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心理,会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跟员工签订“心理契约”

说起契约,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经济交往中的契约,如买卖契约、协议等。什么是心理契约呢?心理契约是管理科学中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

管理者在实施管理活动时,不可避免地要思考并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单位或组织靠什么来维持、维护和发展?答案肯定是多样的:靠法律,靠制度,靠管理,靠管理者的智慧,靠经济实力,靠开拓进取……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许多管理者往往忽视了心理因素的作用。心理因素有诸多方面,心理契约就是其中之一。

心理契约是指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与下属或群众在互动过程中,会发生一种同类化,即相互间彼此接近、趋同。由于这种接近、趋同和了解,建立起情绪上和心理上的联系,形成一种不言而喻的心理上的默契。

心理默契既是上级与下级交往中互相配合的融会点,又是防止上下级之间产生抵制、冲突的底线,比如在某一单位,经过较长时间的互动,上级主管认为自己非常重视人才,而下级也都知道这位管理者惜才爱才,只要自己有聪明才智发挥出来,管理者肯定会给以奖励。结果,当下属真有重大贡献时,这位管理者就及时给下属以奖励,这就构成了一种心理契约。假如这位管理者没有给以奖励,并且经常发生这种事,那么心理契约就会遭到破坏。

心理契约是对利益合理分配的一种确认,反过来,它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又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心理契约与商业交易中的契约相比,有一个不同点:交易契约是明文规定的,而心理契约却是无形的。虽然无形,它的作用却非常明显,它是一种稳定器和平衡器,能维护和保持一个组织或单位的平衡。因为心理契约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形成的,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基础之上的,是“不约而同”,因而能简化人际关系,避免某些不良的、腐蚀组织机体的道德心理,如怀疑、不满、猜忌等。另外,心理契约能使上下级产生归属感,共同把共处的单位或集体看成“我们的”,有利于整体的团结,从而增强凝聚力。

之所以会形成心理契约,深层次的原因是期望和谐地达到维护成员共同利益的需要。我们知道,在一个单位或部门,存在着维护绝大多数人共同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每一个人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又会与共同利益产生冲突。这就需要一系列原则来指导,解决怎样在不同的利益之间达到一种人人都能接受、合理、恰当地分配份额的契约。

心理契约的形成,从外部条件来说,需要一个单位具有良好的组织和公正的分配机制;从内部条件来说,必须有一种共同的正义感和道德观——它是建立心理契约的纽带。除此以外,以下因素对心理契约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1)沟通

心理契约的产生,首先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来形成。沟通就是联络、通信或信息交流。沟通的方式主要有: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通过管理者或组织渠道进行的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如管理者向下属作报告,组织规定的会议,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或情况等,都属于正式的沟通。正式沟通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上行沟通是指下级的意见向上级反映。下行沟通是管理者把本部门的目标、规章制度、工作程序等向下传达。上行传达的作用不仅使管理者能掌握全面情况,而且能更多地了解下属的思想动态、意见,甚至情感、态度、观点等。下行沟通不仅能使下属了解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而且也能了解管理者的思路、能力等情况,以对管理者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平行沟通是指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下属与下属之间的信息交流。平行成员之间的交流是否畅通,不仅能增加或减少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会促进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或导致上下级之间的摩擦和抵触。

沟通所起的积极作用就是顺畅,而导致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有几个方面:首先,是语言上的障碍。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但同一想法,有的人表达得十分明确,而有的人却表达得十分模糊,这就会产生障碍。其次,由于人与人在态度、观点、信念上各有不同,也会造成沟通过程的障碍,例如,有的管理者对下属缺乏信任,喜欢来点“哑谜”之类的指示,在这种情况下,下属也往往会去猜测管理者指示的“弦外之音”,这样,就无法达到一种真正的沟通,甚至会出现误解。另外,人的个性因素也会影响沟通。

(2)管理方式

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对沟通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民主”、“专制”和“放任”三种管理方式中,“民主”型的管理方式最容易达到顺畅沟通的效果,因为,“民主”型的管理方式能使上下级之间互相尊重、友爱,思想活跃,而“专制”型的管理方式沟通的局限性则非常大。此外,管理者是否具有平等意识、体贴的心意,是否善解人意,是否善于洞察下属的内心,是否能及时填补下属工作中的漏洞,等等,都是构成心理契约的重要条件。

(3)距离远近

如果管理者与下属在空间上接近,经常参与下属有意义的活动,并与下属同甘共苦,就容易形成彼此之间的密切关系,达到无拘束的沟通,从而相互协调行动,达成共识。

(4)交往频率

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较密切的关系和顺畅的沟通。

在认识到心理契约重要作用的同时,管理者也要提防心理契约的消极作用,那就是,在特定的组织或单位中,上下级之间一旦形成心理契约,并被固定下来后,它会形成一种“抵制”力量,这种抵制会影响或阻碍新的人际交往、新的态度、新的行为方式的建立和新的变革的发生。总之,心理契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管理活动的推动力,又是一种阻力和抑制力。管理者必须恰如其分地把握它,使其成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催化剂,而不是贯彻落实制度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