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没有性生活,先过信生活
说起这个编辑部例会,朱旭印象深刻。如果不外出采访,张敏文一般上午10点才到办公室,下班时间根据情况而定,但是每周一下午的编辑部例会是雷打不动一定出席的。会议的内容很简单,每个编辑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度,张敏文协调一下部门间编辑和排版美编之间的工作。
张敏文是个冰美人,说话做事一板一眼,不苟言笑。平时也从来不和编辑们废话,开会更是一副雪上加霜的表情。所以有编辑在汇报工作进度的时候,说话时还带着颤音,杜鹃算是编辑部最老的编辑了,杂志刚创办的时候就来了,但有问题一样被老板批得体无完肤。
这和朱旭设想中的工作氛围差别太大,当然他也没觉得这有多大问题,只不过下意识以为,像媒体这样的创意产业,宽松点的环境和活跃一些的气氛会更好。过了两个月他才明白过来,这就是张敏文的管理方式,在每周一次的例会上集中处理和协调,对她来说,效率最高。
有一次编辑部例会,老板问大家还有没有问题的时候,朱旭想有个问题正应该在编辑部会议上提出来讨论。于是他说:“张老师,我编辑《价格传真》这个栏目的时候,有些困惑,我们的杂志是月刊,电脑硬件价格变化很大,我感觉实用性不强。何况我们的杂志是定位为集团主要报纸——《中国电脑普及报》的补充,虽比报纸的读者层次略高,但大多数还是一样的读者,他们每周都能在《中国电脑普及报》上看到价格,我们这个杂志再搞这个栏目似乎就没有必要了。”其实他还有一句话没有说:“我明明看到价格都是我们的排版人员从《中国电脑普及报》上摘抄的。”
他说完,会议室里鸦雀无声。肯定有人在想:“杂志的栏目设定都是总编、编辑部主任花了很长时间设定的,你一个小小的编辑,说不要就不要了?”
没想到张敏文想了一下,点点头回答:“现在网络越来越普及,我们的读者群定位比较高,都应该可以上网查询价格了,计划不如变化,现在这个栏目确实该取消了。”
主任助理郭庆豫在张敏文不在的时候,负责编辑部的具体事务,他听到老大这么一说,知道很多事情又要重新来过,可能要耽误这期的出刊时间,于是立刻有些着急:“那这两页到底做什么内容呢?现在改版,时间上来得及不?”
大家讨论后一致决定还是应该上硬件内容,至于具体内容嘛,朱旭灵机一动:“要不就写一些新硬件上市的消息吧,用讲故事的方式,还蛮有趣的。”然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定下来,这两页的新栏目叫《兵哥说事》,就是虚拟一个叫阿兵哥的人,每月都会逛几次电脑城,说说他在电脑城的见闻。
至于具体内容,当然就由新来的硬件编辑朱旭负责了。还好写东西他毫不费劲,晚上回家没一会儿就写好了,第二天上版,一点儿也没有耽误进度。
后来开会朱旭也学聪明了,很少主动发言。他怕自己新人不懂规矩,又惹出什么事情。但这次老板交代,他也不得不准备一下。从哪里开始呢?他想起来家里的一大堆读者来信。
刚到编辑部不久,主任助理郭庆豫给了他一个任务——拆阅读者来信,同时负责处理日益增多的读者E-mail邮箱。郭庆豫对他谆谆教导:“知道公司的传统吗?新编辑读几个月读者来信就是其中一个传统。这是我们总编辑定下来的。”接着他又半开玩笑地说:“新来的编辑,刚刚大学毕业,没有结婚,精力旺盛,晚上没有性生活,放到社会上去会出事的。因此,我们要让他们先过上信生活,没事就去看读者来信。”
于是,朱旭已经连续不断地看了一个月的读者来信了。还好并不累人,读着读着,反而把朱旭自己读得兴奋起来。
当初朱旭选定了三个职业方向,IT编辑记者是最后一个。他心目中的目标是要进大报社,做大编辑,做大记者,虽然他也知道要从小编辑、小记者开始做起。但没想到自己一头闯进这个大报社中的小部门来,做了一个小小的编辑,还不是集团主要报纸,只是集团下面勉强赢利、名气不大的小刊物,所以朱旭自己觉得大材小用了。
但是现在读到这些热情洋溢的读者来信,朱旭的理想主义情怀不知不觉苏醒过来。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这是教育工作啊,多么神圣。而且,这些读者使用电脑有这么多问题,看杂志有这么多期待,他们的求知欲多么强烈啊!这么神圣的工作,要不想办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真是对不起这份工作!
