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腊八
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即是腊八节。《说文解字》称:“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腊”本是古代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只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称“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南北朝时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将岁终之月称为“腊”,含义有三:一是含有新旧交替之意;二是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既可以多弄些食物,又可以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三是祭祀时,除祭祖敬神外,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
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喝腊八粥,最早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
一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不忍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就舍弃王位,出家在深山修道。在六年苦修期间,每日仅食一麻一米,饿得骨瘦如柴,十二月初八这天因饥饿劳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发现,送他乳糜(大米粥),将其救活。他食罢盘腿坐在菩提树下,终于悟道成佛。于是“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用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成佛。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各地佛寺要做浴佛会,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佛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有的寺院在腊八之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一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人普遍迷信,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等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所以,在腊月初八要以红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腊八粥熬好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腊八粥吃几天还有剩下的,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之义。如果把粥送给穷人吃,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就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祈盼来年多结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