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闯社会先定位,你的青春不迷茫(4)
直觉也被称作第六感。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人走进房间,能自觉感受到哪些地方有问题,有差异;从细小的地方,感受到一些东西,得到一个整体的印象,尽管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准备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预料到有什么事情发生,而在进行的时候,真的发生了!
有的人把这种真实感觉当作个人行动的“私人向导”,将其看作智慧的一部分,于是倾听并相信这种给人引导的直觉。
这种感觉超出了一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的范围,似乎是神秘的、无法解释的。其实,在这些事情的背后,都有大脑无形的运作。我们得到的直觉,更多的是大脑在生活中进行推演的结果。这个过程是在大脑感知区域进行的,而不是认知区域,所以我们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是这样,但是我们就会觉得是这样。
17世纪的哲学家兼数学家帕斯卡关于直觉说过这样一句话:“心灵活动有其自身的原因,而理性却无从知晓。”经过三个世纪,这一观点得到了证实,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要知道,在我们的思维中,自动的那部分要比主动的多很多,这些自动的思维是我们无法把握的;而这些自动思维的外显,在生活中就构成了直觉,而生活又为直觉提供了“土壤”。
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些危险事情的时候,大脑就会从那些已经得到的“生活经验”中给我们一些警告。比如,当我们害怕一个人的时候,身体就会在大脑的支配下,出现一系列不舒适的信号:起鸡皮疙瘩、胸口发冷、恶心、手心出汗等。相反,如果我们面对一个人感到安全的时候,身体就表现得比较舒适,比如肩膀放松、胸口感到温暖,整个身心都会比较轻松。
“二战”时期,美国著名超心理人士塞西(EdgaCayce)曾帮助一些人预知他们的亲人在战场上的安危。他能准确感知当事人在战场上阵亡,这曾使塞西感到十分痛楚。这种现象叫作遥感(telepathy)。英国一项调查显示80%的人曾经有过遥感经历:比如正在想某人时,对方来电话了。一项实验显示,遥感不能用巧合来解释,这是统计学上的“真实”。
另外:1948年,苏联的一位超心理人士迈兴(WolfMessing)到阿什哈巴德(Ashkhabad)做表演。他刚到这座城市,一种强烈的不安就迫使他马上离开。他便放弃表演离开了,三天后,一场大地震降临阿什哈巴德,造成五万人丧生。
有些人天生敏感,他能够在事件发生之前感觉到异常的现象,于是,直觉也就能够起到避祸的作用。这种传说中的“超能力”,着实让人羡慕。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直觉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毕竟所有的直觉都不是偶然获得的,是我们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象棋大师一眼就可以看到什么是关键的棋子,而新手却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才会有这样的直觉。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直觉并不总是可靠的。准确地说,人们往往会把一些非理性的判断统统归结为直觉。英国威尔士大学研究员奥利弗·特恩布尔博士说:“无论你对直觉的态度如何,当你心烦意乱时,更可能作出非理性的选择,并相信自己的判断是真实的。”说得其实很有道理。
有一则笑话:
有一天,教师早自习的时候去教室,看到两个学生枕着书在睡觉。其中,一个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另一个是差生。教师把那个差生拉起来骂道:“你这个不思上进的家伙,一看书就睡觉,你看人家连睡觉都在看书!”
另外有一个故事:
一个人说:“和我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那个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的女同学今年都三十三岁了,可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谈恋爱的对象,真替她着急。”另一个人马上接口道:“是不是那个女的有什么问题?”