毕竟是工科学生出身,习惯拿数据说话。读着读着,朱旭拿起了笔,开始统计整理读者的阅读需求。他先按需求分类,然后归类统计。用数据说话,从那一刻开始,就成了他的一个工作习惯。
读完这些信,他问郭庆豫这些信咋个处理,没想到郭庆豫简单地说:“扔了就行。”他大吃一惊:“这可是读者来信啊。”
郭庆豫笑眯眯地说:“你习惯了就好了,年度读者调查的时候,读者来信每天都几个麻袋,看都看不过来,不扔掉放哪里呢?你不错,和总编辑一个高度嘛,总编辑就爱保存优秀的读者来信。”
最后还是觉得可惜,朱旭只好把这些读者来信拿回了家。一起租房子的同学们都说:“有没有漂亮美眉寄照片来的,让我们看看……”
朱旭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把最近的读者来信整理了出来,考虑到现在有些读者开始使用E-mail反馈,他和郭庆豫商量了一下,从郭庆豫的电脑中拷贝了过去6个月的读者E-mail,然后整理E-mail中的读者需求。他从集团图书室借了一些过去的书刊报纸,仔细研究了一下最近几年集团各个报刊的内容,当然增刊、特刊和试刊,也一个都没有放过。最后,朱旭动笔写了一个结论分析,简单设想了一下如果自己是读者,想要看到什么内容。做完之后朱旭心想:“第一步做到这样,应该可以了吧。”
急性子的张敏文没有等到开会,就突然召见了朱旭:“忙完第10期内容,大家都在准备第11期的杂志内容,但年度增刊和特刊也比较急了。你的报告写好了吗?”她只是想知道朱旭有什么好点子。
朱旭把打印好的报告递给老板,汇报说:“我读了最近的所有读者来信,还有这两年来的IT报刊专题,52%的读者想多了解一些硬件方面的知识,36%的读者想多读一些网络方面的内容,只有12%的读者认为我们应该强化软件方面的内容。去年我们的特刊和增刊,不过是杂志的扩大版。实际上,我看读者对技术专题的呼声特别高。我想是不是今年我们改变一下,特刊就做一个硬件介绍、装机方面的专题;增刊呢,针对现在日益火热的上网宽带需求,我们给读者提供一个完全解决方案。具体的内容安排,我也大概想了一些,张老师,您看看合不合适?”
张敏文一贯信奉“唯有变化是永恒的不变”。虽然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去仔细分析如何办特刊、增刊,但突然看到一个下属把这些事情都考虑过,意外之余,当然比较满意。但做编辑多年,张敏文的敏锐度可不是一般的强,她自己看到过报社内部各种期刊杂志的销售情况,把这些数据和这个报告一结合,她当下就有了答案。
立即行动是她一贯的风格。张敏文马上把郭庆豫叫了进来,商量后面工作任务的分配问题:“今年特刊和增刊的主题,一个是硬件特刊,一个是网络增刊,我觉得没有问题,你是负责网络的,你按这个思路去列出增刊的上市计划,朱旭就负责这个硬件特刊。时间比较紧张,还好你手里活不多,赶快去做吧。下周一开会讨论具体的细节计划。”
周一下午,编辑部大门打开,一个高高瘦瘦的男人笑眯眯地走进编辑部。坐在门口的小姑娘都打招呼:“李老师来了!”
朱旭心想,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分管我们部门的李副总编了吧,因为第一次见,就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只见李副总编在每个编辑的座位上都逗留了一会儿,问问最近的情况。最后走到靠里面的朱旭的位置,问:“你就是新来的小朱吧,正在忙什么呢?”朱旭扬了扬手里的打印稿:“正在装订下午开会的特刊初步方案。”李副总编接过方案看了一下,突然有些激动,拍了拍朱旭的肩膀说:“这就对了嘛,小伙子不错,听说你特别勤奋,要坚持。”
朱旭一阵迷惑,不知道这勤奋从何说起,心想:“难道总编辑看到我天天在家看读者来信了?再说这算什么勤奋呢?”朱旭以为这只是领导的客套,哪里想到他每个月签工资单之前,会查看一下员工的打卡记录。朱旭因为家里远,怕堵车,每天都会提前至少半个小时到办公室。
下午的编辑部例会开得很成功,主题就是讨论今年的增刊和特刊的内容规划和进度安排。两份安排很详细,大家只提了一点不痛不痒的意见。李副总编和张主任情绪看起来也比较高。李副总编说:“9月的新刊,销售不错,明年的订单应该能增加不少。从下个月起,我们每月多印1万。好多人都说内容有新气象啊,比如新栏目《阿兵说事》,我看就写得很好……”朱旭听到总编辑表扬自己写的栏目不错,心里有些得意:“小意思啦。”毕竟工作才两个月,突然听到领导的表扬,居然有些像刚戴上红领巾的小学生一样高兴。
会后是传统的聚餐活动。虽然同在一栋大楼里面,但李副总编和集团其他老总一样,平时都藏在最高的24楼,轻易不出来。每隔一两个月才出席一次编辑部的会议,所以他提议找个地方聚餐,也是体现领导对下属的亲切关怀。
包间里面是一张长长的桌子,朱旭作为新人,当然坐在一个距离两位老板最远的地方。旁边是比他早来一个月的美术编辑何叶。两个老板一起举杯,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再创佳绩,之后就不再说工作上的事情,大家随意。何叶圆头圆脑,一边吃饭还一边给旁边的琦琦讲笑话,还说她性格像金庸笔下的阿珠。朱旭和他们两个混得有些熟了,也加入了进来。逐渐地,混合着火锅的腾腾雾气,包间里的气氛松弛下来,李副总编也讲了几个当年自己住单身宿舍时的趣闻经历,于是气氛更加活跃。
饭后大家分头回家。琦琦、何叶和朱旭一个方向。走出饭店,何叶示意他们看前面的车,总编开奥迪啊。朱旭并不了解车,不过也看到了车屁股后面的四个圆环,心说:“老板当然开好车,不过张老师说她有全套的金庸,啥时候骗来看看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