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感恩父母(2)
有这样一位母亲,在我们中国家喻户晓。她一个人独自抚养儿子,为了让儿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学习环境,连续三次搬家,她的这种举动成就了儒家思想的一位伟人,人们称他为“亚圣”——孟子。她的教子故事也因此成了《三字经》中人人耳熟能详的两句“昔孟母,择邻处”,给后世父母教育子女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人们都知道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颗耀眼璀灿的明星,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没有这样一位远见卓识的母亲,中国损失掉的将会是什么。
还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儿子在8岁的时候因为各门功课实在太差而被老师训斥:“再也没有像你这样笨的孩子了。”孩子放学后,跑到家里向母亲哭诉,母亲却对他说:“妈妈相信你是最好的孩子,妈妈来教你。”就这样,一个笨孩子在这位伟大母亲的感召下,一步步一步步地走上了科学研究之路,最终成了举世瞩目的人物。他就是我们熟知的爱迪生。我们可以想象,假设没有这位母亲,我们的世界将会因此承受多大损失。
有人说,“母爱如海”,那是因为她有包容一切的胸襟;有人说,“母爱如烛”,那是因为她呕心沥血,燃烧着自己却照亮了别人;也有人说,“母爱是阳光”,那是因为她温暖身心,给人力量……用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母爱都不过分,但是它更像是春雨,是一种执着、默默无声、不计回报的付出,是一种温情,是一种关怀。
“不养儿不知道父母恩”,只有当自己也成为父母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每件平凡小事都渗透着母亲的心血,衣、食、住、行样样都是母亲在那里操持。母亲头上的每一根白发,都是她付出一点一滴关爱的活生生的记载。但是,她从来没有抱怨过,也从来没有向我们要求过什么,只是默默地付出着。
我们应该为早晨母亲递上的牛奶而感动,应该为身上母亲亲手织的毛衣而感动,应该为临上路前母亲的嘱咐感动,应该为回家时母亲和蔼的问候感动。孩子病了,年轻的母亲会陪伴着打针的孩子一起哭泣,那晶莹的泪滴也应该让我们感动;学习进步,母亲开心、灿烂的笑容应该让我们感动;事业取得成功,母亲自豪的表情应该让我们感动。有太多的感动我们无法罗列。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些都是母亲的一颗心。我们为天下所有朴实的母亲的心而感动。
假如,你是一个孩子,那就请你用最甜美的声音告诉你的母亲你有多爱她;假如你是一个成人,那就请你用最朴实的行动去表达你对母亲所有的爱意。
爱我们的母亲吧,感谢我们的母亲吧,告诉母亲:“因为有了你,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
4.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英国诗人惠特曼说:“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世界上最无私的便是来自母亲的爱。是她哺育我们长大,她总是把最危险的留给自己,把最安全的交给孩子,这就是天底下的母亲时刻在做或者准备做的选择。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天早上,一条老街的一幢居民楼起了火。这幢居民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砖木结构,木楼梯、木门窗、木地板,一烧就着。不一会儿工夫,三家连四户,整幢楼都在一片火海之中。
人们纷纷往外逃命。才逃出一半人时,木质楼梯就“轰”地一声坍塌下来。楼上还有十个居民没有逃出来,但下楼的通道却没有了。在烈火和浓烟中,这些人只好先跑向这幢楼的最顶层五楼。因为这里目前还没有被大火烧着。
十个人挤在五楼的阳台边向下呼救。消防队赶来了。但让消防队员感到为难的是,这片老住宅区的胡同很窄,消防车和云梯车都开不进来。灭火工作一时遇到了阻碍。眼看大火一点一点地向五楼蔓延,消防队长下令先救出楼上被困的人!没有云梯车,他只好命令消防队员带着绳子攀壁上楼,准备让他们用绳子将被困的人一个一个地吊下来。
两个消防队员领命向楼上攀爬,但才爬到一半,他俩用来攀抓的木椽被烧断了,两个人一起掉了下来。没有了木椽,就没有了着手点,徒手爬上去的可能性很小。并且就在这个时候,这幢楼的底层用来支撑整幢楼的木柱子已被烧得“咯吱咯吱”响。只要柱子一断,整幢楼就有倾塌的危险。
这时什么样的救援方法都来不及了,被困的人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来救自己。
没有时间多考虑,消防队长只好随手抓过逃出来的一个居民披在身上的旧棉被,摊开,让手下几个人拉着,然后大声地冲楼上喊:“跳!一个一个地往下跳,往棉被上跳!背部着地!”为了安全起见,他亲自做着类似于背跃式跳高的动作示范。这种情况下,只有背部着地,才是最安全的;而且棉被太旧了,背部着地受力面大些,棉被才不那么容易被撞破。
站在五楼阳台最前面的,是一个穿着大衣的女人。无论消防队长怎么大喊大叫,她就是不敢跳,一直犹豫不决。她不跳,就挡住了后面的人。这时候一秒钟就能救一个人的生命,楼下的人急得直跺脚,只好冲她喊:“你不敢跳就先让别人跳,看看别人是怎么跳下来的。”
