在为学习、恋爱、事业、名利、子女而苦苦奔波,只因“幸福”二字的蛊惑。那么,究竟何为幸福呢?
有一则小幽默说:
一位青年学者去请教他的导师:“幸福是什么?”导师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就像甜甜的笑。”学者去问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乞丐说:“幸福是所有人都向我的碗里放钱,面值越大我越幸福。”学者去问一名惯犯,惯犯说:“幸福是得到自由。”然后低声在学者耳边说:“是下次犯罪时不会被抓到。”学者又去问另一位学者,对方说:“幸福是……”他停顿了一下,说:“是你的研究报告署上我的大名。”
一笑之余,我们似有所悟。关于幸福,每个人有着不一样的体验;对幸福的诠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点,比如,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就定义不一。这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底蕴和他的思想境界。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是魏晋名士嵇康的幸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仙”李白的幸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圣”杜甫的幸福;
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曾说:人间最大的幸福莫如既有爱情又清白无瑕。
一代伟人林肯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乐圣”贝多芬呐喊,“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
幸福不止这些。呻吟的病人说健康就是幸福,风烛残年的老人说活着就是幸福,顽皮的孩子说得到一件心爱的玩具就是幸福,流浪街头的盲人说有家就是幸福,苦读的学子说金榜题名就是幸福,失恋的青年说被人爱着就是幸福……
在不少人眼里,金钱、成功就等于幸福。事实果真如此吗?一项权威调查表明,年薪在100万以内的人群,钱越多越能感到幸福,而年薪在100万以上的人群,就会越来越难感觉到什么是幸福。《南方周末》曾就60位“人均拥有财富为22.02亿元人民币”的国内顶尖富豪的精神世界进行了一次调查,这些人算得上是最成功的人吧,可结果竟有70%的富豪认为财富给自己带来了“不安全感”,不是快乐,而是害怕和担心。
其实,幸福很简单。它是你的一种身体和心理的快乐感受,你身心的舒适、自由,你摆脱了欲望羁绊后的无忧无虑。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
幸福是知足,是豁达。幸福是短暂的满足与快感。幸福是发自个人内心的感觉,在于我们的体会。幸福是享受自由,也给他人自由。幸福不分性别,不依赖于年龄,不取决于财富。幸福是……
每个人的幸福不同,但幸福并不是世间的稀缺品,它如同阳光普照大地,惠及万物生灵。它又似一杯透明的水,虽淡然无味,口渴之人却能品咂出其中的甘甜。许多时候,只需换一种心情、换一个角度,本来索然无味的事也许会变得精彩无比。
在生活中,尽管幸福如同随处可见的阳光,但有些人却习惯把目光投向阴影和黑暗,身在福中却丝毫感觉不到幸福,导致了无数遗憾和悲剧的发生。
可见,幸福至关重要的,在于领悟,在于感觉。
然而,我们太忙碌了,总是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思绪,没有时间反省自己的行为,甚至没有时间倒掉鞋里的那粒沙子。我们无所适从、力不从心甚至疲惫不堪,可是我们却一直在无奈与阵痛中蹒跚前行。
其实,简单来说,幸福就是你的感觉,它来自你的心灵深处,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描述的犹如花开般奇妙的人生体验,潜藏在你的心底,只是常常被你忽略。
幸福常与深沉的爱连在一起。随着你的希望逐渐被失望代替,最诚挚的爱连同心灵的寄托一同失去,久违的幸福就会被巨大的失落感和深深的痛苦挤压在心的最底层,被“郁闷”和“无聊”所反复驱赶。但幸福从来都不曾消失或走远,始终默默伴随着你的每一个平凡生活。
自始至终,从来没有任何人、任何力量,能够将幸福从我们心底夺走,那是上天分发给我们的,永久属于我们的丰厚无比的私有财产。除非我们自己甘愿放弃,它时时刻刻都在那里,通过你的真诚和你的感恩之心,一碰,就会触到!
幸福与否,取决于你怎么看待
每一个人都拥有幸福,只看你是给自己一个肯定还是否定的答案。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是如何看待的。
每个人对幸福的看法都不一样。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告诫我们:“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你首先得学会吃苦。”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表示,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强调,“醉心于某种癖好的人是幸福的”、“正像我们无权只享受财富而不创造财富一样,我们也无权只享受幸福而不创造幸福。”
那么,幸福到底该如何被定义呢?下面这位哲学家的故事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有一位哲学家,当他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总是觉得自己很快乐、很幸福。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这样的生活也能算是幸福吗?”
哲学家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哲学家一个人,但是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这样的生活你还觉得幸福吗?”
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让人觉得幸福呢?
几年后,哲学家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幸福吗?”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费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些花、种些菜。这些乐趣呀,数之不尽啊!”
