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膑足:孙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兵学世家

孙膑是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一位身残志坚、独步千古的著名军事家。他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子孙,因受奸人所害,膝盖骨被剔掉,造成了终身残废,所以被人们称为孙膑。后来孙膑逃回齐国担任齐国的军师。在齐、魏争雄的过程中,他指挥齐军取得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大捷,使齐国成为东方强国。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

(一)兵圣后裔

在中国军事史上,孙膑与孙武被后人并称为“孙子”。汉代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毫无疑问,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世子孙,出生于齐国的阿、-一带。学者们认为,他的主要生活年代约在公元前380年到公元前320年之间,大体在吴起之后,与商鞅、孟子同时。他原来叫什么名字,后人已无从知道。只是因为他曾受过膑刑(剜掉膝盖骨),所以史书上才称他为孙膑。

孙膑生活在风云激荡、除旧布新、造就英雄的时代,生长于兵学王国齐国,又出生于一个声名显赫的兵学世家,有着代代相传的“家学”。所谓“家学”,就是家族内代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

在救韩破魏之后,孙膑没有接受齐王的封赏,而是急流勇退,隐居山林,埋头著述,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军事著作《孙膑兵法》,总结和反映了战国前期和中期的战争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孙膑的一生,历经坎坷,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没有被不幸打倒,他身残志坚,凭借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毅力,成就了正常人难以成就的功业,成为后来人效法的楷模。代相传的专门学问。古代教育不发达,知识的传播途径很少,主要方式只能是“子承父业”。孙家的家学就是兵学。

据史载,孙膑的先祖是上古帝舜。周武王灭商,封帝舜的后代于陈。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厉公的公子陈完为避祸举家东迁,定居于齐国,得到诸侯霸主齐桓公的重用,子孙在齐国世代为官,并改姓田氏。春秋后期,陈完的后代田书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兵圣孙武即为将军田书的嫡孙。后来,孙武逃难到南方的吴国,曾受吴王阖闾的重用,参与制定“疲楚误楚”的战略,在指挥吴军大破楚国后归隐山林。不久,吴国为越国所灭亡,孙武的子孙中,一部分又返回齐国。这其中就有孙膑的先人。

孙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学源远流长的“兵学世家”。他的祖先陈完、田书、孙武均是齐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孙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并直接得到父亲孙明和伯父孙驰、叔叔孙敌等先辈们的言传身教,从而走进了军事学的神圣殿堂。少年时代的孙膑生活孤苦,因为社会动荡不安,孙家颠沛流离,几经迁徙,所谓的“名门大族”也徒有虚名。到了孙膑出生时,他们家再也不是什么大贵族,在政治上也没什么势力,只能僻居边境一带。司马迁说其“生阿、-之间”,已经透露出这一信息。阿,即今山东阳谷东北的阿城镇,是当时齐国边防要地;-,在今山东-城北,也是古代著名的军事重镇。当时没有黄河相隔,是连成一片的齐国西南边境地区,属于落后的乡野之地。战国初年的齐国国力不强,一度沦为周边各诸侯欺负的对象,如魏、赵、韩、燕等国就常常进攻齐国。孙膑的家乡处于边境前线,孙膑自少饱受战乱之苦,他深深地感到,残酷的战争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生活、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也加深了他对战争问题的认识。孙膑立志继承祖业,研习兵学,像先人那样做一个纵横驰骋于疆场的大英雄,以正义战争杜绝不义战争,实现天下的和平与安宁。

(二)青年才俊

孙膑尤其景仰他的祖辈孙武。孙武早年也曾历经坎坷,为了逃避战乱和齐国政坛险恶的政治斗争、党派倾轧,他辗转南下,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吴国,以求在这个蒸蒸日上的国度一展自己的抱负。吴王阖闾上台后,“善为兵法,辟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的孙武在好友伍子胥的鼎力推荐下,终于脱颖而出,走上了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他将自己呕心沥血撰写的《十三篇》(即《孙子兵法》)献给吴王,并以“吴宫教战”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统兵御将之才,从而得到了吴王的赏识,被任命为将军,担当起军国重任。上任后,孙武为吴王制定和执行了“疲楚误楚”的战略方经过这场战争,孙武作为伟大的军事家名震天下,《十三篇》中的战略战术思想,如“兵者诡道”“兵以诈立”“上兵伐谋”“避实击虚”“因敌制胜”“制人而不制于人”“奇正相生”“示形动敌”“造势任势”“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等,均在战争实践中得到了出神入化、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运用。《十三篇》这部不朽的兵学名著也成为用兵者的教科书。先祖的伟业和博大精深的军事理论成为孙膑效法的楷模。

