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从黑暗时代到城堡时代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款名叫《帝国时代》的游戏受到各个宿舍痴迷般的追捧,翘课、不写作业、放弃和姑娘约会也在所不惜,只为了在这个战场中厮杀不停。我们不妨用《帝国时代》划分时代的方式来重新梳理日本的历史。游戏《帝国时代》将人类的古代历史分为三个阶段—黑暗时代、封建时代、城堡时代。
日本黑暗时代的起点至今没有定论,基于这个起点的故事倒是很多。比如,有人说是秦朝大将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远赴日本寻找长生不老药后来定居于此,也有民间戏言,说日本人是武大郎的后人,武大喝下潘金莲的毒药之后并没有死,反而练得了绝世神功,因为看破红尘一怒之下带着几个小弟奔赴海外修炼,最后碰巧比哥伦布早四五百年发现了新大陆,并且过上了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第一种说法没有力证,第二种说法更是荒诞。实际上,从史书上看来,从公元前1万年到公元前3世纪,日本已经有少量的农业,打鱼狩猎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来源,日本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非常类似于《帝国时代》里黑暗时代的景象,有人杀猪、有人宰羊、有人耕田。日本人将这个时期称为弥生时代与绳纹时代。绳纹时代之后的二百年里,日本原始部落间开始互相争斗不休,到公元5世纪,实现了统一。在这个时期,大量中国和朝鲜人移民至此,在他们的帮助下,日本人终于学会了种植成块的田地。也是在这个时候,日本开始向当时的中国纳贡,并且将稻米引入了自己的祖国,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种的粮食,他们终于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人生活。这几百年,日本被称做弥生·古坟时代。
接下来,日本就进入了封建时代。大唐文明开始源源不断地席卷而来。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这个民族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过数次伟大的改革,但其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出现一个商鞅、王安石、周杰伦、陶那样具有原创精神的人,他们的每一次改革都是向其他国家学习、效法之后的产物,他们习惯将别人的想法、行动巧妙地更改,最终成为日本化的文明。
在我们的这部断代史中将出现很多优秀的学生,他们利用自己的种种身份向邻国或者遥远的国度学习、成长,经过几次强烈的变革,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日本,而他们的经历和故事也是这本书中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写到这里,第一位学生就要闪亮登场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于公元592年被推古天皇立为太子,辅佐朝政。推古是日本古代非常有名的女政治家,为了顾全大局,她毅然决然地扶植起颇有政治能力的外甥而没有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这也成为日本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
因为本书的重点是描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发展路径,所以圣德并非浓墨重彩描述的人物,在这里只是简要记述一下他的功绩。
在圣德太子及其后人的努力下,日本基本上确立了以天皇为顶点的中央集权,确认了依法治国、佛教为国家宗教的制度。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公元794年,奈良时代终结。794年,对中国来说也是个不安分的年代,唐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日本也陷入了混战时代。
从794年一直到1603年,日本进入“城堡时代”。庄园力量的强大促使武士阶层崛起,这些起初为了维护庄园安全而招募的保安们力量越来越大,最强大的一些武士发展成了割据一方的大名,大名与大名之间又不断混战,而天皇也就成了摆设。
有很多人喜欢拿日本这一段历史和中国的春秋战国相提并论。的确,大名之间的争夺历史在日本被称为战国时期(1467~1573年)。只可惜日本国土过于狭窄,每一个大名根本称不上一个小国家,无非是这个镇的镇长把那个村的村长给灭了。
再加上,日本的征兵制有严格限制。一般农民是不能当兵的,武士也都是世袭制,属于半贵族,所以能拿着武器打仗的人也不多。比如,那位赫赫有名的织田信长的成名之战是与骏河国大名今川义元的对决。今川义元率大军而来,人数是25 000人;而织田信长的精兵则仅有5 000人。
到1603年,德川家康在杀妻、杀儿以及和无数村长死斗之后,终于统一了日本,创建了德川幕府,史称江户时代。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中国很多能人志士也期待着维新救国,最后都无疾而终。实际上,日本社会在明治维新之前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别。
江户时代日本的社会结构表面上和中国比较类似。国民被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士为武士阶层,掌握着兵权;农就是农民;工指的是手工业者;商是商人。在商之下还有两个备受歧视的阶层,一个叫做秽多,也就是很脏的意思;还有一个叫做非人,干脆就不是人了。