那女人让开了。一个男人来到了阳台边,在众人的鼓舞下,他跳了下来,动作没有队长示范的那么规范,但总算是屁股着地,落在棉被上,毫发无伤。队长再次提醒大家跳的方式。接着,第二个人跳下来了,动作规范了许多,安全!第三个、第四个……第九个,都跳下来了,动作一个比一个到位,都是背部着地,落在棉被上,一点事也没有。
这时楼上就只剩一个人了,就是那个穿大衣的女人,可她还是犹豫不决。楼下的人都要急疯了,拼命地催促她。终于,她下定了决心,在阳台边弯下腰来,头朝下,摆了个像跳水运动员那样的姿势。
队长被吓得不轻,这样跳下来岂不要死?他大吼道:“背朝下!”但那女人根本不管,头朝下,笔直地坠了下来。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只见她像一发炮弹笔直地撞向棉被,由于棉被的受力面太小,不堪重击,棉被被撞破了。她的头穿过棉被,撞到了地面上。
“怎么这么笨呢?前面有那么多人都跳了下来,你学也应该学得差不多了呀!”队长急忙奔过去,他看到,那女人头被撞得鲜血淋漓,已经只剩下一丝气息。但女人苍白的脸却露出一点笑意,她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有气无力地说:“因为我这样跳下来,才伤……伤不到……到我的……孩子。”
队长这才看出来,原来这女人是个孕妇。
女人微笑着慢慢地说:“如果我不行了,让医生帮我把肚子里的孩子……取出来,已经……十个月了……他……一点没伤着,能活……”所有的人都被感动了,人们这才明白,这女人为什么犹豫,为什么选择这么笨的姿势跳下来。她犹豫,是因为她不知道怎样跳,才不会伤到孩子。选择头朝下的方式跳下来,对她来说最危险,而对她肚子里的孩子来说最安全!
世间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把最危险的留给自己,把最安全的交给孩子,有什么样的爱比这更伟大?我想只有这份母爱,有如此的包容、如此的力量。天下慈母心,有了这份爱,我们才是天下最幸福的孩子,我们才在心中注满了对这个世界的整个爱心,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别忘了为母亲的这份爱感恩。
5.时时尽孝,莫要“子欲养而亲不待”
你给父母买的第一件礼物是什么?你多长时间和家人通一次电话?节假日,你通常选择出外游玩,还是回家陪伴父母?你愿意牺牲工作时间,照顾生病的父母吗?也许你有很多借口,最常用的借口就是忙,没时间。
大学毕业后,走出家门,步入社会,忙着找工作,忙着谈恋爱;工作几年之后,忙着挣钱,忙着升迁,忙着为自己的前途打拼;结婚生子之后,又忙着照顾、培养孩子。我们一直忙着让自己活得更加精彩,却忘了是谁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又是谁辛辛苦苦地把我们养育成人。
父爱如山一般崇高,母爱如海一般博大,父母之爱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父母付出的心血难以计算。当我们第一次跌倒时,是父母把我们扶起;当我们第一次流泪时是父母把我们的眼泪擦干。
肚子饿了,父母会给我们做最爱吃的饭菜;天冷了,父母会嘱咐我们添加衣服;生病了,父母比我们还要着急。到了孩子成家的年龄,不富裕的父母甚至可以倾其所有为儿女买房、买车,成全他们的婚事。在灾难中,父母甚至会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孩子的生命。
汶川地震发生后,救援人员在废墟中发现一位年轻的妈妈双膝跪地,弯曲身体,双手着地成匍匐姿势,她的身体被压得变形,已经死去。她身下是一个被小被子裹着的宝宝,约三四个月大。宝宝还活着,安静地睡着了。当医生准备给宝宝做身体检查时,发现被子里有一部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妈妈留给宝宝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条短信感动了很多人。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连动物都懂得孝敬父母,更何况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很多人在父母生前没有尽孝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爱父母,而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父母有一天会离开自己。大多数年轻人从来没想过,也从来不敢想,如果父母不在了怎么办?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如果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动辄对父母恶言相向。他们认为父母为他们付出再多都是理所当然的,肆意挥霍父母的心血,却丝毫不懂得感恩,更不用说回报了。总是在他们的父母去世之后,他们才开始后悔自己没有好好尽一点孝心,才想起父母的种种好处,甚至开始怀念父母的唠叨。
“啃老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不再新鲜了。一些学生大学毕业后,因为选择考研或考博,所以还需要父母提供生活费。有些学生工作后,开支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也需要父母“输血”。当然,他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谁愿意到了而立之年还由父母养活呢?