定下目标后,孙膑开始学习“六艺”,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其中他对“射”“御”两项尤其感兴趣。于是,不管刮风下雨,也不管天寒地冻,他都毫不懈怠,终于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坚忍的意志力和高超的武艺。另一方面,孙膑清楚,单凭这些还不足以成为大将之才,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最为关键的还是要认针,并亲自指挥吴军进行上千里的战略迂回,对楚国实施深远距离的战略突袭,并在柏举(今湖北汉川,一说今湖北麻城)同楚军进行战略决战,给楚军以致命的打击,取得决定性会战的胜利。柏举之战后,吴军在孙武等人的指挥下,又及时乘胜直捣楚国国都郢都(今湖北江陵),并攻克郢都,取得了对楚战争的辉煌胜利,从而彻底改变了整个春秋晚期的战略格局,使吴国从一个东南小国一跃而成为霸主。真学习军事典籍,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军事理论素养。孙家是兵学世家,家中保存了不少兵书战策,孙膑就如饥似渴地研习阅读,尤其是对齐国的《太公兵法》《管子》等兵书,已经烂熟于心。他本来天资聪颖、卓尔不群,加上能够虚心请教,又勤于思考,很快便打下了坚实的军事理论基础。

但这种学习毕竟局限于家庭,属于自学性质,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正好当时社会上“游学”风气盛行,所谓“游学”,即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以增长阅历、切磋学问。孙膑感到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军事理论水平,就不应该做井底之蛙,而应该去“游学”,到外面的广阔世界闯荡一番,从而拜访各路高人,开阔眼界,结交师友,切磋研习兵法的心得,会通各家学说,使自己的兵学造诣更上一层楼。当时已是战国中期,中原地区七雄并立,征战频繁,天下纷扰,各诸侯国为了在残酷的兼并战争中图生存、求发展,都在不拘一格地招揽人才,孙膑也想借此机会考察天下形势,印证自己的战略思想,并寻找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遇与舞台,从而建功立业、大展宏图。主意已定,他开始到处打听哪里有兵学名家。不久,他听说魏国有一位号称“鬼谷子”的兵学大师,此人是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当世高人,对兵学有深邃的理解,孙膑立即告别亲友,踏上了远游投师之路。

(三)学艺鬼谷

孙膑要拜投的鬼谷先生本是楚国人。相传,他是一位“其人姓名不可得知”的隐者,隐居于一个叫做“鬼谷”的地方教授门徒,又不愿透露姓名、身世,其故里籍贯就鲜为人知了。鬼谷先生虽不争名于朝、不争利于市,但因为他是纵横家的开山鼻祖,同时又是当时最著名的谋略家、思想家,所以前来投奔门下拜师求学者络绎不绝。

孙膑离开家乡后,不顾路途劳顿,日夜兼程,很快进入魏国国境,来到鬼谷山下。这鬼谷山面对一条清溪,背靠高峰,青山飞瀑,奇峰异岩,颇有一些神秘色彩,有着震撼人心的吸引力。看到鬼谷山近在咫尺,想到很快就可以见到隐居于世外的兵学大师,孙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他三步并作两步,翻山过涧,汗流浃背地来到了鬼谷先生讲学授徒的鬼谷洞。他先叩头参拜鬼谷先生,然后说明来意,并将自己在齐国稷下学宫讲授古代兵法的姨夫任宏的一封亲笔信呈上。原来,出发之前,孙膑就听说鬼谷先生不轻易收徒弟,他早就知道任宏与鬼谷先生是世交,两人友情深厚,所以恳求他予以推荐。

鬼谷子先生看完来信,半眯着的双眼一下子炯炯有神,他一把扶起孙膑,满面笑容地说:“你原来是孙武子的后人,孙武子才是真正的兵学大师,他的《十三篇》虽然只有短短五千多字,却囊括了兵学的所有奥妙,乃经天纬地之作,精通它,就精通了治国安邦的文韬武略,就可以为帝王之师、千军之将。现在兵圣的后人也立志学习研究兵法,真是后继有人,大快我心!你快快请起,你这个徒弟我收了!以后咱们一块儿研习切磋。”

孙膑没想到投师如此顺利,也没想到鬼谷先生对他的先祖和先祖的《十三篇》评价如此之高,更没想到鬼谷先生对他这个弟子这么器重。从此,他追随鬼谷先生左右,日以继夜,心无旁骛,系统学习兵法。鬼谷先生知道孙膑在兵学方面已经有了一定根底,于是采取教学相长的办法,先让孙膑对以前学过的兵法如《神农兵法》《黄帝兵法》《太公兵法》《军志》《军政》《司马法》《管子》加以温习领悟,然后考查他理解的情况,予以点拨启发,并重点向孙膑传授孙武的《十三篇》。两人还一起体悟,交流心得。接着,教以战阵之道,讲解五阵、八阵等排兵布阵的方法和道理,使孙膑所学兵法能够在实际运用中融会贯通。最后,鬼谷先生还向孙膑传授了纵横之学。这门学问讲的是如何权谋奇变、揣摩变诈、纵横捭阖之术,其精神与兵学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鬼谷先生尽己所能全心全意的教导,使孙膑这位得意门生的军事理论水平突飞猛进。鬼谷先生经过考查,认为孙膑的兵学造诣已达上乘,他庆幸在耄耋之年,上天给他送来了这样一位可造之才。教出这样一位学生,兵圣孙武的兵学得以后继有人,自己一生所学有了传人,自己的抱负有了寄托,已死而无憾了。而孙膑也觉得,经过鬼谷先生的教导,自己的确已经更上一层楼,他庆幸自己师从鬼谷先生的机缘,他感叹,上天真是博爱,对他如此关照,使自己如此幸运!他决心不负厚望,细细体悟兵学的精髓和奥秘,干出一番事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