还有:
一日,老公回家比较早。到家后发现门虚掩着。于是不由分说地责怪自己的太太这么不小心,出门时不把门锁好。几日后,老公发现家里连续两天都丢东西,这才明白有小偷光顾,太太没有锁门的不白之冤才得以澄清。
直觉,由于受个人知识、经验、经历所左右,在第一时间形成时往往过于主观。因而在接受直觉时一定要慎重,不然会在问题的处理上出现偏激或是犯下更为严重的错误。
心理学家提醒你
直觉类似大自然中的空气,当我们想捉到它的时候它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当我们不在意的时候,它会像神来之笔给予我们意外和惊喜。当我们处于两难之中,无法用知性和理智解决问题时,不妨考虑一下引发自己的直觉。让直觉来帮助自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在运用我们的直觉时,也不要抛弃自己的理性。
归因:我们是如何看待世界的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那张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每当它爬到一定高度,就会从高高的墙上掉下来。它一次次不停地往上爬,一次次地掉下来……
这时正好有三个人经过这里。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蠢,从旁边干燥的地方就能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开始变得聪明起来。
第二个人看了,他立刻被蜘蛛这种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的精神打动了,并从中得到启发,对自己说:“我要像蜘蛛那样。”于是,他变得顽强起来。
第三个人看见了,他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我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一无所得,有什么意思呢?”于是,他变得日渐消沉。
为什么这只蜘蛛会不断地往上爬?为什么三个人对蜘蛛的态度有这么大的差别?
假如我们对人的一生中所说的频率最高的话做一个总结,那么“为什么”一定是其中之一。原因是人类天生就有追求事物发展精确性的需求,这是我们人性中天生的一部分,谁也无法摆脱。
在心理学中,关于“为什么”的问题有一个专业名词,叫作“归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找出问题的原因”。听上去仿佛很简单,但实际上,归因的过程是很复杂的,涉及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比如上面关于蜘蛛的小故事,面对同样的一种现象,三个人由于各自的心境不同,所以感受也不相同。
在现实生活中,归因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现象。例如,在约会时,女朋友迟到了,男方就会猜测她迟到的原因,也就是对迟到这一行为进行归因:是故意的呢,还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客观上诸如交通堵塞而造成的,还是主观上对约会不重视?还是她一贯有迟到的习惯?
再比如,我们和家人说好了某日来某地会见,但是那天没来。我们自然也会对家人没来会见这一行为进行归因:是家人不关心自己,不想来,还是临时工作太忙,走不开?还是天气不好,车晚点了?或是没买到车票?还是身体不好,生病了?
再如:上司近来不愿和自己说话,是对其他同事也是如此,还是仅对自己一人这样?是心情不好还是有什么事情对自己有意见?这些都是归因的运用。
归因一般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外部归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
试想一下,在某一个交通拥堵的早晨,当你发现一辆小车是造成拥堵的罪魁祸首时,你通常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恐怕大部分的人都无法抑制心中的愤怒,都会倾向于认为,小车的司机有问题,因为他的某种不恰当的行为,使得大家忍受着上班迟到而被扣奖金的可能,这个人会在瞬间被我们定义成一个自私的、冷漠的、不为别人考虑的家伙。
心理学家发现,当我们对别人的问题进行归因时,外部的因素很容易被我们忽略。如前面提到的小车中的司机,他很有可能是遇到了紧急情况,不得已才造成了堵塞。
有意思的是,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时,情况可能就恰恰相反了。被降薪的人大多会认为公司“过河拆桥”,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总是拿员工开刀,而很少立刻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因为当人的自尊受到威胁时,我们会本能地采取自利归因的方式,也就是把降薪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比如经济不景气),因为承认自己的能力逊于其他的同事,对我们的自尊是一种打击。但是,假如得到的消息是加薪,那我们又会本能地将加薪的原因归结为是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
年终会议总结上,肖辉的业绩最差。不仅全年规定的销售任务没有完成,而且每月的任务按时完成的都很少,经理让他说明原因。肖辉说:“今年由于个人的事情比较多,耽误了一段时间。另外,我负责的销售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像我们这种产品大家都觉得有点贵。”
经理说:“你的意思是,我应该把你安排在市中心,你才能按时完成任务吗?张琳每天跑城乡接合的乡镇,为什么业绩比你的好?你说的不是主要原因。”
肖辉沉默了半天。终于承认道:“是我自己不努力,每天工作缺乏耐心,到下面跑动得也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