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65个致命的谬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做人的谬误(1)

谬误1.有仇不报非君子——怨怨相报何时了

有仇不报非君子,复仇成功虽然可以解除一时的心头之恨,但报仇之后更可能失去自我。

怨怨相报何时了,人生何必太计较。如果你真是君子,就要有君子的风范——君子不念旧恶。

古人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古人也说“君子不念旧恶”。

但根据人性丛林的现代生存法则,我们还是要反言相劝:怨怨相报何时了,有仇不报“真”君子!

让我们先看一部外国电影所描述的故事。

有一位牧场主全家被土匪枪杀,他孤身一人,一无所有,只好变卖牧场,寻仇天涯。

家园被毁,亲人被杀,可以说没有比此更大的仇恨了,这种仇谁都想报。可是,当这位牧场主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找到凶手时,才发现那位凶手已疾病缠身,躺在床上,失去了抵抗能力。他请求牧场主给他致命的一枪。然而,牧场主把枪举起后又颓然放下了。

结果是,牧场主沮丧地走出破烂的小木屋,在洒满夕阳的大草原中沉思:我放弃了一切,虚度了十几年的光阴,为的就是报仇雪恨,如今我也老了,报仇,它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这虽然是电影故事,但也一样让人深刻反省,这种反省的意义也就是前面所述的“有仇不报‘真’君子”的道理。

其实,复仇是很劳心费力的事情,如果为报仇而绞尽脑汁、劳力伤财,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第一,报仇需要精神投入。

每天筹划着报仇这件事,要耗费多少精力,想到切齿之处,情绪心神的剧烈波动,更有可能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弄不好仇没报,自己还得了精神分裂症。

第二,报仇需要财力投入。

有人为了报仇而放弃一辈子的事业,大有玉石俱焚的味道,就算不丢下一辈子的事业,也要花费半辈子的财力,以筹划报仇的事情。

第三,报仇需要时间投入。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因此,有些仇不是说报就能报,可能三年五载,八年十年,甚至几十年都报不成,就算报成了吧,自己也年华已逝,青春不再。

既然如此,人为何还要去报仇,害得自己元气大伤呢?

还有,所谓的“君子”是指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成熟的人、有智慧的人知道轻重,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有意义、有价值,报仇这件事虽然可解心头之恨,但心头之恨一旦失去,他也可能丧失自我,那报仇还有什么意义?

再说君子是劝人向善的。时间是仇恨的惟一解药,对那些心怀深仇的人,讲道理是无用的。怎么办?君子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既给了报仇者此时不报仇的借口,也给了报仇者思考的时限。同时也救了被恨的人。一句话挽救了两条性命,这正是君子之所为。

再往后说,怨怨相报何时了,十年后,报仇的人若还是去报仇,真的解了恨,之后呢?活着的理由没有了。

可见,仇是大不应该报的,不过有些仇还是不应该忘记的,因为心中有仇恨,就能激发你奋发向上的斗志,刺激你尽快地成长,让你可以用成就来报仇!而一旦你的力量比仇人更大,你的仇人自然不是逃之夭夭就是前来请罪,因为你的成功成为他心头最大的阴影——他怕你哪一天真的下手报仇!所以不报仇才是君子最好的报仇方式!

谬误2.好汉不吃眼前亏——识时务者为俊杰

如果做人老把眼前利益看得很重,反而会失去永恒的利益。很多时候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吃吃眼前亏,才有后来福。

为什么说“好汉要吃眼前亏”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假设。

假设这样一个状况:你开车和别人的车擦撞,对方的车只是“小伤”,甚至可以说根本不算伤,你不想吃亏,准备和对方理论一番,可是对方车上下来四个彪形大汉,个个横眉竖目,围住你索赔,眼看四周荒僻,也无公共电话,更不可能有人对你伸出援手。请问,你要不要吃“赔钱了事”这个亏呢?