后来,那人遇到哲学家的学生,问道:“你的老师总是觉得自己很幸福,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学生笑着说:“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同样,生活可能反馈给我们的影响,也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如果内心是悲观的、消极的,那么我们从生活中接收到的一切信息都将是伤感的、带着痛苦的;如果内心是乐观的、积极的,那么不管生活给予了我们什么,我们都能感觉到同样的幸福和快乐。
所以,幸福的生活并非是要住好房子、吃大餐,只要内心感到了幸福,那么,幸福就会降临在你身边。
我们随时都有选择幸福的权利
如果你遇到了挫折,遭遇了失败,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情绪坏到了不能再坏的地步,那么请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哪怕打一针镇静剂。铺开一张纸,就好像铺开自己的心情一样,把自己的不快乐都列在这张清单上。当然,你还要找出一张纸,上面写上你可能得到幸福的事情,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幸福的源泉,比如,你长得漂亮,你的身体很健康,你的家人对你很好等。紧接着,你就可以对比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让你幸福的理由远远大于悲伤和难过的,既然如此,你就不该再将自己放置在悲伤痛苦的阴影当中了。
多年以前,有一个女孩因为失手伤了人而坐牢了,尽管后来被释放,她仍然很痛苦,就到教堂祷告,希望上帝能够分担她的痛苦。看到女孩一脸悲伤,一位牧师问她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女孩哭了,她泣不成声地说:“我好惨啊,我多么不幸啊,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件事情了……”
听罢她的陈述,牧师对她说:“这位小姐,你是自愿坐牢的。”
这个女孩被牧师的这句话吓了一跳,说:“你说什么?我怎么可能自愿坐牢?”
牧师对她说:“你尽管已经从监狱里出来了,但在你的心里,天天心甘情愿地被关在牢里,那你不是自愿坐在心中的牢狱里吗?”
“这是什么意思呢?”女孩不解地问。
“在你身边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你好像看了一场不好的电影一样,天天在回想,这不是很笨的事情吗?这与重蹈覆辙有什么区别呢?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生活本身已经制造那么多问题了,如果我们又进一步在脑子里提炼出那么多不幸福,的确是在增加心理的负荷。每天都要面对那么多无法预测的事情,还要承受自己给自己制造的不幸福,这本身难道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吗?
我们不要再强调那些制造自己不幸福的人的态度,我们来看看怎么才能停止制造不幸福的过程:我们是因为想不幸福的事情,是用我们惯有的悲观情绪去想问题,所以才变得不幸福的。那么,只要我们停止再想这些问题,停止用悲观的眼睛看待世界,就会开心得多。
其实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选择幸福和不幸福两个方面,也许我们不能在任何环境下都选择幸福,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幸福的权利。
活着其实就是一种幸福
有位青年,厌倦了生活的平淡,感到一切只是无聊和痛苦。为寻求刺激,青年参加了挑战极限的活动。活动规则是:一个人待在山洞里,无光无火亦无粮,每天只供应5千克的水,时间为整整5个昼夜。
第一天,青年颇觉刺激。
第二天,饥饿、孤独、恐惧一齐袭来,四周漆黑一片,听不到任何声响。于是他有点向往起平日里的无忧无虑来。
他想起了乡下的老母亲不远千里地赶来,只为送一坛韭菜花酱以及小孙子的一双虎头鞋。他想起了终日相伴的妻子在寒夜里为自己掖好被子。他想起了宝贝儿子为自己端的第一杯水。他甚至想起了与他发生争执的同事曾经给自己买过的一份工作餐……渐渐地,他后悔起平日里对生活的态度来:懒懒散散,敷衍了事,冷漠虚伪,无所作为。
到了第三天,他几乎要饿昏过去。可是一想到人世间的种种美好,便坚持了下来。第四天、第五天,他仍然在饥饿、孤独、极大的恐惧中反思过去,向往未来。
他责骂自己竟然忘记了母亲的生日;他遗憾妻子分娩之时未尽照料义务;他后悔听信流言与好友分道扬镳……他这才觉出需要他努力弥补的事情竟是那么多。可是,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挺过最后一关。此时,泪流满面的他发现:洞门开了。阳光照射进来,白云就在眼前,淡淡的花香,悦耳的鸟鸣——他又迎来了一个美好的人间。
青年扶着石壁蹒跚着走出山洞,脸上浮现出了一丝难得的笑容。五天来,他一直用心在说一句话,那就是:活着,就是幸福。
像这个青年一样厌倦平淡的生活,感到生活很无聊、很痛苦的大有人在,他们的生活其实就像这个青年一样是很幸福的,每天有父母的嘘寒问暖、有妻子丈夫的陪伴,有孩子、朋友的支持……只是他们冷漠的心忽略了这一切。放下死亡的包袱,敲开自己的心扉,积极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你才能好好地活着,才能够感受到幸福的感觉。
一位名人去世了,朋友们都来参加他的追悼会。昔日前呼后拥、香车宝马的名人躺在骨灰盒里,百万家财不再属于他,宽敞的楼房也不再属于他,他所拥有的只有一个骨灰盒大小的空间,山珍海味浇灌的肚子也化成了一把灰烬。
从名人的追悼会上回来,几乎每一个人都对生命有了新的看法。那么聪明的一个人,那么会算计的一个人,每一个曾经与他斗的人最终都败下阵来,可是他斗来斗去也斗不过命。撒手人寰以后,一切都是空。
人们想:趁现在好好活着吧,活着就是幸福,什么利、权、势,轰轰烈烈了一世,最后还不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走?以前踩着那么多人的肩膀向上爬,得罪了那么多人,值吗?
追悼会是一次洗礼。从死亡的身边经过以后,才知道活着是怎么回事。
可是,明天还是要忙忙碌碌地奔波,钩心斗角地生活。
一边是死亡的震撼,一边是活着的琐碎,我们很容易被死亡所震撼,然而我们更容易被活着的琐碎所淹没。不要去在意那些繁杂的纠葛、苦痛、伤害、低迷等,一切的一切仅仅是生活中小小的注脚而已。活着,即意味着拥有追求幸福的资本和契机。活着就是幸福,让我们好好珍惜现在鲜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