很多年轻人在外打拼,每年只回家一两次,回家的时候,也只顾着和朋友、同学聚会,却没有抽出多少时间陪陪父母。如果父母可以再活二十年,那么与父母相聚的时间只有三十来次;如果父母可以再活十年,那么和父母相聚的时间只有十几次。你甚至不知道哪一次相聚是最后一次。
《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之所以红遍了大江南北,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就是因为它唱出了所有父母的心声。尽管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很多,但是他们对我们的要求其实很少。他们需要的并不是多么高档的保健品,多么奢华的物质享受,他们想要的只是和子女多一些相处的时间,多享受一点天伦之乐。有些人过年不回家,他们的理由是“在外面混得不好,没脸回家”,其实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孝敬父母的方式很多,并不一定要买房买车,给父母大把的钞票,让他们住在高级别墅里安度晚年。就像歌词里唱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父母并不要求儿女成为百万富翁,或者成为名家大腕,只要孩子们平平安安,只要子女儿孙一切都好,他们就最开心了。
尤其那些渐渐步入老年的父母,他们总是盼着孩子回家。儿女回家之后,父母肯定会张罗一大桌好菜,就像小时候,父母总会把最好吃的饭菜留给孩子吃。回家之后,“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即便他们帮不上什么忙,不能给你什么建议,但是他们会开导你,让你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纷繁的世事。
《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带着弟子外出时,遇到一个叫皋鱼的人在路旁悲痛地哭泣。原来皋鱼周游列国,到处寻师访友,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
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后悔父母在世时没能好好尽孝,现在已追悔莫及了。他感叹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孔子对弟子们说,要以此为戒。于是,门人中有13个人请辞,回家养亲去了。
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寄托了自己对母亲的愧疚和哀思。他27岁的时候远越重洋,到英国去求学,那时他的母亲六十多岁。在母亲七十大寿的时候,他还在异国他乡,无法对母亲尽孝。他的母亲虽然想念儿子,却不便说出来。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被日本人占据,时代原因使老舍成了逆子,他不得不跑到西南地区,他知道母亲多么希望他在身边,但是他却不能回去。甚至在接到家书之后,他也不敢拆开看,他怕看到不祥的消息。母亲去世后,家人念他孤苦流亡,不忍相告。后来,当他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一年了。母亲在世时,没有享过一天清福,临死时吃的还是粗粮。老舍能感受到的只有“心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很多人都是在父母过世之后发出如此感叹,却不能在父母在世的时候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如果父母健在,我们应该感谢上苍给我们一个报答父母恩情的机会,并从现在开始送上对父母的关爱。
父母用汗水换来我们的幸福,用两鬓的白发换来我们的青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恩情是怎么也回报不完的。有些人认为每月给父母一笔赡养费就算孝敬父母了,其实,父母的恩情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你能用多少钱来衡量母亲一针一线给你打的毛衣?又能用多少钱来衡量父亲日日夜夜对你的牵挂。
“百孝顺为先”,孝敬父母首先要做到顺着父母的心意。与父母发生争执的时候,首先要心平气和地讲明自己的观点,如果父母不接受,就不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按照老人的意思行事。毕竟,生活中也不会有太多原则性的问题。比如,老一辈的人们都曾经经历过艰苦的岁月,一般都比较节俭,看不惯奢侈浪费的行为。那么作为子女的我们就尽量不要买那些奢侈的物品。
每个人都有变老的一天。老人需要理解、关心、宽容和支持。当父母渐渐变老、弯腰驼背、老眼昏花的时候,不要责怪他们,这是难逃的自然规律。当初父母引领你走上人生道路,如今也请你陪他们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当年迈的父母吃饭的时候把饭菜洒在衣服上时,不要责怪他们,想想当初他们是怎样一勺一勺地喂你吃饭的。当父母生病大小便失禁,弄脏了衣服时,也不要抱怨。要知道你小时候,父母也是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的。
工作之余,请抽出几分钟时间陪陪父母吧,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三字经》里有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现在人们的理想和抱负,都是想去大城市闯出一片天地。可是在你远走高飞的时候,请别忘了含辛茹苦把你养大的父母。出门在外的时候,要记得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问一声好;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请你陪父母去散散心,握着他们的手,慢慢地陪着他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