你当然可以不吃,如果你能“说”退他们,或是能“打”退他们,而且自己不受伤。

如果你不能说又不能打,那么看来也只有“识时务者为俊杰”,赔钱了事了。你硬说他们蛮横无理,欺人太甚,就有可能招致一顿拳脚。因此,以这假设的故事为例,“赔钱”就是识时务,眼前亏,你若不吃,换来的可能是车损人亡的大亏。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主张:“识时务者为俊杰,好汉要吃眼前亏”,因为眼前亏不吃,可能要吃更大的亏。

“好汉要吃眼前亏”的目的是以吃“眼前亏”来换取其他的利益,是为了“存在”和更高远的目标,如果因为不吃眼前亏而蒙受更大的损失或灾难,甚至把命都丢了,那我们还谈什么理想?

可是有不少人一碰到眼前亏,就会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甚至为了所谓的“正义”与“公理”,而与对方搏斗,有些人因此而一败涂地无法东山再起,有些人则因获得“惨胜”而元气大伤!

汉朝开国名将韩信是“好汉要吃眼前亏”的最佳典型,乡里恶少要他爬过他们的胯下,不爬就要揍他,韩信二话不说,爬了。如果不爬呢?恐怕会遭到一顿拳打脚踢,韩信不死也丢半条命,哪来日后的统领雄兵,叱咤风云?他吃眼前亏,为的就是保住有用之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所以,当你在人生的丛林中碰到对你不利的环境时,千万别逞血气之勇,也千万别认为“士可杀不可辱”,若硬要弄出个“有理走遍天下来”,那大亏可正在等着你呢。

谬误3.人要面子树要皮——宁丢面子,也不否认过失

死要面子活受罪。很多人为了保面子,损人利己,又瞒又骗。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更不能为了面子否认自己的过失,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

苏格拉底说过:“否认过失一次,就是重犯一次。”人生在世,做错事、出现过失是不可避免的,但能在做错事后抬起双脚重新走上另一个正确的方向,才是当下该做的事。

著名散文学家刘墉在一篇名为《庸医与华佗》的文章里,给我们讲述了一则足以让人的心灵震颤的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一位行医数十年的妇科名医在出诊时发现一名妇女子宫里长了肿瘤,他要求病人马上动手术,以防恶化。病人十分害怕,也十分感激这个名医及早地发现了隐藏在身上的这枚“炸弹”。手术很快就安排就绪了,手术室里所有的器材都是最新的,对于这位已经有过上千次手术经验的医生而言,只须切开一个小小的口,取出病人体中的瘤体,就使病人永绝后患,但是故事并没有像我们事先预想的那样顺利发展下去。

医生打开病人的腹部,向子宫深入观察,准备下刀,他有把握将肿瘤一次切除,使病人永绝后患。

但是他突然全身一震,刀子停在半空中,豆大的汗珠冒上额头。

他看到了令他难以置信的事,一件在他行医数十年之间不曾遭遇的事。

子宫里长的不是肿瘤,而是一个胎儿。

他怔住了,陷入了矛盾和挣扎中。

如果下刀,硬把胎儿拿掉,然后告诉病人,摘除的是肿瘤,病人一定会感激他恩同再造,而且可以确定,那所谓的瘤,一定不会复发,他说不定还能得个“华佗再世”的金匾呢!相反地,他也可以把肚子缝上,告诉病人,看了几十年的病,他居然看走眼了。

这不过几秒钟的挣扎,已经使他浑身湿透,他小心地缝合好刀口之后,回到办公室,静待病人苏醒。

医生走到病人床前,他严肃的神情,使病人和其在场的亲属,都手脚冰冷,等待最坏的宣判。

“对不起!太太,我居然看错了,你只是怀孕,没有长瘤。”医生不顾及自己的面子,实话实说,并深深地致歉,“所幸及时发现,孩子安好,你一定能生下个可爱的小宝宝!”