在这里要特别描述一下日本农民的生活。日本农民的生活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松的。虽然从当时的法令来看,农民不能擅自离开自己的土地,但史料上记载农民迁徙的案例并不少。一种迁徙是因为难以忍受苛捐杂税而被迫离开自己的土地,还有一种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奔赴水草丰美的地方。随着社会逐渐稳定,农民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好,他们会借着去神社里祭祀的名义游山玩水。而一个村落只要按时按量缴纳赋税,还是有一定自治权的。
村里的村官通常负责征税,他们本身也是农民。当政府派遣检察官下来检查税收情况时,村官就邀请检察官大吃大喝,酒肉温泉洗浴一条龙之后,检察官流着泪向上级汇报说,这个地方太穷了,饭都吃不上,自然税收大减了。
后来政府为了稳定税收就实行了“定免法”,根据过去三年或五年的平均收入来决定税收。
江户史学家田中圭一说,江户时代的农民是一群极不安分而且非常独立的群体,只要税收政策稍不合理就敢起义闹事和幕府对抗。如果四个农民凑在一起不堪税负就敢扯起大旗上书“Farmer Four”(F4)而与幕府血拼。
农民虽然气性大,动不动就起义,但跟中国农民比起来,他们绝不是大字不识的乌合之众。对比中日两国维新的背景你会发现,教育程度,似乎决定了成败。
江户时代末期,日本的教育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这也为日本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中国百日维新之时,梁启超就认为,中国科举网尽举国上才之人,专事空疏无用之学,使学生“悉已为功令所束缚、帖括所驱役,鬻身灭顶,不能自拔”。
而江户时代的日本,教育已经广泛普及,并且形式多种多样。譬如日本当时的公立学校叫学问所,主要教授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研究,平时还教民间小孩子们识字。
跟中国类似的是,当时的公立学校也是把儒家学说当做教育的核心任务,但有特色的是,日本的儒家教育家们把修正中国的古典思想体系当做最重要的功课来研究。
比如说,中国的儒家学说讲求三从四德,这个大家都知道,女子要忠贞不贰。像潘金莲,这个追求爱情和性解放的伟大女性一千多年以来一直被人辱骂,可曾有人想过,哪个美女嫁给武大郎不是郁闷终生呢?而日本在这方面就开放很多,后人都说,日本人有“色”的传统。日本经典文学作品中,男欢女爱的描写是非常普遍的。比如在那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枕草子》中就能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古旧的木屋、纸拉门,烛光闪烁,身穿和服的武士、发髻高簪,对着他的情人‘哼’了一声,那女人头颈低垂到完全看不到脸,迅速爬了过来,武士矜持地坐下,然后??”对比一下中国,虽然说咱们国家是泱泱大国,但毕竟自古含蓄,一部《金瓶梅》如今翻阅还随处可见此处删掉多少多少字。
让我们回到有关教育的话题。除了儒学之外,日本在与外国发生了关系之后,很多学问所也开始讲授荷兰语、西方技术等济世之学。
在日本地方的各个藩也有自己的学校,起初藩校是为了培养武士,让这些保安不仅身体强壮而且具备文化素质,避免“业主”的挑剔。到了江户末期,很多藩校也开始增设了军事、外语等学科,正因为如此,武士阶层逐步成为了一个有文化、有技术、有力量、有理想的“四有新人”,他们蓄势待发,等待着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刻。
除了学问所和藩校之外,日本还有民间学塾与寺子屋。民间学塾主要是一些学者自己开的学校,传播儒学、国学,后来重点教授外语和技术。学生也不仅仅限于武士们。到了江户末期,很多渴望报效祖国、改变国家境况的有志青年们纷纷加入到民间学塾来。像后来的倒幕英雄高杉晋作,日本最著名的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著名改革家、教育家福泽谕吉,都毕业于民间学塾。所谓的寺子屋则是进行儿童教育的民间学校。因为日本农民的生活还是比较滋润的,所以很多老百姓都热心于教育自己的子女,从城市到乡村,寺子屋随处可见。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商业已非常发达。因为各地的大名经常要到江户向领导汇报工作而不得不频繁往来于江户和领国之间,这给所经之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这个道理很简单,哪个领导到达一个地方不得吃吃喝喝,没准儿还要顺便游山玩水、买点儿土特产。后来,幕府更是开通了五大商路和几条海路,这些通道沿途的商人们就承接了给过往的官员及客人提供马匹、人手帮助的项目。
随着米市、手工业的发展,富商和高利贷者成为了令日本人艳羡的职业,就如同我们今天崇拜巴菲特一样。而日本传统的商业城市大阪也成为汇集商人、高利贷者的繁华城市,这个城市还形成了大米的期货市场,是世界上最早的期货市场。
几百年后,曾经被视为美国投资天堂的华尔街一夜之间变得冷清凄凉,而大阪这个有些古老的商业城市依然坚强地运转着,发端于这个城市的众多财团、企业依然支配着世界经济的走向,它们在未来会迸发出更强劲的力量来改变世界。
有谁会想到,其实,早在明治维新之前,这一切都已经注定。
农业、商业、教育、运输,这一切都顺理成章地发展着,能人、志士、武士们也都蓄势待发。到了19世纪中叶,他们似乎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发现了一个精神密码,打开之后,一个美轮美奂、充满激情的世界依次展开,而他们则用奋斗、阴谋和杀戮震惊了世界,这种震惊一直延续到现在。
接下来,我们就会解开这个密码,看一看这个世界。