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任:狄仁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执法必严,刚正不阿

唐高宗年间(676—679年),狄仁杰被任命为大理丞,当时的大理寺负责流刑以下的审批工作,其上有刑部和御史台,刑部负责对大理寺审理的案件进行复核,御史台则对刑部和大理寺进行监督,纠正它们审案过程中的失误之处。大理丞负责的工作是定刑罚、勘刑狱。在任期间,狄仁杰做事刚正不阿,廉明公正,而且办事效率很高,他在短短一年之中就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其办案涉及到1.7万人,而且没有冤诉之人,因此在当时他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而这也奠定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仪凤元年(676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的一个侍卫军军士犯了法,权善才依法查办了他。这个侍卫军怀恨在心,便将权善才和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昭陵柏树的事告诉了唐高宗,在当时这是十分不恭敬的事。因为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这使唐高宗大怒,因此高宗下令将权善才和范怀义处死。权善才和范怀义是两位难得的定国安邦之才。何况按照法律他们只能处以免去官职的处罚,根本不应该被判处死刑的。狄仁杰了解此事后,便向高宗奏明其罪不当死,但是唐高宗疾言厉色地说:“权善才等人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狄仁杰则神色不变,据法说理:“当君主愤怒之时向君主谏言,从古至今都很难做到。因为君王盛怒之下,可能会有失去生命的危险。而臣以为如果遇桀、纣这样的君主,则不容易做到在君主愤怒之时向君主谏言。但是如果遇到了尧、舜这样的君主,在他们盛怒之下谏言就很容易了。因为明主是会纳言的,并且会理解谏言之臣的苦心。臣之所以敢谏言就是因为臣庆幸遇到了明君,按照法律规定权善才等人不该杀,如果皇上要杀他们的话,这就违背了法律,如果我们在上者不按法律行事,那么法律还有什么威信呢,老百姓又如何相信法律、用法律来约束自己、保护自己呢?”他顿了顿又说:“如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两位将军,那么千载之后,该谓陛下为何主?因此臣不敢奉命去杀两位将军,让陛下蒙受此不义之名。”高宗听后,冷静地想了想,觉得狄仁杰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改变了主意,赦免了权善才等人的死罪。高宗十分佩服狄仁杰的公正廉明,并将此事记入史册,为的是让后人记住这位廉洁爱才、敢于直谏的好官。

权善才十分感谢狄仁杰的救命之恩,亲自去狄仁杰府上感谢他,他带了百两黄金。权善才说:“承蒙大人直谏,善才才有此再生之日,今倾尽家财,为报大人的再生之恩与知遇之恩。”说完便向狄仁杰双膝拜下,狄仁杰将其扶起,笑着说:“将军何必行此大礼,我犯言直谏是为人臣者分内之事,将军乃国之将才,怎能因误砍柏树而死?”权善才希望狄仁杰能够收下这些金子,他说:“大人一定要收下,这是我的一片心意,我深夜来此就是为了掩他人耳目,这事只有你我知道,您收下了并不会影响您的廉明之品。”狄仁杰听完后哈哈大笑,“将军此言差矣,哪里是你知我知,还有天知地知呢!”然后狄仁杰顿了顿又说:“《大学》有云:‘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我是尽心尽责秉公执法,这是我的职责,如果收您之厚礼,就违背道义了。”看来狄仁杰真是一个谨慎修德之人,权善才更加地感恩于狄仁杰,因此尽心尽力地为国效力。