听了他的话,病人和家属全呆住了,隔了十几秒钟,病人的丈夫突然冲过去,抓住医生的领子,吼道:“你这个庸医,我找你算账!”

后来,孩子果然安产,而且发育正常。

但是医生被告得差点破产,名誉扫地。

有朋友笑他,为什么不将错就错?就算说那是个畸形的死胎,又有谁能知道?

“老天知道!”医生只是淡淡一笑。

看了这则故事,你是不是特别敬佩这名医生的勇气?在名誉与良心道德的天秤上,他倾向了后者。而在通往众人景仰的圣殿与万人唾弃甚至是牢狱之灾的路上,它也选择了后者,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刘墉接下来评析说:“为自己的身家名誉,而去拼命的人,算不得大勇,不顾自己的身家名誉,而去维护真理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我们再替他补上一句:也只有选择维护真理,抚慰良心的人,才会有内心无愧、开心快乐的人生。

做错事时,最怕的便是为了面子,否认自己的过失。

做错事并不可耻,因为只要是人,就会做错事,为了面子否认自己的过错,不但是对自己人格的伤害,也是令自己无法进步的障碍。

如果我们让自我的生命总是在否认过错,那么,我们的人生不仅无法前进,反而会踯躅不前,甚至退步。

谬误4.忍一时风平浪静——只退不进,懦夫所为

“小不忍则乱大谋”,是说做人要会忍小痛,但是一个人的忍耐是有限的,“忍”也要有原则:不该忍的忍,那是懦弱的表现;该忍的不忍,那是鲁莽的作为,而一味强调“忍一时风平浪静”,就会失去做人的原则。

“小不忍则乱大谋”,成大事的人,在迫不得已时需要忍小痛,但绝对不能一味地忍,一味地忍肯定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

都说虎父无犬子,可叹刘备一生英雄,结果却养出个扶不起的刘阿斗。“此间乐,不思蜀”道出了刘禅不折不扣的懦弱之忍。

刘禅的天下本是继承老子刘备的基业得来的。刘备以织席贩履起家,以所谓的汉室宗亲为名号招揽了一群义士,更主要是得了诸葛亮,从而与江东孙权、魏国曹操三分天下。为报关羽之仇,怒而兴师,以至于殒命白帝城。于是,把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

刘禅继位之时,蜀国已今非昔比,但有一点可以说明刘禅绝不是昏聩之君,那就是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怎奈刘禅天生懦弱,又没有雄才大略,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诸葛亮死后没多久,魏军兵临城下,刘禅便没了主意。

当时刘禅在成都,听说邓艾取了绵竹,大吃一惊,急召文武大臣商议。近臣奏道:“城外百姓,扶老携幼,各逃生命。”刘禅听后惊惶失措。这时又有哨马报告说魏兵已兵临城下。刘禅更是慌了手脚。有大臣建议:“我们兵少将寡,难以迎敌,不如弃成都,奔南中七郡。其地险峻,可以自守,以后再借蛮兵,再来克复不迟。”也有大臣说:“我们实力不足,不如投降魏国好了,至少也能保一条生路。”刘禅早已乱了分寸,没言语就宣布退朝。

第二天,众臣再议。刘禅看形势不容乐观,只好由别人替写降书,带领百官,外出投降。

刘禅在魏军兵临城下时便没了主见,实是懦弱之极;众大臣不降的计策不用,独选投降保命的计策,实为懦夫之举。

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责问其曰:“你荒淫无道,废贤失政,理宜诛戮。”刘禅被吓得面如土色。其实,刘禅无能是事实,但并非司马昭所说的荒淫无道,生逢乱世争天下,胜者王侯败者贼,这又有什么呢?刘禅在司马昭淫威下连屁都没敢放,忍气吞声,也枉为蜀汉天子,也真够能“忍”的!

