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序 再探卓越企业·
回顾《追求卓越》付梓以来的20多年,我们满心欢喜。喜的是本书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且书中的主要论述都经得起考验。
尽管书中介绍的某些公司因为偏离了方向,在这些年日益衰败,不过它们长期以来的成功纪录却是值得效法的,如同正处于巅峰时期的运动员一样,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我们写的不是《永恒的卓越》,这就好像期望伟大的运动员都不会老一样奇怪。(不过宝洁的历久不衰却很值得品味。)在这方面,我们要奉告精打细算的批评者:如果你们在本书发行的时候就买了它,并且一直保留到2002年,那么你们的总投资回报率可是1300%,道琼斯指数也不过是800%,标准普尔500指数则是600%。
我们把理论的部分摆在前面几章——“理性模式”、“渴求激励的人”以及“管理充满模糊和矛盾”,还告诉读者可以跳过这几章,不过现在我们可不这么认为。这几章的内容和当今情况依然息息相关,其关联性绝对不亚于本书当初刚发行的那段时间。
简而言之,我们的重点如下(不过可别因此而跳过这几章不看):
第一,不同于战略、商业和组织所宣扬的,人和组织其实并不“理性”。如果硬把过于简化、易误导他人的理性主义套在管理方式上,会产生很大的风险。你不可能只靠“看着数字”管理,这是连想都不用想的。
第二,大多数管理系统都把人视为“生产要素”,就如同工业机械里的小螺丝钉一样,这样的假设本身就很令人泄气。每个人都有独特之处,而且很复杂。领导者需要勇于放手让员工去做,而不是试图驾驭他们。
第三,这个世界充满了模糊地带,非常令人困惑。管理最大的挑战在于管理“软性的东西”,特别是文化。因此,领导者若未密切注意所谓的软性要素,终究会沦于失败。
我们非常清楚,其他研究人员如果看同样的数据,可能会选出不一样的卓越要素。尽管如此,我们并不打算更改这八大卓越特质。这八大特质非常明确地说明了卓越企业的独到之处:
采取行动。简单来说,就是“起而行”。这个道理就跟科学实验一样,如果不进行实验,自然什么都无从发现。在企业里,如果不多尝试,勇于经历失败,然后再进行尝试,自然什么也学不到。诀窍在于达成共识,明白哪一种失败是可以接受的,哪一种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要达到这个地步并不容易。不过不要自欺欺人。分析做得再多(特别是市场研究),都无法激发出真正的创新。
接近顾客。这可能是最难做到的一点,也可能是我们研究的卓越企业(例如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惠普、凯马特,甚至麦当劳)偏离正轨的地方。这的确很难。公司要注意的细节多如牛毛,实在很难多加关照顾客,如果顾客还包括了经销商和极为不理性的一般使用者,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尽管如此,宝洁却成功地让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和顾客保持密切联系,并且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技巧或许是他们基业长青的主要原因。
自主和创业精神。就算企业规模很大,还是要像个小公司般地运作。组织不过是一群人的组合,而这群人很难与大型的抽象实体建立良好关系。如果你们不了解强生、3M(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沃尔玛,以及原来的惠普是怎么成功的,只要看看它们如何组织成小型、独立的单位,并以共同的目标和文化规范来整合即可明白。
以人为本。说到员工的重要性,大家都会大谈特谈,可是却没有几家公司真正把员工视为不可或缺的资产。我们见识过最棒的例子就是达美航空倡导的“家的感觉”;1982年,该公司员工团结起来,自愿将薪资总额减少3000万美元,好让公司可以买下第一款波音767客机,充分展现出“达美精神”。可惜,达美航空后来和西方航空合并之后,就丧失了这种“家的感觉”。
亲身实践,价值驱动。这个理念其实很简单。搞清楚公司究竟代表什么,哪些事情最能让员工感到自豪,接着积极朝着这样的价值体系发展。不过要记住,获利对企业的重要性,犹如呼吸之于生命。卓越企业不光会赚钱,还会创造意义。
坚持本业。除了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控股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杰克·韦尔奇的通用电气等极少数特例之外,多元化经营几乎都行不通。特别要当心“协同”这个词,它听起来好极了——谁不希望一加一等于三?可是我们当时和现在的观察结果显示,大型合并案几乎都无法成功。而且,最容易让成功的企业从此一蹶不振的,就是过度快速扩张。
组织单纯,人事精简。企业本身就相当复杂,但我们不能以叠床架屋的组织框架让情况更加繁复。采取简单可行的结构,人们自然会搞清楚接下来该怎么做。员工人数尽量降到最低,把大部分工作外包处理,或是采取有时间限制、项目导向的工作小组(另一种线型组织的形态)。庞大的人员结构好像总是让公司里真正做事的人感觉碍手碍脚。
宽严并济。这章的标题乍看之下似乎让人难以理解,不过却充分凸显出我们要说的重点。经营得有声有色的企业都不是集权或是分权,而是两者巧妙结合。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卓越企业的大多数层面都是“宽松”的,让人员享有极大的自由,自主做事。与此同时,卓越企业的少数几个关键性层面却又是高度中央集权的:以核心价值观塑造公司文化一两个(优先考虑的或是更多的)战略,以及少数关键性的财务指标。
以上就是我们所述的八大特质,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适用。自从《追求卓越》出版之后我们还写了很多书,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我们的观察心得,可是没有任何一本书比《追求卓越》写得更加精辟。特质就是特质,并不是原则。在还没有更明确、更好的东西出现之前,我们还是坚持这八大特质。
汤姆·彼得斯
罗伯特·沃特曼
2003年11月
献给
吉恩·韦伯和卢·扬,他们激发了本书的创作灵感。
献给
朱迪、罗布和肯德尔,他们不断给本书注入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