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教育的哲学:如何进行创造性学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自我教育(1)

我们的学校培养了许多聪明的年轻人,他们唯一缺乏的就是主动精神、思考能力和那种“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道德想象力。

——夏洛特·梅森

人是活生生的

本章的标题可能会引发某些不应有的同情之心。赏心悦目的节律运动、独立行动、用各种有趣的方式表现自我——难道这些就是“自我教育”?大多数像这样的现代灵丹妙药,是悦人心意,因而绝不会被忽视的。对一个孩子进行训练,使他具有优雅的四肢、灵敏的手指、敏锐的眼睛、聪慧的耳朵、伶俐的口齿——我们现在知道,所有这些能丰富人生乐趣的可能性都应该向每一个孩子开放,我们甚至也满心期望,作为教育的结果,还应该塑造出一个合格的公民所应有的行为举止。

现在,尽管我们家长联合学校已经采取了一些教育的外围行动,并且很乐于采取其他行动。然而我们的观点却有所不同,我们深深怀疑这样的行动对于一个人性格和品行的影响。对一个人的塑造无法从零开始,只能由内而发,也就是说,这个人是活生生的,所有试图塑造其性格的外在教育行动都是修饰性的,而且并非至关重要。

这听起来像是陈词滥调,但是让我们来考虑一下由“儿童是一个人”和“一个人首先是活生生的人”这样的主张而得出的一些结论。现在还没有任何外在的措施可以养育生灵或促进生长,洗葡萄酒浴、用天鹅绒裹身对身体没有任何效果,还可能会阻碍他的生长。生命是有机体内发的延续不断的过程,并非从零开始的(外在)实施过程。

也许唯一可以与人的心灵相比拟的是动物,尤其是人类的身体,因为这是我们最为了解的。那个用滥了的花园和植物的比喻容易引起误解,尤其是那里有一个令人讨厌的家伙——园丁,他要决定每一个树枝生长的方向和每一片叶子的位置。然而,即使不考虑园丁的作用,儿童花园的比喻也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它忽视了儿童的基本权利——他的个性,这在植物中是几乎不存在的。那么,让我们来思考一下身体和心灵的类似行为。身体靠空气存活,靠食物生长,需要休息,需要各种营养物质的滋养。心灵(这里我指人的所有精神特质,所有非身体的活动)同样如此——它在空气中呼吸,既需要活动也需要休息,并且需要各种不同营养物质的滋养。

心灵需要滋养

我们在心灵之屋的外面走了一圈又一圈,但很少走进去。我们提供了精神的操练,但这并不能替代精神食粮——对后者我们只提供少得可怜的定额,一天还不到一颗豆!对身体所需的营养我们考虑得很周全,但没有人疑惑“是否心灵也需要食物,也需要定时进餐以及什么是它适宜的营养”?

我曾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并且努力工作了五十年去寻求答案。现在我急于将我自认为知道的答案告诉大家,但我的答案不是以“做”这些或那些的形式给出,而是建议大家“考虑”这些或那些问题,思考清楚之后,行动自会随之而来。心灵的生命靠思想来延续。一个人一天不思考几次,他的心灵就没有活力。但是,“那么,那么”,“骄傲女士”会说,“科学实验、自然之美、自然学习、节 律运动和感官练习,也都属于思想吗?”通常来说是这样的,尤其当我们把思想视为发明和发现时,甚至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

但是,当我们说到影响生活的思想,也就是性格和品行时,就要重新审视上述观点了。二者是直接从心灵到心灵的,教育的外围工作既不能促进也不能阻碍它们的发展。每个儿童从大人之口了解许多关于性格和品行的主张,它们以家族传统、民间智慧的方式存在——事实上我们可以称之为口头文学。但是,当我们将心灵与身体相比较时,我们发现营养丰富的一日三餐对健康很有必要,而漫不经心的精神食粮则缺乏营养。我们的学校培养了许多聪明的年轻人,他们唯一缺乏的就是主动精神、思考能力和那种“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道德想象力。这些品质只能由适宜的精神食粮来滋养,而普通的学校课本和日常教学并没有提供这些食粮,或者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数量。我在这里要强调一下“数量”的重要性,它对身体和对心灵同等重要,二者同样要求“丰盛的饭菜”。

给心灵提供合适的食物并非轻而易举之事,给儿童提供这样的食物就更难,因为据说他们“没头脑”、“智力低”等等。但我们许多人都见过那些由适宜的精神营养哺育的孩童所表现出来的优良智力,可是教师通常无法承担发现这种“适宜的营养”的繁重任务。我们危险地靠近了柏拉图所谴责的“灵魂的谎言”,那是对最高真理的亵渎,即普罗泰戈拉后悔说过的“知识就是感觉”。当我们尝试了所有纯粹的感官教育手段之后,我们还能说什么呢?知识不是感觉,也并非由感觉派生而来。我们以他人的思想为营养,而对思想的应用又激发出新的思想,这样我们就变得越来越有思想。不需要有人邀请我们进行推理、比较和想象,心灵和身体一样,自会消化适宜的食物,而且它必须进行这样的消化,否则它就无法工作。

教育是精神的事情

但是,儿童索取面包而我们却给了他们石头。我们所提供的是心灵不欲消化吸收却只想排出体外的关于客体和事件的信息(通过一张考卷?)。

不久之前,霍尔丹爵士说过“教育,是精神的事情”,真是一语中的。然而我们还在坚持从零开始的教育,把教育作为一种身体活动或是一种润滑剂。我们开始看到希望。除非了解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否则我们无法了解这个人,因此,除了自我教育,没有别的教育方式。一旦一个幼童开始他的(自我)教育,他就像是一个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提供精神素材,“质”和“量”都要有保证。当然,我们每个人拥有的精神素材都是有限的,但我们知道从何处获取这些素材。世界上最好的思想都储藏在书本里,我们应该把书本——最好的书本向儿童敞开,我们自己要做的就是备足货源,有序供应。我为孩子们感到担心。每一次现代教育运动都倾向于贬低他们的智力,最甚者莫过于新近出现的试图将可能适用于精神缺陷儿童的“半流质食物”,应用于正常儿童身上的“聪明”做法。但是,“所有大肆流行的事物都是突如其来的,而且无可避免地会走向死亡,没有复活的希望”。如果萧伯纳先生是对的,我就不需要探讨“新教育”运动中一些风行一时的形式了。对于教育目前一方面从心理学、另一方面从社会学中不断分离出来的趋势,有一种巧妙的说法,认为教育应该从中获益。但如果教育运用它重新获得的自由制造出千奇百怪的错误来,又怎么办呢?

新式教育适合于所有孩子

种种思虑使我深感工作的繁难,是到该出手的时候了。我应该把我认为普遍适用的原则和实践描述出来,加以说明。我试图阐述一种在我看来符合一切的理性要求——即便是柏拉图所设的最严格标准的教育理论体系,它“经得起推敲,随时准备与反对意见辩论,不是借助自己的观点,而是借助绝对真理”。其中部分内容是新的,大部分是旧的。它是平和的,而非尖锐的。当然,我对它抱有双重期望,希望它既能吸收他人的思想,也能提供自己的思想,但其中并没有多少吸引人眼球的闪光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