狄仁杰对待犯人也能够心存宽容之心。一次他视察监狱,看见一个狱卒正在鞭打囚犯,囚犯被打得遍身流血,而且狱卒面有怒气。他忙下令狱卒停手,问:“你为何鞭打这个囚犯?”狱卒跪下来说:“禀告大人,此人太可恶了,居然对朝廷不敬,辱骂朝廷,真是太违法悖理了,不由人不怒啊!我打他是顺民意啊。”狄仁杰听了,马上说:“就算他有不敬 之言,你也不能如此待他,这样会出人命的。”于是他命令狱卒将犯人放下来,询问原因。原来这个犯人因为灾荒之年无法生存,偷了别人的东西而被判刑入狱,他心中不服,怨恨朝廷让他无法生存,所以辱骂朝廷。狄仁杰听了慨叹一声说:“这是因为我们的过失啊,正是因为朝廷的过失,才让百姓对朝廷失去了信心,他做坏事也不是他情愿的,我们应当怜悯他啊,怎么还能鞭打他、对他发怒呢?所谓上天也有好生之德呀!”于是他让狱卒善待这个囚犯,不要再鞭打他了。狄仁杰能够如此宽厚地对待犯法之人,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冷面无情的人,他坚持处罚犯人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社会的安定。从这一点上看,狄仁杰可谓是一个有良心的好官。

为了维护法律的正义,对于国之将才,狄仁杰能够竭尽全力去保护,对于那些祸国殃民的奸臣,他则是不惜一切代价将其铲除。昭陵柏树之事结案后,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为侍御史,这是一个很有实权的官职,他的任务是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也就是监督百官是否忠于职守。因此很多人都想和他套近乎,但是狄仁杰并不因此而傲慢无礼,对人依旧如初,这更加让人尊敬狄仁杰。

在任职期间,狄仁杰铁面无私,对那些阿谀奉承、恃宠怙权的高官,他从来不留情面,对他们进行弹劾,让他们受到应得的惩罚。

司农卿韦弘机为了取悦高宗皇帝,上书建造宫殿,获得批准之后,他便开始动工,在调露元年(679年),宿羽、高山、上阳等宫殿竣工,这些宫殿宽敞壮丽,的确是能让人尽享声色犬马之所。高宗皇帝龙颜大悦,给予司农卿韦弘机以奖励,完全没有去想在这几年的建造过程中,韦弘机耗费的人力物力是多么巨大,而且宫殿所占的建筑之地全都是良田,使很多百姓因此失去了生活来源,再加上所负的徭役,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朝中有很多人因此很愤怒,但此时韦弘机已经成了皇上身边的大红人,备受皇恩的宠爱,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刚正的狄仁杰却不考虑一己之私。他上奏章弹劾韦弘机,说他引导皇帝追求奢泰,应当将此风气止住,不然将遗害无穷。高宗有些迟疑,因为韦弘机的确让他很开心,但是狄仁杰告诫皇帝说:“为君如果养成这种不正之风,那么下臣必要效仿,何况这次劳民伤财,已使百姓怨声载道,如果皇上还纵容此事,那么全国将如何看待皇上,又该如何尽心为皇帝办事呢?”所以狄仁杰依法将韦弘机查办,因此韦弘机被免职。这样一来,也遏制住了这种追求奢华的不正之风。这件事大快人心,朝野之上都称赞狄仁杰是一个任人唯贤、不畏权势的好官。

当时,朝堂之中还有一位左司郎中叫王本立,深得高宗的信任,这位左司郎中常常恃恩用事,朝廷上下都很畏惧他。王本立利用自己的权势徇私枉法,完全不把法律放在眼里,一些善于钻营的小人都依附于他,他们结党营私做尽坏事。把朝野上下弄得一片乌烟瘴气。狄仁杰不顾王本立身居高位和深得皇帝宠幸,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王本立为非作歹的罪行,并请求将王本立交付法司审理。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本立,他说:“本立乃国家的人才,目前正是用人之际,当为国家社稷着想,本立已知错误,日后定能改正。”言语中有让狄仁杰宽待此人之意,然而狄仁杰却以身护法,他说:“国家虽然缺乏英豪俊才,但绝不缺少王本立等人!陛下何惜罪人而使国法失去效力。如果您让臣屈从您的旨意赦免本立,那么臣请求您处臣以包庇之罪,流放臣于无人之境,以便来警戒将来的臣子能够为您尽忠贞之心!臣死不足惜,只恐危及您的江山社稷。”在这样的据理力争之下,王本立最终被定罪,狄仁杰的胆识让朝廷肃然。从此以后,朝野之中充满了一片正义之气,再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之人,因为他们都惧怕狄仁杰这位铁面无私的大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