司马昭可能是看透了刘禅的懦弱性格,倒也没杀他,还封其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赐绢万匹,僮婢百人。一日,刘禅亲自到司马昭府拜谢。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皆愤怒,独有刘禅还高兴得不得了。司马昭对贾充道:“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于是他问刘禅:“你还思蜀国吗?”刘禅道:“在这儿多快活,不思蜀也!”这种人也真够能忍的,哪里还懂得世上还有“屈辱”二字呢?更别说思谋复国了。

刘禅一味地忍让,身为国君,却没有一点骨气,实在是软弱无能,这也导致其在以后被司马昭轻视、欺侮。

刘禅是不折不扣的懦夫,亏得诸葛亮辅佐了他多年。不过,刘禅也没白“忍”,倒给后人留下了两句名言:“乐不思蜀”和“扶不起的刘阿斗”!

有的人确实性格好,天生温和、善良,但再温和、善良的人也要注意从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利益出发,明白对什么人可以忍让,对什么人不能忍让。对什么事可以忍让,对什么事不能忍让。如果你的忍让还带点“讨好”的味道,那就大错特错了。靠忍让去换得别人的好感,大部分情况下是适得其反的。除非你遇到一个非常善良的智者或者和你一样喜欢一味忍让的人。

如果你一忍再忍,别人就会认为你软弱好欺,分不清是非。在忍让的同时,你也会在是非问题上作些妥协,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有些时候自己也搞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果在原则问题上一再忍让,最终便会像刘禅一样害了自己。

忍久了,自己也会觉得很压抑。很少有人能非常轻松地、愉快地一再忍让别人。大多数情况下,在心里总要作一番斗争。忍让的次数越多,越是痛苦。这种压抑的心情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最大的不利是损害身体健康,同时也放纵了别人,其实也是“害”了别人。一般来说,别人是不会把一再忍让当作适可而止的信号,相反却容易得寸进尺。在家庭中,妻子对丈夫越轨行为的一再忍让,只会使丈夫为所欲为,变本加厉,甚至认为自己的作为是正常的。母亲对儿子不良行为的一再忍让,会使不懂事的孩子误入歧途。一再忍让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不可收拾,让人后悔不已。

喜欢一味忍让的人,应该告诉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要警示一下别人,或在关键时候予以回击,不要让自己的原则受到侵犯。对于一些善意的玩笑,一时过火的行为,忍让一下可以显示你的涵养,但对于那些一惯性的、污辱性的甚至无赖性的侵犯,忍让就等于绵羊投降于恶狼面前,这时候需要的是反抗。当然在此之前不妨先警示一下对方,以示你的风度。即使你也知道反抗的结果可能会使双方断绝来往,甚至付出更惨重的代价,你也得奋力去做。即使你力不从心,或者可能会遭到更大的侵犯,你也得坚强地去做,因为结果往往是邪不压正。不管结果如何,你都要从维护自己的形象出发,从拯救一个丑恶的灵魂出发,给予迎头痛击,让对方知道,该如何尊重人,尊重真理。

谬误5.士可杀不可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士可杀不可辱”固然正气浩天,但人都死了,还奢谈什么他日报仇雪恨?而善识时务者,宁愿先卧下风,以图他日东山再起,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人不死,就不怕仇不能报。

对人而言生命是最宝贵的,但是面临着奸人贼子的威逼利诱,是不降以志,还是苟且偷生?面对着敌强我弱、寡不敌众的严峻情势,是不受胁迫,血战到底,慷慨赴难,还是屈于强势?历代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决不失义而偷生的例子举不胜举。

卧薪尝胆的故事,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刻苦发愤,忍耻吞辱,战胜困难,以争取最后的胜利。在变幻莫测的政治斗争中,每个人的情形时刻都有改变的可能,或由辉煌转向暗淡,或由高山峰巅跌入万丈深渊,如何在这强烈的反差中不被困难挫折所击倒,如何在不利的条件下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以求东山再起,重振雄风?勾践的“卧薪尝胆”能给我们极好的启示。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王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